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king

異鄉

大學時,雖然一直想讓自己更懂得社交,但發現最大的阻礙之一無疑便是對社交活動的普遍不熱衷。沒有熱情的事終難長久,如果無法找到這問題的解法,複雜圈計畫自然也窒礙難行。

總是覺得自己格格不入,沒有辦法像別人一樣開心的玩。當人們說著那些感動與快樂,卻無法真心體會。另外一個令人擔心的事情是,假如人們交往的形式通常就是一起出去玩,那麼對此不甚興奮的我,又要怎樣和人相處呢?

其中一種解釋是,可能是因為我太少出去玩了,對這件事不熟悉,所以無法享受,另外一方面,在旅程中必然遇到許多對我而言不熟悉的問題,我卻無法處理,我當然會擔心,而擔心,就無法專心玩了,就好像這篇文章說的:

有兩個朋友計畫要一起環島旅行,那經費怎麼規劃?旅館誰訂呢?行程誰規劃呢?車票怎麼買?要逛哪些景點?

〈孤獨〉

我不禁自問,我會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嗎?

我會害怕的,害怕別人看出我連用餐點菜都有點害怕與不熟悉。

因為簡樸個性,使得我大約從國中開始就不再有家庭出遊。孤獨的我,一直到大學之前其實也幾乎不曾和任何朋友一起出去玩。主要的出外用餐恐怕也只有小型同學會,因為各種因素,使我錯過了每一次的畢業旅行,加上膽小又依賴的個性,使我一直對外在世界缺少認識。

是因為缺乏經驗,所以不懂如何欣賞嗎?

這一切的一切,都可能可以解釋我不喜歡出遊的現象,然而,也可能是深刻在我基因中的個性使然。可是老是想著原因似乎也沒有什麼用處,重要的是,如何改變。

一起旅行吧

既然回溯過往,其中一個原因來自家庭,那麼就從家庭開始進行嘗試吧。沒有經歷過的事,就去經歷看看吧!試試看,重新建構原本小時候該有的出遊經驗。

一方面是抱著這樣的心態,一方面也可能是搭上家人剛畢業,空閒的時節。兩人聊著聊著,就數次約好從新竹前往台北找家人。從一開始的吃飯、買東西,到後來北投圖書館之遊,花博,天野喜孝展。突然我的行程也變得頗為熱鬧。

思索

然而,一次次的旅程並未勾起我的興奮之情。經過這麼一番的經驗,只是再次確認不喜歡出遊的個性罷了。

但這至少排除解釋我無法開心出遊的因素之一:

我並不是因為太過在意別人的看法,害怕別人看出我旅行中所展現出來的幼稚,太過擔心與害怕,以致於無法認真享受遊玩的快樂。畢竟,在家人面前,我基本上是可以不用在乎其看法的。

那麼到底是為什麼呢?

  1. 因為行程本身不好?
  2. 因為我作為一個內向者,人際活動是會耗損能量的,所以若是一個人的深度旅遊或許我會比較喜歡?或者趁著能量高昂時參與活動也是一種方法。1
  3. 因為我是未來時間型人格,對現在的樂趣難以集中精神?2
  4. 單純只是經驗少不懂欣賞。
  5. 家人太熟悉了,無法產生足夠的火花。

有時看著那些常常和朋友們開開心心出遊的好友,拍了好多漂漂亮亮的照片。就會覺得好羨慕好羨慕。

如果我也跟那人一樣就好了 0.0

如果我變得跟那人一樣就好了 T^T

這樣的羨慕或許太不公平,畢竟每個人都有各自辛苦的地方,只是想承接別人亮麗的外表,卻沒想過對方的難處,實在不負責任。

然而我還是忍不住想。為什麼自己竟是這樣的人呢?不過老是這麼想也沒有什麼用途,先想想下一步怎麼走。

老朋友

如果家人不行,那麼老朋友呢?透過一次聊天的機會,我和老朋友們約好了一次台北之行。成員有從小學認識的朋友和國中時代的好友,也有一個好久不見的老同學。

有趣的地方就在於雖然是這樣一個當年不太認識又幾乎快十年沒見的老同學,聊起天來卻還是像一見如故般(其實本來就是故了?),相當愉快。

說起來這次的旅程,最有印象的還是一起吃晚飯的時光。其餘的旅途似乎依然不是那麼有吸引力。至少沒有那麼強大的動力會讓我想再約一次。

這次旅途的經驗,似乎稍可證明並非因為家人沒有火花,或者因為沒有跟親近的人一起出遊所以才導致我對出遊的興趣缺缺。由於這次的成員多數已認識良久,理論上也不會受擔心眼光之影響。而雖然這次的成員並不完全算的上是最親近的朋友,但也是相當熟悉了,若還得要求更加親密的朋友,是否也太過嚴苛?

那麼到底是為什麼呢?剩下的可能性幾乎都直指我對出遊本身的不相容。

  1. 因為行程本身不好?
  2. 應該要一個人的旅遊?
  3. 因為我對此刻的樂趣難以集中精神?
  4. 單純只是經驗少不懂欣賞?
  5. 其他個性上的原因?

又或者我是不小心對旅行有了太美好的想像,以為只要旅行就能體會到什麼令人驚豔的感想,然而實際上旅行本來就沒有那麼厲害?

或許就是因為喜歡聊天,所以才那麼喜歡老同學的小型聚會。久久不見的人們總是可以聊很多很多,以前還曾經從晚上六點聚會開始一直聊到晚上十一點多而渾然未知呢。雖然我也不記得都聊了什麼了,但聊天本身真的可說是我目前一生中最愉快的活動吧。

可喜歡聊天,卻不代表擅於聊天,通常在人多的社交場合,我都會無法找到好的時機與話題,以致自己只能在旁邊看著別人聊天。常常只有在一兩個人的小聚會,才有機會好好聊天。

為何如此?或許因為沒有共同話題?是啊,我不打電玩、不打籃球、不看運動比賽、電影,不聽音樂,很少 shopping,沒有追求流行服飾…幾乎難以和別人有共同的娛樂。我到底跟別人聊些什麼呢?是啊,在那些小圈圈裡,我通常聊的是什麼呢?

私事,似乎是私事。是那些人生的夢想,日常的情緒,抱怨與心情,鼓勵與安慰。或許這種話題本來就難以在大圈圈裡討論?

一直以來,在班上常有一種局外人之感。

國中時至少還有些小圈圈,高中時期的好友就少的可憐,稍微知心一點的友人恐怕只有一個,絕大多數還是跟舊的國中好友維持關係。進入大學後,雖然有改善,但多半還是小圈圈。每次在人群與社交場合中,總是會感受到龐大而難以承受的局外人之感。這種局外人的寂寞感似乎在人愈多的地方就顯得愈強。使得明明是寂寞,卻怕極了熱鬧的地方。

所以大部分的時間我都喜歡一個人,而一個人的時候多半是不寂寞的。

這樣的局外人之感,也能解釋為什麼我的交友型態主要是小圈圈。因為我難以認識大圈中的人們,每次人一多就會因為局外人之感而將自己放逐。

對於出遊的實驗暫此進入瓶頸,我當然仍不會放棄嘗試的機會,好看看是否能在多次嘗試中超越「經驗少所以不懂得欣賞」的門檻。但另一方面,我也開始思考,難道我非得強壓自己才行嗎?難道我就沒有辦法用自己的方式認識別人嗎?就算不要常常參與出遊與一般性的社交活動,難道就不能好好的交友嗎?這個難解的問題,一直到了後來才似乎有了線索,最終成為核心逆轉計畫的形成理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