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實習的短期租屋

rent

整理了〈程式社群清單〉以後才發現台北的社群真的比其他地方活躍的多。在此同時,感覺軟體工程的實習機會也是台北比較常見。之前才和朋友聊到或許其他縣市資工系的實習風氣不盛也跟這有很大相關,畢竟還是當地實習比較方便,如果還要隻身前往台北,交通和租屋的障礙都是相當麻煩的。後來,還真的遇到因為租屋的困擾所以考慮再三的同學。

仔細想想當初來台北也沒有想太多,只覺得應該找的到地方住吧,想起來還真是勇敢。說真的,其實暑假的短期租屋並不是那麼容易找。還好現在已經在台北讀書,以後應該也不會有機會要在這裡短期租屋了。但為了後人,決定用一篇文章紀錄一下心得。

搜尋

一開始也不知道要怎麼找到租屋的地方,所以就先搜尋「台北 租屋」、「台北 實習 短期 租屋」之類的關鍵字。就會找到不少有相同需求的人們。大致上要找租屋,約有以下地方:

或者也可以到各區域看板找找,或者是尋找有無在台北租屋但暑假不在的同學想短期出租:

除此之外,在開始尋找租屋前,先逛逛 rent-exp 版也能得到不少網友經驗。找到適合的對象以後就可以留言或者打電話詢問,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有時上面會寫最短租期是半年等等,但實際打電話去說明情形以後,也是有人會願意短期出租的,只是得注意問問短租是否加錢,以免要簽約了才被通知,那就不太好了。

雜感

如果你跟我一樣經濟拮据,會發現選擇真的不多。不過還是可以看看周遭環境,並且問問其他房客的背景後再審慎決定。像是我恰好不吸煙,但是想找到男性便宜短租又限制吸煙的真的很困難,所以多半只能問問房東其他房客是否吸煙。

台北因為有方便的捷運和公車,因此即使沒有交通工具也能通勤。不過和公司的距離還是值得考量,畢竟通勤本身也得花時間和金錢。話又說回來,其實也有人是每天從新竹到台北通勤實習的,如果可以接受漫長的交通的話,其實倒也不見得非得到台北租屋不可。不過如果你家住高雄,那就沒辦法了。

雖然租屋有點辛苦,但還是有遇到一些來自南台灣學校的朋友,希望讀者也能順利展開自己的實習生涯。

更新:如果你租在南港區,還可參考〈信義南港記聞〉

為什麼要取英文名字?樂觀的觀點

names

網路上一篇文章〈為什麼我們要取英文名字?〉流傳已久,主要是在說不是每個國家的人都喜歡幫自己取個英文名字,而台灣人特別喜歡取英文名,會不會是一種自我遺棄或自我厭惡呢?

進一步在網路上搜尋一陣,找到的取英文名評論如果不是負面,也頂多是中立的看法,許多人只覺此事實在沒什麼大不了。但是「這社會不該只有一種聲音。」所以我就來「標新立異」的寫寫取英文名的深層好處好了。

從個人經驗注意到的一個奇怪現象是,英文名特別的好記,比中文名還好記。當然,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大部分的人不只是取英文名,而且還是取很常見很簡單的英文名。所以取這種英文名的顯著效應顯然是很好記,而且也很好念。這現象甚至是只針對我們交友圈中的人都是如此。而如果是考慮到跟英語系國家的人交流的話,效果應該更為顯著。

但是這樣又如何呢?畢竟如該文所說,「比中文名字更難發音的東歐人、印度或義大利人等等也沒有因此因此選擇英文名字啊?」

但這有沒有可能是因為,他們沒有發現好記好念的名字,背後代表的更深層意義呢?

還記得我在〈潛意識的力量〉中提過的效應嗎?「研究者發現在首度發行股票時,名字比較好念的公司比起比較難念的公司股票表現較好,顯然在無法評估前景時,大家對難念的名字有偏見,但長期下來此現象就消失了。」[1]

事實上,這效應背後隱藏的是人類思考流程的一個很顯著的經驗法則:偏好易於處理的資訊-文字印的比較清楚時會覺得真實性較高、用簡單的話語溝通比起複雜的話語更有說服力、經常出現的句子感覺比較正確。而好念的名子,當然也比較討人喜歡。[2]

另一個研究中,實驗者引用了兩個機構針對某家公司未來前景的預測,兩份報告有些地方互相衝突,而平均而言,受試者也會傾向相信名字比較好念的那個機構的報告書。[3]

或許我們只是在潛意識中慢慢注意到了這個現象,並進而開始利用它以得到好處?特別是職場上的人,哪怕只是增加一點點自己的可信度,都可能可以讓自己脫穎而出?

p.s.有人說名字有更深的文化和自我意義,這確實是這篇文章沒提到的。這篇文章主要以功利主義角度來分析 XD

雖然寫了那麼多,其實我還是比較傾向中立的立場:取名字就取名字,誰會想到什麼「自我厭棄」還是「增加自己可信度」這種複雜的動機呀。(翻桌)

(遺憾的是 Shaform 這個 id 好像不太好念。)

UPDATE: 2014/8/7: 後來我突然想到,或許喜歡取英文名字是因為我們看不懂通用拼音/威妥瑪拼音(以前台灣用過的拼音系統),所以對拼音過的中文很感冒。我們對那個自己也看不懂的原始名字的拼音,失去了感情。(其實我看到自己的拼音確實也不會直覺的默念出他的聲音。)相對的,如果對漢語拼音很熟,或者用日語等拼音系統可能都可以有很高的辨識度。所以他們對拼音過的名字較有感情。而有些西方的拼音語言,本來也就不會再用英文重新拼寫自己的名字。

  1. Alter, A. L., & Oppenheimer, D. M. (2006). Predicting short-term stock fluctuations by using processing fluenc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3(24), 9369-9372.
  2. Laham, S. M., Koval, P., & Alter, A. L. (2012). The name-pronunciation effect: Why people like Mr. Smith more than Mr. Colquhou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8(3), 752-756.
  3. Shah, A. K., & Oppenheimer, D. M. (2007). Easy does it: The role of fluency in cue weighting.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2(6), 371-379.

2014 IBM 大型主機世界盃心得

ibm

參賽

「請問是 OOO 嗎?」

「今年,我們想辦一個大型主機的世界盃比賽…」

故事的開始彷彿夢般,就在我開始想執筆寫〈2009 IBM 大型主機校園競賽回憶〉的時候,接到了來自 IBM 的電話。詢問我參加第一次大型主機世界盃的意願。

「IBM Master the Mainframe World Championship 將會邀請曾參加過世界各處地區賽並得獎的選手一同參賽。競賽者需為學生身份,並願意在百忙之中先遠距接受挑戰,最後到紐約會師進行決賽。競賽者將可以和來自各國同樣鑽研技術的學生會面,且食宿全程免費。不知你是否有意願參加!」

「好喔。」

距離上次參賽已那麼多年,接到這樣的邀請其實也很意外。為什麼會想參加呢?雖然自己也不是很熱衷旅遊的人,不過總覺得能到美國看看總是件好事,能讓自己的膽量再提昇一些。而能有這樣的機會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一定能成長許多吧。

比賽的內容共含三個關卡、三份文件撰寫和最後的成果展示。比賽從 3/10 正式開始,參賽者遠端按自己的步調慢慢過關,但文件撰寫則有限定的繳交期限。四星期後,4/6 在美國進行準決賽,選出 6 位決賽者,然後在 4/7 進行決賽。遠端競賽的所有文件都公開在網站上,也可參考「比賽內容」段落的簡單節錄。

過程

比賽剛開始其實是相當順利,前面的技術挑戰破的很快。只是有些題目有語意不清的敘述,總是追求精確的我和 IBM 經過許多的信件往來才慢慢解決一些問題。後來還發現了題目中程式碼的邏輯錯誤,IBM 知道以後就在題目中要求大家更正了。

在此同時,也受到台灣 IBM 的熱情支持,讓我可以用中文詢問問題而無語言之憂,其後也受到不少幫助,連沒有合適的筆電可以參賽也幫我處理。而比賽過程裡還有多場越洋的會議,可以提出各種技術問題尋求解答,也有資深的前輩幫我們惡補產業趨勢,好準備撰寫文件。

後來進入銀行程式的實做,聽到有人問說是否可以用 PHP 代替 Liberty 來開發網頁後端獲得了同意。由於我對 Java 配合 Liberty 的開發不太熟悉,我也決定採用 Django 來進行後端實做。只是原本的 DB2 連結元件只有提供 JDBC 而沒有 Django 的版本。於是我在網路上搜尋 Python 的 driver,但一直建置不成功,花了不少時間研究才發現需要授權檔。趕緊寄信通知 IBM,他們說會嘗試解決,但建議還是使用 Liberty。

但我怎麼會輕易放棄呢?後來經過一番搜尋,發現可以用 Jython 執行舊版的 Django,如此一來,就可以使用 JDBC,於是我就在這樣的情況下開始製作網站了。製作到了一半授權檔才終於釋出給大家,只是授權的版本跟網站上的最新版 driver 不合,又花了不少時間才找到正確版本檔案的下載點。好不容易通過授權,連上 DB2 還是出現權限問題,最後跟 IBM 聯絡後才終於解決。終於可以使用最新版的 Django 了。對我而言,這個相容性問題大概就是比賽中遇到的最大難題吧。

寫著寫著 App 覺得學到最多的其實是 jQuery 和 Bootstrap 的使用。太久沒有接觸網頁前端了,對這兩個曾有數面之緣的程式庫一直沒有機會深究。這次的開發也對他們能夠快速做好漂亮界面的能力感到十分驚訝。

只有短短的 6~8 分鐘,就算加上什麼複雜的額外功能也無法順利展示。究竟要加上什麼功能呢?我希望能找到一個容易理解又有創意的功能,最後決定用手機來實做 Visa 金融卡即時停用與啟用的功能。只要有了這個 App,就可以在網路刷卡前啟用卡片,刷卡後立即停用,即使別人擁有你的資料也很難盜刷了。

原本 IBM 的提示是最後的展示以 demo 為主,而沒有簡報的要求。然而實際預演過一次後我馬上發現 demo 時根本無法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如果要在短時間內達到好印象,一定得先簡報再 demo 才行。

紐約

很快的做好投影片,就啟程紐約了。先是經過日本東京轉機,到了紐約大約是下午。很快坐上接駁車,就到了 Waldorf Astoria 旅館。整理一下行囊並簽到後就和大家一起去聚餐,然後隔天一早馬上就是準決賽。

比賽前有點興奮也有點緊張,仔細檢查了簡報器和手機確定一切功能完好。上台的時候一切順利,感覺時間一下就過了。評審好像都覺得手機 App 的主意不錯,還有人覺得應該申請專利呢。

後來先去參觀工廠,再去聚餐和逛逛時報廣場。總覺得紐約的餐廳份量都好多,一不小心就會點到過量的食物呢。一直到了隔天才終於公佈進入決賽的選手,可以晉級真的很開心。

經過最後的準備和一些採訪,終於開始決賽了。決賽是自己待在一間房間,六位評審輪流到各房間評,所以要連續講六次啊,講到最後都有點累了。有的評審嚴格拷問,也有評審很親切的鼓勵我,感覺風格很不一樣。

還記得有個評審突然問了意料外的問題:「你覺得程式設計可以怎麼樣讓世界變得更好呢?」

我也給了自己都意外的回答:「其實程式設計可以解決很多問題,比如說甚至可以改進政府效能,或透過開放資訊的方式提昇公民參與。像是把所有修法紀錄用簡明的方式呈現,或是政府預算視覺化等等。」(其實我忘記確切的說詞了,不過沒錯,我其實是在向類似 Code for America, Code for Tomorrow, g0v 等組織致意。)

得獎

好像是因為有新聞的報導,臉書上突然多了很多道賀的訊息,讓我一時有資訊過載的焦慮。花了數天時間才一一回覆。想起來媒體的影響力真的很大。後來自己看了報導也覺得彷彿很厲害一般,哈哈,真有點不真實。看到「天才」這個詞,倒讓我想起當初比賽前在 IBM 接受採訪時的小對談:

記得 IBM 的前輩說,他覺得從事軟體業是需要天賦的,會願意這樣努力鑽研,不是每個人都辦得到。那時我說,我其實是反對這種看法的,我覺得努力和付出的心力比較重要,假設考慮到我從國小就花了無數時間研究,那麼現在看似表現不錯不也是很正常的嗎?

後來後來,有人說:「我想其實他的意思不是說天賦,而是說個性很重要吧?」嗯,或許是的。不過我總覺得這種說法背後隱藏著更大的假設。那就是,個性本身也是一種天賦。或者更進一步的說,努力也是一種天賦、一種天才。而這種說法似乎可以悲觀的解釋成,如果你沒有努力的天賦的話,那根本連努力都辦不到。老實說,我還沒有準備好接受這樣的世界。

這樣思考下去彷彿又會陷入先天後天的無限循環,這個問題不是本來就有答案了嗎?其實兩者是互相交互影響的。沒有一個要素不重要,所有已知或未知的條件環環相扣。只是人類有時總喜歡把事情歸因到些明顯的理由,就像我接下來要做的一樣:

對的要素

和其他國家同學聊天時提到,最近開始看《Thinking, Fast and Slow》這本書,雖然不太解釋得出裡頭在寫什麼,不過很巧的遇到也看過這本書的人。想到裡頭有句話是這樣的:

A recurrent theme of this book is that luck plays a large role in every story of success; it is almost always easy to identify a small change in the story that would have turned a remarkable achievement into a mediocre outcome. Our story was no exception.

我覺得,我的故事也一樣。

能夠得獎,實在是有太多的巧合與太多的要素匯集一地,如果少了任何一塊,就不會是這個結果了。對於此,我只感到十分幸運與感激。

一切都從小開始,幸運的接觸了網頁設計。由於家裡也沒有人從事相關行業,所以花了很多時間自己探索,也是這樣才養成了鑽研系統和搜尋解答的能力,所以才能順利解決比賽中的難關。

到了國中,為了克服枯燥的英文文法課,我另尋途徑,反而透過閱讀打開一片天。英文慢慢變成我的興趣,長年的累積讓我順利閱讀與撰寫文件。後來又經過文藻英語辯論工作坊和台大英辯社的洗禮,讓表達能力加強了不少。2009 年時就覺得英文和搜尋能力是贏得比賽的重要優勢,在這次國際性的世界盃更有同感。

但英文能力再怎麼好,也很難贏過母語的學生。所以,還有一個要素,就是簡報能力本身。感謝高中時接觸了「高橋流簡報法」,讓我嚐到甜頭。後來也因此用心鑽研,使得報告本身也變成了我的興趣。前學期還恰好上了「學術論文口頭報告」這堂課,學到許多口語技巧,剛好在比賽中派上用場。

但只有技術和簡報是遠遠不夠的。要能撰寫分析文件,還需要背景知識。恰好在前個學期上過「雲端運算概論」,學到不少產業趨勢和巨量資料的話題,讓我能源引許多知識在撰寫的文件當中。

而就連在比賽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智慧型手機其實也是在前不久買的。自己一直是用傳統的手機,但前陣子突然無法接聽電話了,這才下定決心買了智慧機。如果不是這樣,恐怕空有想法,也借不到手機實現吧。

最後最後,是即時啟用和停用 Visa 金融卡的點子,這點子的原型其實是來自郵局金融卡可以透過智慧卡進入網路 ATM,然後停用非過卡交易的功能。自己對這個功能情有獨鍾,平常總是將其停用,只有刷卡前才啟用。

在一月初,我在 ptt Bank_Service 版上看到有人詢問是否有其他家銀行有這個功能,結果似乎沒有找到。這讓我知道兩件事: (1) 有人跟我一樣對這個功能有需求 (2) 幾乎沒有銀行有這個功能。

只是用網路 ATM 實在太麻煩了。為什麼不用手機 app 隨時隨地停用啟用呢?這就是我最後完成的想法了。

這個功能除了可能有實質的安全保護外,或許更重要的是給像我們一樣的人有心理上的安全感,進而更容易接受 Visa 卡吧。

就這樣,每個要素完美的彼此扣合,匯聚於此。如果只是差了一點,也不會有此結果吧。

附錄:比賽內容

第一階段

由於這是個時程緊湊的比賽,只看前二階段的話,比起記憶中 2009 的大型主機競賽簡單許多。第一階段是大型主機的基本操作:包含 ISPF 界面、執行 JCL、編譯執行和修改 COBOL 程式、檢視系統 log、檢視 ZVM 系統資訊、用 SPUFI 以及 COBOL 程式存取 DB2 等等。

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先是執行並操作用 COBOL 寫成的簡單銀行程式,包含 ATM、後端界面等等。緊接著利用 z/OS Unix Services 來執行 Java 版的銀行程式,並進行操作。最後則是把這個銀行程式移植到 Linux on System z 上面。

第三階段

第三階段是要基於第二階段的文字版銀行程式,發展出網頁版的銀行程式。主要是利用 Eclipse 配合 Liberty,前端則用 jQuery 協助設計。在進到準決賽前僅根據螢幕截圖給分。

文件撰寫

首先分別以一頁為限制,撰寫兩份分析文件:(1) 什麼是 System of Record 和 System of Engagement (SOE)?而 SOE 的發展又會對 IBM Mainframe 造成什麼影響呢? (2) 當設計真正商業應用的銀行程式時,有哪些 middleware 需要被使用呢?

最後則是以「參加大型主機比賽,是否改變你對應用在大型企業的 IT 技術的看法?」為題,撰寫一頁的 Executive Summary。

成果展示

參賽者將會在評審面前進行約 10-12 分鐘的成果展示,其中包含 6-8 分鐘的銀行程式展示:

  • 餘額查詢
  • 存錢
  • 領錢
  • 交易紀錄
  • 停用帳號並觀察此時查詢餘額會發生什麼事
  • 其他額外功能

最後則是 2 分鐘的 IT 產業問題,及兩分鐘的 Executive Summary 及整體提問。

從台灣申請北美軟體工程實習 – 面試篇

轉變

這些年走的路,實在是有點超乎預期。從原本不太確定自己是否要繼續往資訊領域前進,到重新下定決心,到慢慢產生新的計畫。許多轉折都是當初難以預見的。

2011 年,偶然在系上看到 Google 實習訊息,試著報名參加,幸運的通過筆試,努力的做了一份今天看來很不成熟的履歷,懵懵懂懂參加了傳說中的技術性面試,好不容易幸運得到去公司實習的機會,還一邊迷惘一邊詢問前輩的意見。2013 年,拿著更新過的履歷,通過 IBM 的面試。第二次的實習,慢慢變得更為堅定,也產生了信心。

仔細回想,兩次我都是只申請一家公司,而且都是一時看到招募訊息才想到要申請,倉促的過程也沒什麼時間好好準備,能夠走到今天實在是有太多的運氣。可是這次不一樣了,我有很長的時間準備,也有比較大的動機,我得好好努力把握這可能是最後一次的實習機會才行。

在申請實習的過程中,在網路上找了好多文章,慢慢的才了解履歷的寫法。由於我分階段投履歷,所以後期投的履歷跟前期也不太一樣,實際投履歷的過程也是一種成長。真的覺得因為這樣學到了不少。

記得很久以前曾收到來自 Facebook 的信,大意是詢問有沒有興趣應徵正職工作並參加面試(後來聽說滿多人有收到)。我寫好履歷並表示希望有機會能實習,可是對方只說幫我轉給實習招募單位,後來就沒有下文。回顧當時寄出的履歷,資料少到不行,也沒有寫上自己做過什麼專案,被刷掉大概也是難免吧。(雖然這次我投 FB 最後也沒有回應。)

面試

經過了〈從台灣申請北美軟體工程實習 – 準備篇〉的漫長準備後,終於進到真正面試的階段。雖然聽說北美多半都要靠內部 refer 才有機會面試,但很幸運的我直接從網站上投還是得到了幾個面試機會。說真的這次的經歷讓我學到最重要的事其實是勇氣,有時候,真的不要自己嚇自己,先投了再說。如果沒有試試看怎麼會有機會呢?

面試的過程主要是透過電話或網路面試,因為時差的關係所以通常得在很早很早或很晚很晚面試。因為自己是早睡早起的人,所以我多半選擇早上面試,只是後來發現這樣根本睡不著,所以也不見是好的選擇。

這次為了準備面試在網路上找了不少教學,也拿了許多書出來看,不敢像以前一樣輕敵。意外的是面試的過程多半很順利,只是偶爾會因為對英語的不熟悉而難以表達自己的想法。但說真的,我覺得我已經表現的比 2011 年在 Google 的中文面試來的好了,這些年的努力與累積,好像真的有看得見的成果。

Technical Interview

Google

其實我最早投的是 Google 的 internship。投完之後真的非常緊張。這時我的履歷雖然已經更新,不過其實還沒有寫得很完整,想說應該不會收到回應吧,又記起其實我有認識在 Mountain View 的朋友,決定等風頭過了,recruiter 都忘了我的時候,再從內部 refer 吧。想不到竟然一個星期就回應要約時間電話面試,完全快過我的預期。原本不是聽說投大公司至少要一個月才可能面試的嗎?

約好面試時間後,我趕緊搜尋網路上的資料、拿出教科書,開始準備傳說中的技術性面試。原本是想要用 Google+ Hangouts 來面試的,可是面試開始時遇到了不明的技術困難,臨時無法連上,還好透過電話還是順利完成。過了許久,得知通過了這階段面試,可以進入 host matching 的階段了。

只是因為太早申請了,Google 的 intern projects 還沒確定下來,而且即使確定了,要有適合的 host 也得花上不少時間。所以我在第二階段停了一陣子,最後已經得到其他公司的 offer 了,所以就沒有繼續等下去。

Microsoft

投完微軟的履歷後也差不多是一星期後得到回應,原本是約電話面試,但是後來聲音有點聽不清楚,幸好改用 Skype 效果不錯。雖然微軟的第一個面試沒有太技術性的問題不是很困難,不過說真的要用英文面試還是有點緊張。

原本以為會到美國進行最終面試的(網路搜尋的結果會讓人有這種感覺),但一陣子後收到通知要前往中國進行 onsite interview。雖然沒有機會先到美國看看,但路程較短確實比較輕鬆。很高興所有的旅支和機票安排都由公司處理好,讓我不用擔心太多。說真的,覺得 Microsoft 的招募過程確實做的不錯。

到了現場才發現原來大部分的人都是申請正職,原來實習和正職的面試過程是一樣的。雖然也有 China 的職缺,不過我還是只對 USA 感興趣。這時的我因為和其他公司面試的經驗,已經增添了不少信心,面試的過程也還算順利。連續三場的技術面試,第一次在白板上寫 code 是很新鮮的經驗,很開心最後拿到 offer。

Mozilla

「Firefox 是我 7 年前開始學 C++ 的理由,她帶領我進入開放原始碼和 Linux 的世界。」[1]

不知道是不是這樣的 cover letter 太感人(誤),還是根本沒人這麼早就開始申請 summer intern,從 Mozilla 網站上寄出履歷的當天竟然就收到回覆了。信中問我實際的偏好,還有詳細做過的 projects。但在我認真寫完回信後,就一直沒有接到回應。說真的,對於 Mozilla 的實習申請我實在是沒有什麼信心,因為幾乎每個開出來的位置都要 JavaScript,可是我對 JavaScript 的了解不深,好不容易選了一個不太需要的位置,可是還是有些需求沒有完全符合。

後來一個星期後竟然收到 Skype interview 的通知,很開心有機會面試。面試的內容不像其他公司是演算法程式題,而比較是根據你履歷的內容詢問。聽面試我的人說,我是他第一個面試的人,或許真的還很早吧。後來面試差不多後問他為什麼 services 要用 Go 而不是 Rust 來寫呢?結果竟然分享了 10 多分鐘。

結束面試後過了一陣子,又接到繼續排面試的通知。好不容易完成第二個面試,但第三個面試因為遇到不明的技術性問題所以沒有聯絡上。忐忑不安的不知接下來會如何。最後因為先拿到別家公司的 offer 就沒有繼續等了。

不知為何和 Mozilla 聯絡的過程常因語言的隔閡所以有點洩氣,明白溝通真的很重要。總覺得如果下次還有機會投履歷應該能做的更好才是。

Dropbox

真的也不知道當初怎麼會想投 Dropbox,填寫履歷的時候,地址上的 state 只有美國的可以選,而且根本沒有國家欄。理論上身為一個國際申請者,機會實在渺茫。可是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還是投了。

然後過了漫長的 48 天,已經不抱期待的時候。我在信箱裡看到來自 Dropbox 的訊息,希望能找個時間 “to briefly chat with you regarding your situation and a Dropbox Opportunity”。雖然似乎還不是面試,但對於有機會談談還是令我感到意外。

只可惜已經接受別家的 offer,所以無法得知接下來會如何進展。否則能去一家對實習生福利很好的 startup 真的也是滿吸引人的。

改變與成長

真的確定要實習才開始覺得慌張,一個人來到遙遠的國度究竟會如何呢?後來又花了不少時間想找成功過的例子,想聽聽他們的故事。只可惜認識的人實在不多。

為什麼會想聽些例子,跟我的個性也有點關係吧。感覺我走的一直都是最平凡最傳統的道路。沒有花太多時間在參加數學或程式解題,也不像實作派的同學寫過什麼特殊的 projects。花最多時間做的事是專心讀書,考上好的大學,努力修課。事實上常常因為太專心課業而限制了我能做的其他事。

(老實說我覺得我最特別的地方是覺得修課還滿開心的,好像大部分的人不喜歡修課!?雖然我也不喜歡某些催眠的課堂,不過我都自己看書也看的滿開心。)

想出國看看,雖然曾經想申請交換學生,不過又怕會花太多錢而作罷。若要申請攻讀 PhD,感覺又要花太多年了。若要讀一、二年制碩士,又因為錢而躊躇不前,不得不承認我的腦中也有有錢人才能留學的奇怪想法。

最後會選擇實習大概是因為時間短,而且又不用擔心錢的問題吧。而且這樣走一趟回來,我的舒適圈應該會再擴大一些,將來我願意做的選擇也會變多一些。

如果你也像我一樣害怕東害怕西的,只是想告訴你:這裡也曾經有個怕東怕西的人想往這條路走去喔!

希望這樣能稍稍降低你的恐懼感。

註解

  1. 小時學了 FrontPage,後來自學 CSS+HTML、接觸 W3C 標準化議題,才知道 Firefox,進入開放原始碼和 Linux 的世界的,也因此才有上面提到的 cover letter。(不過其實精確來說我在小學時就有寫過一點 ActionScript 了,只是那時都是用軟體的點點拉拉界面,大概不太算寫程式吧。)

新媒體與舊世代

久違的白日夢特輯進入第二集!這次我們將一起探討新媒體與舊世代連結的可能性!沒錯,就在近來紛紛擾擾的情況下,一個議題漸漸浮上檯面。臉書世代在網路上接觸到的資訊和舊世代在媒體上接觸的資訊差距很大。使得這社會彷彿分裂成兩個平行世界。究竟~~有沒有可能突破此一困境呢?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想像,長期的,和短期的。

影音串流盒

首先就從長期的解法開始吧,我們需要設計某個產品,可以讓大家直接在電視上看到網路上的影片與文字。這要怎麼做呢?我們或許可以有一個類似 Chromecast 的電視盒,直接串流影音。

然而,這種產品設定與使用還是太複雜,若是要連結舊世代,一定得無痛安裝,超低門檻才行。然而,到底要怎麼做呢?

選台無門檻

網路媒體跟傳統媒體最大的不同就是可以自己選擇要看哪個影片。或者,應該說是「必須」自己選擇要看哪個影片。對於習慣轉個台就全盤接收的人來說,這樣實在太麻煩了!!

最好是分成數個頻道,例如像是 YouTube 音樂台、新聞台、教育台等等。利用演算法自動搜尋適合的播放節目,然後自動無限接續的串流。只要選台,不要選節目!這樣才是選台無門檻。當然,還是可以做「下一個節目」的按鈕,這樣才好跳過不想看的節目。

當然,也可以有 Twitter 台、Google+ 台,專門用大字的方式加上誘人的合成語音,播放文字訊息。這樣就可以同時掌握文字與影像了。

高橋流文字展現法

安裝零門檻

許多人的家裡根本沒網路(例如我家),所以如果裝個影音串流器還要牽網路線,實在太麻煩了。最好是用無線網路直接內附在串流器中,然後拿個線接在電視上馬上就可看了。這樣才是安裝零門檻。

金錢零門檻

要作到真正的無門檻,在與有線/無線電視的競爭中贏出,金錢絕對是重要考量。若每個月還要交無線網路費,怎麼可能有人想裝。因此,這個產品一定要不用交月費。可是這怎麼可能辦到呢?

廣告,沒錯就是廣告。就像 YouTube 一樣,可以設計廣告機制,如果使用者看到廣告就能收錢。或者跟 Google 等公司合作,抽成他的廣告費。反正做影音串流器的公司既不用自己架伺服器,也不用自己做節目。只是用個瀏覽器去 YouTube、Twitter 等各大網站上瀏覽,根本不用像他們負擔寬頻和版權官司的費用。那麼,廣告費超越終端用戶的網路費就有可能了!

終極的外包運算

好,上面想得太好了。實際上透過廣告很可能尚無法回收成本。那怎麼辦?仔細想想,這樣的傻瓜網路串流機有些很奇妙的特性:用途明確,使用者不會亂裝軟體。而且插頭大部分時間都插著,機上又有 24 小時的無線網路。

他們其實是「資源」,是運算資源!我們可以用那麼多影音串流器,組成一個龐大的分散式計算網路,用來執行任務,藉此賺錢。沒錯,這是終極的外包運算,利用使用者家裡的電,幫公司運算,即可回收成本!

等等,你說如果這樣一搞,使用者電費豈不大增!?就算串流機本身和網路都不用錢,實際上使用者還是會荷包大失血吧?嗯,好像是。但讓我們祈禱使用者不會發現吧。

大家一起做宣傳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短期作法吧。畢竟事情來了的時候,怎麼可能等待上述產品被研發出來呢?首先,讓我們看看傳統的傳播管道到底是什麼。似乎是電視、報紙,以及地下電台。或者說,是文字、聲音和影像。

在這三種當中,畢竟還是影像最具傳染力,因此,我們應該盡可能產生有傳染力的影像。從 MCMJ 事件看來,網友們早就擁有足夠的創作力來製作高品質的影片了。然而,在事件發生時,時間短暫,究竟要如何快速累積足夠的創作能量,並接觸目標客群呢?

1.先蒐集素材、影片,整理成方便下載的方式

同樣的,要降低門檻!事件發生時大量的素材來來去去,根本沒人能理出個頭緒。此時急需有人整理一個頁面讓大家輕易下載所有的素材。

2.鼓勵有創作力的人整理這些素材做成好懂、有宣傳力的影片

就像之前說的,只有影片才具有足夠的力道。畢竟目標客群原本就是透過電視媒體接觸資訊,只有透過同樣的方式才能與之競爭。最好配上適當的音樂,以及網友自己的話語。

3.想辦法讓其他族群看到這些影片,比如說拿台電腦在全台擺攤之類

正常的時候,就算產生了上述影片,還是無法接觸客群。可當事件發生時,很容易找到一群志工,直接將影片帶至各地,實際接觸客群!!或者也可以考慮各大餐廳自主透過其電視頻道播送,或者群眾募資買電視廣告等等。

結語

說了那麼多,究竟~~有沒有可能將新媒體連接舊世代呢?這實在無法得知。不過從身邊人漸漸少看電視的景象來看,或許百年之後,所有媒體都將轉型。屆時,恐怕又有一批新的新媒體和一群舊世代了。白日夢特輯,咱們下次再見!

2009 IBM 大型主機校園競賽回憶

「你的筆電上怎麼有寫一些字啊?這是你自己用的嗎?」

「喔,不是啦,這是以前參加一個比賽的獎品,所以才有這些字。」

「是喔,是比什麼的呢?」

「這個嘛…」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這小筆電已陪了我四年。記得以前上課或到圖書館時偶爾會帶著它,返鄉時也是因為有他才能處理一些事情。如果少了它,好像很多事情都會不太一樣呢。

總是有人問起比賽的內容,但總是很難想起當初發生的許多事。回頭翻開網誌的草稿,發現其實裡頭躺了一篇寫到一半的心得文。除了心得,還寫了一些年少的煩惱與挫折。「所以這是當初沒有寫完的原因嗎?」我不禁莞爾。於是決定繼續把這篇心得完成,仔細回想這經歷的同時,彷彿也在回顧自己的成長與改變。

碰巧的是,就在我決定重新執筆的那幾天,我突然接到了一通電話。

「請問是 OOO 嗎?」

「對。」

「你好,我是 IBM 的 OOO,記得你曾參加 IBM 大型主機校園競賽…嗎?」

參賽

一切都得從大一開始說起,就是那時參加了「IBM 大型主機校園競賽」。這個經歷對我的未來造成了不少影響,當年不太成熟的我實在料想不到吧。記得最早,是在交大 BBS - bs2 上的 NCTU 看板發現了這個比賽的訊息,因為看到只要過了第二階段就能拿到一個隨身硬碟,想說或許有機會得獎,於是就參加了比賽。

記得那時的我剛上大學,還正在摸索如何分配突然多出的自主時間,使用了每週計畫表來規劃何時要做什麼事,並紀錄了實際完成的情況。由於大型主機比賽是透過線上闖關,所以我也把投入比賽的時間切成一小塊一小塊,散布在每週當中,成了我的例行事項。

比賽的內容共含三個關卡,每個階段的文件會公開放置在網站上。內容大略是:

第一階段

第一階段的目的是要熟悉大型主機的環境,文件上說只要一小時就能完成了。要透過文件的說明,利用 3270 模擬器連上遠端的 z/OS 主機然後建立一些資料,並執行程式。我們也拿到了一個填字遊戲,在三個階段分別會找到許多線索,就能慢慢將其填完。

第二階段

從第二階段開始,比賽的說明文件就不會記載達成任務的詳細步驟,只會有簡單的說明。挑戰者必須從許多參考用的電子書和資料庫中尋找教學,並仔細思考,才能完成任務。這階段的任務包含了利用 JCL 執行 REXX 程式、為 JCL 程式除錯、建立個人化的 ISPF 控制台設定、EBCDIC 編碼轉換、Unix 操作、撰寫數個 REXX 程式等等。

第三階段

第三階段有四個任務。首先是 DB2 的操作,要在 z/OS 環境中,透過 DB2 SPUFI 輸入 SQL 指令來建立指定的資料庫,或從資料庫中挖出指定的資料。還有透過 JCL 來執行較大量的 SQL 指令,將資料倒入資料庫等等。第二個任務,則是要利用 Interactive Problem Control System 來分析 IBM CICS Transaction Server Product 程式當掉之後的 dump 檔案,分析發生了什麼問題。第三個任務則是要操作 Websphere MQ 和 CICS,執行一些任務,並利用殘缺的程式碼完成一個伺服器端和一個客戶端的程式。第四個任務則是建立一個網站來呈現所有找到的填字遊戲線索。

得獎

老實說得了獎時還真覺得有點意外。一開始連大型主機是什麼都還不太明白,在過程中透過文件慢慢學習,竟也能一路過關斬將。能進入決賽是一開始萬萬想不到的。

仔細想想,因為大家對大型主機的了解並不深。所以獲勝的關鍵可能其實是:(1) 從一堆參考資料中找到有用資訊的搜尋能力 (2) 英文閱讀能力 (3) 一般性的資訊科技敏感度。這些能力以前為了學習 Linux 而在網路上大海撈針時真的有不少機會訓練。但除此之外,我恰好有學過一點點 SQL 可能也有不少幫助。

記得最後得建立一個網站來呈現填字遊戲,雖然文件上寫只要正確就好,美觀等等不影響評分。但我還是很堅持的做了點視覺設計,由於利用到當年還不被廣泛支援的 CSS 語法,所以還做了一些跨瀏覽器的調整呢。

撰寫此文時重新回去看文件,發現競賽規則上其實寫著「如果有多個人完成了填字遊戲,則呈現最好的網頁會得到額外的分數」,跟當時記得的美觀不影響評分似乎有所出入。由於中途確實曾修改過規則,不知是否就是那時新增的規定沒看到呢?或許,這變成了我最後領先的原因?

ibmmf2009
當年的填字遊戲網頁

迷惘

或許真的太年輕,對很多事情的態度都太不成熟。

到了頒獎典禮只見大家盛裝打扮而感到有些格格不入、雖然有和大家聚餐的社交機會但總覺難以把握機會、和訪問者對談時實在也不知如何對應——當時還因為這些瑣事而有些迷惘。仔細想想那還真的是那時候的我很顯著的特徵之一:太在乎他人的想法。事隔多年,很多事情對現在的我來說好像也沒有那麼重要了。

那時害羞的我真的很低調。幾乎只跟一些親近的人提到了得獎的訊息,然後悄悄北上前往頒獎典禮,回來以後迅速的將獎品藏起,然後過著相同的生活。但後來接受了學校的採訪,照片放上了交大首頁,一切的故事也變得紙包不住火(?)。最多的反應倒不是從系上而來,而是在社團裡。彷彿一下子變成名人似的。非常認真的覺得一切有點不真實。

但到了下學期後,很快進入大學時代變化最大的時期。這些想法慢慢也被拋到腦後了。

影響

參加這個比賽,最直接的影響應該是找到了實作的樂趣。猶記得放假後在寢室認真寫程式的畫面,當時的室友似乎不太能理解呢。也是這樣的熱情,讓「自由行列」終於被實作了出來(見:〈從我的故事開始說起,自由行列實驗品: ibus-faft〉)。至今仍是我開發的比較完整的開放原始碼作品。

另一個特別的影響應該是被網羅到 117 實驗室幫忙開發手機專案,初次接觸了研究生世界,還認識了當時非常出名的學姐。後來我也繼續待在這裡進行專題的研究,一直到大四還常跟學長姊 meeting 呢。

因為待在實驗室開發手機軟體所以有機會把玩智慧型手機,這對我而言還算新鮮的經驗。若非如此恐怕我會對此浪潮一無所知。雖然離開實驗室後就沒有繼續接觸,不過等之後採購智慧型手機後應該還是會研究手機程式開發吧。

想起來實驗室的生活圈記憶還真算是佔了大學生活的一個重要部份,在這裡遇見了對程式有熱情又優秀的學生們。如果不是因為她們的背影,我對交大生活的想法一定會有很大不同。

從過去到未來

翻找了當時的往來信件,好多不復記憶的事真令人莞爾。就在這時候,原本以為會成為過往回憶的絲絲線線突然又開始交會。

「請問是 OOO 嗎?」

「今年,我們想辦一個大型主機的世界盃比賽…」

於是,接下來就是〈IBM 大型主機世界盃〉的故事了。

潛意識的力量

Subliminal

最近看了《Subliminal: How Your Mind Rules Your Behavior》(中文版:《潛意識正在控制你的行為》),補充了不少新知。一直很喜歡讀跟人類心理有關的科普書,尤其看到一些有趣的實驗總覺得很新鮮。

書上還有很多不太明顯的字句,看來是想要表現用潛意識影響我們的概念吧,哈哈。

利用本文紀錄一下有趣的東西。

我們或許不知道選擇伴侶的真正因素

一項美國地區結婚的統計報告顯示擁有相同姓氏的男女有相當高的比例容易結婚[1],或許人們喜歡和自己相似的人,甚至是名字相似也好。在台灣總覺得這不太可能,畢竟姓氏相同好像有禁忌之說。不過說真的,每次聽到「你喜歡什麼樣的女孩/男孩?」的說法時。心中往往覺得自己不可能知道真正的答案。之前也看過氣味也會影響擇偶,但相信不會有人用「聞起來如何」來回答偏好的詢問吧(笑)。

連買股票這麼理性的事情其實也很不理性

研究者發現在首度發行股票時,名字比較好念的公司比起比較難念的公司股票表現較好,顯然在無法評估前景時,大家對難念的名字有偏見,但長期下來此現象就消失了,大概是真正的獲利能力慢慢顯現了出來。事實上連天氣都會影響股價(只可惜差異太小,沒有超越大量交易手續費,故無法藉此獲利)。天氣也會影響用餐時的小費,好天氣時大家比較願意給錢呢。

人的記憶力很不可靠

在一個例子裡,一個女孩在被強暴時很認真的端詳加害者的容貌,之後很機智的逃跑。在警方協助下指認誰是加害人時,卻指認了錯的人。這個男子因為錯誤的指認而受冤獄,直到 DNA 技術發展出來才找到真兇。(幸好結局是後來這兩人變成好朋友了[2]。)

事實上這似乎不是特例,有很多人目擊者總是很有信心的指認壞人。但實際統計來看,有 20% - 25% 的情況下,他們會指認一個警方早就知道不是犯人的人[3]。

而且記憶是會改變的,在一個實驗中,研究者在電視播報太空梭爆炸的新聞時找一群學生寫下聽到新聞時自己在做甚麼。多年後再問這些學生同樣的問題,他們的回憶變得更加生動與戲劇化,且跟當初寫下的紀錄有很大不同。當有同學看到自己以前的紀錄時,甚至還說:「這確實是我的字跡,但我的記憶明明不是這樣!」[4]

事實上,研究者發現,利用熱氣球和受試者的合成照片,叫受試者努力回想小時候是否坐過熱氣球。就可以成功讓一部分的人「回想起」小時候坐過熱氣球的假記憶。看樣子沒錢的父母有新的辦法滿足孩子了!

不好意思我可以插隊嗎?

在一個實驗中,大家在排隊影印,一個人上前詢問是否可插隊,有 40% 的人拒絕了。但如果提供理由,說是在趕時間,則只有 6% 的人會拒絕。有趣的是,如果使用這樣的句子:「不好意思,我可以插隊嗎?因為我想要影印。」提供一個「我想要影印」這樣完全沒意義的理由,竟然也可以讓拒絕的百分比降到 7%![5]

Visual Dominance Ratio[6]

我們聊天時看著對方的時間竟然會因彼此的社會地位而被潛意識所調整,假設你講話時看著對方的時間為 T,對方講話時你看著對方的時間為 S,將 T / S,就得到 visual dominance ratio。當跟地位較高的人講話時,這個 ratio 較低,當跟地位較低的人講話的時候,這個 ratio 較高。(搞不好可以透過刻意改變這個 ratio 來營造特定效果?)

偏見

人類的偏見可不只是表意識的而已,連潛意識都有。研究者設計了家教電腦程式,然後用男女不同配音來表達相同台詞。理論上既然台詞完全相同,他們所傳達的知識應該是一樣的才是。可是在跟「愛與關係」相關的議題裡,使用者平均而言覺得女聲軟體比較高明。連對電腦軟體都有歧視!!

更有趣的是,在評分時,如果用另外一台電腦來輸入對這台電腦的評分,則平均而言使用者會給較低的評分。若用同一台電腦來輸入評分,則使用者平均會給較高的評分。看樣子連對待電腦我們都知道要禮貌,不要傷人。[7](後來發現重點不是電腦,而是聲音。在有相同聲音的電腦前就會有評分變高的現象,不同聲音的電腦前就會變低。)

吸引力法則

男性的聲音越低沉,女性似乎越覺有吸引力。但真正有趣的是,這種偏好在月經週期的可受孕期會特別明顯。[8]除此之外,適當的肢體碰觸也有幫助。在法國的一個亂槍打鳥隨機問路人電話的實驗中,使用完全一模一樣的台詞,如果沒有肢體接觸的話成功率是 10%,但如果輕碰前臂,成功率馬上變成 2 倍:20%[9]。事實上,碰觸不只對交友有用,實驗證明有輕碰客人的服務生得到的小費也會高出一些。當然,可能有人因為被輕碰而感到不快,但重複嘗試無數遍後,平均來說好處似乎大於壞處。(這碰觸真的很輕,事實上在有些研究的事後問卷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記得自己有被碰到。)

你怎麼投票?

研究者用不同的照片和政見組合產生海報,再給受試者看,發現受試者的偏好跟政見的關聯性較小。事實上,跟長相比較相關!當然這種實驗室研究可能不能代表真實世界,但在一次研究中發現,完全只靠長相來預測實際選舉結果,竟得到 68.6% 和 72.4% 的正確率[10]。這樣叫民主社會情何以堪?

參考

  1. Jones, John T., et al. “How do I love thee? Let me count the Js: implicit egotism and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7.5 (2004): 665.
  2. She sent him to jail for rape; now they’re friends: https://www.today.com/news/she-sent-him-jail-rape-now-theyre-friends-1C9016956
  3. Wells, Gary L., and Elizabeth A. Olson. “Eyewitness testimony.”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4.1 (2003): 277-295.
  4. Neisser, Ulric, and Robyn Fivush, eds. The remembering self: Construction and accuracy in the self-narrative. No. 6.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5. Langer, Ellen J., Arthur Blank, and Benzion Chanowitz. “The mindlessness of ostensibly thoughtful action: The role of” placebic" information in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6.6 (1978): 635.
  6. Dovidio, John F., and Steve L. Ellyson. “Decoding visual dominance: Attributions of power based on relative percentages of looking while speaking and looking while listening.”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1982): 106-113.
  7. Nass, Clifford, Jonathan Steuer, and Ellen R. Tauber. “Computers are social actors.” Proceedings of the SIG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ACM, 1994.
  8. Puts, David Andrew. “Mating context and menstrual phase affect women’s preferences for male voice pitch.”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 26.5 (2005): 388-397.
  9. Guéguen, Nicolas. “Courtship compliance: The effect of touch on women’s behavior.” Social Influence 2.2 (2007): 81-97.
  10. Ballew, Charles C., and Alexander Todorov. “Predicting political elections from rapid and unreflective face judgment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4.46 (2007): 17948-17953.

自動炒菜機

kitchen

做為白日夢特輯的開端,這次的主題將談到「自動炒菜機」這個概念。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從古說到今,眼淚就流不停呀。不過在進入主題之前,我先搜尋了網路一下,發現早就有人提出過「自動炒菜機」的想法了:〈自动炒菜机,这么好的产品,为什么没人买呢?求教!〉,看樣子大家果真是創意十足呢。

不知吃什麼

想要追溯這個想法產生的歷史,必須從故事發生的場景開始講起:記得在大學部的時候,學生總是對學校的餐廳多有批評。但是校園略處偏僻,為了方便也不得不低頭。有時吃到不知吃什麼了,就會很煩惱。聽說有個很有想法的學生就寫了個程式來幫助自己:

1
2
3
4
5
6
7
int main() {
	srand(time(NULL));
	int r = rand() % 3;
	if (r == 0) printf("一餐");
	else if (r == 1) printf("二餐");
	else printf("女二");
}

利用程式隨機決定吃的食物,果真十分聰明。這麼一來就不用煩惱要選什麼菜了。

食物輸送帶

然而我們遇到的煩惱可不只如此。那裡風大,若下雨不能撐傘可麻煩了。有時就算是走去買飯也實在是一項艱難的任務。記得有次我們就在宿舍裡煩惱良久,最後討論出了驚人的結果:

我們需要一個食物輸送帶!

待在寢室裡就可以訂餐,然後透過地下的輸送帶直接送來寢室,如此一來,秀才不出門,也能吃飯。豈不美哉!

食物作為一種生活必需品

好吧,這樣的生活看似辛苦。但其實完全可以接受。為什麼呢?因為:如果說聽不懂音樂的人叫做木耳的話,那有的人可能有個木舌頭吧。對這樣的人而言,食物大致上只是個生活的必需品而已。反正到高級餐廳吃飯也吃不出個什麼,實在難以理解為何大家對食物有那麼高的要求。

然而健康就很重要拉。所以最好可以多吃點菜。然而宿舍也不能自己炒菜,因此便宜又能夾菜的自助餐就成為了首選。再者,在台灣自助餐實在便宜啊。如果自己一個人煮給自己吃的話可能還比較貴呢。

外國的薪資比較高

然而這樣的想法遇到了一個嚴重的問題。如果到了國外的話由於薪資飛漲,任何跟人有相關的商品可都價值不斐。想去餐廳吃飯荷包恐怕就會大失血!不得已,得開始自己炒菜了吧。

這到底該怎麼辦才好呢?

自動炒菜機

就在這個時候,靈感突然降臨。那麼我們就去除人力就好了!利用機器來實現自動炒菜機,達成全自動餐廳的理想!客人進門就自己刷卡,食物就會自動現場炒出來,完全不須人力,如此一來成本就能大幅縮減了吧。

不只如此而已,如果客人懶得點餐的話,那麼就交給電腦自動選定吧。可以根據同一位客人吃飯的歷史來決定什麼樣的菜色才能確保每種營養素都有吃到。十分健康。而且我們還可以依據客人每次剩下的菜飯來判斷他對各種食物的喜好,達成既健康又好吃的夢想。

「等等!還要自己走去餐廳太麻煩了吧。不如結合無人駕駛車(同樣沒有人力!),將飯自動送到你手上吧。」

「不,考慮到連點菜都懶惰的人很可能平常也懶得運動。還是讓他走過來吧。」

正當我愈想愈興奮,覺得一定很有市場時。朋友馬上澆了冷水:「不是每個人都把食物當成必需品的,讓機器炒哪有品味可言。」

Soylent

soylent

真的嗎?多年以後我看到了〈吃飯時間也要省?「軟體工程師」發明 Soylent 飲料推翻飲食概念!〉這篇文章。發現持有同樣想法的可能不只少數人!事實上,部份的人甚至可能更激進的認為吃飯浪費太多時間,所以乾脆喝一喝解決就好呢!

可惜的是,Soylent 目前一餐約 $3.10 美金,查了一下雖然比外食便宜,但似乎沒有比自己煮便宜啊!?更可怕的是,這樣都不咀嚼食物,真的不會對健康造成影響嗎?

PLATE 校園點餐系統

說完了激進的 Soylent,來談談正常一點的東西吧。場景同樣回到「食物輸送帶」的發想地。一群學生似乎也注意到了點餐的問題,所以發展出了方便的點餐系統!!

自動飲料機

不僅如此,也有同學發展了「自動飲料機」。感覺離自動炒菜機的夢想又更進一步!!!!

不愧是個眾多新奇想法的發源地,未來想必有更多發展吧!

Moley Robotics

多年以後我又看到一則新的新聞,這次 Moley 的神奇機器讓我們又朝自動炒菜機更進一步。到底未來會如何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結語

不論自動炒菜機將來是否有機會發揚光大,可以想見的是結合無人駕駛車的自動宅配必然會成為未來趨勢的。我們需要克服的只有技術門檻和心理障礙。白日夢特輯,咱們下次再見!

和世界接軌 - 第九屆文藻英語辯論培訓坊心得

第九屆文藻英語辯論坊

知識饗宴

每次來到英辯坊,總有不同的體會。第七屆的時候[1],完全不懂英辯是怎麼回事,但開場就被精彩的 demo debate 所吸引。後來在課程中學習基本規則,再跌跌撞撞的在競賽中建立信心。因為這些經歷,對於表達看法更有自信,也變得更積極。第八屆的時候[2],心情總隨著辯論賽起伏。有淋漓盡致的開心,也有溫暖的對談。大家有著好濃好濃的患難情感,結束時的離情依依讓人好捨不得。原本只覺得英辯是個有趣的活動,但那年的感動讓我對英辯有了新的熱情。

這次相較往年對思考和邏輯的重視,還多了些基礎知識的理解與解構。上課的主題橫跨各領域:經濟、國際關係、女性主義、宗教與國家。並讓我們應用這些資訊,實際參與辯論。這次真的花了很多時間探索如何將知識與辯題連結在一起。記得剛開始嘗試 BP 時,常會遇到上家把東西全說完以致沒話可說的窘境。但這次在積分賽中很意外的幾乎沒有遇到這個問題,或許是用力扳開知識大門所得到的小小禮物吧。

總是聽到人們說提昇英辯的最好方法就是多閱讀,早年對此還不太有體會,直到現在將辯題一再深入挖掘才漸漸有所理解。浩瀚書海裡的知識、論述、甚至是哲學,真的有許多可以參考借鏡。雖然我平常較少閱讀跟英辯比較相關的時事與人文議題,但還是能得到不少幫助。

對我而言,這樣的發現其實有個完全相反的意義。總是覺得閱讀是種孤獨的興趣,除了閱讀時孤單外,大部分的時候,讀到的東西在現實生活中也完全沒有立即的效用,而平時聊天也無法談論書中故事,以免有吊書袋的疑慮。即使如此,我還是喜歡靜靜欣賞智慧結晶時感受的喜悅。如今突然發現辯論是個可以自然討論這些知識的絕佳場合,好像多了些正當理由可以支持自己繼續閱讀。

如果一個辯者最終得成為一個讀者,那麼一個讀者成為了辯者似乎也是很自然的事。能對每場辯論閃現的各種思路發出讚嘆與欣賞的我們,或許也算是一群愛好智慧的人吧。

緊湊教學

其實,本來以為不會有機會再參加英辯坊的,能有這次機會真的很感激。這次英辯坊的日期還是像往年一樣的緊湊,但幸好台大學期結束的早,讓我多了些時間完成課程剩餘的報告和整理行囊。熟悉的路途,熟悉的朋友,好開心又來到此地。

這次的課程涵蓋的範圍很多,先教了 Asian Style 再教了 BP,數天的時間,塞的滿滿。從早上 8:30 一直上到晚上 10:00,紮實度實在很高,往往一回寢室就累的想休息了。只可惜大部分的課程都是大班教學,雖然有小組練習,但還是跟原本期待的小班教學有點落差。

英辯賽事

漸漸發現其實英辯賽才是英辯坊的精華,總能將大家最好的一面淬煉出來。每一個交鋒總是令人興奮,每一場交手總是一次成長。記得 Jasper 每場結束時總會很認真的問評審意見,若能帶著這樣的精神一路前進,肯定能走得很遠吧。

這次評審意外的把積分賽的辯題事先公布,說是讓身為新手的我們多點時間準備。課程結束已經那麼晚了,好多人還準備到深夜真的令人景仰。原本以為認真的隊友可能也會想一起討論,但還好我們都沒有深夜討論的需求。認真說來我對睡眠的信仰一向比抱佛腳來的深,畢竟太多研究指出睡眠和認知能力間的巨大相關。

萬眾矚目的決賽組合就像剛開始預期的一樣有戲劇性,謝謝你們精彩的演出。

細說從頭

人生的機緣真的很奇妙,因為英辯的關係讓我們在此相聚。想起來最早會開始參加文藻英辯坊,也是友人的推薦。記得最早只是單純想提昇英文,後來英辯所帶給我的種種改變實在是我始料未及的。

my original reason for debate workshops

認真覺得這次的英辯賽大家水準都好高喔,雖然 Amity 推測也許是這次報名費較高,所以只有真心喜歡英辯的人才會參加,但我還是比較想一廂情願的相信是因為英辯推廣漸有成效的關係。聽說這次有來自各種不同學校的人來參加,而且還有來自交大的人呢,真的好感動。也謝謝 Melinda 還細心幫我找出交大的朋友,後來很認真的回想才發現其實去年我早就和 Melissa 聊過了呀(笑)。真的謝謝妳把英辯帶到交大傳承下去。

相信有那麼一天,英辯的種子會在這塊土地上遍地開花吧。

台大英辯

或許這次和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我還多了個台大英辯社小小社員的身份。原本以為只是一起去參加活動,想不到社內還有另外準備有趣的活動和早餐真的好用心。感謝細心的 Annie 還有大家。

最後免不了的還是要來個工商服務時間!正在看文的各位,除了寒假的文藻英辯坊外,在暑假台大英辯社也會舉辦英辯工作坊喔。有興趣的朋友千萬別錯過了。

結語

雖然難免被緊湊的課程與競賽弄的疲憊,這次還是偷偷的跟朋友們聊了各自對英辯的看法。聽到了好多令人感動的想法。總覺得英辯帶給我們的真的不只是一時一刻的激情,而是改變生命軌跡的動力。

這些年,謝謝你們和我們一起走過這麼豐富的旅程。

相關資訊

  1. Come to debate! – 第七屆文藻英語辯論培訓坊
  2. 感動與成長 – 第八屆文藻英語辯論培訓坊心得

從台灣申請北美軟體工程實習 – 準備篇

programming

千里始足下

Q: How can I get an internship at Google?

A: You can apply online:

from https://www.quora.com/Google/How-can-I-get-an-internship-at-Google

不管是什麼事,如果沒有去嘗試,就沒有機會。還記得從前在 Google 時曾聽前輩說道,台灣的學生其實並沒有比較差,只是勇氣不夠。類似的說法,後來又聽了許多次。無論是留學回國的學長,在 IBM 遇到的前輩,還是在 Microsoft 的前輩,說的話都有點像。我們台灣的學生,其實是很優秀的,只是常無法突破框框。

確實,勇氣常是自我限制的第一道鎖。記得我以前常想申請交換學生,但總是害怕:怕自己英檢考不過、怕太花錢、怕一個人出國、怕無法適應。有太多的事可以害怕了,最後什麼事也無法完成。

很開心的發現,身邊的朋友在受到我的影響後,不少人也動起了申請國外實習的念頭。於是決定寫幾篇文章紀錄這段心路歷程,希望能鼓勵更多人。

也許這是條漫漫長路,但讓我們一起向前走吧。

搜尋資訊

不少人問過,怎麼會知道這些實習的資訊呢?我最早知道這個可能性時,大約是兩年多前在 Google Taipei 聽聞學長有申請國外的實習、並透過電話面試的經驗。因為這個故事,所以我一直對到國外實習有個憧憬,不過實際開始積極申請也是多年之後的事了。

北美的實習申請季節非常早,幾乎是前一年就可以開始申請了。一般的科技公司都是招募暑期實習,不過少數像 Google 也有招募冬季的實習生。以暑期實習來說,通常都是 3 個月以上,所以不可避免的會和台灣的學期有所衝突,這點也必須考慮一下。

我搜尋實習的方法有數種:

  • 透過 Google 或 Bing 等搜尋引擎搜尋「software engineering internships 2014」,或不同關鍵字的排列組合。
  • 先鎖定有興趣的公司,然後再用公司名配合實習關鍵字搜尋:「Dropbox summer internship」。
  • 搜尋像是〈The 20 Best Internships In America〉之類的文章,然後再到那些公司的網站上找求職頁面。

另外還有一些網站值得一提:

  • LinkedIn - 這有點像 104 人力銀行,可以在上面張貼履歷,也可以搜尋工作資訊。
  • Quora - 有很多對實習有興趣的學生會在上面討論問題,可以找到不少資訊。
  • Glassdoor - 這裡可以看到不同公司薪資、面試、工作的評價與討稐。
  • PTT BBS Oversea_Job - 這裡有很多台灣的網友討論海外工作的相關議題。

除此之外,Ptt 上的 WorkanTravel, VISA, studyabroad 等版可能也有一些有用的資訊。如果不自己找實習資訊的話,也可透過 AIESEC 等機構媒合國外實習(例如曾有人獲得 Google India 的實習機會),這可洽各大學的分會辦理。

最後,大家可能會擔心簽證的問題。不過只要能錄取的話,一些計畫完整的公司像是 Microsoft, Google, Facebook 通常會有律師協助你辦好。如果沒有的話也能自己透過一般打工旅遊的代辦辦簽證,而像是 Quora 之類的公司會願意幫你出簽證費,最差大概就是自費辦理了。一般大公司的實習都很嚴格的規定要是在學生才能申請實習,不過一些 start-ups 可能也會接受應屆畢業生的申請。其他細節可參考〈How to intern in Silicon Valley (and get a J1 visa)〉等相關文章。

履歷撰寫

就算知道有實習機會,如果沒有準備好文件也無法開始申請。由於是學生實習,一般而言需要準備英文版的成績單以及履歷。履歷的部份建議一定要多找一些教學文件來研究,像我雖然之前在申請國內實習時寫過不少履歷,但當我認真準備北美實習的履歷後才發現以前其實有很多地方都沒注意到。當然如果有辦法的話,找個 native speaker 幫你檢查是否有錯誤也是很有幫助的。

基本上可以用「software engineer resumes」、「internship resume tips」之類的關鍵字排列組合來尋找教學文章。以下簡單條列幾個心得:

不要寫無關的資訊

我不確定王大師寫的〈台灣薪資從履歷表上就開始輸〉或者是洪老師寫的〈合乎規格的履歷表〉是否全為實情,不過當你仔細尋找教學文章時就會發現,確實履歷最好只有一頁(特別是學生實習,也不太可能寫太多),而且像是性別、年齡、身高、體重等等無關資訊確實也不應列入。

參考:〈合乎規格的履歷表〉〈What Not to Include in Your Resume〉〈What are common mistakes that applicants make when writing their resumes for tech companies?〉

列出實際做過的專案、並量化成果

只是列出去過哪些公司實習,或在哪些學校讀書還不夠,應該要列出實際完成的工作。而且最好用量化的方式敘述成果,例如修改某程式使得速度加快了 20%(不過其實這有點難達到)。

參考:〈How to Write a Killer Resume (for Software Engineers)〉

使用 templates

與其自己想破頭,不知道要怎麼寫履歷,不如參考別人的寫法吧:

面試準備

很多科技公司都有所謂的 technical interviews,也就是給妳程式問題,然後要你寫程式。由於可能得直接寫在白板上、或用 Google Docs 寫程式、或寫在白紙並透過電話複誦給對方,所以沒有熟悉的編譯器幫忙,一下子不習慣可能會有點手忙腳亂。但也有一些組織像是 Mozilla,主要是透過你的履歷問經歷。這兩種形式的面試其實都是可以事先準備的。

實習的面試通常是透過電話、Skype、Google+ Hangouts 等方式遠地進行,由於時區的不同,可能得在大半夜或清晨進行面試。Microsoft 算是比較特別的,最後的面試必須是實體面試,所以根據你所在地的不同,可能得坐飛機去面試(不過公司會幫你付機票等費用)。

基本上可以用「software engineer interviews」、「internship interview tips」之類的關鍵字排列組合來尋找教學文章。以下簡單條列幾個資源:

參考:

投遞履歷

準備好文件,最後就是要投遞履歷了。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透過之前找到的公司徵才頁面上傳履歷,只是這種方法由於投遞人數太多,不見得有機會被選上(我自己用這種方法投了 12 家左右吧,最後只有 4 家有回應)。所以就像網友所分享的:〈台灣找美國工作分享〉,透過內部引薦成了重要手段。

要如何透過內部引薦呢?最容易的管道就是透過學長姊了。以台大為例,三不五時就有在國外工作的學長姊回來演講,此時請她們幫忙轉發履歷,很可能會得到幫助。或者如果你曾在台灣的公司實習的話,也可能會發現以前的同事如今已在國外工作。再來你也可以在 Ptt Oversea_Job 版上找一些徵才文章,或許她們也願意幫你轉發履歷。或者乾脆用搜尋引擎找找一些在國外工作的人,寄電子郵件看會不會有人回應你吧。

不過就算完全沒有人引薦還是有機會得到實習的,千萬不要因此裹足不前呢!

結語

即使只是一年之前,我也一定不會想到我會有勇氣申請美國實習吧。第一步,往往很困難。記得在 Dropbox 的徵才頁面上,只能填美國地址,擺明了沒有招收國際實習生。結果我硬把台灣地址塞了進去,等了整整一個月多,最後竟然還真的得到回應了呢。(雖然最後我沒有要去 Dropbox 啦。)有時候,機會其實是自己找來的。

即使做了充足的準備,也終於收到了回應,接下來還有許多面試等難關要克服。下一篇,〈從台灣申請北美軟體工程實習 – 面試篇〉,將會寫到一些心路歷程。語言與時差的隔閡有時真令我深感不安,但申請實習的過程本身也讓我成長許多。

小時候不知什麼時候曾聽過一場演講,講者說,不要把眼界鎖在台灣,只想著台灣有什麼機會。而是放眼全球,哪裡有機會就到哪裡去。那時只覺得就算哪裡真的有什麼機會,也不見得有能力得到吧?就算有能力,也不見得有那個勇氣與意願。如今事過境遷,我也成長了不少。好像真的開始感覺到,或許我是有那個能力與意願去抓住這種機會的。

真的,申請實習的本身就是一種改變。也許這是條漫漫長路,但讓我們一起向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