搜尋一座島

遊子

sunset

離鄉背井那種寂寞 據說外人無法體會

不確定感就是不知道未來在哪裡 不曉得可不可以拿到學位 不曉得有沒有工作

甚至不確定自己該不該研究 活著糾竟還要做啥(好恐怖~~)

Re: [問題] 挫折焦慮不確定

風城

當初只是想著要變得更獨立,便離鄉背井來到了深山裡。

會令人難過的寂寞常常是身處和樂融融的眾人裡,卻已經找不到落腳之處時。但也許是這樣的場景太多,模糊的記憶早已無法辨識哪個特定的事件。

會記得的孤獨往往是一個人的時候,在那個當下,意識到自己是獨自一人。但意外的,其實沒有那麼難過。回想起來,這種時刻的情緒似乎是莞爾一笑,或者也可能是苦笑吧。

第一個場景是生病。記得那時發著高燒,一人穿過青椒小徑走到清夜看診。由於好像聽說需要發燒 24 小時才能確信,撐了一日才終於拿到了克流感。

回到學校順便去保健中心問問,結果得知因為怕流感會傳染所以最好還是稍微隔離一下。於是回到寢室收拾棉被衣物和些私人用品,離開住進了一人的房間,也忘記那時有沒有跟室友交待到底怎麼一回事了。過了一陣隔離日子,終於搬回寢室,看看打著電腦的室友們,感覺好像一切正常。

第二個場景則是搭車到火車站當下,突然發現身上已經沒有錢了。拿起手機想說要打給誰求救,但仔細想想好像沒有可以撒嬌的對象。於是就一直走一直走一直走,走了不知幾個小時,終於走回了深山。

天龍國

到了天龍國留學,也是有到了醫院看診,才發現這個診別好像大家都有人陪的時刻。但印象比較深的孤獨大概是搬家。因為實在搬太多次了,而且不像以前跨越國度時能夠合理的全部寄出去,心理作用告訴自己應該要真的用搬的。不過實在也不好意思請別人幫忙,所以就有了不斷來回騎腳踏車,每次都只搬一點點東西的奇怪場景。

終於有次忍不住上 ptt MoveHouse 板找人幫搬,把東西都放上去看著車開走後才想到,在這舉目無親的地方,要是他們開走之後就不見了,實在也不知該怎麼辦才好。

米國

在米國記得最深的孤獨大概是一人走在根本沒人的荒涼路上,不斷幻想自己是不是馬上要遇到搶劫的時候吧。

時間軌跡

clock

回首

有一年回到鄉下拜訪親戚時,許久不見的親戚疑問道:「這次怎麼沒有帶著書看啦?」我笑著不答,但心中卻也暗自感概,或許真的是老了吧。遙記當年,還會邊搭捷運邊看教科書、走在路上聽空英,這樣的光景早已不復存在。

回想起高中時就得了偏執的想盡可能運用時間的病,而或許是在高中到大學的交界,更開始有了紀錄每天行事的習慣。因為有了時間紀錄,就能跟自己計畫想完成的事情互相比較,進而發現有做或沒做的時間損益,好提醒未來在有空時應該要做哪些事。

記得一開始還是用著厚重的筆記本,但在大一時發現了 Project Hamster 這個好用的時間紀錄軟體,就開始用它來紀錄所有的時間軌跡了。後來因為參加某個比賽得到一台小筆電的關係,也常常想要同步比電和桌機上的資料庫,只是程式本身沒有太好的支援,只好用 Ubuntu One 指定檔案路徑的功能來同步。同時也開始用起 Workrave 軟體,每用電腦數十分就提醒自己要休息,好延遲進入眼睛極限的速度。

Unity

原本用的好好的,可是在 2011 發生了意料外的事件:Ubuntu 把桌面環境換成了 Unity。這個看似無關的事件,卻造成不少奇怪的影響。

自從桌面環境更換以後,Workrave 的提醒功能似乎變得比較微弱,以至於很容易忘了要乖乖照著休息。增強了進入眼睛極限的可能性。相較之下 Mac 上的 Time Out 就比較沒有這種問題。只可惜自己不夠潮,還是比較習慣用 Ubuntu。

此外,因為 Project Hamster 後來作者似乎漸漸淡出開發,以至於它對 Unity 的支援一直不太好,相較之前來說,計時變得很不方便。最終導致後來我嘗試改換軟體,以及最後無意間的資料遺失。

鐘聲

離開交大後是掌控力下降的開始。甚至只是剛一離開就意外發現自己對時間的掌握瞬間降低了一些。雖然可能是變老的關係,不過後來總忍不住覺得可能跟鐘聲有關。由於交大很小,幾乎不管待在哪裡,都可以聽見鐘聲。於是時間就很自然的切成一塊塊。相對而言,台大很多地方是聽不清楚鐘聲的。於是更可能一不小心度過了太長的時間,或者是一直看手機時鐘,結果不小心開始滑來滑去,時間就過了。

除此之外,大病之後容易感冒的狀態,常常讓自己忍不住想逛網路無所事事消耗處於病中精神力不佳的時間,然而一養成這種習慣,即使是不生病時也受到影響。最後當然是買了智慧型手機,雖然在國外時大有幫助,但也提高了讓自己分心滑來滑去的機率。病徵簡直是同《The Shallows》所述。

因為有了智慧型手機,所以想找個可以用手機計時再同步到電腦上的服務,找著找著,最後找到了 Toggl。雖然記起時間來不如 Project Hamster 的方便,可是因為可以同步,所以也就慢慢換過去了。

toggl-logo-light-withbackground

因為 Project Hamster 的檔案存放在奇怪的地方,所以重灌時很容易也就忘了。只剩下存在 Ubuntu One 上的檔案。2014 年,恰好 Ubuntu One 檔案分享功能也關閉了,當時不知為何似乎沒有把我存在上面的 Hamster 時間資料備份下來。或許是因為當時還不懂得大數據分析技術,以至於覺得記了這麼多年也沒有真的拿來分析什麼,所以用處不大吧。就這樣,多年的時間紀錄大概是消逝了。或者是藏在哪台電腦的哪個角落呢?

現在老了以後,才發現留下的紀錄其實重要的不是有不有用,而是一種紀念價值。想到大學四年的時間紀錄消逝了,實在有點失落感。

再回來

隨著手機讓人分心的能力愈來愈高,漸漸的也不想再用手機來計時了,寧可用紙寫,再抄到電腦裡,這樣的話 Toggl 也就沒必要了。同時,又發現 Project Hamster 好像又有動起來的跡象,就忍不住寫了個程式,把 Toggl 的匯出檔再轉進了 Project Hamster。當時要是也有寫轉換程式,或許多年的紀錄就不會消失了。

2014 年,因為不同國家時區的關係,時間分佈特別的奇怪。看著這樣過去的紀錄,突然有種恍如隔世的感覺。

time

停滯

一年前看的 CS231n 到現在還沒看完;一開始看《Scala for the Impatient》還能每天練習一些,後來就停頓了;最近在看《Reinforcement Learning: An Introduction》,也是進度緩慢;安排想寫程式,卻總是一日拖過一日;忍不住就會滑來滑去;幾乎也很少會在通勤時孜孜矻矻的看書了。感覺控制力每況愈下。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今年看書的數量似乎有所改善:

reading

但真的是改善嗎?或許真正的事實是,因為用著電腦的時間愈來愈無法有生產力,於是閱讀變成一種逃避。因為只有看著書,或是用著像 Kindle 這種無法做閱讀以外事的機器時,才能勉強維持自我的控制力。所以愈來愈不想打開電腦。可是,又有好多事如果不用電腦好像就無法完成了。

一天過一天,只想休息的感覺愈來愈強大,再也沒辦法像過去一樣透過協調各種追求的比例與間隔來達成充分運用每一天的目標了。

如果繼續困於此地,整天耍廢,或許就什麼也完成不了,也去不到想去的地方吧。想念,當年那樣可以自在追尋的年輕心靈。總之還是先照《The Willpower Instinct》說的多多運動和冥想再說吧,不過即使是要達成這目標也好難呢。

機運

dice

幸運

Luck plays a large role in every story of success; it is almost always easy to identify a small change in the story that would have turned a remarkable achievement into a mediocre outcome.

《Thinking, Fast and Slow》

記得很小很小的時候總覺得自己幸運莫名,買乖乖之類的零食吃時,還曾幾次不小心中了活動抽獎的二三獎。以至於家人後來要抽獎時還偶爾會故意讓我來抽呢。只是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後來就不再中過什麼大獎了。回想起來,應該是因為當時那種零食實在太過冷門,所以根本沒人會去參加抽獎,才能有幸中獎吧。

隨著求學的路上遇上不少挫折,再也不敢心存僥倖。只想一步一腳印,努力提昇自己。隨著歲月的增長,好像真的有種愈來愈好的感覺。也就漸漸信仰上了只要努力就能更好的夢。

只是夢,終究只是夢。人們總是太過自信,硬從過往的歷史搜尋不存在的意義。這樣的提醒,在成長路上到處讀來的書裡幾乎是一再出現的主題。從《我們真的有自由意志嗎?》提到的解譯器幻象,到《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所述說的猴子基金經理人,再來到《Thinking, Fast and Slow》明白的提醒。

也許不願意承認,可機運實在佔了故事裡太大的部份了。

努力

很久很久以前,我覺得應該要想出一個說法說明為何就算機運如此重要,努力還是有意義的。就像我想要給出每個時期的我之所以選擇努力的各種理由一樣。但是為何一定要有個理由呢?好像開始明白,就算一切都將是無意義的。我還是會選擇這樣的前進方式。

《再談努力這件事》

一旦發現機運所佔的龐大影響,第一個直覺彷彿就是不再想努力了,畢竟努力也沒什麼影響。當然,一個簡單而且實際上當然也滿真實的的回答是努力和機運都很重要:畢竟就算抽到樂透,如果懶惰到不想領獎好像也沒用。

只是仔細思考,其實過著努力的生活,背後的因素或許不完全是為了成功,而是各種複雜的想法匯集而成的結果。或許單純只是努力所得到的成就感與控制感,就足以讓人前進了。

到頭來,好像真的只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

就好像,雖然我求學時代時常花時間練習寫程式和研讀,看起來彷彿是真的為了未來而辛苦努力。然而實際上之所以可以做到這地步,完全只是因為這樣做很有成就感。相反的,透過參與社群,不斷增加弱連結,藉此得知更多職缺,進而強化自己在職場上的議價能力。這種事情聽起來實在是對未來很有幫助也值得努力的方向,然而因為對與人交往實在提不起勁,此時就懶惰的不想去執行了。這樣難道真的能宣稱自己很努力嗎?

先天

先天還是後天重要?這樣的詢問同樣一直有個標準解答,就是同樣重要。畢竟,即使有超人般的先天智商,只要一個斧頭砍下腦部就變成無法思考的無生物了。相反的,如果天生是植物中無法思考的類別,即使經過後天培養,終究無法得到思考的能力。

只是相對而言,感情上總是無法喜好先天的能力,總覺得他是不公平的來源。信仰努力到了一定程度,就會迷戀努力突破先天限制的故事。於是,真正的烏托邦或許能在消除一切基因差異而到來。

然而,一旦體會到機運扮演的巨大角色,就不得不懷疑,一旦我們把先天差異全數消除,所剩下的,我們以為是選擇的東西,會不會其實只是巨大的隨機以及機運?是的,當失去了先天能力限制時,決定我們未來的會不會完全就只剩像是《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裡提到的出生月份這種無意義的隨機呢?

以人為個體來觀察,彷彿每個人都沒有選擇的,隨機的抽取了許多基因。然而如果像《The Selfish Gene》說的一樣,把基因本身當成主角來看,一切就不再隨機了。每個基因都利用大量的個體,穿越數千年的歲月。以大數法則的能力突破任何單一機運的限制,最後才匯聚於此。怎麼會是沒有意義呢?

每個辯士、評審、工作人員經過不斷的努力提昇自己,最後在 NEAO 上匯聚一堂。這時候說 NEAO,作為我們的集合,沒有辦法選擇自己的成員,而這些成員都是 arbitrary 的。這種說法實在很沒有意義。因為 NEAO 正是所有成員意志的集合體。同樣的道理,每個基因也是經過上億年的努力、對抗天擇並存續下來不斷傳承,最後才集合到一個個體身上的,每個人都是這上億年意志的合體,怎麼會是 arbitrary?

〈NEAO 2014 在台灣〉

事隔多年,後來又在讀《Genome》看到相同的論述,不禁倍感親切:

Freedom is the ability to stand up and transcend the limitations of the environment. That capacity is something that natural selection has placed in us, because it’s adaptive… If you’re going to be pushed around, would you rather be pushed around by your environment, which is not you, or by your genes, which in some sense is who you are.

《Genome》

這樣想的話,或許不斷傳承的基因才是唯一能突破機運的事物。只是,身為人類,怎麼可能把基因當成主角呢?

重要的一直都是個體。

就像當有人提出某些群體平均而言與另外一個群體有所差異時,我們的第一反應總是提出個體的反例來反駁。

仔細想想,即使是某種性別的身高平均比另外一種性別高或矮這種比較沒有爭議的差異,都可以每天在路上看到大量的反例了。雖然悲觀想或許是不論提出多少反例都無法否認有意義的平均的差異可能存在。但反過來想或許就變成即使平均差異真正存在,它對於個體而言也不代表任何意義,因為每個人的存在都相當可能是個反例。而決定我們人生方向的實際上就是這些只有一次,每次不同的機運。

用努力突破先天限制與環境的機運;用傳承千年的意志突破環境的機運;用機運突破千年的限制。各種立場彷彿都說的通呢!

「你需要聽到的話」

→ shaform: 其實結論就是,對需要努力的人說,努力就對了! 09/07 23:12

→ shaform: 對努力太多鑽牛角尖的人說:運氣很重要 09/07 23:12

→ shaform: 自己成功的人,如果被問起就說:實在是極其幸運 09/07 23:13

→ shaform: 感謝的人太多,就感謝天吧 09/07 23:13

→ shaform: 這樣就面面俱到了 =w=b 09/07 23:13

Re: [北美] 想到美工作應考慮哪些問題

回想小時候,因為感覺自己了解的不足,以及世界知識的不確定性。總是習慣用「可能」、「大概」之類的不確定語氣來發言。尤其在看了《蘇菲的世界》之後更加懷疑一切。

然而長大了以後,所行所言不再像小時那般純粹,開始理解每件事的背後通常都有動機,都有想達成的事。當別人以確定的語氣述說一件事時,其實根本也不代表他真心相信這件事。同樣的道理,如果自己想要達成特定的目的時,也學會了用確定的語氣來完成。

或許什麼樣的立場才是真實真的難以確定,但是該為了達成什麼樣的目的而採取什麼樣的立場似乎就不是那麼難理清了。所以,就讓所有的矛盾繼續存於我心吧。

當想要鼓勵自己或朋友向前時,就該相信努力的力量。不見得是因為我相信這樣真的有很大的效果,而是因為我想得到向上前進的意義感。當我們哭泣責備自己努力是否不夠以至於無法達成時,就說運氣也很重要,只因為我們想得到安慰的力量。而如果極其有幸能在某些事物上成功時,一旦被問起,一定要說這一切都太過幸運。除了因為這很可能是真正的事實外,同時也是避免不小心責備別人不夠努力,打碎了許多玻璃心。而如果要進行社會改革時,一定要強調環境的力量。

然後,當我一再回頭看走過的道路時,依舊會像 Steve Jobs 說的那樣 connect the dots,編造每件事的意義。不見得是因為我真的相信這種一廂情願的故事,而是因為這是我唯一擁有創造或改寫自己人生意義權力的時刻。所以,何樂何不為呢?

讓我們為自己寫下一篇又一篇一廂情願的人生故事吧。

一隻鳥接著一隻鳥

fly

我將「一隻鳥接著一隻鳥」這幾個字寫在黃色的便利貼紙上,慎重地貼在電腦螢幕旁,座右銘一般的姿態。或許說座右銘稍微言重了一些,但這古怪的幾個字確實支持我度過論文寫作舉步維艱的第一階段。

〈寫給你的信:一隻鳥接著一隻鳥〉

見面

我和 Google 的緣份實在很奇妙。記得第一次的實習面試,就是在台北的 Google。當時懵懂的我,用著一張簡陋的履歷表,和不成熟的程式技術,竟然能闖進 Google 實習,實在太過幸運。而這樣的幸運,想必又對我的未來產生不少助益。

多年後,就在我還不太確定自己的未來該往哪裡走的時候,又突然在信裡接到了來自 Google 的信,問說有沒有興趣申請正職的職位。

當時想,這對我來說當然是一個極好的機會。一直覺得 Google 是個很夢幻的公司呢。有那麼多神奇又對社會可能有重大貢獻的專案。真希望自己也可以成為改變世界的力量。就算身為一個小螺絲釘沒辦法做刺激的專案,也完全願意幫忙賺錢,好讓大家繼續追求更多神奇的偉大計畫。

只是只是,當下的我從未堅定決心要在國外工作,所以實際上對面試也無太多準備,連 LeetCode 也沒碰過,這下怎麼辦才好呢?約好面試時間後就努力刷題,希望能有好結果。

只是這次終究沒有得到幸運女神的眷顧,on-site 面試表現差的連自己也覺得丟臉。之後 recruiter 熱心的幫我又多加了兩輪面試,說是如果表現的更好或許還有機會。但心中實在已無法抱持希望。

勇氣

發現自己通過面試的機會太過渺小之後。忍不住一鼓作氣的投了不同公司的許多履歷。仔細想想,勇氣真的是限制自我的最大難關,若不是因為陷入這種情勢,或許永遠也沒有動力向前也說不定。

想起先前申請實習時曾和 Dropbox 聯繫過。他其實是我私底下很喜歡的公司,雖然很多前輩覺得他做的東西太競爭,前景不看好。可是感覺裡面有各種高手可以學到很多。而且聽聞某個很強大的大大也去了這家公司,感覺讓人十分憧憬。

只是有個隱憂是這家雖然在海外有分部,但好像沒有工程師職位。這樣對於沒有簽證可用的人來說,該怎麼辦才好呢?

好不容易聯絡上 recruiter,說確實如果沒拿到簽證可能會有問題,可是因為一直在迅速擴張,所以說不定到時已經有海外工程部了也說不定。如果願意的話可以繼續招募流程。

我猶豫了一下就說要考慮一下,然後就一直不敢回信。後來拖了太久也沒臉回信了。直到現在還是感到無限懊悔。

貴人

若不是因為之前有過實習的經驗,或許就算海投履歷也不會有人發覺。剛開始投 Facebook 的時候也是無聲卡,毫無回應。不過後來幸運的遇到了傳說中的大大的幫助,進行了內推。終於可以電話面試。

不過可能因為我默默無名的關係,不像先前版上許多人說的一樣進行迅速,反而常被說現在是忙碌的季節,所以約面試多有延宕,最後才終於約到了。

好不容易開始面試,本來想用 Python 卻被說難道不能用更 serious 的語言嗎,讓我有點挫折。原來面試官是想考 class 的運用,於是最後就改用 C++。

等了數天才通知要第二次電面,看到大家的分享文才知道這通常表示無法確定是否能進 onsite,否則通常只要一次電面即可。而第二次電面則很不幸的遇到很難聽懂的腔調,本來想說死定了,幸好最後還是勉強理解題目內容。解了好久才好不容易解完,但感覺也不是解得很好。

事後才發現兩次面試的題目根本有八九成出現在 LeetCode,對於沒有好好刷完後悔萬千。最後連 on-site 也進不去。

長工時的掙扎

剛開始和 Facebook 面試時雖然抱有期待,但其實也有些猶豫。畢竟,聽說臉書也算的上是工時相對可以很長的公司。

真的,如果說有什麼是讓人猶豫是否該待在資訊產業的掙扎,對我來說,最巨大的,大概就是長工時的掙扎吧。

不像板上的大大一樣可以兩周就把 LeetCode 刷完,雖然我一直有繼續解題,但從一開始面試一直到最後旅程結束的過程裡,我終究沒有把所有題目刷完。感覺這也跟我的個性有關吧,一直以來不擅長短時間衝刺,而是把戰線拉長。記得小時候拿了可以打人的 C++ 磚頭書,雖然一直看不完,但我每天看個幾頁,過了一年也看的差不多了。

在學校也是這樣,總是作業一公佈就馬上開始寫,雖然一天只花幾小時寫每科的作業,但戰線一拉長,倒也創下四年從未看日出卻同時維持高分的紀錄。

雖然看似是可敬的結果,然而實際上因為這樣我讀 CS 時常覺得自己和大家格格不入。是的,就像〈為什麼工程師總是喜歡在三更半夜寫程式?〉寫的,感覺大家對這種短期衝刺、熬夜趕場的生活十分習慣,可是我卻無法習慣。在此同時,也深深懼怕著工作環境真的會像版友說的「科技版上又充斥著各種爆肝,低薪資」

每每當同學同事們為了精益求精不斷的投入時間加班時,都會對於只在乎工時太長而無法找到熱情的自己感到自卑。真的沒信心可以像版友說的,因為找到熱情就能習慣

夜深人靜時也會遲疑,是否乾脆和同學一樣用我的考試能力去考公職就好,然後下班再來寫寫自己喜歡的 open source 程式。反正算一算如果不成家、節省一點,也不需要賺太多錢。真的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待在職場裡,能退休就快退休,歸隱山林寫自己的程式就好。

可是偶爾思考社會的各種變遷,讓我覺得好不甘心啊。好想用自己的專業做一點貢獻。可是若要那樣,一定要不斷變強,變得很強才行。若是亂找一個輕鬆的工作,可能就會花很多時間在無法變強的事情上了。而如果沒有錢,很多事情也綁手綁腳的啊。

知識

如果不是因為網路,當初根本也不知道可以申請海外實習。而在搜尋各種公司的過程裡,也意外開始用起 Quora 這個網站來獲取各界的消息。

看著他們的員工頁面,發現似乎也有來自台灣的成員。於是便想說也投投看履歷。這家公司連海外分部都沒有,一旦簽證沒中,就完全沒戲唱了。本來想說絕對不會理我的。想不到竟然回應了。有了之前被恐懼限制的經驗,這次我決定不逃避,繼續前進。

一開始先過了兩場的電話面試,題目感覺其實有點困難,不過還好都僥倖過關。進了 on-site 後比較特別的是機票要自己訂,事後才會補助。不像其他家是直接幫忙定機票。

雖然我之前就因為面試坐過飛機,但這還真的是我第一次自己訂機票呀。加上當時在等待另一家的結果,一直想說要把兩個排在一起,但又想盡可能減少待在國外的時間以減少可能的旅館花費,所以就一直不敢訂機票,但又因為沒有經驗不知會不會到時訂不到機票。

這時總覺得很挫折,其他人若是都走到面試這一步才不會像我格局那麼小在擔心機票問題呢。其他還有像是到了當地就開始擔心小費怎麼給等問題。幸好最後都一一通過了。

最後的 onsite 進行了各種 design problems 和 coding,除此之外還有個特別的 practical 面試。雖然覺得自己表現的還可以,最後還是被拒了,感覺是實力還不夠吧。

出國留學的掙扎

理論上如果出國留學就不會有簽證問題了,可是為什麼無法下定決心出國呢?我想終究是因為我有那種只有很有錢才能出國的迷思吧。

自己生性簡樸,花費控制的很少,吃飯也覺得只是為了生存。曾經算過如果要維持我的生命一輩子需要多少錢,然後再乘個數倍當作安全的數字。然後問問實際出國讀碩士的人一年花了多少錢,發現那個數字實在已經佔了安全數字的很大比例,以至於如果我手上有那種錢又可以回老家不付房租的話我完全可以「不安全的退休」,然後整天寫 open source 就好了。

所以那種「雖然學費很貴但很快就能賺回來」的完全金錢考量的說詞根本無法說動我。雖然出國也許還有熱血變強改變世界等等原因,但很現實的是,這些看似熱血的原因終究無法說服自己賭下身家一博。

即使存在著拿獎學金念 PhD 這樣的選項,終究還是因為無法釐清自己對學術的熱情而躊躇不前。

如果要往研究之路邁進,就很多意義上看來,對我來說都是一種轉職。我的身旁也沒有人會替我發問釐清疑惑。若要真正釐清自己的想法恐怕還得好多年,也還得花好多心力補上研究能力。假設我未來如果真的想不開去讀 PhD 的話,其實恐怕不知道是多久以後的事了

〈關於所謂的出國夢〉

最後的面試

和 Google 最後兩次面試相較之下順利不少,其中一位面試官還給我不少鼓勵呢。只是在 recruiter 幫我把結果送往 hiring committee 後,回想這趟旅程,覺得自己的表現終究極不可能可以拿到 offer。而最後預感果然還是成真了,收到了拒絕信。

而就在亂投履歷的當下,意外的發現了 Jane Street 這家公司。他真的很特別,其實我原本完全不知道他的存在。基本上是在做程式交易的公司,不過是業界少數完全使用函數式語言 OCaml 撰寫程式的公司。

在 Quora 網站看到一些不錯的消息,於是就想說投投看。回想起大學年代曾經想過要學 Haskell,但只是初嘗輒止,如今實在悔不當初。

由於自己根本對函數式語言的了解不深,所以原本想說根本不可能上,想不到還進了 on-site。記得面試前夕,我在旅館裡頭踱步,不斷想著自己還真是笨蛋,明明不可能上,還來面試做什麼。真想撞牆。

回來以後忐忑不安的等待了許久,想不到結果卻是出乎意料之外。竟然是,無法決定,所以再 on-site 一次。

於是乎,就真的又訂了一次機票,又 on-site 一次。猶記得那時在旅館裡看著窗外飄落的雪,才突然驚覺這似乎是我這輩子第一次親身看到下雪呢。或許只是這樣也值得了。

至此包含電話面試,恐怕已超過十幾場以上。由於面試題目都是 design problems 或者帶有函數式的風味,所以跟一般 LeetCode 網站上完全不同,幾乎都是沒有看過類似題目的全新問題。對我來說真的很有挑戰性。

有趣的是好多面試官都對他們公司很有熱情,甚至不乏放棄 Google 選擇 Jane Street 的人。他們說,他們不像某些產品導向的公司為了趕 deadline 要用各種奇計淫巧迅速做出來。而可以專心的慢慢把東西做好,工時也比較正常。

此外,員工都很聰明,可以學到很多。又因為是小公司所以不太會有辦公室問題。而小道消息也指出,除了薪資跟一線公司相比很優渥外,分紅獎金據說有機會跟本薪達到相同等級。

感覺就是符合我的各種幻想啊。到此我已經有種被洗腦的感覺,覺得超想去的了。可惜最後還是被拒了。

突破格局的掙扎

「反正我又沒出國唸書,英文本來就不可能好。」

「人肉翻牆本來就只有神人辦得到,像我程式小弱弱怎麼可能。」

「反正沒有錢本來就不可能留學。」

深刻的體會到,類似的想法雖然或許有一些真實性,如果是政府或是社會運動者,當然要想辦法弭平資源的差距。可是對於個人而言,其實這種想法不過只是劃地自限的陷阱。

最終,限制自己的,不過是自己的想法。

面試的過程,在不斷的自我懷疑中,我被迫不斷重新思考想出國的理由。我的內心其實有多個互相衝突的欲望。

一方面,其實我只想輕鬆度日,甚至是當個尼特族整天寫 open source 也好。其實,實在太習慣這塊土地,對我而言出國肯定只是更累而已。但另一方面,又有莫名的想變強改變世界的熱情。完美的工作最好可以兼顧所有想法吧,可是最終還是沒有實力找到這種工作。

「如果你對出國工作這件事會猶豫不決一堆顧慮的話,那我勸你還是打消這念頭」

「決心不夠、毅力不夠、顧慮一堆的人絕對撐不了多久」

https://www.ptt.cc/bbs/Oversea_Job/M.1411012391.A.557.html

每次看到有大大分享心得時,總是可以看到令人動容努力。這趟旅途真的讓我不斷反省,或許我真的決心不夠吧。

但也真的覺得,雖然失敗了,這些曾經還是很有價值。從一開始面試 Google 手汗直流超緊張,也不知道在說些什麼。到最後已經可以神色自若,甚至享受面試了。我想我還是學到了一些。

至於未來,也不知道要往哪裡去,不過無所謂的,拉長戰線,十年之後或許就能從程式小弱弱變成程式小精靈了!就像人家說的, Teach Yourself Programming in Ten Years。

結語

你要出走,才能回家。

風神之舞

我希望有一天我是帶著自己的所學回來台灣,讓台灣可以變得更好的。我不喜歡把自己說得多偉大,但是我之所以說出來,是因為我知道有很多人其實也是這樣想。

〈寫給新鮮人的出國留學概要〉

等你的『年輕』結束以後,你也應該擁有一些資源與方向,回來貢獻你鍾愛的台灣。對我來說,那個地方會是台南。

〈如果你喜歡台灣,回來,但是不要一直待在這裏〉

「台灣是我的家,而回家是不需要理由的。」

【李琳山教授,一個不靠腰的世代】

「我常常想,為什麼台灣的孩子要那樣長大,而德國的孩子可以這樣長大?我要回去,我要回台灣去做教育改革!」

– 《成長戰爭》

或許因為我的求職歷程實在太長了,以至於旅途結束後過了段時間又收到 Google 寄來的信,問說過了那麼久想不想再面試看看。不過因為覺得自己一直在耍廢,也不再有心力準備,覺得就算面試也不會過,所以就拒絕了。

這時的我才發現,自己恐怕再也鼓不起勇氣冒著遣返風險,直白的向入境官說自己是來面試的了。出國的夢終究在實現前就已破碎。

回想曾經,一切真的就像是夢一般。雖然已經走不到終點,但還是可以紀錄這段旅程,或許總會在未來對某個人產生幫助的吧。希望有人看了我這篇心得後,稍微增加了一些出走的勇氣。

雖然也知道我的所作所為大概真的就像抽樂透一樣。但謹記著,我們不是一個人啊。一個人做不到,那就兩個人。在許多嘗試的人當中,或許就有一些成功了。而在出國的許多人當中,或許就有一些人帶著成長過的自己回到這個小島開創新的事業。雖然這裡頭大部分的努力都走不到終點,但或許就有一個人成功了,改變整個小島的科技面貌。

是啊,只要夠多人去抽,

那麼就會有逼近 100% 的機率,

我們的小島,作為一個整體,將會拿到改變歷史的門票。

巧遇此文的你,如果心懷夢想,「趕 .快 .去 . 投 . 履 . 歷 . 吧」。

請為我們寫下未完的故事。

性別科技

love

挖東牆補西牆終究無法到達我們想去的地方,唯有原地解決每一個不平等,才能真正達成性別平等的願望。

久違的白日夢特輯第四集!!在「自動炒菜機」「國狗年金、全狗健保」的奇想後,這次我們將以創新科技解決最爭議難解的性別平等問題。

平時在討論性別平等議題時,最弔詭的死胡同就在於:追求其中一種性別在某項事物上要得到更平等的權利時,就會有人提到此一性別在另一個議題上已經擁有優勢,又或者是因為另一性別有其他劣勢,因此在這項事物上不該擴權。一旦接受這樣的觀點,不管要討論哪個性別的平等都會落入互相制衡的情況而無法前進。

尤其,許多議題由於生理的限制,幾乎不像有平等的可能,以至於許多人認為必須要在其他地方得到補償。但每個人對補償多少的定義難以有共識,就造成同樣追求性別平等的不同性別,反而開始針鋒相對了。

但真的不可能在所有事物上都完全平等嗎?讓我們看看科技的力量是否能突破極限吧。

租屋限定性別的窘境

正如〈生活中的性別議題〉一文所提到,租屋限定性別的其中一個可能原因是:在刻板印象裡,某些種類的性別似乎「比較髒、比較不愛惜房間」。像這樣廣泛的歸類,難免會有遺珠之憾。就像雖然科學可能證明了某種性別的人平均比另外一種性別的人高,每天出門還是會有近 100% 的機率至少看到一個反例一樣。

如何能夠跳脫平均,看見個體呢?其中一種可能性是由第三方機構設置一些觀察用的租屋處。裡頭可以用各種偵測器每天紀錄地板的乾淨程度、房屋損壞程度等等,搭上 Internet of Things 的風潮!然後每個人住個一年之類,就可以頒發證書,證明自己的乾淨等級。這麼一來,屋主就可以限定乾淨等級,而不是限定性別來租房子了。

什麼,這樣好像也是歧視無法花時間打掃的人,或者沒錢去認證的人?等等,一個一個來,這篇文章只處理性別歧視的問題,資產歧視或者世界和平之類的就下次再說吧。

所以讓我們用一個可能毀滅世界的方法來解決租屋問題的第二個可能性吧:某種性別是「潛在的加害者」這種思維,怎麼解決呢?

旅行的危險

友人提到,總覺得某性別的人真好,旅行時比較不用擔心各種搶劫和人身安全。也不用忍受鄉民的酸言酸語。

我說,要是有百分之百擬真的虛擬實境,然後去虛擬世界旅行就不會有安全問題拉。

友人說:「可是我還是喜歡到真的地方旅行耶~」

第二個友人說:「可是我覺得這樣旅行就沒有那麼有成就感了。我覺得就是因為有危險的存在,然後克服了,才因此感到開心。如果完全沒有危險就沒有樂趣了啊。」

第三個友人說:「一點也不想要那樣的世界。」

雖然我還是覺得虛擬實境很有潛力,不過既然市場反應不好,那就來想想在真實世界裡如何在安全性上達成性別平等吧。

一般會覺得某些性別可能因為生理上較為弱小,所以在危機發生時比較容易受到傷害。為了弭平這種差異,其中一種可能性是讓所有的人都擁有超越生理限制的破壞力,互相制衡,這樣就沒問題了。例如像是人人擁槍自重之類。

然而這沒有考慮到,就算擁有槍,也不見得有意願真的射擊。況且要每個人自行承擔傷害別人的心理作用,以及誤判的風險,未免也太不公平了吧。

要解決這種問題,我們可以讓警察設計某種保護型機器人,害怕的民眾可以跟警察租用。然後在危機發生時,保護機器人會自動自發擊斃攻擊者,完全不須讓受害者自行拿出傷害別人的意願與勇氣,全自動擊發!!如此一來不管受害者心理與生理素質如何,效果都是一樣的。

此外,這種機器人如果誤擊傷人,完全是政府的錯,跟受害者無關。然後這機器人當然不能連上網路把資訊傳給政府,不然使用者會有被監視的感覺,就不敢租用了。

當然,如果政府因此得到控制全民生命安全的能力,突然變成極權政府就慘惹。此外如果駭客入侵機器人可能就變大屠殺。為了避免這種情形或許可以把槍換成科南的麻醉針之類。

保護者

沒有錯,由於某些性別生理上似乎比較強大的緣故,某些需要保護人的職業,像是外勤的警察,似乎就被某些性別所佔據。除此之外,如果國家發生重大危難,似乎某些性別也被預期要承擔主要的責任護國。這樣的責任與權力究竟要如何消除呢?

方法之一果然還是創造出超越任何性別的生理能力所能達到的破壞力的保護者,例如像是「自己行動的軍用機器人」。或者至少是可以「人工控制的大型機器人」之類。如此一來生理限制就不復存在。甚至說不定根本不需要人,一不小心就可以毀滅世界了呢!

各式各樣的職業

常常可以聽到某些人努力的希望讓特定的職業能夠更加性別平衡,這些人談論這些特定職業當中的歧視以及某些性別在其中的辛苦。然而,實際上除了這個職業本身的性質,整個就業職場的市場環境也很重要。實際上只要存在任何一個性別不平衡的職業,那麼其對市場所造成的不平衡就非得由另外一個職業來反向彌補。而且,不平衡是如此容易發生。因此,如果要真正達成某個職業性別平衡的目標,實際上是要偏執的不斷讓所有可能的職業都達成性別平衡才行。

所以就讓我們探討數個工作如何可以達到性別平衡吧!

建築工人

又是個乍看之下有生理限制的職業,要如何突破現況呢?其中一種方法是利用所謂的「Exoskeleton」來得到超越任何性別正常生理的力量。不過老實說,就算這樣,感覺還是會有各種文化因素造成建築工人的性別失衡。而文化因素實在不是科技所能處理的。

不過沒關係,因為還有另外一種方法。那就是用「建築機器人」完全的把建築工人這個職業取代掉,自然就沒有性別失衡的問題了,不錯吧。什麼?你說你有預感這主題最後都會如何發展了?別,別爆雷阿 TAT

計程車駕駛以及送貨員

相較之下駕駛彷彿沒有什麼先天限制造成性別失衡,當然送貨員或許也可以用 Exoskeleton 來強化搬貨能力。但在 〈The imbalance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cab drivers〉一文中提到,或許安全性依然是個主因。

假設在計程車上安裝自動擊殺犯罪者的裝置,雖然或許較安全,但乘客搞不好不能接受。這到底怎麼辦才好呢。幸好,自動駕駛車的技術愈來愈成熟,也有人想用無人機自動送貨。或許以後也就不再存在這兩個性別失衡的職業了,問題解決!

這還能順便解決另外一個常見的性別歧視,由於自動駕駛如此安全,最後不分性別的,所有人可能都不再開車了。再也不會有某些人老是以為特定的性別駕駛技術不好了,因為根本找不到任何開車的人。

大絕招

其他像是整天找 bug 的工程師搞不好也能改用自動找 bug 的程式取代,護理師說不定也有有趣的機器人幫忙。更精確的手術機器人也正在發展中

沒有錯,已經有媒體樂觀的指出,大部分性別失衡的職業最後都會被機器取代,如此一來,這些被解放出來的特定性別,就會像過去的歷史一樣,不得不加入性別反向失衡的職業,最終使得所有職業都更加平衡。

傳承下一代

在所有難以辯論的先天限制裡,或許傳承下一代是當中最難解決的一個。而這正巧也是科技最能著墨的地方。只要有一天,做出了「體外人造子宮」,所有的性別就不再需要自行生子了。並且由於不再有未來有一天需要生子的期待,自然也可以更加激進的將每月的週期強行中止,免除它帶來的所有不便,終能打破最難分難解的議題。

除了單純的免除生理不便外,體外子宮還有更大的意義。他將除去因為十月懷胎所帶來的神聖連結。重新定義不同性別和子代之間的相關性,使得對顧家的期待變得更加平衡。

除此之外,只要有人造子宮,再加上將任何性別的細胞轉成精卵的技術,則生育市場將不再由特定的性別組合所獨占。總算,任何性別的結合都在傳承上擁有相同權利的大平等時代得以到來。同時再也不會看到有人為了傳承而在無愛的情況下結婚了,因為如果只是要傳承,只要買個體外子宮就好了。

實際上,許多的不平衡幾乎都是源自於戀愛婚姻市場的存在。許許多多的人為了 True Love 以外的原因而想要結合,這樣的強烈需求,破壞了市場的平衡。因為一旦讓自己進入市場,就不得不讓自己受到供給方的要求所控制。而供給方對伴侶的期待,多半可用個人選擇來解釋,因此無法強烈要求他們改變自己的口味。而為了成功在這不平等的市場裡生存,不同性別就有了完全不同的人生規劃。

因此,要達成真正的平衡。非得將所有 True Love 以外的需求因素都消滅,讓所有的關係都只因為 True Love 而存在,大幅降低所有人必須進入一段關係的壓力與想望才行。(等等,你確定這樣人類不會滅絕嗎 T^T)

就如職場上的平等舒緩了某些性別原本需要從另外的性別得到經濟支持的壓力,將傳承下一代的能力從特定性別中解放出來也能舒緩某些性別為了傳承而必須結合的壓力。除此之外,像是自動掃地機器人自動炒菜機自動折衣機,以及其他各種家事機器的發明,也降低了任一性別需要其他人幫忙家務的壓力。如果你只是想和同儕炫耀,虛假的伴侶也可滿足需求。如果你有大人的需求,也完全可以想像未來有哪些科技可以低成本低風險的滿足一切。

最終,一切只剩下 True Love,假設除了愛以外沒有任何欲求,自然可以慢慢等待真正懂你的人,而不須著急的迎合戀愛市場。

物化

為了替這篇文章真正的最終解決方案拉開序幕,讓我們來談談物化的問題吧。平時在一些展場,經常的會看見一些跟產品本身無關的人,展示自己的身體。每每引發物化疑慮。

要如何避免物化現象,同時又能滿足企業主最初的想望:「增加銷售率」呢?

實際上,根本沒有證據顯示某些性別的展示是能達到最高銷售率的良方。最好的方法其實應該利用虛擬合成的技術,任意合成出某種不見得是人類的銷售員影像。

由於是虛擬合成,成本低廉,而且可以任意實驗任何的形象,因此可以平行的跑各種不同形象的實驗,不斷調整合成的形象,最終找到最能提高銷售率的形象。而這個最後調出來的形象由於根本不是人,自然就不會有物化的問題了。

當然,萬一這個銷售率最高的形象恰好跟某種性別很像那就麻煩了。幸好,每個人的口味不同。所以就算整體而言有個形象最好,但這個形象不見得對所有顧客都有用。因此,只要產生個人化的形象,讓每個人看到的展場展示員都擁有不同高矮胖瘦種族與物種,就不會有特別物化某種類型的物種的問題了。

事實上這樣的技術已經慢慢開始發展,例如像是有人運用在自動產生服裝模特兒照片上。雖然一開始用的還是從真人而來的形象,但最終一定能任意合成任意的生物形象的。

何必限制於展示員呢?就像著名的虛擬歌手引發的感動一樣,或許未來所有的電影、連續劇和演唱會都可以用虛擬的方式任意合成影像與聲音,一開始也許大家看見的還是相同的形象,但最終我們將會達成完全的個人化:每個人看同一部電影,裡頭的演員都將擁有完全不同的種族、性別、姿態與服裝。

這意味著再也不會有共通制霸的風潮與流行了,真正多元尊重的時代將會到來,也不再有單一體態變成人人都要追求的標準,這樣的世界將徹底降低青少年們對自己體態的自卑。

虛擬實境

問題在於,如何能在實體展場與演唱會裡,讓每個人都看到不同的展示員呢?這當然可以的,只要得到像刀劍神域、1/2王子、貝克街的亡靈那樣逼真的虛擬實境就行了,而事實上,虛擬實境的潛力遠不只如此。

當人們運用虛擬實境的時間愈來愈長,最終所有的經濟活動都會移轉到虛擬世界中發生。而在這樣的虛擬世界裡,所有不可能的事情突然都變成可能。

例如,一個人將可以任意決定自己的外表。而在這樣的一個虛擬世界裡,即使在路上看見像是某種性別的人也完全無法確定這路人的性別。即使看見一對情侶,也無法確知他們到底是哪種配對。如此一來,性別的刻板印象與偏見,終究可以被抹除了吧。

即使一開始無法被真正抹除,但只要社會上某種情境裡某種性別外表的人佔有優勢,就自然會有愈來愈多的人決定在這種情境裡讓自己也變成這種性別的外表。而在供給上升,需求不變的情況下,這種外表在這種情境的優勢就會自然下降。也就是說,就在每個人都自私自利的決定自己在各種情境下外表的同時,一雙看不見的手就會將世界導向性別平等的境地,這是不是很美好呢?

此外,也不再擔心會因為穿著曝露而被攻擊了,因為大可設定成只有朋友和自己才能看到自己美美的樣子,其他人都看到普普的樣子。實際上不只如此,還可以進行更為巧妙的控制。因為在虛擬世界裡,只有感知到的真實才是真實,所以一個人不只可以調整外表,還可以調整自己的感知來改變自己看到的世界。沒錯,何必為了那些攻擊人的無聊人士改變自己外表呢,直接設定不要讓這些人進入自己的感知,這樣他們就攻擊不到你了。

覺得自己周遭都是異性,感覺很不自在?那就設定成在自己的眼裡,旁人都變成親切的同性就好。覺得自己周遭都是同性很無聊?那就設定成在自己的眼裡,旁人都變成異性即可。害怕騷擾,那就設定別人無法真正的碰觸到你,而會穿越。覺得閃光太閃會瞎眼?那就設定成一看到閃光就自動把他們變透明即可。

希望早日幻夢成真嗎?趕緊購買 HTC ViveOculus 以及 Google Daydream VR 平台的各種裝置吧!記得催眠自己,這絕對不只是想玩遊戲,而是為了早日達成崇高的性別平等目標呢。

放大絕

好吧,其實我都還沒放大絕呢。事實上,只要透過基因修改,把性別抹除,自然就沒有性別平等的問題拉!(大誤)不過老實說這實在太不可能被接受了。相對之下,越來越真實的虛擬實境因為商機龐大,我們幾乎不可能不一步步的接近百分之百擬真的虛擬實境呢。

究竟這樣性別平等的世界有一天會不會到來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現在先趕快去玩 VR 吧。白日夢特輯,下次再見。

天真

walk-together

塵封的記憶盒

聽友人說起 BS2 即將關閉的消息,突然有點感傷。記得當年幾乎是狼狽的逃離,把個板關閉的同時,把文章一篇篇掃過,刪掉了不想留下的記憶,保存了值得紀錄的曾經。

事隔多年再回去看當初留下的文字,還是有點不真實。當初覺得重要的事,覺得煩惱的事,如今看來已經如此模糊而無法辨識。

最初的約、最後的約

小時總覺得維持本心很重要,感到開心就開心,感到難過就難過,喜歡就喜歡,討厭就討厭。不管遇見什麼事,都該聽從本心,而不要特意的改變自身的作為。和自己約好,想一直這樣單純下去。

然而世事總不單純,想要維持單純,不只會被傷的滿身是血,更會拖累別人。幼稚的存在,是需要保護的。所以在此同時,必須擁有堅強的理性來隔除危險。變得更堅強,不是為了改變本心,而是為了保護本心。理性與真心,一起面對全世界。這是小時最早與自己定下的約定。

只是只是,說的好聽的本心,有時不過是種任性。任性過了頭,就算再怎麼保護,終究還是滿身血。當失去了所有希望之時,終究忍不住選擇放棄一切。此時如果繼續聽從本心,不做干涉,就會走進無法走出的死胡同了。

「原來真的很難過很難過的時候,心是會痛的。」

當年理解了這點的我,又和自己定下了另一個約定。在終究忍不住擺爛放棄之時,理性應該要接管,強硬的改變自己,即使違反真心也無所謂。

原本只是隨便說說,卻想不到,終究有實踐這個約定的時候。

踏入黑暗,等待飛翔。

約好了,會看見光的。

〈不只是九十九分的努力:停止的故事、核心動力〉

雖然將自己從下沉的心情中很快的拉出來,但往後的提昇計畫卻一個一個失敗了。最早的複雜圈,在疲憊不堪中停止。提高衝突的嘗試,草草的結束。計畫奪權的領導計畫,也沒有達成特別的改變。即使想要旅行,也只是確認自己不想旅行。而其實根本也不可能抓住不一樣的聲音。

究竟該何去何從?

幼稚

「我有時會想,我是不是很不好。」

「怎麼會!!可是我覺得妳很棒!」

「可是,比如說,我覺得我很不會照顧人。」

「嗯……為什麼妳會想照顧人呢?」

「為什麼呢?」

– 與老友的對談

啊,可是身為一個男士,老是讓人照顧,讓人擔心,老是造成別人的麻煩豈不是很怪嗎?如果我是女孩的話,或許就能自在的當個幼稚小孩了!這是什麼可悲的刻板性別印象呢?最可悲的就是明知其可悲,卻無法將其趕出我的心靈。其實仔細想想就知這種說法不過是個藉口。那內心巨獸,不論我是男是女、是老是少,他總會掰出一些理由扯我後腿的。

由於計畫的起點正好在服務學習與小孩的互動中獲益良多,不禁想著,如何延長這種緣份。任性又幼稚的自己,總是習慣被人照顧,記得還曾和某個高中男孩一起用餐,最後也很自然的變成他負責點菜等等事項。可是如果和小孩在一起,或許就能形期待與默契,強壓自己從被照顧者轉成照顧者吧。

另一方面,在執行這系列計畫時,每每總有要毀掉內心小孩的衝動,可是我的理性告訴我,不能用這樣的心態做這種事。是啊,我當然想要得到更為強大的心智,這是肯定的。可是我不能在這過程中失去原本的天真與喜悅,這樣的代價太大了。

或許看看天真的孩子們,可以讓自己記起原本的本心吧。也聽過做志工(特別是有人際互動的志工)其實能讓自己的心靈更為提昇。用著這樣細碎的理由,試著說服自己再試試能不能找到什麼答案。

曾經探尋過文服團的可能性,可是覺得沒有機車,讓人載好像很奇怪而退縮。在升大三的暑假之時,想參與台南某課輔志工的行列,測試這計畫的可行性。可是最後因要去台北實習故無法成行。

後來,我又去參加幼幼社的迎新茶會,只是因覺年紀過大,又再次因無機車也無朋友的情況下而退卻。

想想友人參加社團時都要找朋友一起去似乎有些道理,像當年我在蛋糕社的日子也因太慢認識人而慢慢失去動力,若是找到一個可載我的人一起去或許就能成行吧。

後來,經惠勤的介紹,似乎有另一個課輔志工的機會,接洽人恰好是大一認識的人,且可能可以安排交通,但後來因考慮路途遙遠,且正是大三課業大爆炸的忙碌時期,故也無法下定決心。

誠然,以上理由很明顯的全為藉口。內心慣性的巨獸竟是如此難以克服。

似乎重複修習服務學習透過學分壓迫是個好方法,可是搶別人的服務學習學分好像也怪怪的。或者就得等到核心逆轉計畫時,透過完全的環境轉移來實行。

一方面想從事志工的計畫陷入失敗的膠著,二方面,隨著時間過去,心理素質與環境持續改善,那些過往的天真與執著依舊健在,慢慢地,記起本心的計畫似乎也顯得不是那麼具有急迫性。

大四因為機緣巧合,加上課業稍有舒緩,我又找到一個課輔志工的機會,也有提供交通,雖然本來有所躊躇,但因為英語演辯課停開而讓我下定決心,報名參加。

雖說如此,其實一個學期也只會去幾次,能獲得的東西與找到的發現恐怕還是有限。課輔前心中也有些忐忑,以前僅僅是陪讀,這次卻是真正的課輔了,我真的能給他們幫助嗎?

想起來,當年服務學習時也是這樣一個人在車上坐著,可是那時的我有些孤單而難受。現在卻是充滿期待。或許真的有些不同了。雖然不知道會前往何方,但事到如今也只能繼續前行了不是嗎?

雖然一開始是抱著正向的心情前進,但幾次的課輔,記得最清楚的情緒終究還是挫折。笨手笨腳的自己,終究是不太懂得照顧小孩,反而還比較常被小孩欺負呢。在此地的我真的有幫到他們些什麼嗎?

或許本來也就不該抱著這種半吊子的心態來到此地的。其實我甚至根本也不知道當我說「內心小孩」時,我到底在講什麼。

核心逆轉

最難對抗的敵人確實是內心慣性的巨獸。過了那麼久,我依然在原地踏步。改變的三大要素,情緒、理性、環境。當年如此強烈的情緒已慢慢淡出,理性能操作的精神力量又不足以成事。難道真的做不到嗎?

慢慢地,我意識到,其實環境是一個我可以操縱的變項。年輕的我孑然一身沒有羈絆,唯一能造成限制的,恐怕只有經濟因素吧。

在做這計畫之時,我才突然驚覺,人生苦短。這些動輒一兩年的計畫,在這樣短短的一生中到底能執行多少個呢?就好像高中三年、大學四年,原來我已走了那麼久。始於國中時代的自我意識之覺醒,所產生的理性決策者,在這些年來,透過一個又一個的計畫將我引領至此,

這樣下去,真的是好的嗎?其實我不知道。記得友人說,自己的人篸要自己挖。這樣下去,真的可以挖到幸福人篸嗎?其實我不知道。

在夜深人靜之時,我依然會想起那個把最後的希望託付給了我的內心小孩。如果在這時,我說,不知道該前進的方向在哪,那我就真的一無所有了。事到如今,除了繼續前進,也沒有別的選擇了吧。或許人篸先生會找到自己的路,跟了上來,那麼我,只要一直走著,總會遇到的吧。就像某個故事說的,只要一直昂首前進,幸福就會一直跟著呢。

於是,抱著這樣的信念,我將繼續前行,期盼有一天,能挖到自己的人篸。

曲終人散

最終這樣奇妙的計畫還是在沒執行前就已經隕落。每件事物都有結束的時候,即使是原本以為能恆常存在的東西,稍一不注意也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之中。

仔細回想我在大學最後的精華歲月,好像就這樣把生命能量都耗在如今看來無法確知意義的行動上。

蓋上回憶的盒子,讓一切隨風而逝,下一站,會是何方?

bs2

不一樣的聲音

一直以來,總覺得和別人說話很困難,而且我的聲音似乎也很幼稚,很沒有主見。真正遭到別人的批評也是有幾次。有時我會想,是不是因為我的聲音那麼奇怪,所以才總是受挫。

可是可是,雖然我在演講時的聲音彷彿比較有自信,可是我卻不喜歡那種攻擊性的感覺。而我最開心的時候,似乎也是我最幼稚的時候。就算我能改變自己的聲音,可是這樣的我真的會快樂嗎?

可是就算是面具也好。當你用柔弱的姿態示人,別人也會自然的預期你的柔弱。可是如果能夠假造堅強的形象,就能改變別人對自己的期待,而這樣的期待,就能強壓自己改變成長。那麼原本的虛假,就會成為真實了。

– 深夜對談

microphone

研究

為了能夠更加靈活控制自己的聲音,我一開始先將目標放在 Speech Therapy,以及一些發音的練習上,但我很快就發現我不太整齊的牙齒似乎對練習造成一定的阻礙。更進一步的,我開始懷疑齒列不整,或許是造成講話模糊的關鍵之一。

或許正因如此,我必須花費更大力氣維持口型才能產生穩定的聲音,或許這也是為什麼只有在演講這種高度集中精神的時候才有辦法產生自信的聲音。

蛀牙

暑假在台北實習,恰好住的地方牙醫很多,於是便開始整理起口裡的蛀牙。想一想其實有幾顆已經蛀了許久。一直沒去看牙醫的我實是太糟糕了呀。

拔掉了蛀掉的智齒兩顆,補了一顆牙。

順便得知之前一顆做完根管治療的牙齒,因為沒做假牙所以隨時暴露在崩裂的危險之中,並且也已經磨損得很厲害了。拔智齒時牙醫意外發現一個牙縫蛀牙,從外表看不出來,但實際治療後才發現它蛀得很深。

牙醫說我齒列不整,很多牙縫,而且齒質又軟,應當好好刷牙呀!

想來我以前實在太不乖了,對牙齒投注了太少的關注,甚至連洗牙都沒洗過。想起友人每次吃完飯都會刷牙的好習慣,我也決定要開始照三餐刷牙,捍衛我的牙齒!

就在查找所謂的根管治療和假牙的關係時,我也找到了牙齒矯正的資料。想起很久以前,其實有牙醫建議過我要做矯正,因為我一直都有暴牙的情形。只是因為實在是太貴了,又說要拔四顆牙,所以當初沒有多做考慮。

可是這次,似乎有些心動了。除了聲音與蛀牙的考慮,也想改善消化問題。

成行

經過評估後,我得克服兩大心理障礙。其一:矯正很貴,事實上總共得花十萬以上,真的值得嗎?其二:我得拔掉很多健康牙齒,如再加上已經拔掉,及以後可能會拔的智齒,我豈不是少了很多牙齒!?

我開始猶豫不決,可是我問:「你不是說想要改變自己嗎?」

「只是這樣就害怕了嗎?」

「真的認輸了嗎?只是因為個性,就彷彿什麼努力都沒用了嗎?」

於是最後,我決定進行矯正了!經費來源,就用實習的薪水。

接下來我也開始尋求心理支持。首先,我先諮詢了國中時代老朋友的意見,記得當年,也有人做過矯正,她非常鼓勵我,也和我說了矯正的諸多優點。其後,和家人談過以後,基本上也是支持的。這時我也發現周遭其實真的有不少人做過矯正啊,每個的看法都是正面的。

這樣子,就能放手前進了吧。

一開始就是一直拔牙吧,說起來是有點麻煩。一開始上了矯正器後,牙齒更是酸痛的不得了,因為不想吃止痛藥的關係還曾經睡到一半痛醒。嘴唇不知為何容易乾裂,吃東西好不方便。

這些細小的事情到了一年後慢慢情況轉好。後來只有每個月換線的時候會痛個一兩天,其他都很快習慣了。感覺矯正最大的收穫之一其實是真正養成了三餐努力刷牙的好習慣。牙齒痛的時候真的很難思考。或許這也導致我上網閒晃的時間增加也不一定。

假如你每天 24 小時都用手自己扳著牙齒就能完成矯正,就算理論上可能,實際上你的意志力根本也不可能作到。可是有了矯正器,牙齒的移動便變得水到渠成。忍受那種不舒服所需要的意志力真的比用手自己扳著牙齒的小太多了。或許很多事情都是這樣,只有意志力是不可能達成的。可是,總有方法,可以達成這個困難的改變。

演講

這段時間我也開始積極的參與演講報告等事務,也是因為開始上專題課,恰好通識課要報告,恰好有文藻英辯坊之類,我慢慢也找到了一些熱情。

不過當然無法否認,最開始隱藏在背後的動機,其實還是跟本計畫有關。我想擷取,那不一樣的聲音。

大三下時隨著新領域探索的想法形成,我也順便開始研究起基本的語言學,為計畫的理論基礎奠基,只是隨後進入課業大爆炸時期,所以很快就停擺了。

大四輕鬆不少後,加上「核心逆轉」計畫的影響,我乾脆跑去修「語言學概論」了,說不定除了奠定理論基礎外,還能順便研究看看語音辨識的議題。

結語

感覺上「不一樣的聲音」真的是這系列計畫中最展開的計畫了吧,當年的我一定無法確知如今會因為它而走上那麼多不同的路。其實這個想法很早,應該和複雜圈一樣是剛成形時就有的想法,只是一直沒有真正的執行。

只是這一系列計畫終究還是多半失敗並沈寂了。「不一樣的聲音」雖然當時尚未結束,可是那時的我幾乎也可以理性的認為,就算繼續這樣前行,一開始的目的絕對也不可能被達成了。

如此說來這還是一個完全失敗的計畫。

不過就像其他的失敗計畫一樣,在這條路程上我似乎也得到了許多意想不到的東西,而繼續向前似乎也挺有趣的。

所以就繼續向前吧。

天命

「小時候觀察著附近的大人時會想,似乎很多人都在工作後停滯於一地,那麼如果一輩子都想辦法讓自己前進,每天都進步一點點,就算走得多慢,一定也會有很了不起的成就吧。」

「最近似乎有點體會,為什麼明明只要不斷堅持,任何人都可以走向那條道路,可是實際上走的人卻如此之少。」(也是因為這樣,所以走快就不關鍵了,重要的是走得遠。)

「因為太累了,就像我們此刻時常感覺到的想逃離的心思,一輩子都承受著這種壓力,並且不斷向前實在太累了。我們真的想這麼做嗎?」

「我覺得我可能不會耶。我也相信一輩子都有目標的人,絕對會達到了不起的成就的。可是我只是希望能有一個美好的家,然後也能讓小孩子接觸到廣闊事物,能有不錯的發展。」

「創造宇宙間繼起之生命!」 =)

「哈哈哈。其實如果沒有小孩也有沒有小孩的好處啦,兩個人在一起也很棒阿!」

「就像兩個人有兩個人的好處,一個人也有一個人的好處?」

QAQ

– 與友人的對談

milky-way

記憶的測量有三種方法:

  1. 回憶法: 背誦
  2. 再認法: 選擇題
  3. 再學習法: 再學一次看看有沒有比較快

一個心理學家用自己的小孩當實驗,從小教她背一段很長的文章。她發現小孩忘的很快,背的東西一下就無法背誦出來,但或許還擁有一些記憶,用選擇題可以發現證據的存在。只是過了幾年,連再認法都無法測量了,此時她便再讓她背一次。

週而復始,小孩總是忘記。但每一次重背,都愈來愈快了。到了小孩成年時,雖然用回憶法和再認法都無法測量記憶的存在。但原本需要背好久的那段文,竟然只要看過幾遍就背起來了。

「如果我們不知道她過去的努力,此時的瞬間就背下文章的他,看起來不就像是個天才嗎?」

這故事的另一個啟示是,在學習的路上,沒有什麼是徒然無功的。

「你學過的東西絕不是忘記,只是想不起來而已。」

總會的,在某一時某一刻,曾經所學的事物會幫妳一把。也許是讓你靈光一閃的解決了某個問題,也許是讓你很快的學會某項東西。(並且讓自己為自己的「資質」沾沾自喜。)

其實你會發現,那些彷彿學的很快的人並不見得都是比較聰明。更可能的是,他們早已累積了大量的背景知識,以至於可以將相關東西互相連結起來,得到更深的理解、更好的記憶。

還記得高中的時候,曾經從圖書館借了一本演算法的書:《Foundations of Algorithms Using C++ Pseudocode》。那時才剛是我試圖閱讀英文專業書的起始,一邊看,一邊查著字典,速度很慢,而且真正看懂的東西其實很少。高三時,買了《Algorithm Design》反覆看了數遍,Network Flow 的地方一直是難以理解。升大學的暑假嘗試做那本書的習題,大概做了一兩章吧,就放棄了。大二那年,開始上演算法,也看了《Introduction to Algorithms》,一直到這時候才稍微看懂了 Network Flow 的演算法。

高中三年,剛開始接觸程式解題,現在翻出當年寫的 ACM code 還可以看到許多笨拙的痕跡,沒有縮排的程式碼,胡亂命名的變數,用一堆奇怪的判斷稿得很複雜。從一開始的笨拙,到最後連縮排、留空都習慣遵循一定的標準。

總是覺得覺得難的東西,只要累積足夠的時間與知識,總有一天會變簡單吧。

所以在課業上,我都喜歡從基礎打起,即使是實驗課,我也會廣收背景知識,像是數位電路實驗,我參考了以下這些書:

  • 《Verilog HDL》
  • 《Advanced Digital Design with the Verilog HDL》
  • 《Verilog HDL Synthesis, A Practical Primer》
  • 《FPGA Prototyping Using Verilog Examples》

微處理機,我也看了這些書:

  • 《The 8051/8052 Microcontroller》
  • 《The 8051 Microcontroller》
  • 《Embedded C》

練習的重要,更是不可迴避的,即使是分組寫出的程式,如果事前/事後有時間的話,我也喜歡重寫一次。

誠然,不是每個人都願意那麼認真唸書的,所以,要問自己,真正的夢想在哪裡呢?

年輕時,我會熱血的談人生該怎麼做,要做什麼。慢慢的,我發覺,有時侯人真的環境所限,不得不然。我不是指,這些熱血的方法不可行。事實上,客觀環境上,這些方法和想法是我認同的。也覺得是真的。問題是,每個人受到成長背景的限制,可能心智的程度不足以執行這些方法。賺大錢是最簡單的例子。

大部分人應該知道,想要賺錢,就應該去做生意,而不是打工。所謂生意,就是買進賣出。但,卻有人想透過當工程師達成賺大錢的目的。當工程師是在打工,就算你是自行創業,你還是在打工。為何? 因為你頭裡裝的是打工仔的大腦。希望透過付出勞力,做出東西,然後換錢。創業只是把利潤拉高一些,骨子裡依然是在打工。

〈所以,在開始努力之前。先認清你內心中所謂的成功是什麼?〉

「如果一直說某件事不是自己的天命,卻發現自己什麼事都不努力追求,那不過是不斷為自己找藉口罷了。為什麼不去做對自己而言真正有意義的事,而要不斷做著自己不想做的事。同時說這不是自己想做的事所以就不努力了??」

每一次,當我思緒來到這裡,我就會開始反問,難道人生一定要去追求些什麼,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天命嗎?你不覺得很多人沒有找到自己的天命嗎?難道那些人就沒有價值了?為什麼一定要努力到這種地步才行呢?你真的相信每個人都有一個「天命」的存在嗎?

不知道呀不知道,不過至少,必須了解的是這是自己的選擇。就好像我知道我不會想付出失去自己的代價來變成一個有錢人(假設這麼一個變成有錢人的努力方法真的存在的話),所以我該時時提醒自己不要去忌妒有錢人。學著明白,這是我自己的選擇。

另一句話是這麼說的:一個人的性格決定他的際遇,所以如果你真的真心希望獲得些什麼,就算要丟棄原本的自己也是理所當然的代價。

但是我不要,我終究決定了要讓我的個性限制了我的際遇,所以你發現了,這真的是一個選擇。

一直以來我都希望選擇忠於自己,時至今日我仍不明白這樣的選擇是對的還是錯的。我也是一個困於過去歷史,而決定了自己方向的人。

在交大資工的心得

NCTU

photo by pkmx [cc-by-nc-nd]

生活

對於交大的第一印象其實是南友會在我家鄉辦的迎新活動,雖然短短的時間難以和大家混熟,但後來我還是慢慢交到了好朋友,大一時也老是丟訊息詢問會裡的學長問題。除了此類社團以外,系上也會在北中南舉辦茶會,是一開始見到大家的機會。

記得新生座談時有人曾說,來到交大校園就好像在山中修行一樣。從市區到達交大確實需經過一段路程,但交大本身其實還算平整。如果用走的想要到光復路的話,可以從校門的大學路走,不過大太陽時這段路程有點炎熱。另外的走法是穿越游泳池附近的交清小徑,從清大走出去,不少人喜歡這種走法。當然,你也可以坐公車,或免費的園區巡迴巴士等等。

清大很近,平常可以去那裡修課,甚至參加某些清大的社團。不過如果沒有足夠的動力的話,這樣的距離還是會誘發人的懶散。

從交大要到台北通常可以坐客運,在校內的便利商店可以買到目前 100 元的優惠票,由於高鐵站離交大有一段距離,加上班次較少,如果時間抓得不準,坐高鐵到台北也不見得有比客運快呢。如果像我一樣要回台南的話也有客運可坐,平常優惠時段也相當便宜,或者可以坐公車到火車站。

交大裡有泳池,也有相當高級的健身房,認識不少朋友都是那裡的常客。自己比較常去操場晨跑,或者是偶爾和朋友打羽球等等。

英語

我對社團活動並不是很熱衷,然而我很喜歡學校裡的英語活動。學校有舉辦外語圓桌,可以和老師同學一起進行英語會話練習,除了英語外也有日語、韓語、法語等等多種語言。除此之外,外文系也有舉辦英語午餐時間,和大家一起玩遊戲、對話,吃免費午餐。

圖書館底下的自習中心有不少的英文小說可以閱讀,不過我自己還是比較喜歡直接從圖書館借回來。那邊也有不少英文視聽材料,但也能自己從宿舍直接上網聽空英等英文節目,也有雜誌的電子資源可以閱讀。學校也有寫作諮詢可以請幫你看看英文的寫法。

資工的很多教科書是以英文為主,但其實多數的用語十分簡單,比起詞藻華美的小說容易多了。多看了以後,慢慢習慣相關詞彙,就會愈來愈順了。由於網路上很多資工相關資料都是英文寫成,所以英文閱讀能為自己打開很大的一扇窗,最好的學習法大概是直接去看你想看的文件資料,然後用查字典的方式想辦法看懂吧,這樣就有直接的動機(想看懂它)來學英文了。

朋友中也有人對英語特別有興趣所以修了英語學程,真的好佩服呢。

圖書館

交大的浩然圖書館是個很值得關注的地方,由於館內的座位數非常的多,如果不是考試期間幾乎都有地方可以看書,我還曾寫過〈交大浩然圖書館之非官方導引〉。很多書幾乎都找的到,尤其如果要找資工的原文書這裡真的是個大寶庫。就算交大沒有想找的書也可以透過台聯大系統從友校調書來交大,非常方便。如果還是沒有,還能向浩然推薦書籍,尤其如果是學術書籍通常都會接受推薦。

我很喜歡英文書的資源,在這裡看了好多題材,像是小說、程式設計、心理學、其他科普等等,好多都是我在高中時代幾乎難以借閱的。除了一般的自習與借閱圖書外,在樓下還可以借到 DVD,一些熱門的電影或影集都可以找的到。我偶爾也會借一些回來觀賞。

清大的新圖書館,看起來十分高級,憑交大學生證一樣可以自由進出。兩間圖書館加起來,在這裡唸書的空間絕對是非常充足。早年我去圖書館的時候偶爾就會遇見同學,打個招呼也讓人覺得愉快。只是後來見到的機會就慢慢變少了,大概是大家慢慢偏好回到寢室吧。(其實我好像也有這種傾向。)不過說真的,到圖書館還是比較容易專心,我總是盡可能的鼓勵自己來圖書館唸書。

程式設計

系上剛開始會有程式課程課程帶領大家入門,但如果要真正熟習的話還是要自己花時間練習。當然我自己覺得最好的練習方法就是程式解題,除了自己鑽研以外,學校也有 PCCA 社團提供教學與訓練,雖然說我在交大時他的主軸是培訓與選拔程式校隊成員,不過平常去問問問題,練習題目(順便吃個免費晚餐)應該也是可以的。如果有興趣鑽研的話,PCCA 會提供經費與獎金讓你有出國比賽的機會,這類程式比賽對未來的推甄或找工作應該都會加分不少。

交大資工的同學都有系上工作站的帳號,除了可以方便在各處用 putty、ssh 連上寫程式以外,上面每隔幾小時的備份機制有時也會在危機時刻發揮作用。我常常使用這個服務,讓我可以在系計中或其他教室用電腦時輕易的得到像是 git 版本控制等功能,還有另外一個我常用的功能是 screen/tmux,可以讓我保留許多視窗未來連上時繼續使用。因為工作站久久才重開一次,所以平常時間都可以保留工作視窗。

課業

如果要我說在交大資工決定課業表現的最重要因素是什麼,我想應該是認真吧。在高中時代,每個人都花上好多時間研讀課業,不斷受到外在的壓力與期待所激勵。可是在大學不是這樣,時間的運用與讀書的方式往往是自己決定的,所以妳常發現每個人花在同一堂課的時間與心力可以有莫大的差距。時間久了以後,這樣的差距無可避免的將在成績上表現出來。

還記得曾看見同學即使到了大三,就算老師沒有派作業,還是會慢慢演算課本的習題當作練習,也有人在修課前一個學期,就拿著教科書自修。這些人對我的激勵真的很大。

交大資工系上的課,主要的評分方式常是紙本的考試,出題方向有數學計算、演算法執行,也有概念理解、名詞解釋等等。有一些課會有程式作業,少數有上機的程式考試。有些期末程式專題的規模比較大,甚至會在寒暑假第一周還繼續實作才完成。也有一些課有紙本或口頭報告,不過整體而言佔分較少。

這種評分方式使得多半的課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只要達成全部的要求,老師也不吝於給 99、甚至 100 的高分。當然,如果沒有完成要求,自然分數也拿不到。然而多數老師會根據全班平均做調分,所以還是能拿到不錯的分數。

交大資工有個特別的地方,因為學生人數眾多,必修課常會有不同老師開班,因為並沒有嚴格統一的課程要求,所以每個老師的風格都略有差異:有的會注重實作能力,有的會比較偏向考試。所以學生常有機會選擇適合自己的老師。除此之外,系上有個考古題系統,同學也常會在上面分享往年的作業與考題。

有時你會聽同學說所謂很涼的課和很甜的課,很甜的課就是可以拿到很高分的課,很涼的課則是就算整學期都沒做什麼事,也可以拿到還可以的分數。對我個人個人而言軍訓大概算是涼課的代表吧,是我收穫最少的課,也常常是我每學期最低分的課程。如果你需要靠獎學金度日的話,或許可以考慮不要修軍訓。

四年來,我每學期的學分漸漸變少,但是課業壓力反而漸漸變大,這主要是因為程式作業以及專題的影響。如果有機會重來的話,我應該會在大一時先修一點後來的課,盡可能把實作課平均分配。

修課心得

分享

說到考古題,如果你的人脈廣闊的話,或許也有機會從學長姊那裡拿到私下流傳的檔案,甚至是作業習題的參考,或者是來到系計中直接教你等等。也不知道曾在哪聽過「與其自己成為大神,不如有個忠心的大神陪在身邊。」這種說法。可惜我認識的人比較少,加上有點害羞,常常不太敢麻煩人家,所以什麼事都要自己來。也因為這樣,有段時期我非常信仰完全公開的想法,覺得私下流傳的東西實在太不公平了,應該要把考古題都公佈在網站上才是。

我想會寫這些文章多少也帶有同樣的原因吧,或許在那裡,也有不少害羞的人,不知道要去哪裡尋求協助,如果這個網誌能多少幫到這些人就好了。如果你手上也有那些能幫助人的資料,也請不吝於分享。(至於不知道課業上的問題要問誰才好的同學,千萬別忘了有兩種人其實殷切期盼你向他們詢問呢,那就是老師,還有助教。)

結語

回想起在交大日子,我真的幾乎把大部分的時間都貢獻給課業、程式還有閱讀了。其實有一些面向是我沒有深入體驗的,像是社團、系學會的運作、或者是運動類的系校隊等等。

確實,任何的觀察與心得,難免會沾上一點偏頗與一廂情願的解釋。人所能經歷事物畢竟太少,一個到遠方旅遊的人如果碰巧都遇到十分溫暖的人,或許會倉促做下該國人民都很溫暖的結論,而如果他碰巧都遇見冷漠的人,或許就會覺得該國很冷漠了。然而就像連續投擲硬幣數千次時偶爾碰見連續十次正面也不奇怪,這種機運與巧合的會面實在難以描述一地真正的性質。

可是即使詳盡的調查訪談與統計,我們所看見的依舊模糊,說人們平均戴 0.5 個眼鏡或許對個人而言沒有什麼意義,畢竟妳眼前的人要嘛是戴一個眼鏡,要嘛就是沒有戴。當妳走進一個地方,妳所見到的絕對不會是「平均值」,也不會是像量子疊加一樣同時經歷所有的一切可能,而是各種機運巧合與你自己本身交互作用所產生的唯一結果。

我在交大資工的日子,也是這樣獨特與片段的故事。有開心也有難過,有困難也有成就。關於這篇心得的背景故事,可參考:〈大學回顧〉,這真的是一段很充實的時光,相信未來的我會不時想念。

附錄:讀書效率的心得

有關讀書效率的心得其實我之前也寫了不少,像是〈跟學習有關的書籍介紹〉〈反思(1)-讀書方法論〉

在這裡我就以學校生活為角度再次概括的整理討論。

記憶原則

意義

一段沒有意義的數字或公式非常難以記住,但如果是要記住有意義的文字就比較輕鬆。賦予文字意義的方法有兩種,當要背誦的東西本來就沒有意義時,可以用類似記憶術中的聯想諧音來創造意義。在其他的情形裡則可以透過建立適當的背景知識來加強材料對你的意義。像是推導並理解每一個公式、了解理論背後的來歷與用途、或大量閱讀相關書籍等等。

在資工系裡有時會遇到一些名詞解釋的考題,若是直接背誦雖然可以應付考試但過程或許不怎麼輕鬆。我建議還是要將課本完整讀過並理解,最後再來背這些解釋,則自然水到渠成。

專注

如果不專心的話,即使讀再久的書也無濟於事。尤其對於資工的學生而言,如果一邊唸書一邊上網則效率極可能會大幅下降。目前的網路形式是一個會不斷奪取注意力並使人分心的存在,或許妳也注意到人們在網路上比較不願意也沒有能力閱讀太過長的文章。筆者認為若是要專心唸書時,到圖書館唸書仍是最佳選擇。

切割

人的專心力有限,比起連續研讀十個小時,不如每天讀一個小時讀十天。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切割太久會造成遺忘的現象,但事實上所有的努力與累積都不會白費的。從一些研究中我們發現,即使你想不起十天前背的東西,但妳再背一次時速度會快很多,而且隨著重複次數愈多,妳再次學習所花的時間就愈短。

大學的上課進度如此之快,若是妳想要在考前一次讀完根本不可能。但是如果妳之前早已讀過數次,你在考前只需要花一點時間就能複習完所有材料並且擁有比試圖一次讀完的同學更高的理解與熟悉度。

回饋

比起連續背誦一個小時,先背十分鐘,再自己考自己十分鐘,如此重複至一個小時,記憶效率可能較佳。

組織

系統化的背誦比起無系統的好。

聯想

把材料聯想在一起有助記憶。

觀想

人們特別擅長記憶圖像。

重複

一般而言重複愈多次記的愈清楚。

情境

如果你在跟記住東西時處於同樣的環境,你會比較容易回憶出來。這也就是說在考試舉行的地方唸書對於考試時的回想是有幫助的。

興趣

人只會記住有興趣的東西。盡可能的調整讀書的步調,不要讓自己失去興趣。

運動

雖然一般人可能沒有特別注意,然而適當地運動其實是可以加強認知能力的。(或者應該說都不運動認知能力會下降)即使只是每天花一點時間散步也會有效果。

我自己其實比較沒有運動的習慣,所以常常要想辦法鼓勵自己運動。高中年代幾乎每天都要騎腳踏車去離我家有點遠的學校,但大學時活動的機會就較少。

我曾試過在早上晨跑,一開始志向遠大,跑很多圈,不過後來難以為繼,最後發現如果每天都只跑個數圈,僅是維持運動量,反而能讓自己持續下去。也曾試過一週一次和朋友約好打羽球。大抵上我覺得和朋友立下約定是個不錯的機制,可以克服懶散,也能讓運動時的樂趣增加。或許讀者也可以試試晚上跟同學散步聊天吧。

在交大,學生有機會使用設備良好的健身中心以及游泳池,筆者有不少同學是那裡的常客。不過我自己並不常使用就是了,或許是因為覺得人太多很怕羞吧。

雖然這有點違反常人的直覺,但在一些研究中,我們發現增加一週體育課的次數,可以提高學校同學的平均成績。說起來保持健康的身體狀態能讓你精神充沛並更有能力學習這件事應該可以理解。另外一個額外的好處是適當的運動有助於保持心情愉快,並減少憂鬱的情形。

作息

事實上從許多學術研究中我們早已知道充足的睡眠和學業表現和心智能力的測驗結果有很大的相關,也有一些跡象顯示睡眠在創造性思考過程中佔有重要地位。(妳是否也聽過想不出答案的難題在睡完一覺後豁然開朗的故事呢?)

充足的睡眠確實至關重要,從筆者的經驗來說,睡飽的時候上課很少會想打瞌睡,即使覺得無聊也會以胡亂想或自己看書來度過時間,可一旦前晚沒有睡好,即使是平常能專心的課都能讓我眼皮沈重,難以聽講。不只是學習成效而已,剝奪睡眠更可能使考試時的速度與準確度都顯著下降。

所謂的充足不見得每個人都相同,事實上有非常少數的人可以每天睡相當少的時數而仍保精神飽滿,能夠睡到自然醒並且一天長保元氣可認為是一個不錯的指標。規律作息能夠確保每天容易入眠並讓身體充分休息,然而規律並不見得特指早睡早起,事實上有些證據顯示人會因基因或年齡的不同而呈現不同的作息型態,重點還是在於一致並充足的睡眠。

然而早睡早起的型態對於讀書而言確實有額外的好處,首先,由於大部份大學生的作息型態並不屬於早起的類型,所以早上起來的時候也比較少令人分心的事情會干擾妳。你在早上不會有機會找到人跟妳聊LINE,也不太可能有特別的活動可參加,如此一來讀書意願就會增加。而許多活動發生的晚間,由於已經很接近妳上床睡覺的時間,妳也自然比較少機會參加可能造成妳隔天疲累的活動。

其次,其實妳常常避免不掉一些早上開設的課程,而根本沒有課程會開在晚間十點以後。所以一個擁有早睡早起型態的人,他有精神的時間帶恰好也是上課的時間帶。

無奈的是即使知道如此,一個人能對其生理時鐘做的改變仍然相當有限。適當地堅持可以維持睡眠的規律,然而究竟是早睡早起或者晚睡晚起其實有很大部份是由生理決定。控制日曬的時間有點幫助,早晨盡量出外活動,而在下午避免陽光,可以稍微將睡眠時間往前調,但確實在目前的校園環境中,特別是高中以前,晚起型的學生特別容易產生睡眠債。

無論你是哪種睡眠型態的人,中午用餐後想午睡的傾向都是共通的。即使只是十到二十分鐘都好,打個小盹可以讓妳下午上課注意力較為集中。

有些人會在考試前熬夜長時讀書,這麼做有很多壞處。事實上在讀書總時間不變的情況下,將要讀的份量切割成數天逐漸讀完的效率較佳。原因至少有二,首先,人本來就難以長時維持專心,以至於不太可能連續專心讀書太久。其次,在考試前剝奪睡眠會顯著的降低認知能力,這樣去考試根本無法完全發揮真正的實力。

資工系上的課確實有不少作業,但只要提早開始撰寫,就不會像一般人說的那樣常常熬夜趕作業。筆者曾經有一段時間超修了許多要完成程式專題的課,以至於幾乎每天都在寫作業,連上課都用筆電趕作業。但即使在課業最重的這段時期,還是可以維持規律且充足的睡眠。

肩並肩

together

分組

我發現比起出來帶,我更喜歡把所有的事情都接下來。因為操縱自己的話,所有的變項都是已知的。

從小,就不是很喜歡分組。記得因為成績好,所以有時會被選為幹部,總是膽顫心驚。

我總想:「成績好又不表示我很會領導,太不公平了吧!。」

國小的時候,因為壓力太大又做不好事,所以和老師說不要做班長了,還一邊哭著。我就這樣一直逃避著,所以這樣的情形或許到了大學也沒有什麼改善。好像每次分組都沒辦法好好的處理,有時是各自做各的,好像沒分組一樣。之前和朋友一組時好像就是這樣,每次作業都做了兩份,當她跑來要求我分派期末專題的工作時,我才意識到。我已經把作業寫的太複雜,以至於如果我不分派實際的工作。似乎別人是無法自行動手的,這樣粗心的我,真不知該怎麼辦。

有時最後是自己一人把大部分的工作都吸收了。為什麼會這樣呢?或許是因為我在資工領域比較擅長嗎?所以才會試圖把工作吸收起來?可是好像,即使是在我不擅長的通識報告,或者是和很會寫程式的人一組時,常常還是變成我吸收了大部分的工作。

因為太不懂得領導了,所以很早以前就希望不要當個管理人,可以當個簡簡單單的工程師就好。

所以我一直期待著那樣的組員,擁有很強的領導力,可以洞察每個人的能力,適當地分派工作,不僅兼顧公平,而且也能使專案在時限內適當地完成。

這樣的話我只要好好地做好被分派的工作就好了,不必費心想那些團隊合作的事。

可是這樣期待還是太天真了,仔細想想我在課堂上遇到接近這樣的人恐怕也只有一個。那是大一時的英文課,還記得那積極又很有要求的同學。因為相信她的領導,所以即使對簡報的想法不一致,我還是很願意使用他的方式,以保持整組的一致性。

然而即使是有她這樣的人,其實還是很難凝聚整組的向心力。記得當時約出來討論只有我們和另一位出席,其他的組員我連名字長相也忘了。

如果你跟我一樣經濟拮据又想拿書卷的話,強烈建議避開分組報告

因為打工的時間很可能會被延宕

而且遇到擺爛的組員你根本沒有時間善後!

〈Re: [心情]為什麼讀書這麼累????????〉

第二種我期待的組員,是那種很主動的組員。大家不必特別分配誰要寫什麼。反正想寫就先說一聲,然後就動手吧。由於大家都很主動,所以實際上大家寫的東西也都很多。而且因為不用協調,所以也不用管複雜的人際溝通。

不過這種想法太不可能了。

計畫奪權

那時覺得我實在太不堅強了,總是暴露著脆弱的自己,期待別人的保護。可是沒有人有必要保護我的,而這樣的自己實在太過任性了。我想要改變自己,可是個性卻如此難以改變。彷彿說到個性,就好像什麼努力都沒用了。

於是想著要攫取領導者的位置,然後用這位置產生的壓力與期待,強壓自己,改變成長。

最初的試煉場是在一門通識課上,雖然沒有辦法事先預料小組成員,但當名單確定之時,我就發現,這樣的成員組成其實非常適合我攫取領導者的位置。

於是乎,從第一天下課開始,我就構想要如何快速促成組長選拔,並且讓我自己當上組長的位置。最後雖然並沒有促成這樣的選舉,不過我還是變成了實質上的領導者,我花了許多的心力協調工作分工,一個一個緊盯進度。

以成績而言,這次的合作並不出色,然而對我而言還是很有意義的,我成功讓自己幾乎除了協調組員以外沒有參與太多實質的工作。而且我還讓大家在死線的前幾個禮拜就完成了報告。

可是這次合作也直指我最脆弱的核心:我發現這些計畫奪權、分派事項、規劃時程、維護進度等事情,耗費我非常龐大的精神力與時間。以至於我覺得就算我把所有工作都一人攬下,恐怕我花的總時數都會比我當領導者來的少。而且期中時這些事項的壓力,其實造成我情緒上的不小波動。

這段時期還有處理另個資工課的小故事,然而整個領導非常失敗,雖然一開始監督組員好好做完每個作業的嘗試多半能執行。可是最後的期末專案的進度監督還是失敗了。

拖到接近死線才爆發的結果就是我上大學來第一次為了寫作業拖過 12:00 沒睡。而最後我又用高壓的姿態吸收所有工作,瓦解了團隊系統。

之前在某個比賽和某個人合作也有許多感慨,某種程度上我吸收了所有評審的稱讚,而望見組員不斷自責卻不知如何帶她走出陰霾。

如果我擁有把每個人最好的那一面帶出來的領導力就好了,如果我更好一點就好了。可是,可是,為什麼做不到呢?

接連再戰

這學期,被無數作業攻擊的我,已經一個半月的時間過著除了上課就是寫作業,沒有其他活動的生活。幾乎已經沒有心力特意執行領導計畫,可是人生卻彷彿嘲笑我般連丟了 6 個分組給我。

新的通識課,有了上次的經驗,很順利的又奪得領導者的地位。這次雖然沒有像上次一樣花費心力,但整個過程倒是還算順利。雖然也有同學對分派的工作沒有順利完成,不過因為十分簡單所以很容易就可以幫他補上了。

系上的課之一,因為組員似乎正開始人生青春的新樂章,所以我幾乎吸收了 99% 的作業,不過因為實在沒有心力領導了,所以也就將就的過。另外一個系上的課,感覺用比較平等,而沒有領導的方式,互相自動自發的做,然而這樣還是造成不少不順。

不過這學期也初嘗了有始以來最好的一次合作,雖然夥伴是剛開始接觸 Linux,但積極的程度和學習的心都非常的強,有時研究作業也比忙亂的我快了一點。透過 Google docs 順利的一起寫報告,而我們寫下的報告也順利的拿到滿分。

兩個人都不習慣到死線前趕工,所以總是能提早完成作業。雖然感覺對方也不是個領導者,不過和她的溝通成本很小,所以我腦中不成熟的領導機制也能發揮作用。感覺能有這樣的組員,完全是我太幸運了吧。

有了這一次良好的經驗,我把類似的合作模式複製到下學期,以及後來研究所的課上,感覺倒也滿順利的呢。真的很感謝對方給我的學習機會。

學習

第一次討論之前,他就已經把報告幾個可能的走向與分工都想好,並用 Email 寄出。第一次討論讓大家直接針對他提出來的東西進行討論。

在團隊領導方面,這位老美先生很自然地掌握了先手之勝。如果這時候有某位華人朋友想當組長,第一次討論時才出手,根本沒有辦法服眾,大勢已去。

〈美國人,印度人,與華人在積極程度上的差異〉

說起來實在很可笑,即使是像我這樣不懂領導的人,只要想要的話,竟然輕易就能在課堂上奪權得到領導的地位。如果說是系上的課因為成績好還有所道理。但通識課就很難想像了。或許真的是積極的人太少了吧。

在大學時,總是想著要學習。所以系上的課就算是分組作業,也會自己一個人偷偷的把全部的作業都自己寫一份當作練習。想起來這種行徑實在跟團隊合作大相逕庭。畢竟,之所以要合作,不就是想讓每個人花最少的心力,得到最大的成果嗎?怎麼會想為了個人的學習成長,而故意一個人花時間又把作業重寫過呢?

終究無法以投入/產出的角度看事情,對我來說,所有的一切都是種修煉。即使是計畫奪權,也只是希望,能有一天,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