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異想

doge

在餐廳吃飯時抬頭看見棄養狗罰錢的新聞,於是便想了一下要怎麼罰錢的準則。想著想著就愈想愈多,於是白日夢特輯第三集就這麼出現了!!

國狗年金

如果真的要罰錢的話,大概至少要讓罰金大於政府養狗的費用這樣才行吧。想著想著突然覺得,為什麼要罰錢呢?不如一開始買狗的時候就先計算這種狗的平均壽命,和每年花的費用,預先支付國狗年金給政府,然後每年狗還在就可以領回一點年金,每年也有利息。若國狗不幸離世,則可一次領回,若遭棄養,年金就被沒收了!此外,若是領養遭棄養的狗,因為前主人已經繳過年金,所以不僅不用付錢,每年還可以拿錢,領養意願一定大增!(當然領養者不能在國狗離開後一次領走剩餘年金,此規定是為了避免慘劇的發生。)

感覺好像不錯。不過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萬一有人貪圖國狗年金,故意領養國狗,然後每天讓他餓肚子,自己用國狗年金過活那該怎麼辦!再者,若國狗年金太多,則買狗意願可能大減,造成業者莫大損失,侵犯了他們的工作與生存權。(就好像如果人類生小孩還要先存好養小孩的天文數字,那還真困難。)緊接著,或許會有黑市問題,很多人想規避國狗年金,或者自己家的狗生了小狗就不申報,就可以任意棄養小狗了!最後,說不定飼主付了年金反而覺得付錢了事沒有責任,隨意亂丟棄國狗,棄養率大增!

全狗健保

好吧,到底要怎麼解決不想繳國狗年金的問題呢?想想為何我們生了小孩會去報戶口,想必是因為有很多不報戶口就無法達成的事情吧。那麼對於國狗而言,有什麼方法可以鼓勵大家報戶口呢?有了!只要辦理全狗健保,只有繳過國狗年金的狗可以以低廉價格看病,這樣一來,狗主一定會為那些多生的小狗報戶口了。

可是連全民健保都虧損連連,全狗健保想必也不樂觀,甚至還說不定會讓獸醫也「四大皆空」呢,那可怎麼辦!此外,就算不虧損,那些黑戶的狗難道沒有就醫權嗎?想想看,大家都有全狗健保,只有你的狗沒有,就算你願意付錢,可能也不敢去看醫生,怕被發現。結果國狗的生命權就受到侵害了!

結語

白日夢終究是白日夢,遇到動物權的話題,還是讓專業的來吧。說完夢就醒了。白日夢特輯,咱們下次再見!

澳洲 CS 打工旅遊訪談

sydney

前陣子有幸認識了曾在澳洲打工旅遊期間從事 CS 工作的 Shinghai Hu,剛好有朋友對到澳洲找工作頗有興趣,而且覺得好像比較少聽聞 CS 打工旅遊的經驗,於是便一起問了一些問題,筆記如下:

Q: 如果有人打算去澳洲找 CS 工作,根據您個人的建議,有什麼您覺得是別人需要特別準備的,或者,需要注意的地方嗎?

澳式英語和英式美式英語不太一樣,要花點小時間適應他們的口音,可以去聽聽 ABC News 摸一下語感。

Q: 如果假設我今天就直接飛到澳洲,(假定簽證已經搞定了),那一下飛機就開始找工作,這樣子會很難找嗎?或說應該也要找住處吧,所以,請問你覺得安頓期會不會需要太久?尤其打工簽證的限制性高,真的找的到 CS 工作嗎?

安頓期大概兩個禮拜到一個月,稅號大概一個月左右下來 有稅號後可以開始找工作。

他們有些會要求澳洲 local 經驗,有些會承認你在國外的經驗。但是基本上白人公司不收完全沒經驗的,有實習的經驗應該 OK。

Q: 請問澳洲的 CS 方面的工作 focus 在 CS 的哪些領域呢?還是各類都有?因為之前聽說有比較多人是寫 Rails 的,但是不知道其他的方向有沒有比較多職缺呢?

澳洲是個很落後的先進國家,沒有真正的 CS 產業。而且 CS 類型工作沒有什麼 local 在做,幾乎全部都是外國人在做軟體業工作。

SEEK 是澳洲最大人力銀行網站,可以在這確定他們的 CS 技能需求。CS 工作機會最多的在墨爾本,再來是雪梨。也可以把 Meetup 聚會地點改成當地城市看看程式語言的需求。

Q: 工作的負擔跟步調一般是怎麼樣的呢,跟台灣差不多嗎?

步調和台灣差很多,澳洲的工作步調非常慢,確定比美國慢。有沒有比歐洲悠閒不確定,大家整天就是在喝咖啡或衝浪露營,我有遇到法國人嫌澳洲人很懶惰的情況 XD

Q: 有可能從打工簽證進展到正職嗎?也就是說,公司會願意辦理正式的工作簽證來僱用外國人嗎?還是說都喜歡那種用打工簽證的方式來的?

打工度假簽證名義上不能用來找專業正職,但是還是有人找到正職專業工作。所以還是 case by case。但是想辦法給他們試用期看你的能耐,甚至 unpaid 也可以,因為當地人建議從 unpaid 到正職居多,無給薪不會像華人一樣壓榨的。

我有聽過搞 UX/UI 設計的台灣人,僱主想 sponsor 工作簽的案例,但是她本身也是在台灣有些工作經驗的前提下。

Q: 聽說澳洲的物價都很貴,所以,會覺得就算是薪水多一點,也其實不能存到錢這樣的情況嗎?

國外物價即使高,生活容易程度還是比較高,非常容易存到錢。不過以下情況例外:如果在臺北常常因為誘惑而消費一堆存不到錢,這裡一樣誘惑一堆存不到錢。

關於物價高的爭議,以後請用以下句子取代:我要「工作多久」可以買得起這樣東西?

無疑的,澳洲平均工時最短的情況下能夠購買某樣東西。即使它真的很貴,工資工時平均下去,其實很便宜。

Q: 可以請問 payment 跟其他一般的打工(像農場)相比大概會是怎麼樣呢?另外會因為不是本國人,薪資會有差嗎?

背包客做的工作就是苦力賺的錢,就像在台灣一直輪班,月薪一定會破 22K 一樣。CS 的 pay 很好,當然的確是沒有比美國好啦。不過澳洲是藍領掛帥的社會,不是白領社會,所以不少澳洲藍領比澳洲白領還有錢。

Q: 可以請教在澳洲工作的時候,它的稅會很高嗎?因為我聽說澳洲的福利都很好,那我們都知道,高福利是必須要高稅收來 support 的?

澳洲稅的確很高,跟歐洲有點像,所以想真正領高薪的話,還是去美國。

選澳洲有一百個理由,不選澳洲也有一百個理由。

有一次我問某位華人媽媽說為何小孩要送到澳洲去不送去美國,她回答說美國是個太競爭的社會,不希望小孩競爭那麼辛苦。另外美國樹立太多國家與敵人,想要遠離是非的國家。

歐債危機之後,不少歐洲人逃難到澳洲找工作。雖然澳洲最近失業情況有上升趨勢,但是還是比歐洲的愁雲慘霧好。

如果想要改變世界,去美國。想要平穩過生活又要天氣好,去澳洲。

另一個案例是法國人在英國 CS 產業工作過,嫌英國天氣太爛,所以 relocate 到澳洲,現在住在北雪梨很喜歡澳洲天氣。

加拿大太冷,歐洲經濟差,美國競爭激烈是非多。加上澳洲是亞太區的較重要的白人國家,很多歐美商會到澳洲設點。

缺點是澳洲是很年輕很沒文化的國家,澳洲市場太小只有兩千三百萬人口。

Q: 那麼在稅很高的情況下。台灣人,或者外國人在澳洲工作,如果不是本國人,可以享受一些在地的福利嗎?是可以享受某些程度?還是完全不行?如果透過打工旅遊簽證以外的方法長期居留又有不同嗎?

他們對外國人一樣有養老金退休金的制度,有某些在地的福利。

留在澳洲的簽證與方法太多了,不贅述,詳情問移民仲介。唯一確定的是居留簽證比美國容易拿到而留下來。

Q: 在澳洲會有覺得無聊嗎?我又聽人說澳洲的人都很冷漠?還是其實他們很熱情?

以台灣人的標準來看,只要是白人國度都很無聊。如果你在任何一個白人為主的國家能夠適應,在澳洲也差不多能適應。國外生活形態大概就是那個樣,在澳洲的無聊程度跟歐美國家差不了太多。

澳洲人,比美國人冷漠,比歐洲人熱情點。

Q: 請問澳洲的華人會很多嗎,有很大的 cultural shock 嗎?

很多台灣人抱怨雪梨墨爾本根本就是亞洲城市,所以華人很多。更精確說是中國人很多 XD

所以大城市不會有什麼文化衝擊。

Q: 聽說澳洲離南極臭氧洞很近,所以常在戶外,會被曬傷嗎?

得皮膚癌的幾乎都是愛曬太陽的白人。亞洲人不愛做日光浴,臭氧層破洞的影響較小。

在 Microsoft 的三個月,最美的風景是人

還記得坐上回台班機時的那種不真實感,三個月過的真快呀。好難想像在南港都會因為太緊張而「過店門而不入」的我,竟然成功活下來了。從開始的慌張無措,到後來的適應。應該感謝好多溫暖的人吧。

首先得感謝的是房東,讓我有了不錯的落腳之處。也在這裡認識了 Microsoft 的前輩,在剛開始進展緩慢時給了我不少鼓勵。也陪我聊了一些對未來的疑惑。同時也認識了一些實習生!聽了相同處境的經驗,受益良多。

然後好像每次都會因為常去同一地方吃飯而被店員認識(笑),這次還因為每次都搭同一班 shuttle 而和司機也建立了默契呢。原本覺得語言不通又個性安靜的我在美國應該會充滿尷尬,但也有像是在 Intern Signature Event 的巴士上巧遇對技術有類似看法的人,而聊得很開心的小小突破。

感謝友善的 manager 和 mentor,帶我慢慢熟悉工作。也在過程中提供不少協助,也聊了一些事業旅程的想法。然後ㄧ起討論最久的大概是我的 PM 吧,謝謝妳帶著我一起和其他組的人討論,一一突破難關。還介紹了不少人與我認識,甚至還特別引薦教授和我聊聊讀 PhD 是怎麼一回事。真的謝謝。

因為做的 project 碰觸的範圍太多,老是得跟其他 team 的人討論才知道要怎麼達成某些功能。謝謝他們耐著性子幫著我這個搞不太清楚狀況的人完成每一件事!也因為這樣反而認識不少人。

然後在 Microsoft 遇見了交大的學姊,還意外發現碰巧是同鄉人。謝謝妳偶爾就會邀我吃午餐,聊了不少神秘的話題。

回想起上兩次實習的情況與遇到的困難,總覺得每一次我都學到了一點,進步了一點呢。然後總是發現,每次離開一個地方,記得最深的記憶,總是那裡的人。真的謝謝一路上遇見的每一個人!

p.s. 為了保護當事人隱私,這篇是故意不寫出任何名字的 lol

Microsoft

緩步前行

孤獨的極致

猶記得剛到美國之初,緊張的感覺難以壓制。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總覺得四周危機四伏。印象最深的畫面是一人走在好長好荒涼的 Bike Trail 上,開始擔心如果突然遇到歹徒,是否就要結束一切了呢?那瞬間,真的是這輩子最極致的孤獨。

體會到手機真是了不起的發明。隨身不離,隨時可以用地圖查詢自己的所在,否則早就迷路不知多少次了。沒有車子真的很不方便,然而就算努力先考了駕照再來,恐怕一時也不敢開吧。

落腳

這次很幸運的找到一個不錯的落腳之處,屋友大多是同樣在公司的正職或實習生。剛搬入時房東來了一下,還煮了些東西給我吃呢。從一開始的緊張,到後來的熟悉,漸漸習慣了每天上下班的生活。其實這裡是個感覺很安全的社區,只是離實習的地方有點遠。還好可以坐 shuttle 或者 bus,坐的時候就用 Kindle 看書,好像也還算可以接受呢。

實習

「我們這個部門的節奏比較快,所以感覺比較像 startup 而不是 big company。」

開始的第一個星期,大部分都是在熟悉環境和設定電腦。太久沒有在 Windows 上開發了,感覺真不熟悉。雖然說大部分的實習生據說是在開始時討論出要做的東西。但是我來的時候好像就知道要做一個已經想要去做,只是沒有完全確定做法的專案。

記得一開始 PM 就語重心長的說,這是她見過最複雜的 intern project。剛聽還覺得好像是個應該要很容易實現的功能,實際上卻因為牽涉的東西太廣,要跟很多不同的 team 合作和溝通。加上時程上的限制,以及整個 infrastructure 的設計,所以常要想出一些折衷的方法解決問題。一直在想應該要有更好更 general 的方法可以實現所有類似的功能才是,不過目前好像也沒有辦法。

其實看了一下工作表,從後端的資料處理,到前端 UX 實作,還有最後要做資料驗證、成效分析通通都有。只是這樣就該讓我心生畏懼了。稍微探聽了一下為何當初會為何會想到讓我來做這個,結果似乎聽到什麼台灣最好的學校云云。學歷好像真的也有點重要。

雖然一開始進度緩慢十分挫折,但到了中期的時候突然有了不少進展,感覺對未來有信心多了。

寫著 code 把不同的要素拼揍在一起真的很有成就感。忍不住感到一絲興奮。其實那種感覺就好像英辯時當 whip 整理全場的要素,並找出隱藏的勝利邏輯一樣。從複雜中找到規則,然後用盡心力創造出令人驕傲的結果。

研究

雖然人不在台灣,可是還是難免會為我的碩論題目擔心,剛開始還忍不住透過學長打聽實驗室的消息,不過後來學長畢業以後就沒辦法了 XD。原本一直在想如何用 ontology 改進 document representation,後來看一看論文又覺得這樣做其實 query representation 的問題好像比較大。然後又看一看論文,突然又有了奇怪的點子。

仔細想想總覺得這個點子在實務上好像不錯呀,但是不知道研究上有沒有價值。然後有陣子就很熱衷的看論文,下載了很多在 Kindle 裡,然後連通勤時也在看,想找出一個方向。回想起來那是個不錯的體驗呢。果然有了自己的點子以後做起研究來會比較熱衷。雖然不知道實際上未來會如何發展,不過希望下學期研究上能有點突破。

異鄉

有天朋友剛好旅行到了西雅圖,所以就出來見個面。想起來能在異鄉遇到還真不可思議。聊了很多完全不會想到會聊到的東西。感覺是個愉快的經驗呢。

期中的時候偷偷問了 recruiter,結果今年好像台灣只有我是這樣直接跑過來實習,想想真是幸運,但也有點孤單。不過在工作的地方倒是經 mentor 熱心的介紹認識了其他的員工(還同是台南人!)。然後想不到他們人在美國也會關心台北的社會情況呢(笑)。

不知不覺實習也只剩不到一個月了,希望一切都平安順利,然後讓心裝的滿滿的回程。

Seattle

反思 (2) - 人生跑馬燈

事隔多年,整理一下當初的殘稿。這篇是接續〈反思 (1) – 讀書方法論〉

國中的時候有段時間迷上自我成長,看了好多書,各種嘗試都試過。像是學習在日常生活中緩慢而深沈的呼吸、用想像催眠的方法在睡不著時放鬆入睡、靜坐一陣抵抗無聊、學學速讀擴張視界與速度。

大部分的嘗試最後都沒有持續到成年。但回想起來,我學到的最珍貴禮物或許是意志力吧。年長後發現因為網路的誘惑分心逐漸喪失意志力,不知道看看《The Willpower Instinct》有沒有辦法挽回呢?

那背後的眼光

記得我一直是那種上課非常認真聽講,如果不專心就有罪惡感,覺得自己不尊重老師的學生。即使一直打瞌睡或者胡思亂想,我還是會乖乖坐好,看著老師。

高中時迷上心流狀態,即使是上課也希望竭盡所能維持意義感。所以花了三年的時間,去瓦解這種罪惡感。試著接受如果上課無法專心,就改看自己的書這樣的作法。或者在數學課、物理課這種可以抽象思考的課堂,就放著習題書或看著講義的題目,而在腦中算題。

雖然以「認真取得該科的高表現也是一種尊重老師的方法」來自我催眠。不過遇到老師特別嚴格時,我還是會正常上課,並且不得已的讓精神亂飄了起來開始出神。

那種罪惡感其實從未逝去,我只是忽略他。

大學四年是真正突破的時代,除了學會蹺課以外,也能自己看著課本度過整堂課。

小圈圈

印象很深在參加某一次英語活動時,看到對彼此陌生而不知所措的學生,很自然的形成兩個群落,一群男生,一群女生。我想是因為即使只是外表這樣膚淺的差異,人們還是會認同和自己類似的人。

在資工系裡,我也忍不住在人群中畫出了小圈圈。其中一群是所謂的活動組,總是常參加許多系上或社團活動,人緣很好,而且彼此認識。雖然偶而會羨慕他們,可是幾乎都無法認識這圈子裡的人。另外一群值得尊敬的是所謂的實作組,很熱血的經營自己的專案,或者在外接案。總是很羨慕他們的實作力,而對自己沒有什麼作品而感到憂心。雖然曾經去這類的社團看過,但總覺無法融入。終究我是太在乎課業了呀,我想。

我的自我認同大概還是認真讀書那圈的吧,而實際上在我交友圈裡的人似乎也確實有許多人偏向這種屬性,記得圖書館是個可以偶爾見到好友的地方。

令人意外的,是這圈子的人似乎有種濃厚的低沉氣氛,總是對自己沒有自信。(嚴格說來我也是常自我懷疑的人之一。)也不少人表示對資工沒有熱情。這樣的低沉氣氛,也對我造成不少影響。

魯蛇

確實,所謂的讀書圈其實是個正反兼具的標籤。雖然從小師長就會鼓勵我們唸書,但是在此同時,也會常常聽到師長有這樣的說法:「通常那些第一名的人,最後都不是賺錢的人。」「有些人讀書卻不懂如何生活。」

想讀書時其實也會害怕,害怕被認為是所謂書呆子,不懂生活的人。於是當同學邀請參加活動卻想讀書時,就會有濃厚的罪惡感。如果是那種十項全能,傳說中跑很多社團、雙主修、又成績很好、有人緣、有情人的人就好了。可是如果自己的個性恰好就是符合書呆子形象的時候怎麼辦呢?

想起有次參加某個活動,播起歌來,眾人擠到前方搖擺,我卻淡定的坐在後面。一位有人說道,「你好冷靜喔」。我答:「或許是因為年紀大了吧。」確實年紀真是良好的掩飾。其實,即使明知自己對這類活動沒有熱情,但當我這樣坐在後方時,腦中常會不斷幻想別人看我的樣子:「好奇怪喔,是不是搞自閉啊。」於是在我年輕之時,即使只是假裝也好,我也該會走到前方湊湊熱鬧。

如今,那種罪惡感其實從未逝去,我只是忽略他。

大學時期,不知怎麼的有種很想和別人交往的壓力。總覺得沒有伴侶的自己或許是有問題,是個魯蛇似的。偶爾從同儕那裡聽聞類似的煩惱,又更加深了這種困惑。令人意外的是,離開大學後,這樣的壓力彷彿突然消逝似的。

好不容易學會,人生的價值不是由感情狀態來決定。

然而唸書和罪惡感之間的緊密連結,或許還跟太重視成績與名次的權力結構有關。

千萬不要來這裡求學,這裡已經從骨子裡爛掉了

上大學前,學姐的諄諄教誨言猶在耳,可是還是義無反顧的追尋自己的選擇了。

印象很深有個同學曾經在面對作業的死限時感到無力,雖然旁人熱心的提供作業參考,可是她還是堅持的拿了零分。那時我一方面感到佩服,一方面卻有個聲音告訴我,這不是理所當然的嗎?不,或許不是。猶記得某堂課助教公佈的名單上有五分之一的同學抄襲,而另一堂課在找助教時則不小心瞄到成績登記表上的許多抄襲標記。也許是因為這裡的風氣確實不像某些地方把抄襲當作不可原諒的過錯吧。就連我自己也不特別感到生氣,然而確實能體會,他人訴說時的憤愾:「有認識的學長姊可以拿程式碼就佔了很大的優勢。」

或許可以努力的加強自己得到獨立完成作業的能力,但在無力完成的情況下眼見別人用不同的手法拿到成績時又是多麼無力呢?正當我也想加入加強對抄襲同學懲罰的支持者行列之時。另一個同學提供了不同的看法:「可是學習程式的最好方法本來就是看別人的程式碼呀。一直抓抄襲根本沒有意義。」

然後我突然想起了事情的另外一面,那是在同學前來問我程式問題之時。我總是戰戰兢兢深怕自己的教學會透露自己程式的作法,產生的相似性會不會把我引入抄襲風波。而在有人要求參考一下程式碼時,我總是拒絕。甚至更進一步,偶爾懷疑,即使沒有抄襲疑慮,我這樣教這位同學會不會對其他自己研究,卻不得其門而入的同學不公平呢?事實上確也有聽聞,同學熱心將自己的程式碼拿給旁人參考,卻被直接抄襲,導致扣分以及後來的憤怒與後悔。

然而那些被拒絕的人心裡又是怎麼想的呢?看著他無力的眼神產生好濃好重的罪惡感,他是不是想我是個小氣的人呢?

不論是抄襲者、被詢問的人,還是無力卻也不想抄襲的人,我們好像都一起陷入了罪惡感、無力、還有憤愾的困局之中。

可是什麼才是出口?把固定規格的程式作業減輕到練習的程度,並鼓勵討論參考?可是那鑑別度呢?那麼練習完後舉行一些上機考杜絕抄襲疑慮?可彷彿聽見學生的哀號聲。而即使是老師也會說,上機考的複雜度無法太大,不能練習真正的實作。那麼使用沒有固定規格自由發揮的期末專題呢?

不明白,為何只是想學習而已,卻得承擔那麼多罪惡感。

熱情

所以你為什麼唸大學?某堂課因為學生反應作業太難讓人失去興趣意外引發了學習目的的討論。其中一派的說法是,不管你有沒有熱情,有作業、或工作上的需求,就應該要完成他,這才是要培養的能力。所以其實老師也沒有義務啟發興趣,因為克服這種對沒興趣的事的抗拒本來就是該學習的事物之一。另一派的說法則是,應該要啟發興趣與熱情,不要用太難的作業壓垮大家。這樣才能讓系上有正面的風氣,而不像我們所體會到的那樣,死氣沉沉。

那時我的想法很天真,我覺得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熱情。如果在這裡不開心,或許表示來錯了地方。那麼就應該馬上離開,不管去創業、讀別的系,或做其他有熱情的事,然後讓真正有熱情卻考不進來的人進來,一切就會變得很美好了。與其浪費時間,為何不努力追求自己真正有熱情的事呢?

所以轉變這一切的方法,或許是提供更多的資訊,讓高中生可以更了解這個科系真正的樣貌。這樣就能吸引一群有熱情的人來了。

但後來,我慢慢理解或許事情不是那麼簡單。

核心逆轉

大二的時候在人際關係上有了很大的挫折,到了會偷偷趴在桌上流淚的地步。「一定是我有什麼問題對吧。」我這樣想。於是展開一連串新計畫的追求。「因為我想,改變自己。」

良好的改變是有所可見,可是個性上其實變動不大。到了後期越加恐慌。如果繼續往前走,當個工程師的話,恐怕就完全沒有機會改變自己了吧。

我需要一個規模更大,完全轉變人生方向的計畫,唯有這樣,才可能強壓自己,改變成長。

死亡

突然,就意外的,陷入無法解釋理由的生病狀態。被剝奪掉了,最引以為傲的計畫、與前進的力量。已經沒有力氣,扭轉人生的方向了。

然後突然驚覺,正因為比從前任何一個時刻都更理解,有天我會面臨功能的喪失甚或死亡,更該把握時間,做一些我愛的事。無論別人怎麼想。如果我是怪胎,那就這樣吧。

曲終人散

事過境遷,突然發現離開大學後。那種幻想別人眼中的自己的情況大為減輕。或許是因為我離開了人群,離開了大學部。不再那麼多有共同課程、不再有人可以完整掌握我生活的面貌。所以我不再那麼在意我在別人面前的樣子。

遙想當年

我覺得書對我的人生真的有很大的影響。在我人生的道路裡,閱讀真的佔了很重要的一部分。當初激勵我,使我相信快樂的道路能夠到達終點的書。應該是「賞識你的孩子」這本。

如果快樂的路有好多好多。

如果達到卓越的路有好多好多。

我就是如此任性的相信,這兩個方向,一定有重疊的路。

而且我只想走那條路。

「找到自己的方向。」

dark

從台灣申請北美軟體工程實習 – 出發篇

J1 簽證

經過了〈準備篇〉〈面試篇〉的煎熬。接下 offer 之後,就要開始準備申請可以合法在美實習的簽證了。一般而言這種短期的學生實習,需要申請的是「J1 交換訪客簽證」,申請的方法其實在網路上可以找到,主要以官方申請美國簽證的網站說明為主。因為這個簽證在打工旅遊時也廣泛使用,所以像是搜尋「打工旅遊 j1」也可以找到一些心得。只是最近台灣的美簽申請流程稍有改變,所以如果是自行搜尋資源時可能需要多加確認,可以到 VISA 版或是 WorkanTravel 版詢問更多意見。筆者剛好是舊方法的最後一批。

搜尋時你可能會找到 J1 簽證有回國服務兩年的限制,這個限制主要只針對有政府資助或特定國家的學生等等,若是從台灣去企業實習的話,一般是不會受到限制的。就算真的受到限制也還可以透過 J1 waiver 的方式解決,詳情可在網路上搜尋。

保險

J1 簽證的持有人在美國期間必須擁有指定要求的保險,詳情可以搜尋「insurance j1」,以下列出幾家我曾參考過的保險。

DS-7002

申請簽證首先準備的文件是 DS-7002 實習計畫,筆者由於有公司幫忙處理,所以僅是透過電子郵件列印、簽名、掃描後傳回就完成了。

DS-2019

接下來公司就會用快遞寄來實體的 DS-7002 和 DS-2019,除此之外,還有 SEVIS I-901 的繳費收據。(有的公司也可能要求你自行繳交 SEVIS I-901 的費用,事後再補助。)拿著這些資料就可以上網填寫 DS-160,並準備去 AIT 面試了。

DS-160 第一次填寫深怕出錯真的花了不少時間,我除了仔細看 AIT 官方說明以外,也搜尋了「ds 160 教學」來輔助,好辛苦才填完。

AIT 簽證面試

實際預約面試的流程和須繳交的費用好像已經改變了一些,所以只紀錄一下面試的心得。記得我也是照著網路上的心得準備了很多輔助資料,像是存款證明、成績單、戶籍謄本等等。實際上卻都沒有用到。一路上感覺還滿順利的,或許是因為去實習的地方還算有名,或者是目前所屬的學校還算有名吧。

等待數天後,就可以收到附上 J-1 visa 的護照、還有 DS-2009、DS-7002、I-901 等文件,到時入境時通通都要帶在身上呢。簽證費和保險費加一加大概也快要一萬元左右,必須等到上工以後才能請公司發輔助金,希望一切順利。

租房

一個人要前往美國,住的地方是最傷腦筋的。若是旅館實在太貴,若要租屋則連看屋都不行,所以不免會擔心。幸好公司提供了安排住宿或租屋津貼等幾種選擇,就算最後找不到房子,只要多花點錢還是可以有公司安排的地方可住。不過我還是抱著稀薄的希望決定找找房子租。

於是我到了 ptt 上的目的地區版上詢問是否有暑期短租的機會,還寄站內信問問以前的實習生是住在哪裡。後來就有熱心的網友回覆告知一起租屋的可能,也有一些民宿訊息,最後則得到了前實習生的小道消息。終於找到住的地方。先用 PayPal 付了押金其實還是有點緊張,還好後來順利入住了。也聽說可以使用 airbnb 找,不過似乎會稍貴一點。

銀行

為了能夠支持剛到美國的生活,得先想好攜帶金錢的方式。我參考 Bank Service 版 的意見,從兆豐銀行買了旅行支票(結果根本不敢用),同時也申請了花旗銀行的帳號,透過提款機提了一些美金現鈔,也啟用了國外提款的功能(後來真的有用到)。此外因為還是學生比較難申請信用卡,所以也帶了一張 VISA 金融卡。

因為上工以後會遇到申請 SSN、申請銀行帳號和其他稅務的問題,所以出發前也可以先研究一下〈Social Security Number and Card〉〈Taxation of Nonresident Aliens〉等文章,並搜尋其他打工旅遊學生的開戶經驗。

證件

原本想說美國沒車就沒腿,應該去考個駕照。但是後來仔細想想,就算考了一時間恐怕也不敢在美國開車,加上課業繁忙就沒有去考。不過雖然如此還是去申請了摩托車的國際駕照,想說可以用來當作某些情況下使用的證件。只是後來倒是沒有用上。實際上真的要證件的話,來了這裡可以另外申請 state-issued identification card,這樣別人也比較看得懂。除此之外我還申請了 ISIC 國際學生證,不過也是沒有用到。

手機

為了能夠在當地透過手機上網並使用地圖功能,我透過 CT 國際電話服務站買了 T-Mobile 的預付卡。雖然可能比到當地買貴了一些,但是能夠馬上使用網路對我而言真的非常方便。實際上因為不常打電話,而且在熟悉的地方就不需要常常用動態地圖導航,加上住的地方和公司都有 Wi-Fi 可用,所以我是用以日計費的方案,平常不需要就把網路關掉。最後在前兩個禮拜裡,確實也只有前兩天有扣到錢。後來證明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有個智慧型手機真的非常重要,如果沒有他我可能早就迷路不知道多少遍了。只是美國和台灣的訊號頻段稍有差異,所以可能得先查一下哪個手機可以順利使用網路。

行李

請公司訂好來回機票後,就暫時把實習的事情拋到腦後。後來時間近了,才著急的想整理東西。行李的準備主要是搜尋「交換學生 行李」作為參考。但基本上我不太想提著大包小包,所以帶的東西不多。雖然可以帶某些食物,但為了避免招惹麻煩所以也沒帶。實際到了當地最大的心得是,其實可以帶折疊洗衣籃、折疊衣架等等節省空間卻馬上會用到的物件。

啟程

一個人來到桃園機場,順利坐上飛機,終於到了西雅圖。通關的過程意外的快速,不像當初在紐約的大排長龍。原本想說要找個地方換零錢,但是一直找不到,後來要坐 Link light rail 時就沒有零錢,幸好可以用 VISA 金融卡付帳。後來轉乘時發現如果要拿著大量行李坐公車的話實在不太實際,所以最後還是坐了計程車,花了 $50 左右。經過計算好像直接從機場坐也是差不多的錢,早知道就不搭 Link light rail 了。

linklightrail

足跡

仔細回想,時間真的過得很快。距離一開始送出履歷,也已經快過了一年。

  • Sep. 15 2013 - 寄出履歷
  • Sep. 23 2013 - 接到回信
  • Sep. 30 2013 - 電話面試
  • Nov. 2013 - 實體面試
  • Dec. 2013 - 租到房間
  • Jan. 2014 - 購買保險
  • Feb. 2014 - 收到 DS-2019、申請並獲得 J-1 簽證
  • June. 2014 - 啟程

雖然現在也還不知道這趟旅途對我的未來會有何影響,但感覺是個會有許多收穫的過程。這篇應該會是「申請」系列的結尾了吧,後來會再寫寫在美生活的心得。老實說剛要出發時真的超級慌張,覺得自己當初到底為什麼要申請實習呢?但到了當地幾天後這種情緒就消退了許多。總之,希望未來也能繼續加油。

「從留學到在美就業」講座心得

資訊落差

每次回到家裡,就得面臨一個小小的不便:「沒有網路」。對我而言,這代表著許多資訊的喪失。在北部時,如果有什麼想找的東西,總是透過網路查詢地址和各種可以使用的交通工具,然後再畫個地圖就可以出門。可失去了網路,甚至連朋友聚會可以去什麼店都不知道了呢。原來即使只是能查到附近店家資訊這件事,都能對我的行為模式產生影響。但網路上所存在的資訊不只是店家而已,還有許許多多的教學、知識、思想與機會。人真的很容易因為資訊的落差而限制自己的格局。從沒聽過投資理財概念的人,只懂得存錢。從沒看過留學資訊的人,或許從不會把這當成未來的選項。

就業為目的的留學

曹學長的《從留學到在美就業 - Step by Step 教戰》講座對我而言就是一個嶄新的資訊。在來到台大以前,我對留學的想像是非常狹窄的。總覺得出國一定是對學術非常有興趣才會去深造,所花的時間也會非常長久。也總覺得能夠出國的人一定是非常有錢或者是難以企及的優秀。很少聽見身邊人的提到出國留學的念頭,也很少想過這樣的可能性。

而我當然也不會想過竟然有人會「以就業為目的出國留學」。

沒錯,這個講座是專門給以在美國就業為最終目的的人所準備。主要的目標是申請 1 年 / 2 年制的碩士。用最快的時間結束學業,然後利用簽證與地利優勢進入就業市場。

classroom

懶人包

以下紀錄一些聽到的筆記:

  • 美國景氣不好? 事實上軟體業景氣好到一周收到數封挖角信都不奇怪。
  • 沒有綠卡或公民很難找工作? 講者同屆來美唸書的 5 個台大同學都有科技公司全額輔助辦綠卡。
  • 美國生活費/稅很高不划算? 正因為搶人得很嚴重,所以起薪愈來愈高。事實上同屆來美唸書的平均起薪相當高。以講者的經驗來說,目前即使有旅遊等支出,還是每年可存約 5 萬美元。(大約 150 萬台幣)
  • 念碩士要花很多錢,有錢人才辦得到? 其實碩士還是有機會拿 RA/TA 獎學金,甚至連修課型(不用寫論文)的碩士都可能有。就算沒有,畢業工作一年就可以把學費全賺回來。
  • 修課型碩士比研究型碩士找工作弱勢? 其實科技公司根本不介意。
  • 據說 USC MS 是學店? 科技公司的招募人員並不這麼認為。
  • 如果唸了台灣碩士,很多美國碩士會限制不能再念一個同領域碩士,造成目標大幅縮限。所以最好唸完學士就來美國念碩士。
  • TOEFL iBT 最低分要求根本達不到? 其實網站上的條件不見得是真的。有投有機會。
  • 事實上十月左右就要開始找工作/面試了,所以如果妳讀一年制,還沒開學就要準備,剛開學沒多久,還不認識同學,就要找工作了。
  • 女生找工作不利? 事實上美國規定員工組成不能太過不平均,所以在女生少的軟體業,女生反而可能比較吃香。
  • 工程師也不能做一輩子吧? 美國很重視工程師,所以就算妳不想做管理職也沒關係,可以在技術上不斷鑽研,一樣可以到很高地位。比如說 Google 最高地位的工程師,雖然不是管理職,只做研發,可是在公司組織圖上,跟副總裁有同樣地位。

至於一些留學申請與準備的教學我就不紀錄了,相信在 ptt studyabroad 版上也有不少資訊可找。

後話

能夠大學畢業就出國留學的人想必是經過了不少計畫與努力。想當年,我幾乎從來沒有認真的考慮過這個可能性。如今已在就讀碩士班,似乎也不太有精力往這個方向走了。如果當年曾想過這個可能,不知如今是否一切都會不同呢?螢幕前的年輕讀者,若有志往這方向走去,就從今天開始準備吧!遇到困難時閱讀〈給想放棄或絕望的人〉,或許你又會有嶄新的勇氣。

信義南港記聞

taipei

最近孤身一人來到美國求生存,艱辛適應的日子讓我想起以前孤身來到台北實習時的日子,當時也常為民生問題煩惱,只是現在的困難度比較高而已。膽小謹慎的個性總讓很多事情變得很複雜,像小時候連坐火車都不太敢,到辦公室找老師也常要人陪。類似的膽怯至今仍未消逝,但現在竟然可以一人來到國外,感覺也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事。

當初離家來到新竹唸書雖然也是一個大跳躍,可是在校園裡感覺什麼都有,也有同學或學長姊可以照應,其實要擔心的事情比較少。到了外頭,感覺就很不一樣了。於是就想紀錄一下當初求生存的軌跡,給自己與後人參考。

第一次遇見南港

第一次搬到南港區是 2011 年到 Google 實習的時候。仔細回想,那時的生活圈真是意外的小。因為住在捷運站附近,上班的日子總是從南港展覽館捷運站開始坐板南線直達市政府站,然後從二號出口沿著地下街往台北 101 走。當時也沒有想到要坐公車還是採用其他交通方式。坐捷運的好處大概是可以看書吧,記得在車上我都是看 《Theory of Computation》。

早餐因為還習慣吃麵包和優酪乳,所以大部分的時候都是在便利超商解決(平常是到 Google 喝優酪乳),然後中餐和晚餐偶爾是跟著其他實習生一起吃或在 Taipei 101 地下室解決(超貴),偶而則在信義區行政中心地下室吃便宜的便當。

放假的時候吃東西就傷腦筋了,附近找找都找不到便宜的店,最後最常吃的是一家叫做「鼐駿焢肉飯」的地方,因為太常去所以老闆娘都認識我了呢。因為覺得倒垃圾很麻煩,加上又沒有廚房和冰箱,所以我都在店裡食用,很少把垃圾帶回房間,所以最後兩個月好像只倒了一兩次的垃圾。此時遇到最大的問題大概是喝水,當時的解決方式是買一些很大的礦泉水,以及在公司多喝一些水,仔細想想實在不是什麼好方法。

事隔多年,早已忘記當時的許多心情了。

第二次遇見南港

第二次搬到南港是在 2013 年,不知道是運氣好還是有了之前的經驗,住的地方感覺比較舒適也便宜。然而這時我住在離中研院很近的一個相當偏僻的地方,所以吃東西就變成了大難題。幸好這時的我活動力增強不少,也更懂得利用網路資源搜尋附近的地點,因此對附近的探索更為透徹。(可惜此時我還沒有智慧型手機,所以常是自己畫地圖,後來到了美國,手機的導航功能就成為非常重要的工具了。)由於離捷運太遠,交通方式主要變成公車、步行,以及從台大水源買來的腳踏車。

為了解決飲用水的問題,這次我買了個快煮壺煮水,還從姊姊那裡拿了個濾水壺。偶爾覺得煮水太麻煩,也會到附近的圖書館看書順便喝水。食物方面,因為我比較喜歡吃類似自助餐的飯食,所以如果是平常日的話可以到中研院吃便宜的餐點(我常下班後跑去吃)。假日花了不少時間才找到固定的吃飯處。記得剛開始找東西吃時總會常過店門而不入,就越走越遠。這麼做的原因我也很難理清楚,或許是有點害怕與不安吧。總覺得走進店裡就會被注意到,不得不點些什麼,可是又怕不想吃店裡的東西。

這次對生活的調整比較全面。由於這裡不用擔心倒垃圾,所以我開始採買一些水果加強飲食的均衡。除此之外,早上常到舊庄國小跑步,以保健康。因為這時有點在意過敏的可能,所以也懂得偶而洗棉被,然後到附近的洗衣店烘乾。早餐因為開始習慣吃三明治之類的配合水果,所以也到過不少地方吃。

因為離舊庄圖書館太近了,加上房間沒有冷氣,所以我有很多時間都待在圖書館。這段時期看了不少科普書,圖書館也有不少英文藏書呢,《The Emperor of All Maladies: A Biography of Cancer》就是在這裡看完的。這時候因為開始學習 Go,所以在房間裡常是在寫程式或用 Kindle 看教學。

平時上班總是騎腳踏車到捷運站停車,通常騎到這裡就會很熱,所以躲進捷運站,走地下道,然後再走一段距離到 IBM。午餐最常到一家便宜又大碗的燒肉便當,雖然有點油不過還滿不錯,偶爾也會走很遠去買剛開幕特價比較便宜的池上便當。

這段期間也曾參加一些像是 Toastmaster、教會英語課、Taipei Bliss 之類的英語活動,不過後來實習太累就沒去了。後來到了台大因為有英辯社所以也沒有繼續向外發展,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活下去

仔細想想這兩次經驗其實是滿好的成長機會,讓自己學會如何掌控自己的生活方式、如何存活。比較起來第二次確實對生活的掌控更加全面了,或許未來出社會真的也能好好計畫並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生活吧。現在,還有好多東西要學。加油!活下去吧!

在台北實習的短期租屋

rent

整理了〈程式社群清單〉以後才發現台北的社群真的比其他地方活躍的多。在此同時,感覺軟體工程的實習機會也是台北比較常見。之前才和朋友聊到或許其他縣市資工系的實習風氣不盛也跟這有很大相關,畢竟還是當地實習比較方便,如果還要隻身前往台北,交通和租屋的障礙都是相當麻煩的。後來,還真的遇到因為租屋的困擾所以考慮再三的同學。

仔細想想當初來台北也沒有想太多,只覺得應該找的到地方住吧,想起來還真是勇敢。說真的,其實暑假的短期租屋並不是那麼容易找。還好現在已經在台北讀書,以後應該也不會有機會要在這裡短期租屋了。但為了後人,決定用一篇文章紀錄一下心得。

搜尋

一開始也不知道要怎麼找到租屋的地方,所以就先搜尋「台北 租屋」、「台北 實習 短期 租屋」之類的關鍵字。就會找到不少有相同需求的人們。大致上要找租屋,約有以下地方:

或者也可以到各區域看板找找,或者是尋找有無在台北租屋但暑假不在的同學想短期出租:

除此之外,在開始尋找租屋前,先逛逛 rent-exp 版也能得到不少網友經驗。找到適合的對象以後就可以留言或者打電話詢問,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有時上面會寫最短租期是半年等等,但實際打電話去說明情形以後,也是有人會願意短期出租的,只是得注意問問短租是否加錢,以免要簽約了才被通知,那就不太好了。

雜感

如果你跟我一樣經濟拮据,會發現選擇真的不多。不過還是可以看看周遭環境,並且問問其他房客的背景後再審慎決定。像是我恰好不吸煙,但是想找到男性便宜短租又限制吸煙的真的很困難,所以多半只能問問房東其他房客是否吸煙。

台北因為有方便的捷運和公車,因此即使沒有交通工具也能通勤。不過和公司的距離還是值得考量,畢竟通勤本身也得花時間和金錢。話又說回來,其實也有人是每天從新竹到台北通勤實習的,如果可以接受漫長的交通的話,其實倒也不見得非得到台北租屋不可。不過如果你家住高雄,那就沒辦法了。

雖然租屋有點辛苦,但還是有遇到一些來自南台灣學校的朋友,希望讀者也能順利展開自己的實習生涯。

更新:如果你租在南港區,還可參考〈信義南港記聞〉

為什麼要取英文名字?樂觀的觀點

names

網路上一篇文章〈為什麼我們要取英文名字?〉流傳已久,主要是在說不是每個國家的人都喜歡幫自己取個英文名字,而台灣人特別喜歡取英文名,會不會是一種自我遺棄或自我厭惡呢?

進一步在網路上搜尋一陣,找到的取英文名評論如果不是負面,也頂多是中立的看法,許多人只覺此事實在沒什麼大不了。但是「這社會不該只有一種聲音。」所以我就來「標新立異」的寫寫取英文名的深層好處好了。

從個人經驗注意到的一個奇怪現象是,英文名特別的好記,比中文名還好記。當然,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大部分的人不只是取英文名,而且還是取很常見很簡單的英文名。所以取這種英文名的顯著效應顯然是很好記,而且也很好念。這現象甚至是只針對我們交友圈中的人都是如此。而如果是考慮到跟英語系國家的人交流的話,效果應該更為顯著。

但是這樣又如何呢?畢竟如該文所說,「比中文名字更難發音的東歐人、印度或義大利人等等也沒有因此因此選擇英文名字啊?」

但這有沒有可能是因為,他們沒有發現好記好念的名字,背後代表的更深層意義呢?

還記得我在〈潛意識的力量〉中提過的效應嗎?「研究者發現在首度發行股票時,名字比較好念的公司比起比較難念的公司股票表現較好,顯然在無法評估前景時,大家對難念的名字有偏見,但長期下來此現象就消失了。」[1]

事實上,這效應背後隱藏的是人類思考流程的一個很顯著的經驗法則:偏好易於處理的資訊-文字印的比較清楚時會覺得真實性較高、用簡單的話語溝通比起複雜的話語更有說服力、經常出現的句子感覺比較正確。而好念的名子,當然也比較討人喜歡。[2]

另一個研究中,實驗者引用了兩個機構針對某家公司未來前景的預測,兩份報告有些地方互相衝突,而平均而言,受試者也會傾向相信名字比較好念的那個機構的報告書。[3]

或許我們只是在潛意識中慢慢注意到了這個現象,並進而開始利用它以得到好處?特別是職場上的人,哪怕只是增加一點點自己的可信度,都可能可以讓自己脫穎而出?

p.s.有人說名字有更深的文化和自我意義,這確實是這篇文章沒提到的。這篇文章主要以功利主義角度來分析 XD

雖然寫了那麼多,其實我還是比較傾向中立的立場:取名字就取名字,誰會想到什麼「自我厭棄」還是「增加自己可信度」這種複雜的動機呀。(翻桌)

(遺憾的是 Shaform 這個 id 好像不太好念。)

UPDATE: 2014/8/7: 後來我突然想到,或許喜歡取英文名字是因為我們看不懂通用拼音/威妥瑪拼音(以前台灣用過的拼音系統),所以對拼音過的中文很感冒。我們對那個自己也看不懂的原始名字的拼音,失去了感情。(其實我看到自己的拼音確實也不會直覺的默念出他的聲音。)相對的,如果對漢語拼音很熟,或者用日語等拼音系統可能都可以有很高的辨識度。所以他們對拼音過的名字較有感情。而有些西方的拼音語言,本來也就不會再用英文重新拼寫自己的名字。

  1. Alter, A. L., & Oppenheimer, D. M. (2006). Predicting short-term stock fluctuations by using processing fluenc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3(24), 9369-9372.
  2. Laham, S. M., Koval, P., & Alter, A. L. (2012). The name-pronunciation effect: Why people like Mr. Smith more than Mr. Colquhou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8(3), 752-756.
  3. Shah, A. K., & Oppenheimer, D. M. (2007). Easy does it: The role of fluency in cue weighting.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2(6), 371-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