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末回顧

knowledge

2023 年就快結束了,今年依然是在辦公室工作、部份時間在家上班。回顧起來,似乎數年前完全在家上班的時候工作起來壓力比較小呢,雖然也可能是當時職等比較低的關係也不一定。

最近還是沒有寫太多文章,或許是上班的生活能紀錄的事情也沒那麼多。

今年依然是充滿許多不確定性的一年,不知道之後能不能成功到達想要的未來呢?

學習

感覺 2023 年好像大部分時間是渾渾噩噩的就過去了,在學習上似乎進展並沒有特別滿意。

技術

今年就沒有繼續練習程式解題了,倒是用了公司的學習輔助買了不少機器學習和軟體工程的書,只是也還沒有看。

語言

雖然去年嘗試練習英語的會話能力,但後來就沒有辦法持續,也許是因為已經沒有特別的動力去加強這一塊,僅有 Podcast 的部份有持續聽下去。

另一方面,因為公司有一些鼓勵使用自家學習 apps 的措施,所以又開始學起了日語來。順便也在接近年末的時候用公司的學習輔助買了一些日語課程,不知道之後是否會有動力上下去呢?

閱讀

今年還是看了不少漫畫,總閱讀數量比去年稍有上升。稍微紀錄一些看過的書:

  • Sapiens: 滿有趣的關於人類歷史的書,感覺學到一些看事情新的角度。
  • Chip War: 感覺學到了許多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歷史,算是滿有收穫。
  • The Alignment Problem: 雖然前面的 bias 之類的並沒有太多新意,但後面的 AI safety 章節還是學到了一些有趣的東西,對了解現在常有人在討論的 Existential risk 背景有點幫助。

研究

因為一些複雜的原因,去年開始跟一群朋友嘗試出於興趣的做一些研究,在今年終於發出了一篇 workshop paper,往前又邁進了一步。不過其實因為工作占走太多時間的關係,好像也沒有貢獻多少。最大的收穫反而是發現,就算是這種理論上搞砸也不會有什麼特別影響,而且理論上同伴也沒有期待自己太多的非正式專案,在 meeting 之前還是會有點焦慮,因為這個資料點的關係稍微更新了什麼情況會產生焦慮的假設,或許在未來決定前進的方向的時候能有一些幫助。 另一方面,也把工作中的專案整理了一下,投了另一個 workshop,最後也成功被 accepted 了。

金錢

今年的花費按照目前的記帳來看(因為公司提供的健康保險價值尚未得知,所以去除保險後計算)雖然正常的花費似乎比去年和前年還少,沒有受到太多通膨的負面影響,但因為一些複雜的原因,多了頗為昂貴的律師費和規費,以至於年開銷達到了 all-time high 了,希望明年的開銷能回落到正常的狀態。

今年的收入雖然比較少,但也許是因為加息的關係,利息和股利收入也來到了 all-time high。

資產增長方面,因為今年股市表現不錯,所以依然有穩健的上升,但明年經濟風險依舊很高,感覺錢途不明。

上學還是上班更快樂?

classroom

很多人都說當學生最幸福了 學生時期是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

出社會後天天都被錢追著跑又一堆壓力

有人出社會後反而過的比學生時期快樂的嗎?

[閒聊] 有人是出社會後反而更快樂的嗎?

起點

最近碰巧看到一些探討上學還是上班更好的討論。發現有些覺得上班更好的人,是因為上學的時候沒有自由,也許是因為沒有錢,也許是因為受到家長限制,所以無法隨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事,上班以後搬出去自己住同時又開始賺錢,所以更加自由。在此同時,也發現有些覺得上學更好的人,也是因為上班的時候沒有自由。每天都被上班占走大片時間,不像大學時能更自由的選擇做什麼事。

仔細想想自己的人生經歷,發現是否自由確實也變成了影響快樂的重大因素之一。心裡總是希望能夠過著〈理想的生活〉裡頭說的完全控制的生活。但要達成那種生活,只有對自己的時程有完全的掌控權才能做到吧。

但是平常和其他人聊天的時候,其實很少聽過其他人也喜歡類似完全控制的生活的狀態。同時,每次遇到長假的時候,自己常常會再次試圖利用假期重新達成完全控制的狀態,雖然總是因為假期太短而失敗,卻總是無法放棄一再嘗試。但其他人好像比較想把假期拿來進行旅遊或者是其他休閒活動。

到底為什麼自己會有這種特別的偏執呢?

仔細回想之後,覺得或許是因為自己碰巧曾經在上學的時期達成過近似完全控制的生活,所以才可能因為經歷過而去懷念。但對大多數的人而言,學生時期不見得能經歷過類似的狀態,而在非學生時期就更難經歷了。既然從未經歷過,自然也不曾想過自己喜不喜歡那種狀態。

一切的起點,似乎還是國中的時候。

國中年代因為人際上的困擾陷入了很長的憂鬱期,覺得自己那麼弱實在是沒有什麼價值。但也很幸運的在那時看了一些激勵人心的書,漸漸有了想要學習成長,改變自己的動力。是那時開始有自覺的學英文踏上慢慢長路,慢慢養成規劃與規律的生活。

仔細的回想為何當時想要努力,或許是為了獲得一些人生的控制感吧。總覺得如果可以變好一點,再變好一點,或許就能過得快樂一點了也說不定。

慢慢的喜歡上了努力以及學習本身,每克服一個難關,總能獲得一些成就感。而沈浸在心流中更讓人忘卻從前各種難過的情緒。

〈再談努力這件事〉

雖然一開始只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好,但為了達成這個目的,開始重新規劃自己的人生,一時一刻也不捨得浪費,不斷最大化能體驗心流狀態的時間。

很幸運的,高中時學校滿滿的課表雖然看似不自由,其實卻有一定程度的彈性。如果覺得某堂課太過無聊無法讓自己專注的話,其實可以選擇改看自己的書。如果覺得背英文單字太無聊的話,可以改進行大量泛讀直到自然記住該記的單字。如果歷史課本太無聊看不下去的話,可以改看歷史科普讀物,只要能掌握同樣的概念就行了。

因為在學校要達成的要求是學習,所以其實可以某種程度自由改變學習材料以及順序來追求自己想要的心流,只要在此同時順便還能達成考試和作業的要求就行了。

因此,在高中的時候,雖然身體可能不太自由,但心靈大致上是自由的。

更加全面的控制

到了大學,自由度更高了。許多課程如果真的太無聊,其實可以直接蹺課。只要考試能夠通過就行了。課表也不再像以前一樣滿,有更多的時間可以規劃。除此之外,離開家裡,也讓自己更有完全控制自己人生的動力。

在這樣的情況下,能夠規劃的事情變得更多了。何時應該吃飯、何時應該運動、是否該嘗試冥想、或者寫下感謝日記來提昇心靈狀態、要花多少時間學習上課知識、要花多少時間自己研究寫程式、要花多少時間看課外書。許多的決定都能自行掌握,那就能對自己的行程達成更進一步的最佳化。

大學的時候,應該是最接近完全控制的時刻。也是自我成長最快的時候。雖然也是曾因為一些人際上的問題而感到難受。但整體來說,到目前為止,果然還是最喜歡大學的時期了吧。雖然要是能重讀大學的話,重視的事情可能會不太一樣了。

長久以來對心流的追求,其實就是不斷把身邊的所有事物都轉變成挑戰性恰好可以讓我成長,卻又不會有太大壓力的環境。在校園安全的環境裡,我確實能把這件事愈做愈好。直到最後終於成功和自己和解,相信自己或許真的能在這世界上自處了。

〈再談努力這件事〉

秩序的崩壞

可惜這樣的接近完全控制的生活,到了研究所就開始逐漸崩壞了。

一開始遇到的主要困難是健康上的問題,導致至少有二分之一的時間會因為生理上的痛苦而導致很難有心力進行控制。雖然這個問題經過許多年後終於得到緩解,但是這並不足以阻止完全控制的崩壞。

研究所時因為要跟著實驗室做研究,所以性質跟後來的工作生活其實是存在著某些共通點的。

首先就是,需要達成的要求不只是學習了,而是要產出特定的事物。這樣一來,自由選擇替換不同學習材料的做法就無法成立了。

再來就是,開始出現必須要報告自己進度的定期會議。這樣一來就會因為顧慮到別人對自己時程的看法,而產生心理壓力。同時也開始必須比較常和別人進行長期的合作,所以使得自己的進度跟其他人的進度產生關聯性,而無法真正的自由掌握自己的時程。

最後,雖然不確定真正的原因,但自從進入研究所或者開始上班後,就開始會常態的感到焦慮以及害怕。例如像是在進行上述的定期進度報告會議前,就會焦慮自己是不是進度不佳等等。這樣的焦慮進一步削弱了自己的心力,造成難以進行人生的控制。

例如像是工作的時候,會因為焦慮而偏好做短期內可以在定期會議中報告成果的事,而無法靜下心來做長期可能會有好處但短期內無法報告成果的事情。例如像是如果有研究討論會,需要看 paper 的話,就可能因為在工作中看 paper 太過焦慮,而導致必須要在假日的時候才有辦法看 paper。

雖然狀態很類似,但研究所的時候因為研究的義務只佔了一部分,還有另一部份是繼續上課學習,所以自由的時間還是存在的。雖然焦慮確實導致對自由時間的掌握降低,但還是能勉強維持一定的規律時程。

但是到了工作的時候,因為工作占走太多時間了。剩下的時間所剩無幾。雖然一開始還能勉強維持一些行程。但隨著時間過去,就會因為焦慮的關係,忍不住做一些無腦逃避現實的事情,像是無意義的逛網路,或者一直看影集之類的。而一旦打破秩序,就很難在心力不足的情況下重新找回秩序。

到了最後,就完全失去對下班時間的掌控力了。每天只是渾渾噩噩的做著不太有意義的事情,一天過一天。

這種無法掌控人生的感覺確實是很難受的。感覺自己每天只是無意義的消耗壽命。覺得自己卡住了,而無法向上提昇。覺得這段時光就算快轉直接轉到人生的盡頭大概也沒什麼差別。畢竟這段時間每天也只是毫無意義的過人生罷了。

雖然有時會有長假,但要重新建立完全掌控的狀態是需要大量練習,投入大量心力才可能做到的。例如或許需要一個月以上的不斷嘗試與練習,一般的假日根本就不夠。於是每次假日只能一再嘗試重新建立秩序,卻又一再失敗。

結語

綜上所述,我大概比較喜歡大學時期的學生時期。雖然當時也不是完全自由,但至少有辦法達成近似完全控制的生活。

未來到底該如何才能重新掌握自己的人生,目前的我也沒有很好的答案。

2022 年末回顧

knowledge

還有幾天 2022 年就結束了,今年是第二個在美國完整度過的工作年。去年都在 WFH,但今年差不多已經算是回到辦公室上班,不過每週大約還是有兩三天 WFH。

開始寫起回顧文才發現過去一年居然完全沒有發表任何文章,感覺真的是太過忙碌了。

今年可以說是變動的一年,國際情勢有許多的不安,景氣也開始轉壞,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多了許多徬徨與焦慮。

新的一年,希望能順利渡過難關,前往想到達的未來。

學習

2022 的學習方向有了更多的廣度,但每個方面的進展卻不是十分令人滿意。

技術

為了提昇程式解題的能力,今年又開始練習了 LeetCode 和其他解題系統的題目。因為題目實在太多,這次主要是針對 NeetCode 150 列表裡頭的題目慢慢練習,但偶爾也會解一些隨機的問題。最後解了大概 170 題左右,在 LeetCode 上提交了快 400 次。老實說和其他鄉民分享的解題數相比,實在不能算是很多。

此外,也試著加強系統設計的功力,一開始是先看了 Distributed Systems Course 但感覺也沒什麼進步的感覺,所以又訂閱了 Educative,原本是想要學一些像是 Grokking the System Design Interview 的課程,但是後來雖然花了錢,卻沒有實際上到多少課,主要還是心力不足。

最後決定買了知名的 Designing Data-Intensive Applications,雖然看的速度緩慢,但打算繼續看下去,希望能加強一些不足的知識。

整體來說,程式解題的部份算是有溫習到一些,但系統設計感覺就沒什麼進展了。

語言

今年停止了日文的學習,把精力轉向增進英語的聽說能力,希望能抵抗之前因為疫情關在家裡而可能減弱溝通能力的影響。

一開始的時候先是在網路搜尋了一些常見的 Behavioral Questions,然後寫好每個問題的答案,再實際練習說說看。不過這部份並沒有實行得很完全,反而是後來透過實戰練習了數次。

此外,開始嘗試了使用一些會話的 Apps,像是 cake 以及 ELSA Speak。雖然用了公司的學習輔助訂閱了下來,但學起來還是斷斷續續的,並沒有辦法維持很長的 streak。

ESLA Speak 有很詳細的發音 feedback,感覺長期使用或許對發音有所幫助。但總覺得很多字似乎都無法成功達到良好的評分,不知道是我發音真的很差,還是麥克風或者語音辨識的問題呢?搜尋了一下,也找不到太多台灣人使用的心得。

cake 則主要用來做對話模板的練習,希望能夠提昇平常對話的反應力。

另外一方面,也持續去年開始的 Podcast 習慣,但已經放棄在通勤的時候聽,果然還是覺得要對周圍環境更加警覺比較好。

閱讀

和去年相比,感覺 nonfiction 的閱讀數量略有下降,倒是看了不少漫畫。整體來說還是比 2020 年之前幾年多,果然去年開始從圖書館借書的作法還是有點效果。今年另外嘗試訂閱了 Perlego,但感覺因為平常時間運用效率不高,加上不能在 Kindle 上看,眼睛容易疲累,所以並沒有像預期的一般看很多書。也許之後就不再續訂了。

今年因為有很多有趣的 AI 發展,加上自己也有一些私人因素想嘗試做一些研究,所以開始試圖增加論文的閱讀,雖然進度依舊緩慢,但算是踏出了第一步。

健康

今年的健康感覺沒有太大的變化,但不得不承認,隨著年紀變大,似乎越來越多不可逆的小問題慢慢累積。究竟還有多少年可以持續呢?

今年末期因為辦公室變得離家更近了一些,所以改成走路上班,感覺運動量算是有增加。

金錢

今年的花費按照目前的記帳來看(因為公司提供的健康保險價值尚未得知,所以去除保險後計算)似乎跟去年相比增加了不少。部份的原因或許是因為想要消耗掉公司的 FSA 剩下的錢,以及消耗掉 $3000 輔助福利,所以買了一些不見得需要的東西。但除此之外,也因為手上持有的許多電子產品已經用了許多年,恰好都在這個時候換新了。希望明年這部份可以節制一點。此外,因為開始通勤的關係,增加了許多交通費,但因為公司有提供午餐,購買食品雜貨的消費則略有下降。

資產增長方面,因為今年的經濟表現不好,加上去年開始持股比例上升,所以原本持有的資產一直縮水,所以即使今年的收入比去年還高,資產增長的幅度卻遠小於去年,人生果然很難。因為各種原因,明年預期收入會比今年還少不少,加上經濟風險依舊很高,感覺錢途不明。

2021 年末回顧

knowledge

還有幾天 2021 年就結束了,今年是第一個在美國完整度過的工作年,雖然嚴格來說因為疫情持續所以也不能算是個正常的工作年就是了。今年大部分的時間還是待在家裡 WFH,但也開始偶爾到辦公室工作了。

因為工作疲累的關係,生活上似乎沒有太大的改變。但也做了新的一些嘗試。

新的一年,希望能堅定自己的方向,找出更好的未來。

學習

跟前幾年相比,2021 年的閱讀量似乎有所提昇。閱讀的廣度也上升了一些。其中的一個關鍵也許是因為意識到自己以前在台灣的學生時期因為常去圖書館,所以常會借一些書來看。而在美國的時候因為沒有去圖書館,主要的閱讀是來自網路上買來的書,可是可能因為潛意識想要省錢,所以限制了看書的數量。

今年做了一些新的嘗試,像是試用了 Kindle Unlimited 之類的訂閱服務,雖然最後沒有持續訂閱(因為主要想看的書是科普纇的,不過這類訂閱似乎是以小說為主流),但確實在試用時多看了一些書。另一方面,提起勇氣,去了匹茲堡當地的圖書館逛了逛。雖然結果藏書似乎不像台灣圖書館那麼多,但是圖書證可以用來在 OverDrive 上借很多值得看的電子書,簡直是打開了新世界。

技術方面,今年實在是沒什麼特別的進展。老實說今年的下班時間過的感覺相當糜爛1,不是十分令人滿意。雖然有嘗試進行時間表的排程,然而一直都沒有意志力去實際執行,導致大多數的時間都在不知不覺中度過了。一直到年尾的連假才終於有了比較強力的控制,可以用來進行一些新的學習,只可惜連假結束後感覺又要打回原形了。(老實說用連假來進行生活的重新控制實在讓人很難回答同事偶爾問起的「連假有什麼計畫?」這種問題,畢竟一般人的「計畫」應該是要去哪邊玩才對,而不是用來重新穩定生活步調。)

今年的一些其他新嘗試包含了重新拾起很久沒學的日文,找了一些網路資源開始學起,不過只持續了幾個月。最近連假有時間,又測試了一些像是 Duolingo 的 App,希望能維持一定的步調使得明年能夠持續。

另一個新養起的習慣是開始聽一些 Podcasts,平常下班後的時候偶爾就聽一個節目。目前還沒嘗試在通勤坐公車的時候也透過 Podcast 來運用零碎時間。但明年通勤時間增多了以後應該會希望能嘗試看看。

另一方面,因為自己在工作中溝通的時候常常有點耗力,連假的時候下定決心要來嘗試提昇口語對話。目前先用一些口語問題每天練習。明年的話,根據情況,也許也可以試試看參加一些付費的口說服務也說不定。

在研究上,工作外幾乎沒什麼進展。除了因為工作疲累外,有部份的原因大概是因為工作外如果進行一些開放原始碼專案的話,還要跟公司申請同意,因為覺得麻煩,就不太想做了,所以也沒動力寫什麼技術文件。這點跟在台灣工作時大概是主要的不同點吧。

新的一年希望能繼續學習,找到自己的步調。

健康

這幾年因為 WFH 待在家裡太久了,可能久坐的關係,感覺身體逐漸變差。雖然因為這樣下定決心買了 standing desk,可是感覺已經造成了某種程度無法逆轉的損害,覺得非常後悔。早知道 2020 年那時就該直接買個 standing desk 才對,可是事到如今也已經無法回溯了。

然後就注意到其實自己年紀也不小了,突然就有種也許人生也許剩下時光也已經不長的感嘆。希望未來能多花一點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過理想的生活。但要達成這個目標,還得做不少努力才行!

今年雖然時間表上一直有運動和冥想的項目,不過到頭來幾乎都沒成功執行。感覺其中一個原因是之前的運動規劃都有點複雜,導致需要較大心力來維持。最近開始嘗試透過最簡單的運動來降低阻力:單純一邊走路一邊聽 Podcasts。近日的早上都還算有成功執行。希望能成功養成習慣,之後再慢慢調整。

今年第一次嘗試在美國看了牙科和眼科(主要的動力其實是想把 FSA 裡頭的錢花完 XD),之前都是去醫院看一般的病。發現牙齒似乎有點小蛀牙,所以就補了一下,還好有去看!發現美國的洗牙感覺起來似乎跟之前在台灣有點不同。感覺台灣的時候似乎比較激烈,還會流血。美國感覺就比較溫和一點。不過因為經驗不多,也不確定是否是普遍現象。

新的一年希望能夠平安度過。

金錢

今年的花費按照目前的記帳來看(因為公司提供的健康保險價值尚未得知,所以去除保險後計算)似乎比去年又降低了一點。仔細一看,從 2018 年搬來美國以後,每一年的花費似乎都有降低。

  • 2018 年主要是因為有買機票以及一開始沒有拿到 tuition waive,付了高昂的學費,是以總花費特別的高。
  • 2019 年還是有買機票,同時又買了筆電,加上是第一個待在美國的完整年,所以房租費用也有所上升。不過因為學費實在太貴,所以拿到 tuition waive 以後整體花費還是比 2018 年還低了一些。
  • 2020 年雖然沒買筆電,但因為搬家加上買了不少 WFH 用具,所以整體也只比 2019 年低了一點點。
  • 2021 年雖然還是有買一些 WFH 用品,像是 standing desk 和新的螢幕之類,不過最後又比 2020 少了一點。
  • 明年的花費難以預期,感覺隨著通膨的進展,也許有機會會反彈上升。

資產配置方面,2020 後半年後因為有了穩定的收入,開始將以前維持的原本打算用來付學費的現金逐漸加入了股債平衡裡,2021 年以後也是維持類似的策略。前半年因為一直激進的把退休帳戶的 contribution 調高到薪水全部被扣光的地步,所以逐漸消耗原本持有的現金存量,算是來到歷年的低點。感覺在目前異常高檔的市場裡,也許風險還滿高的。

2021 年因為是第一個在美國完整的工作年,所以資產增長的數字也是在記帳紀錄裡最高的一年,感覺離目標越來越近了。新的一年希望能穩定的繼續增加資產。


  1. 今年感覺下班之後,花了不少時間泡在社群網站裡,之後應該要節制一點。另一方面,今年還看了不少的動畫。說起來以前其實沒有追動畫的習慣的,大概是在 2019 年末訂閱了 Hulu 之後,看了魔法少女小圓後就一路追起了動畫來。 ↩︎

茶間閒聊

work

A 啟動了螢幕鎖,離開座位,走到了茶水間準備倒點水。恰好碰上 B 和 C 正在熱絡的討論。

「我覺得就像一家公司可以透過廣告業務產生收益來支持其他不賺錢但有趣的專案一樣,從個人的角度來說,也有可能可以用一種方式賺錢,然後把大部分心力花在其他有趣的事物上。」B 表示。

「可是要賺到足以支持生活的錢應該很花時間吧?」C 質疑道:「這樣的話也沒什麼精力追求其他的事。」

B 不甘心的回答道:「也許被動收入就高到不用工作了啊?」

「那應該要很多錢吧?」C 反問。

B 搖搖頭,說道:「一般的說法是只要年花費低於總資產的一定比例,比如說 4%,就可以達成財富自由了。」

「也就是說,除了累積大幅資產以外,降低年開銷也是一個方法。只要年開銷夠低,資產不用多高就能產生足夠的被動收入。」

C 似乎還是感到不解,問道:「可是你財富自由了以後如果不工作,要做些什麼呢?」

「環遊世界啊。」B 眼神閃亮的說道。

「可是環遊世界完後就不知道要做什麼了吧?」C 懷疑道:「我覺得比起提早退休,還是持續工作,那才有趣。」

「事實上,提早退休根本是假議題。有辦法賺那麼多錢的人,一定也是自我要求很高,這樣的人根本不會想退休無所事事。好不容易進到職場大顯身手,怎麼會想離開呢?」C 一副男性說教的口吻解釋著。

「我就是沒像你那麼優秀不行嗎?」B 不放棄的反擊:「要是我賺到錢,一定早點退休。」

C 搖搖頭,似乎還是無法接受。這時 C 似乎注意到了一旁的 A,轉過頭來問道:「那你覺得呢?如果財富自由應該提早退休嗎?」

A 抓抓頭,回答道:「我覺得這個是個人的選擇吧。沒有絕對的對錯。如果是我的話,應該也會想要提早退休。」

C 立刻問道:「那你退休了要做什麼呢?」

A 偏過頭想了一下,回答道:「我覺得如果是我的話,做的事情應該跟現在沒有太大的區別,主要的區別應該會是做事的方法不同了。」

「既然你問的是要做什麼,我就針對這點回答吧。我覺得我應該會花一點時間寫程式,例如像是參與開放原始碼專案之類的。此外還會想花一些時間讀書。花一些時間運動。最後還會想花一些時間做一些 machine learning 的研究之類的。」

C 一副無法理解的樣子。「那你為什麼不乾脆繼續工作就好了!?」

「你說的做事的方法不同到底是什麼意思?」

A 一副沒辦法的樣子,回應道:「這個要完整解釋就有點花時間了。」

「我覺得不工作以後最大的差別大概有兩點。」

「第一,我不再需要去符合任何外界的死線:再也不用追趕論文投稿死線,不會有產品發表死線,也不會有 demo 死線,或者是 performance review 死線。」

「第二,我和別人之間的互相依存將會大幅減少。意思是,我做的事大部分都不會再 block 別人,就算真的會 block 別人,我也不會感受到強烈的責任感覺得我有 unblock 別人的必要。相同的,別人的工作大部份都不會再 block 我,就算遇到少數 block 我的情形,我也不會覺得如此正當的想要求別人 unblock 我。例如像是在做開放原始碼專案時可能會遇到的情形。」

「這兩點所造成的結果我覺得會是,我將會得到可以安排自己時間表的完全自由。」

「有了安排時間表的自由,我就有很多想測試和最佳化的事項。」

「第一個例子是,我覺得在工作的時期,我常常會因為消耗了太多的精力以至於在下班時間和週末幾乎沒有足夠的意志力可以做一些比較有生產力的事,反而把大部分時間花在做一些消除壓力的無意義休閒上。」

「但根據我小時候的經驗,達成七天清醒的時時刻刻都能持續做一些有被我自己定義成有生產力的事情是有可能的。」

「其中的原因到底為何,可能要經過一些測試才能確切得知。但我自己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學習』和『產出』之間比例的差異。我覺得很可能『產出』是一個比『學習』還要花費精力的事情。所以雖然兩者對我來說同樣有生產力,但如果『產出』的比例太高,就有可能太快耗掉心力。可惜的是,如果你在工作的話,把時間花在『產出』幾乎是不可避免。」

「因此如果我有絕對的安排時間自由,我應該會想要降低『產出』提昇『學習』的比例,藉此測試,是否能夠重新回到可以擁有足夠意志力使得七天都能維持高生產力狀態的日子。」

「其次,第二個可能我覺得是,工作的日子比較單調,常常你會比較傾向把精力放在特定幾個少數的專案。因為只有這樣,才可能在限定的時間裡(例如 performance review cycle)產生足夠的進度。然而如果有絕對的時間安排自由,我就可以嘗試增加不同面向的學習,即使這會導致每一項事物的進度都變慢也沒關係。」

「最後,第三個可能,我覺得也許單純是工作使得我不得不跟別人互動。而我覺得跟別人互動太多會產生壓力和耗損心力。要是我有安排時間的完全自由,我應該會希望大部分的時間都不要跟別人互動吧。」

「第二個例子是我覺得目前我運動的時間太少了。一部分的原因是因為我的意志力真的很差,一旦心力被其他事物耗費,就很難提起勁來說服自己運動了。事實上就算是學生時期我都無法完全維持持續運動的習慣,人生中我唯一成功達成持續運動的時刻只有少數的 gap years/months 時期,也就是沒有外界責任的時候。」

「所以如果我有安排時間的完全自由的話,我應該會在初期的時候安排多一點的時間來養成運動習慣,後期慢慢上手了以後再降低到適合的時數。因為我覺得運動除了比較健康以外,也對意志力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對於達成七天清醒的大部分時刻都很有生產力是不可或缺的。」

「總之就像上述兩個例子一樣,一旦我有了安排時間的完全自由,我就會開始試驗不同的時程安排,然後不斷練習調整,好不斷最佳化每天的時程。」

「其中練習是很重要的,根據我的經驗,一開始肯定過的日子依舊不是特別有生產力。但隨著每天重複不斷練習,反覆檢視耗去心力的理由不斷調整。慢慢的,每件事情做起來就會越來越上手。」

「因為這要花上不少時間練習所以通常無法透過休假來達成,畢竟休假時間太短了。」

「總之,當你在工作的時候,你難免會把目標放在外顯的項目上。希望成功做出什麼功能,希望加薪升職,或是希望找到什麼工作之類的。」

「可是退休了以後,我就可以把目標放在內在的,『達成最佳狀態』的這個目標上。精確的來說我真正想達成的是,最大化我能待在『心流』狀態的總時數。盡可能的減少無法待在『心流』狀態的總時數。」

「工作的話就很難把這個內在目標當成主要目標來前進。」

「當然也是有退休以外的其他可能,像是 self-employed 之類的,如果已經財富自由沒有太大的經濟壓力的話, self-employed 應該也能享有很大的自由。」

「或者是變成終身職教授,搞不好也有一定程度的自由。沒試過所以不是很肯定。」

「但是變成終身職教授之前,必須經歷一些很難的歷程,像是當個 PhD 學生,那些日子是沒有完全的時程自由的,畢竟最終的期限就擺在那裡,你非得在特定的年限裡完成學位,想要放慢腳步的話最後搞不好畢不了業。」

「相較之下,對我來說,達成財富自由簡單多了。」

「尤其是如果你仔細想想就會發現,其實上述說的最大化心流狀態的生活型態,本身花費並不見得很高。因為重要的不是物質上的資源,重要的只有可以自由控制的時間。」

「大概就是這樣了,這就是我財富自由之後做事最大的差別。」

A 花了不少心力才終於解釋完,但 B 和 C 聽完後沒有任何反應。

「怎麼啦?」A 問道。

「沒有…」C 回答:「我只是覺得,你回答的似乎有點太過具體了。」C 看向了 B,只見 B 不住點頭。

工作與人生

work

下班後就是廢人狀態,「無法用腦思考,基本上跟他聊天也沒辦法聊太深入,他的腦袋已經喪失大部份功能,他下班後最大的娛樂就是看YouTube。」

[新聞] 男友進台積電「下班喪失腦功能!」

再次離開學生生活,踏入職場,已經快要一年。工作上的事物大多已經上手,不像一開始一樣慌張。也許因為是在規模較大的公司裡頭的偏研究部門,跟以前在新創公司時相比,感覺做起事來的時程比較自由,也沒有要獲利的壓力,整體說來環境相當不錯。

只是雖然上下班時間還算正常,壓力大概也沒台積電大,之前提到的生活慢慢的被吃掉的情況似乎還是越來越嚴重。隨著日子一天一天的過,下班時間越來越傾向做一些無腦的休閒活動,像是看看影片追劇,或者單純在 SNS 上亂逛一通。而對時間的掌控感也越來越弱,即使突然有連假多出了時間,也一時無法找到能做的事。

以前工作的時候其實也是有這種現象,不過那時因為身體狀況比較差,所以還以為是因為身體狀況的關係。

現在看來就算單純只是因為工作會耗掉很多腦力,以及休閒時間太短以至於較難有意識的養成新習慣等因素,就已經足夠破壞掉休閒時間的生產力了。

偶然間和其他人提到這個情況,對方也只回答:「這樣不是很好嗎?休閒的時候就是要減輕壓力。」

說起來也許確實許多人也是這樣過著休閒時間的吧?但雖然有點難解釋,卻很明白這樣的假日並不是我想過的〈理想的生活〉

究竟要如何才能達成理想的生活呢?解答似乎並不是那麼容易達到。

疫情到來的世界:記 2020

toilet-paper

改變的到來

2020 年,在 CMU 的生活終於邁入最後一個學期,因為不再有申請 PhD 或者求職的壓力,感覺一切慢慢平順的進行。課程上選了 deep learning 在 NLP 的應用,以及很數學的 convex optimization,穩紮穩打學習。只是想不到新聞卻報導起了疫情的消息,一開始的時候我還只是偶爾上網查查目前的確診數,看看八卦板網友的討論,還沒有意識到疫情將會燒到全世界來。

直到三月入境禁令和股市熔斷,才意識到大難臨頭了。

學校很快的取消了面授課程,所有的一切都改成遠端,開始了宅在家裡的遠端人生。每天除了做功課,就是上網刷一些末日的新聞報導,不免焦慮了起來。

記得來到美國的前幾年,因為不懂事,所以在取得學費減免後,就每個學期,分批把原本存起來要拿來付學費的資金定期投入了股市之中,所以那時持有的股票還滿多的。股市一跌,帳面上就累積了大量未實現虧損。當時都不敢認真算虧了多少,也不知什麼是停損,只一邊催眠自己一張不賣奇蹟自來,一邊加碼攤平,以求有天能解套。現在回頭過去查看,當時三月股票帳戶的淨值最低跟二月時的高點相比,賠掉了數十萬以上的台幣,感覺實在是十分嚇人。

其實八卦板早就有網友警告過,要是能早點認知到會發生這種情形,早點脫手,也就不會受困於這樣的風暴之中了。可惜那時的我實在對投資環境太不敏感了。

隨著失業率不斷上升,槍枝販賣數不斷上升,也開始擔心起會不會產生暴動。或者會不會丟了工作,未來沒前途。

那段日子,真的是過的徬徨不安。

那時我才認知到,以前關在自己小世界的生活實在太過無知了,不管你對自己的理想做了多少追求,其實世界根本不在意。發生了什麼意外,很容易就把那些努力打散了。

反倒是金錢的重要性被突顯了出來,如果錢不夠,就得出門工作,承擔染疫風險,煩惱擔心失業。但如果有錢的話,其實根本不用擔心丟了工作,就算無業整天待在家玩,東西都外送,食物都外賣,就這樣過個二三十年搞不好也無所謂。以為不在乎金錢做研究就可以自由追求想追求的東西,但其實也是因為經費學費或前途的問題而處處受限。反觀如果很有錢,自己開個實驗室買幾台 DGX 想做什麼研究都沒人管,因為自己出錢就不用在乎金主想法了。

暑假

學期結束後,因為就讀的 program 是研究導向,所以還有最後的暑期研究生活。當時就一邊應付著 research project 的需求,一邊做著自己的研究。那時主要在做用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 類型的 loss 訓練出來的 language models。在加入許多怪奇的技巧後,可以在傳統的 evaluation metrics 上達到跟一般 MLE 訓練的模型類似的效果,遠超過其他 GAN 訓練出來的 LMs。但是實際上除了他的 loss 看起來像 GAN 以外,其實沒什麼特別的優點,還不如用傳統方法 MLE 訓練就好,所以其實好像沒什麼應用面的價值。後來沒能成功在暑期假期間將其寫成論文投稿,之後也因為沒有繼續做 NLP 研究了,就把他擱置了。

暑假期間一邊做研究,一邊也焦慮的看著新聞。那時有許多政策改變的消息,讓人不免煩惱是否會影響之後的工作。

每天關在家裡,曾經長達一個月以上完全不出門,後來只有少數需要寄東西的時候才出來打破了關在家裡的紀錄。因為室友都飛走了,所以平常家裡也只有自己一個人,每週唯一和人的互動大概就是實驗室的遠端 meeting 了。總覺得溝通能力似乎下降了不少。看著確診數不斷上升,也擔心自己是否會感染,也或許其實早就感染過好幾次了,只是沒有症狀而已。就這樣一邊徬徨一邊前進,消磨了時間,終於成功畢業了。

回頭過來看,總覺得這段期間似乎沒有做什麼特別有意義的事。

新生活

雖然一直以來都徬徨不安,但最後總算是成功上工了,開始了新的工作。

開始工作後就因為十分忙碌埋頭於工作之中,反而就比較少有時間焦慮了。新工作雖然職稱裡也有 research,但目前主要都是用 C++ 或 Python 開發一些程式幫忙實現別人做好的結果。而且問題的導向也比較不是看某些 evaluation metrics 又提昇了多少,而比較像是去成功做出某些東西,所以感覺做完的反饋比較清晰,過程也相當 engineering。一開始有好多東西要學,因為做的偏的比較 Computer Graphics 和 Virtual Reality,但以前在學校的時候,恰好都沒有學過這類的知識。過了幾個月之後才終於慢慢上手了起來。

整體而言雖然太過忙碌所以少了不少精力可以做自己的事,但成就感比起以前的工作或學校的研究還來的好的多。覺得自己果然還是比較適合做些 engineering projects 呢。

說起來在家工作真的讓人很難分開工作和生活的界線,隨著生活慢慢的被吃掉,有時就算有空閒了起來,也只會看些無意義的休閒影片,閱讀的品質跟以前小時候相比也降低了不少。或者有時甚至放棄了乾脆打開工作的機器,做起了工作。因為其實也不知道要做些什麼啊。

最近為了抵抗這樣的趨勢,正在努力之中,想讓自己重新找到一些值得一學的東西,重新站穩腳步走下去。

整體來說,2020 年感覺絕大多數的事情都是一團亂,回想起來也不知道做了什麼,勉強大概只有最後的工作還算是完成了不少事。但無論如何幸好還是順利度過沒有不小心死掉,那也已經很幸運了。2021 年,希望能夠重新整理人生,找到新的動能。

系列文章

七年的祈禱:記 2019 下半年

prayer

柳暗花明

2019 年 6 月中,照著原本的頭痛頻率來預測,這時應該會開始新的頭痛循環的,但這天卻沒有開始新的頭痛。在吃了新藥六個星期後,新藥終於生效了。新藥生效了以後,頭痛頻率降到了比使用前一種藥時還要更低的水準。度過了 CMU 期間的低谷後,事情終於轉向好的方向發展。

事實上,此時似乎進入了 CMU 時期最有生產力的高峰了。

也許是之前的累積終於開始發芽,也或許是放棄 PhD 後不再受到利益的壓迫,而能更輕鬆嘗試。研究上,突破了之前四處碰壁難以找出做的項目有何意義的困局,開始有如文思泉湧一般,出現了一個又一個可以做的有趣研究主題的想法。一直到離開 CMU 前,都沒機會嘗試完全部的點子。終於第一次理解了前輩說的很多方向想做的感覺。

感謝 Peter 等同學陪著我討論,並且嘗試各種奇怪的想法,那段日子感覺真的很有趣。因為有了這樣的經驗,終於開始有了信心,覺得自己對機器學習的能力,或許並不像自己想的那麼差呢。若沒有這段期間的爆衝,大概我就會留下遺憾了。但經過這樣一番嘗試之後,覺得自己終於成功了使出了全力,進入了心流狀態。只可惜就算這樣結果還是沒有發表出什麼成果,但這樣也就滿足了,可以往下個目標邁進了。

另一方面,新學期開始後,接下了 TA 的工作,雖然理論上應該會變得更忙碌。但因為本來在頭痛循環下本來就只有約一半的時間可以有生產力,而這學期幾乎 99% 都可以有生產力了,所以似乎也還算忙得來。反而因為當了 TA 跟同學們以及其他 TA 有了更多的互動,因此留下了許多不錯的回憶。

另方面,開始為了求職,進入了瘋狂面試的時期。雖然不是完全順利,像是投 Google 的時候居然履歷關就被拒了,實在十分遺憾。但在一些小公司面試的時候,雖然一些 ML 的問題不像 LeetCode 一樣可以刷題準備,但我似乎也答的不錯,以至於拿到了些許 offers,還有些面試官讚譽有佳。這讓我對 ML 的信心又增添了不少。

七年的祈禱

因為面試的關係飛來飛去,終於有機會湊巧經過花O銀行的 branch,這次終於開了一個帳戶,完成了當年的宿願

然後才想起來,其實最早之所以會產生想出國的念頭,其實就是如此荒唐的在 2013 年時看了一些書籍,所以開始想投資美股。研究了如何移動資金後,感覺開一個花O銀行的帳戶似乎不錯。研究了如何才能開一個帳戶後,發現似乎有可能直接從台灣申請美國的實習,於是就這麼來到美國了,打開了自己的眼界。雖然結果因為該州沒花O銀行,所以沒完成原本的目的,但卻在心中種下了想再回來的種子。

如今,終於完成了這件事。仔細想想,要是沒有這樣的經歷,真的也不知道此時會不會來到此處,畢竟大學時代的我對出國似乎不太有憧憬。但也或許如果照著原本正常的道路,也會面試上台灣的外商公司,最後用 L1B 簽證來到美國也說不定。

然後又想起來,其實大學的時候我主要都是在寫程式,實在也想不到現在居然會繞那麼大一圈跑進了機器學習的領域。其實之所以會這樣,一切的契機都是在 2013 年,來到了台大,進了研究室,才開始接觸機器學習,並開始有了興趣,最終造成出社會的第一份工作變成跟機器學習有關,並且開始產生想好好學習機器學習,不然可能會有遺憾的奇怪想法。

最後又想起來,其實難以擺脫的頭痛循環,也是在 2013 年初才出現的。

當年種下的這三個種子,就這樣在後來的七年間把我捲進了鬼打牆般的無限循環,讓我始終找不到出口。但到了 2019 年,終於有故事來到了結尾的感覺。這一次,真的算是有好的結果了吧。在此之後,就是新的生活了,今後要以新的目標前進。至少當時的我是那麼想的。

但我卻不知道,同一時間,地球的另一端的某個城市裡,某種異變正在產生,將會在 2020 年席捲整個世界。而我在 CMU 的最後期間,終究無法萬事完美,而會因為世界的異變而再次染上不少焦慮與不安。

系列文章

到不了的終點:記 2019 上半年

road-ahead

不安的旅程

開始服藥以後,狀況雖有改善,但還是會偶爾陷入頭痛的狀態。就這樣跌跌撞撞的開始了新的學期,一邊帶著不安,一邊繼續前進。

記得第一個學期的時候因為課業和找教授等等事情而過的十分慌亂,第二個學期因為已經有過修課的經驗,加上找到 funding ,以及頭痛情形改善,感覺事情終於開始上了軌道。此時在修課上,已經變得更加游刃有餘。只是在研究上,卻一直沒什麼特別的進展。

「想找出自己到底適不適合,喜不喜歡做機器學習」,當初帶著這樣的期許出發,但真的到了此地,才發現當時的想法實在太過天真了。

龐大的學費對心理產生的壓力確實不小。雖然因為有 RA,所以可以抵免。但 RA 的 funding source 來自 projects,拿著這樣的 funding,就像是員工一樣。完全自由的探索是困難的,拿了錢,就應該要有生產力才行,必須要對 projects 有所貢獻才行。

而這樣的情況幾乎是避無可避的,就算去當 TA,在 CMU LTI 也只能抵免某個百分比的學費,而沒有辦法靠 TA 就能支付所有學費。因此除非有 fellowship,否則 funding 肯定會被綁在某些特定的 projects 上。而研究成果尚乏善可陳的我,又如何能拿到 fellowship 呢?更別說 MLT 僅只是一個 MS program,之後如果要直升 PhD,還得重新申請一次。而為了申請成功,就必須要有研究成果才行。要在 MS 的兩年間有所研究成果的話,就該選擇成功可能性大的研究方向埋頭去做,而不是慢慢研究細心探索自己適不適合。

「CMU 不是一個適合解除疑惑的地方,而是一個必須戰鬥的地方。」

當年我每回翻開課本,腦袋裡就先告訴自己:這是戰場,我是來拼命的

投資不投資的我沒想過,過河卒子不回頭

〈Re: [討論] 現在出國已經沒這麼好了〉

到不了的終點

時間來到第二學期的尾聲,研究上還是沒有什麼特別的進展。課業上正是最忙碌的時候,但頭痛的頻率卻越來越高了。幾乎已經轉回原本那樣頭痛一星期、舒緩一星期的反覆週期。

但是就快到回診的時候了,也許和醫生談談,能找到方法改善也說不定。

心理抱著這樣期望的我,咬牙忍過頭痛的一星期,然後在頭不痛的那星期再拚命趕進度。

只是那時卻收到了來自醫院的信。說是因為醫生有事所以這陣子暫時都不能診察了,需要重新預約另個醫師。我趕緊慌張的打電話預約,可是約到的時間卻是三、四個月以後。

「不行了,怎麼會這樣。根本不可能再忍三、四個月。」現在說起來也許有點誇張,但那時我一直強忍的各種絕望、焦慮、不安的心情瞬間像是潰堤般湧上心頭,幾乎就要沖垮了我。

再這樣下去,一定沒有辦法了,也許終於到了要放棄的時候。

但如果在這裡放棄,要再出國就很難了。

我錯了,當初不應該選擇來到這裡的。

如果只是想弄清楚做研究的興趣,應該待在台灣當研究助理就好。

等搞清楚了以後,再來追尋出國的夢想。

硬要把一切都混在一起,如今恐怕就要全盤皆輸,把不同的夢想都一起賠掉了。

像是最後掙扎一般,我把目前的身體狀況用醫院的 message center 寄給了醫生,原本想說醫生既然有事不在,應該也不會有人回的吧?想不到卻收到新醫生的回信。醫生說換個藥試試看,然後就直接遠端開了新的 prescription,讓我停止服用舊的藥,開始服用新的藥。

事情終於露出了一線曙光。

最後的路途

學期終於迎來了終結,進入了暑假期間。我停止舊藥,開始新藥。然而彷彿像是戒斷狀態一樣,一停止舊藥之後頭痛的頻率又進一步上升,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頻狀態。

那時的日子真的很難熬,因為沒有上課了,所以不再有課業作為掩護。每週的 meeting,要是拿不出什麼進度的話實在也不知做何解釋。

沒有辦法在頭痛的時候耍廢,然後不頭痛時再追進度。而是要拚了命的強迫自己產生一些進度才能避免被看穿。可惡,可惡。那時每天都告訴自己,每天只要再前進一步就好,只要再一步就好。只要撐過這個 meeting 就好,其他的以後再說吧,但這樣的日子實在是漫長的難以承受。

到了最後,因為實在很難以「覺得自己研究能力不好」做為自己不讀 PhD 的緣由說服師長,只好攤牌提出了自己的身體狀態。

「因為,我覺得如果繼續這樣下去的話,其實最壞的情況是有一定的機率會演變到有天我會必須拋下一切,回到故鄉養病的。而如果那時候我是在讀 PhD 的話,我將變得一無所有,不只沒拿到學位,也一貧如洗,什麼也沒留下。但如果我先去工作的話,就不一樣了。就算最後我真的還是得離開,至少我已經存了一筆錢,到時也許我就回家鄉做些壓力比較不大的工作,或者是不用動腦的工作,日子也許還是過得去的吧。因為這樣的理由,我決定我真的不打算申請 PhD 了。」

說出口了以後,一方面鬆了一口氣,但另一方面卻又覺得好羞愧,好羞愧。畢竟,把這種私人的理由拿到檯面上來說,感覺實在是太不專業了。

我終究還是失敗了,在往 PhD 的道路上,我終究是到不了終點。

系列文章

Onyx Boox Max 2 閱讀器敗家心得

kindle

前言

2011 年寫下〈Kindle 之我思〉之後,Kindle DXG 就陪我走過了許多寒暑。當時在交大,Kindle 還是個少有人嘗鮮的裝置,用起來偶爾還會招來眼光呢。但後來到了台大,就常看見人拿著小台的 Kindle,不知是時光流轉的轉變,還是台大人的品味跟交大不同所致。由於其他人的 Kindle 都很小,也擔心自己的 DXG 攜帶起來是否真的不太方便。

所以後來 2014 年在 Redmond, WA 時趁著便宜又買了 Kindle Paperwhite,小巧的身軀確實十分方便,是以看起小說就改用 Paperwhite。然而看起一些技術文件和 PDFs 還是以 DXG 為主。至於論文之類的,看起來十分勉強。同時因為實驗室列印十分方便,所以真的要看論文多半都直接印出來。

後來離開實驗室,DXG 的電力愈來愈不足,就想說買個新電池再戰十年,想不到換了以後 DXG 就變得怪怪的,最後再也打不開了。當時對市場上的閱讀器進行了調查,發現大螢幕的閱讀器都好貴阿,像是 Sony DPT-S1、Onyx BOOX N96、Onyx BOOX Max 13.3、Good e-Reader 13.3 等等實在難以買下手,於是想說先用平板,或許看論文也比較方便。只是最後發現自己眼睛實在無法承受,也感受到失去 DXG 之後閱讀技術文件生產力的直線下降。

撐了一段時間之後,突然發現一個新的閱讀器:博閱 T80。感覺價位尚可接受,螢幕大小也還算大。算是現階段可以接受的選擇。於是就決定出手了。只是後來覺得他實在是一個很尷尬的大小,論文讀起來不特別方便,一般的小說,則用 Kindle 看就行了。加上當時生活實在繁忙沒空看書,所以後來就不常使用,最後就賣出了。

說起來閱讀器的使用隨著時間的推移似乎越來越少,而閱讀的數量,也是越來越少了。尤其以前在交大,每個星期都有特地劃出時間閱讀所謂的「技術書籍」。但來到台大以後因為心力不足以及主要重點是做研究,就很少閱讀技術書籍了。常常懷念以前能一直不斷閱讀的日子,卻深陷生活的泥沼之中無力扭轉。

後來到了匹茲堡,想說之後會常讀論文,加上住的地方離學校也有點距離,不一定一直有機會使用印表機,所以又利用當時特價的機會,加上信用卡開卡禮的幫助,購買了 Onyx Boox Max 2。由於螢幕非常的大,確實能順利的閱讀論文。雖然真的也用他讀了不少論文,但總覺得最後比起論文,反而比較常用他來讀一些不正經的小說。在此同時,因為有 Onyx Boox Max 2 可用,再加上整體的閱讀時間下降,使用 Kindle Paperwhite 的時間也迅速減少。使得我的閱讀生態在匹村又有了跟以前不同的面貌。

就像在台大時一樣,主要的重點是做研究,同時課業又比台大時更重了。如此一來,分到閱讀技術書籍或者是其他一些科普書籍的時間自然又減少了不少。但為了紓解研究上的壓力,偶爾也會閱讀一些小說。總覺得有壓力的時候,就很難維持學習型的休閒活動,會不由自主的改做紓解壓力型的休閒,這樣的困境何時才能解開呢?

評價

Onyx Boox Max 2 具體的使用情形可以看看 Goodreader 的影片如下:

整體來說相當順暢,由於螢幕大,文字也能放的很大來看,也能加粗變得更清楚,閱讀起來相當舒適。可以直接用 wifi 傳送論文的功能相當方便,不用一直插拔 USB 接頭。唯一的缺點大概是有點重,以及有點大,以至於不太會帶出門,通常只會在家中使用。還有如果一直開著 wifi 的話,電池消耗速度有點快,但如果單純閱讀就還行。另外由於是 Android 系統,所以也能安裝像是 Safari Books Online 之類的 Apps,利用 CMU 的學生權限博覽各種技術書籍。如果我還在大學時期的話,這原本應該是件很欣喜的事。但由於現在的重點還是做研究,所以很可惜的沒有讀到多少 Safari 裡頭的書。趁著最後的暑假開始讀了一些,但好像也沒機會讀完了。

跟以前用的 Kindle DXG 比起來,使用體驗增進了不少。只是價格上還是屬於相當昂貴的區間,希望電子書的市場能夠繼續發展,至少在我的 Onyx Boox Max 2 壞掉的時候,如果能以便宜的價格,買到更好的電子書閱讀器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