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考了英語口說和寫作測驗

writing

背景

自己對英語的學習熱情很早以前就開始了,雖然上了大學以後比較沒有那麼強調,但也有陸續加強。猶記得,2007 的時候考了中級英檢,結果閱讀聽力考得不錯,可是複試的口說寫作慘不忍睹,後來就對口說和寫作抱著陰影。

獨特的英語學習法讓我閱讀與聽力成為強項,所以雖然後來考過的英檢幾乎都是沒有特別準備考試,也還是對這兩項有信心。比如說在 2009 年報考 TOEIC 得到 970/990,2010 年則參加 TOEFL ITP (一個沒有考口說寫作的托福)得到 657/677,2013 年考了兩次 FLPT 英語測驗(沒考口說寫作)則為 307/330, 320/330。

托福

其實大學時就曾想考托福,那時的原因是想申請交換學生,只是後來太過擔心經濟上的問題還有一個人出國的恐懼,所以沒有很積極。雖然想特別準備考試、甚至還買了書來看,不過只翻了幾頁就沒有繼續。

研究所又想考托福,這時只是莫名的想出國看看,很多活動報名可能都需要英檢成績,想說這時考了兩年間隨時有用到都可以用,為了鼓勵自己,所以早早的報了名繳了報名費,這樣就會有動力了吧。

但沒有想到在學期間多了許多繁忙的事情,所以幾乎沒有時間準備,加上意外的得到了出國的機會,英檢好像就沒那麼有必要了,所以結果還是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上了戰場。

考試

那時是期中考周,而且我又一直過敏讀不太下書,所以大概有點自暴自棄。當天還因為下午還得回學校考某門期中考,所以前面寫的很快,也沒做太多檢查。

閱讀的部份感覺還好,大部分都還看得懂。但聽力時有一個題組不知為何有點恍神,結果那題組的很多題就用猜的。還是有點不確定聽力時要不要做筆記才好,感覺做了也很容易分心。考完上半場我還乖乖的按照指示走出考場,結果後來根本沒半個人出來。我想大概坐在座位上也可以吧?

考口說的時候,意外的發現以前參加英辯的訓練還滿有用的,因為回答的形式與要求其實有點像。只是因為不熟悉,所以還是答的有點心虛。有個問題要先簡述題中角色遇到的問題,然後再提出自己的看法。結果我光簡述講完就只剩 10 多秒,只好快速帶過自己的看法,還講到一半就時間到了,真有點慌張。

寫作的部份,我也不知道好不好,只感覺要寫到建議的字數有點力不從心,加上我用 qwerty 鍵盤打字真的很慢(結果還是沒有特別去練習),所以有點困擾。

這次考試有點值得慶幸的地方是裡頭提到的許多學術議題(如 Hawthorne effect),我竟然剛好都有聽過,感覺信心增強不少。

為什麼要學英文

仔細想想,從以前就很少特別準備英文考試的關係大概是我真的很不喜歡準備吧。猶記得當年的想法是把英語實力提升到超過考試的境界,這樣就可以不用準備了。聽力和閱讀很容易就可以做到一定程度,所以高中時確實可以幾乎不準備就應付學校的考試,可是寫作和口說就不行了。

我想這有兩個原因,首先是動機。我可以很容易的想出立即的動機為何要加強閱讀和聽力:因為我喜歡閱讀,而有太多資訊是以英文寫成了,同時也因為有很多影片我想觀賞。或者更簡潔的說,因為我想理解。可是口說和寫作就沒有了,即使我想說服自己:因為我想溝通。問題是,跟誰溝通?多年來,那個誰,是不存在的。

第二個理由則是訓練的方法,閱讀和聽力只要有材料在手上,一個人就可以埋頭苦幹提昇實力。可口說和寫作只有一個人似乎進步程度有限。也因此,想找出進步的方法就有難度。特別是像我這樣不去補習班也沒出國的人而言,需要很多摸索才可能找出訓練的方法。

後來訓練寫作的方法主要是把所有可以用英文寫的考試和報告都用英文寫成(這有一個很簡單的動機,因為專有名詞和課本講義都是英文,所以其實用英文比較好寫),正式的接觸一點學術寫作的教學大概是參加 IAC 的時候。

至於口說,我迷上了英語活動,不論是英辯、一般的口說聚會,我發現我都很喜歡。所以前前後後參加過不少活動:第七屆英辯坊、第八屆英辯坊、英辯社、IAC、Koinonia English Club、English Lunch Time、Bliss English Club、Toastmasters。所以慢慢找到了練習口說的動機:因為我喜歡。

結果

雖然針對英文,我已經不像高中時那麼積極了,不過,「如果沒有補習,不針對考試準備,究竟有什麼方法,可以把口說和寫作的實力也提昇到超越考試的境界呢?」這個問題的答案,我還是慢慢的在尋找。雖然我知道我一直沒有找到,不過好像到了檢驗目前成果的時刻了。

2013/11/9 TOEFL iBT

Score: 103/120 (Reading: 29 / Listening: 28 / Speaking: 23 / Writing: 23)

自己覺得口說和寫作的成績比多年來恐懼的想像還來的好,可是另一方面,這樣的成績也指出了目前的訓練方法確實還沒辦法有太大的突破,離「超越考試的境界」恐怕還很遠(其實我都覺得我聽力說不定也在退步中了)。

未來究竟要如何更上層樓呢?

我覺得我大概來不及找出像當年一樣突然提昇閱讀/聽力的神奇方法了。如果有一天我的口說/寫作真的能進步的話,一定是長期的累積吧。

相關文章

工商服務時間

異鄉的溫暖 - 台大英辯社

相遇

還記得剛到台大來的時候,一切都還很陌生,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我一個人逛著社團博覽會的攤位,有點緊張,忐忑夾雜著期待。我一邊走著,一邊拿取傳來的宣傳紙條。就在這個時候,突然聽到別人對我說話:「疑!Steven!你特地從新竹來嗎?」抬頭一看,原來是過去在英辯坊認識的同學,一時之間,突然覺得好開心,想不到大家還記得我呢。原來僅僅是打招呼,也能給人溫暖,好喜歡這樣的溫暖。

於是趕緊走到台大英辯社的攤位,拿了社課宣傳,也聊了一聊。逛完擺攤後,當然也想到新生說明會捧場。簡單複習好久沒碰的 BP debate,然後就和大家一起欣賞精彩的英辯示範賽。真心覺得能觀賞這樣刺激的辯論是件很開心的事,英辯本身,就是最好的宣傳。

一起學習成長

每個星期的社課,可以聽講師講解辯論的技巧與經驗談,也會和同學討論問題。但最刺激與最有收穫的還是練習賽。每次接到不同的題目與立場總是對思想的一大挑戰,和隨機指定的隊友互相合作也是很有趣的經驗。好幸運的幾乎每次社課都有打到練習。辯論完後還會興奮的跟對手討論,還有最後仔細聽評審的指教。那麼多東西塞在短短的社課裡,真的是很豐富的體驗。

能一起學習成長真的很開心,總能感受到人們認真努力的心情。而且或許是因為有很多國內外比賽可以參加,不少社員也會自己找其他時間出來練習,有時感覺好像每天都有練習時間似的(這應該是幻覺吧。)

學習英辯可以提昇英語能力,對邏輯與表達也有很大幫助。我學期初報考的托福,因為太忙所以完全沒準備,要上場前不免覺得好笑,連口說題目都完全沒練習過,到時究竟該如何是好呢?但真正考的時候才發現英辯的訓練完全可以派上用場,看到題目即時回應,用清晰的條理說明自己的想法,這不就是我們一直在做的事嗎?雖然最後的整體成績恐怕還是無法預期,不過如果未來還有機會考的話應該不會那麼害怕了。

別害怕

每次想介紹英辯給同學的時候,每每得到的反應是覺得有點徬徨。「連英文都說不好了,怎麼還有辦法辯論呢?」但我真的覺得英辯社是個溫暖的地方。說真的,每次走到台上,七分鐘的時間,別人為了想怎麼回應,總會全神傾聽,認真筆記。哪裡找的到別的地方會有人那麼認真聽你的話呢?我自己平常是個反應有點慢的人,每每跟人聊天時總會跟不上話題,一不小心就隱沒在背景裡。我反而覺得大家說英文的時候,都會變慢一點,這樣反而讓我比平常輕鬆呢(笑)。

請多指教

雖然都已經是七老八十的研究生了,也沒有多少時間可以玩社團,可是還是深深的覺得可以參加英辯社真是太好了,未來也請多多指教。

從交大資工到台大資工所

交錯的歷史

2013年,我走在交大的校園裡,突然發現迎面走來的,竟是高中好久不見的同學。

「你研究所也是讀交大嗎?」他問。

「沒有耶,我要去台大了。」

道別以後,心裡有些感慨,不知道對方聽到我的回答心裡會不會有些疑問呢?也或許是我想太多了吧,其實根本沒有人在意也說不定。四年的期間真的發生好多事,那時的我大概也想不到我會走到這裡呢。意外的相見勾起了當年的回憶,當時總是因為擔心他人的眼光所以想迴避這個話題,可是現在好像,終於可以談談這段歷史。

還記得那年高三,大學放榜之時,我在分發志願卡上是這麼填的:

自願選填

志願選填

啊啊,在所有的師長同學都覺得我應該選擇台大時,我選擇了交大。四年以後,在有些人希望我留在交大時,我又選擇了台大,不知道我是不是有點天生反骨呢?

答案

當時同學問我為什麼選擇了交大時,我其實一直無法回答出精確的理由,或許其實我也不知道真正的答案吧。沒有選擇成大的理由應該不難想像,因為當時的我亟欲成長,離開台南被我視為獨立的第一步。而為何選擇交大呢?我當然還記得一些,當時列出來的理由:

  1. 來交大可以拿到獎學金,可減輕家中負擔。
  2. 交大和竹科相近,可增加產學合作資源。
  3. 四校聯合,可運用台聯大系統資源。
  4. 交大的資工人數比較多!我預測,依我的個性,最可能認識的只有班上同學,因此在交大我可能比較開心?此外,交大人數多或許可以讓我有較大自由選擇不出席某些不喜歡的活動而不顯得奇怪。
  5. 據說交大圖書館環境比台大好,我預測我會花上非常多時間待在圖書館,故圖書館環境很重要。
  6. 我總覺得來交大比較容易實現我的理想。
  7. 交大沒有國文課(誤)。

雖然同學警告我交大食物不好吃,不過我總覺得自己對食物要求不高,反而會比較考量價格;也有人說台大比較多社團與活動,在交大,就沒有機會認識人。可是我猜測,我根本不會喜歡加社團,所以這也不在考量範圍之內。

那麼後來為什麼要選擇台大呢?

  1. 大部分有興趣的軟體廠商都在台北,可增加產學合作資源。
  2. 不知為何只有在台大找到想跟的教授,且從系上開的課來看,也比較偏好台大。
  3. 我亟欲成長,而在交大這幾年,似乎慢慢陷於死水之中,我需要一點新的改變來說服自己繼續讀研究所,而且我總覺得來台大將會找到改變未來的契機。
  4. 因為我想去台大英辯社。(哈)

雖然聽學長說,太多例子是去台大會變得很孤單,不過我總覺得自己認識的人本來就少,畢業後大家都離開了,其實留下來不見得比較好,況且我本來就常常喜歡一個人做自己的事;也有人說在台大比較不熟悉,找不到好教授。但實際上當時比較早在台大找到想待的實驗室;雖然說交大有獎學金,可是或許台北有其他資源可以獲取。

當然從今日看來,有些正確,有些錯誤。在交大我曾嘗試過數個社團,都無法久待。雖然這些年來嘗試過不少活動,但是對出遊的不感興趣,顯然也被當時的我所預測出來。可是,如果今日問我,我會喜歡哪種社團,我似乎已經可以回答:英語辯論社、英語演講社、模擬聯合國社?還真恰好都是台大有而交大沒有的社團。

食物方面,從我常吃二餐三樓來看,跟當年的想像是一致的;而這四年我最熟悉的朋友是否是資工系同學?確實是的,而且多半是同屆資工系同學,這點完全命中;我有運用台聯大系統資源嗎?除了一開始有修清大的課以外,其實唯一的使用恐怕只有圖書互借;我確實時常待在圖書館,而且我也很喜歡浩然,事實上我甚至認識了不少館員(笑);跟竹科相近有任何意義嗎?沒有,事實上我有興趣的軟體公司反而都在台北;比較容易實現理想?似乎看不出來;獎學金部份,確實把大大小小獎學金相加後應該可以跟這些年的學雜費和生活費恰好抵銷。

雖然我喜歡細數這些理由,但是理由畢竟只是理由,恐怕連我自己也不相信吧。

故事

還記得在進入高中之時,我幾乎就已經決定要以進入交大為努力的目標。當時的理由並不是那麼容易記得,但正因這樣的目標,所以我的一舉一動才開始有了意義:每次下課時的努力讀書、演算的每一次作業、一再嘗試提高上課效率、每天研究一點程式設計、還有借演算法書籍等等。當我來到高三之時,我的行動與心靈都已經和這個目標同步一致,事到如今已經無法煞車,我根本不可能想像第二種可能性了。或許這才是真正的原因吧。

交大的故事已經寫了好多,有好多感動,好多喜悅,也有眼淚與困難。簡單說起來,到交大以後,持續原本的動力,不斷精進課業與程式設計,也認識了好多好朋友。可是啊可是,人際關係的處理遇到一些困難,在大一二時徬徨失措。但也因為這樣成長,然後繼續努力。但漸漸的,新的課題帶來的迷惘在大四時達到頂端,實在無法不承認,這樣的迷惘或許是離開交大的主因。

於是就像高中時一樣,產生了自我實現的動力。之所以會只在台大找到研究領域,或許是我比較認真研究台大的資料。好像也從很早就開始跟同學互相鼓勵來申請台大,最後很可能也無法想像第二種可能性了吧。

然後然後,後來很幸運的解開了迷惘,結果就是現在的故事,現在的我過著忙碌但充實的生活,而且跟大學的生活實在是太不一樣了。雖然研究生沒有那麼多時間,可是很開心的覺得待在英辯社真是太好了,也參加了每週末的 IAC,活躍程度真是大學時無法想像的;研究生似乎根本沒有機會認識所謂「班上同學」,反而是修了學術英文課,跟外系同學聊得很開心;有了自己實驗室的座位以後,好像不常去圖書館了;雖然沒有獎學金了,房租負擔沈重,可是當了助教,好像也還可以負擔生活。

想想現在的我跟大一的我實在太不一樣了,根本無法好好比較兩間學校的不同。不過如果硬要說來到台大有什麼特別不一樣的感覺的話,我覺得這裡的人們好像熱情許多。還有就是系上寄來徵才訊息好像比以前多(甚至有像是國外公司來台徵才等訊息),不過也許純粹只是時機的關係也說不一定。另外就是,總覺得台大好多人想出國啊,隨便跟別人聊個天都會碰到想要考 TOEFL 的人,同樣是個隨波逐流的人在交大可能選擇繼續升學,在台大可能就出國了。

我老是喜歡說,記憶中的我,在國中的時候比國小開心許多;高中的我又比國中開心許多;大學四年,漸漸更滿足與喜悅;而如今,好像也有很多很多開心的事。這樣的改變或許不盡然是環境的影響,而是我自己改變了。每年每年走過的足跡絕對不是沒有意義的,遇見的每個人、每件事,都讓我不斷成長。

此時此刻,好像真的掌握了可能會對未來造成重大改變的契機,今年真的發生太多太多事了,需要好多時間才寫的完這些故事吧。回顧過去,如果不是這樣走來,也不會走到今天的地方吧。我想相信,到目前為止走過的所有路程,就是對此時此刻的我而言,最好的路程。

2013 在台北,IBM 軟體工程實習生紀錄

work-731198_640

初心者

那恰好是我心態有大幅轉變的時刻,想更珍惜所有,也想更堅定向前。在我掙扎前進的時候,剛好看到 IBM 的實習機會,覺得是個能夠打破舊模式,邁向新生活的絕佳機會,於是就努力寫了履歷投出。說起來好像每次申請實習都是一時之間的決定,人生的際遇實在是難以預測。面試其實比較像聊天,並不會太困難。但因為沒有符合某些預期,所以其實沒想到會錄取。最後發現還是有機會來到 IBM 時,真的覺得很幸運。

第二次實習的感受很不一樣,但真正的重點倒不是環境的差別,而是我自己,我已經不一樣了。回想起來,這些年我真的成長了好多,當年的迷惘,在這個暑假終於釐清了。接下來,真的得全力邁進了呢。

IBM

IBM 感覺是很嚴肅的公司,常常會看到許多穿著正裝的人,但工程師的標準不太一樣,除了一些正式場合外,平常還是不會太嚴肅。很開心能有彈性協調工作時間的機會,早起的我開始過著每天早上 8 點上班,下午 5 點下班的生活。

工程師的生活還是那麼熟悉,熟悉的寫程式,熟悉的解問題。雖然盯著螢幕還是很累,但好像慢慢找到平衡的方法。解決每個問題時總有小小的成就感,深思優美的答案時總是讓人愉快。覺得可以這樣工作,應該算是幸運的吧。

或許因為坐在開放的空間,所以比較有機會和其他的員工聊聊,甚至還曾一起去參加 Taipei.py 呢。而這兩個月真的也受到好多人的照顧。還記得 meeting 後的聊天,總能敞開心胸的談、記得去問 Bruce 問題時常聞到的咖啡香、還有偶爾遇見的 Jenny 學姐、每次經過櫃台時的招呼與閒聊。

謝謝你們,這段時間真的很愉快。

Blue Gene

IBM 的實習有個特別的地方,就是有很多專為實習生設計的活動與作業,所以有很多機會和其他實習生互動,真的常會和其他實習生一起吃飯聊天,同部門的更會互相詢問與解決工作上的難題呢。

在最後的最後,我們一起拍了期末影片。總覺得每組的創意都好精彩,後製更是十分專業。從影片中也可以看出某些部門真的很累,相較起來,我覺得我的工作量恰到好處,算是很幸運吧。

於是我們向前

好像真的和南港很有緣,又一次重回此地。而來到熟悉的店,老闆娘竟然還認的出我來。然後又增加了數個認得出我的店家(哈哈)。兩個月結束,我又離開。好多的人,將來是否會再見面呢。

剛結束實習,又要開始迎接好多新的挑戰。漸漸有新的計畫在心中暗暗形成,很興奮,我真的更堅定與更積極的向前邁進了。而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初見面─2013 跨國學術競爭力菁英班

2013 Workshops for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mpetence (IAC Workshops),跨國學術競爭力菁英班,提供全英語的學習環境,訓練學術寫作、簡報、討論等等能力。費用全由教育部補助,也提供食宿,真的非常吸引人。收到系上的信得知這個活動後,喜歡參加英語活動的我就趕緊利用週末的空檔準備報名的資料,包含英文自傳,一分鐘英語短片等等。我自己很久以前考的 TOEIC 剛好有達 CEFR B1 以上的報名門檻,但如果沒有考過英檢其實也可以參加另外舉辦的門檻考試。

今年的工作坊和往年有些不同,第一次嘗試將原本整月的密集課程,延長為長達一個學期的週末工作坊,在第一週的的密集訓練告一段落後,終於有時間來簡單記錄這幾天的心得。說真的其實很難想像整個月塞滿課程會是什麼滋味,我是幸運的,正因為只有一個星期,所以剛好可以利用實習結束與開學前的空檔前來參加;也很幸運來到台北,所以很方便就能參與接下來一學期的週末工作坊。(說真的好佩服一些願意每週通勤的朋友們。)當初看到錄取名單上自己的名字真的很開心,感覺又是新生活的開始。

初見面

開幕式走進教室其實有點忐忑不安但也很期待,坐在教室一角的我看到好多不熟悉的臉孔。記得在錄取名單上看到大家來自各個不同學校、各種不同領域,大概真的從來沒有參加過這樣多元的活動。就在這個時候,突然有人探頭向我問道:「是 Steven 嗎?」,我一邊回答一邊在想怎麼會有人知道我的英文名字,才突然發現是在文藻英辯坊認識的朋友。可以開心的聊天真的很棒,令我有好的開始的感覺。

簡單的開幕過後,首先面臨的就是 FLPT 測驗,我們將會在最初和最後分別考一次,以評估英語能力的進步。我真的太久沒有考英文了,考起來手感沒有很好,不過因為沒有口說和寫作,應該不算太難吧。

滿滿的課程

就這樣開始每天滿滿的課程,從早上九點開始,到晚上八點結束,每天都過的好充實。這一週的課程主要有當代文化議題討論、學術聽講與筆記、學術寫作的入門,還有一些練習與討論時間。一週下來拿到的教材真的很多,像是文化議題討論,每次都得先閱讀好長的文章,老實說我常來不及讀完。但我真的很喜歡討論課,總能交流不同的想法,覺得學到不少。筆記和寫作一直都不是我擅長的項目,也希望練習以後能有所進步。在這過程中我也接觸到一些以前沒有了解的議題,像是商業化的教育人工激發與修改記憶等等。

記得我們還為了 free music downloading 激烈辯論,雖然好像是熟悉的議題,但真的要發表意見時,才發現有些邏輯我一直都沒能理清楚;也記得聽說了 Fulbright 獎學金,據說好像申請的人不多;記得學術寫作的風格和一般文章不同;記得我上台發表反對血液買賣的論點;記得大家一起腦力激盪,尋找文章可寫的材料;記得每次晚上討論課大家的疲倦,還有助教的活力。發現時間真的過的很快,而記憶竟己成片片段段。一位朋友說,這或許是他第一次不斷的一直說英語,這大概是這段期間最好的註腳吧。

Eat, Talk, Learn

從餐點其實可以看出籌辦者的用心,每餐的食物都不一樣,下午也有小點心。而用餐時間,同時也是討論時間,更是認識朋友的時間。覺得可以一口氣認識一大群來自不同領域的朋友,或許也是參加這次課程的一大收獲。

一週最後的結尾,和大家一起參加了晚會,然後在最後各組推銷產品的比賽笑的精疲力盡。覺得真的很幸運可以和大家一起參加這個課程。未來的一學期還請多多指教。

20130712163917219

續集:〈感謝我們相遇─2013 跨國學術競爭力菁英班期末心得〉

大學回顧

猶記得小大一的時代,三五好友一起吃飯,朋友開心說著,就算是畢業了以後,也可以常常一起聚餐抒懷。那時我還是天真相信每件小事的小孩,以為可以一起把故事說到將來。怎奈人情變化的如此之快,如今回首年少往事只覺羞的說不出話來。

新體驗、新嘗試

大一最有活力了,當時跑去參加了好多社團的茶會,像在南友會遇見了朋友,還有加入 AIESEC,跟著大家跑了許多活動。雖然那時的我想多探索這個世界,但也發現自己不是那麼熱衷於很多事,只好一邊迷惘一邊不斷的嘗試。但很開心的是,這段期間,我也認識了很重要的朋友,有著許多回憶。

另一個重要的事是參加了 IBM 的比賽,到台北領獎,覺得視野開闊不少。因為這樣找到實做的樂趣,也因為這樣被攬進實驗室裡學習。也激發自己終於開始實作第一個自己的專案,猶記得在寢室認真開發自由行列時,室友不解為何我能那麼投入的景象呢。比賽得到的小筆電,陪伴我至今,如果沒有它,很多事就做不了了。

進實驗室時其實好多事都不懂,也沒有想過未來專題還是畢業以後的事,只覺得有機會學習也不錯,而且還認識了感覺很厲害的學長姊,這是我第一次在一個團隊中分工實作一個較大的程式呢。

當初開學時跑去好多課堂加簽,甚至還去清華選課。在韓語課認識了浩然圖書館的大姐,讓我四年來到浩然借書時,常能受到噓寒問暖,也因為太常去了,也慢慢認識其他的職員。很幸運的加簽到口語表達與溝通,還有西班牙文,一口氣修那麼多外語實在有些瘋狂。

愈來愈熟悉環境,也漸漸養成習慣,調整自己的步調。開始用計畫表記下自己的行程,開始習慣到浩然、到 24K、到系計中。那時還每天手洗衣服,但後來就用洗衣機了。

經過了轟轟烈烈的上學期,下學期過起了平凡的日子。離開了社團,花更多時間靜靜的在圖書館看書,另外就是在實驗室參與專案的實作。社交上,花更多時間和好友相處,還有偶爾參加英語午餐活動。

現在回想起來,這段期間的課業壓力其實是最小的。如果有機會重過一次這段生活的話,我應該會選多一點高年級的課,平衡一下未來的生活,同時也多珍惜一些和人之間相處的緣份吧。

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

在不知不覺中,轉變就開始了,到底要走向何方呢?搬了宿舍,換了室友。暑假時加入了 PCCA 的程式培訓,在不斷的競賽練習中度過這個暑假。考了機車駕照,和老朋友聚會。平凡底下,卻藏著許多煩惱與無力,還有好多的迷惘與思考。好難過好無力的谷底很快到來,可是也是在不斷的掙扎與反思中,發出了新的光芒。

這年的主題有三個,其一內心的轉變、成長與省視,用不同的計畫挑戰自己。其二則是 PCCA 為主軸的程式設計練習,還有自己的研究學習。其三則是漸漸加重的課業,以及努力學習時的光芒。

大二這年,真的可說是很重要的一年,是這年的決心改變了好多未來的決定與方向。這年裡,交友圈的變化也好快。一方面是來自過去,和老同學的聯絡突然密切了起來、到台北和姊姊聚了好多次,另一方面則是新的開始,在 PCCA 認識了好多新朋友,也和好多同學變得更熟。還有我自己,從這時開始,我再也不同了。

大二上為了參與程式設計比賽花了好多心力,常常和大家一起在系計中練習與討論。還有為了比賽第一次出國,到馬來西亞,坐飛機的經驗好新鮮。除此之外,之前的行列專案也得到了獎項的肯定,在報告的過程中慢慢發現自己對報告的熱情。大二下,開始尋找專題夥伴,重新回到實驗室。

正因為課業逐漸加重,修課逐漸變成了重心,也漸漸開始養成撰寫修課心得的習慣,在此影響下最終建立了「交資夢想」網誌,這變成了我花最多心力的課餘活動,也成了我最後留給交大的禮物。

最燦爛的努力

暑假,到了台北 Google 實習,第一次租屋,新的成長與體驗。因為這次的經驗後開始把 Python 運用在作業上。大三,開始實作專題,拿到了 HTC 手機,和 Android 系統見面。三下,進入課業最繁忙的時期,尤其自己選修了太多的實作課,使得幾乎整天都在寫作業,龐大的壓力難以承擔。這期間再也沒有心情對外參加比賽,只想著如何完成課業的要求。

然而這也是在感情上特別豐富的一年,和朋友們慢慢培養了很深的友情,系上和許多人建立了互相支持的力量。回想起來,這是最累的一年,卻也是最開心、最多感動的一年。

開始用心學著如何與團隊一起分組工作,有時失敗,但也有時能展現出最好的結果。很感謝這時間陪我一起走過的隊友與夥伴,謝謝你們讓我學到好多。

三上修了不少要口頭報告的課,讓自己對報告的熱情逐漸展露出來,還記得微處理器課報告時淋漓盡致的開心,也記得專題課不斷準備的努力。而寒假時,參與了文藻英辯坊,更是讓我感到非常的高興。

那時的我還不太懂英辯對我的意義,但現在我知道了。長久以來,對於課外的活動我總是沒有太熱衷。AIESEC、迎新宿營、蛋糕社、鋼琴社、元氣志工……總是在各處來來去去而沒有找到感動與熱情,但在英辯坊,這是第一次,在意外的地方感受到了熱情。這樣的理解,對我而言,真的很重要。

真的很可惜學校裡沒有以英語為主軸的社團,要不然我一定很樂意參加。說真的,到了後來,我忍不住覺得沒有嘗試去創辦交大英辯社之類的社團實在有點遺憾。

停步,再出發

過完大三,彷彿將燃料燃燒殆盡一般,突然不知如何是好。或許是因為大三作業趕的太急,我一時之間竟也失去想寫程式的動力。大學的生活也將走到終點,究竟該往何處前進呢?這年花了好多時間和自己對話,嘗試了一些從前沒有試過的生活,不斷詢問生命的答案。還記得和同學一起互相鼓勵的每個曾經,但好多人都將走往不同的方向。國考、工作、出國,即使待在同個地方的都可能變成陌生人,相隔遙遠的人們又在多久以後才能見面呢?

暑假又接觸了 Koinonia 英語會話的活動,覺得自己真的好喜歡這樣的氣氛。突然回想起大一時修了那麼多外語課的熱情和後來喜歡英辯的心情,自己一定對語言有種難以解釋的熱衷吧。後來嘗試修了語言學概論,度過了有點緊張但也很有趣的一學期。原本想著多接觸一點外語的活動或許能讓我找到什麼未來的答案,可惜最後還是沒有什麼特別的結果。

然後一邊帶著迷惘一邊前進,對於無法回答「為什麼?」而感到難為情。

在不斷的回顧與思考中尋找方向,不知不覺休息了好久。突然好像又慢慢找回喜歡寫程式的心情,也意識到喜歡學語言或者英辯還是英語會話,其背後不管有沒有答案,喜悅本身才是最重要的事。好像慢慢解開一部分的結,但又意外的遇到了難以預期的困難,在最幽深的地方和自己深處的恐懼直接會面,才發現花那麼久的時間迷惘好像是太過奢侈的事情。

離開了交大以後才突然感到惆悵,從前離開國中還是高中時感受其實沒有那麼深,或許是因為那時的學校生活對我而言幾乎是由上課和唸書組成的吧,朋友認識的不多,好像也還能想辦法聯絡。可是離開大學以後,背後拋下的,是好多的回憶、好多朋友,還有一種生活方式。這段時光真的是我人生中十分充實的一段日子,我想我會想念好多人。

終於開始認真的思考與決定人生的許多課題,想去哪裡工作,想過什麼樣的生活。也更重視自己的財務狀況,細心研究未來投資的方向,說起來高中以來就一直說想要研究好投資理財卻一直都沒什麼動靜,現在終於是開始完成當年的目標了。

回顧升大學時備審資料裡頭的讀書計畫,發現其實大部份的目標都已經完成了呢!這樣我至少可以對高中的我有所交代了吧,哈哈。只有「積極參與開放原始碼專案」,雖然一直想試試看,但至今仍不得其門而入。

雖然好像還是不太明白所謂的答案,可是好像已經不是那麼迷惘了,在寫文章時又回想起大二以來的好多懷疑,才發現我終於走出這個時期了,接下來要繼續努力的往前邁進吧。雖然不明白所謂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可是發現當全心投入時,心中就會充滿許多意義感。就把這種意義感當成意義也好,我想繼續往前走,在我還能走的時候。

然後,突然了解,就是「42」啊,原來答案就是「42」呢 =w=b

台上

public

從害羞開始

小時的我是個害羞的人,記得連去找老師都會害怕,在路上要跟別人打招呼都會緊張。平時不像那些能自信表達的人一樣,可以和大家說個沒完。這樣的害羞,也表現在言行舉止之上,說話很慢,聊天時常常反應不過來。

同學曾如此說道:「我記得以前有一次跟同學在討論,說你國小是第二名畢業,大家都覺得太不可思議啦!!你看起來好呆好呆,根本不像呀!!」

記得國中時老師曾問說有沒有人想參加英語話劇表演,當時為了克服自己的恐懼所以努力的舉起了手,只是老師大概也覺得我無法突然擔當重任,所以後來就演了不太講話的樹。

可是也記得一些受到鼓勵的時候。小學時曾經有次上台跟班上分享故事,當時我講了跟兒時玩偶「藍牛」有關的小故事,那次竟讓全班爆笑,一直要求再講多一點呢。讓小孩子歡笑的梗至今想起仍覺得有些難為情,但當時連在台上的我也是笑到不行呢。

高中時接觸到了「高橋流」簡報法,興致高昂的在某堂課嘗試,把投影片的字大量減少到只有五六個字,或甚至只有圖片,然後把要說的話全部背起來!結果被老師稱讚講得很好。那大概是我第一次發現,原來我也是可以報告的很好的呢。

新生活

小時候沒有太多的機會和人相處,尤其是高中的時候,幾乎整天都在唸書,很少與人互動。上了大學,見到的人事物一下子變得好多。得到的經驗多了,我也漸漸改變。

首先,我外表傳達出來的感覺一定不太一樣了,記得大一的時候同學在說到一些比較複雜的大人話題時,見到我還會特別迴避,總是說,不要讓我學壞。到了學期快結束時,開始有不少人說我學壞了,「你竟然學會吐槽了!」現在這類的說法雖然偶爾還有聽聞,但已經沒有那麼多了。

但更重要的是我內心對自己的看法,漸漸從不擅社交、不會講話的害羞邊緣人,慢慢覺得或許在自己的小圈圈可以和別人相處愉快。尤其是大二開始,認識的人愈來愈多,漸漸感受到好多感動與溫暖。

記得當初通過 AIESEC 面試的時候小胖說,一開始看到我靜靜的不太講話,後來才發現我其實很有自己的想法。記得上口語表達與溝通演講時,Holli 竟然還稱讚我是 natural speaker。是這些小小的稱讚,慢慢讓我發現自己原來也可以自信的說話。

努力的鋒芒

在口語課講完下台後,小胖向我問道:「你是不是有寫稿啊?」

「對呀。」

聽到我的回答後,她露出了理解的表情。

是啊,怎麼可能是 natural speaker 呢?除了背詞以外,甚至連語氣,和動作都曾事先想過。每一字,每一句,我都是事先演練過的。如果我真的有幸講得比別人稍微好一點的話,一定是因為我付出的努力比常人還多吧。

大三的課堂上,多了不少報告的機會,這樣的作法也愈精成熟。上微處理機實驗時,最後的期末專題簡報,老師評論是:「報告的很好。」專題課,我也努力無比的準備每一場報告。

這樣作法甚至誇張到咩咩羊曾如此說過:「我一開始認識你的時候常常在想,你這樣說話那報告時要怎麼辦呢?後來聽見你練習專題報告時才終於明白,你用的根本是不同的聲音嘛!!太誇張了!!聽起來有種專業的感覺。」

人家說新聞主播或脫口秀主持人,常常私下是個害羞的人,真的有些道理。演說的技術是可以培養的,不管你個性如何。

啊,不過不過,你知道為什麼我平常講話是那樣嗎?

講話的語氣,和心中的狀態有著緊密的連結。報告時,我的心理狀態雖然感覺比較有自信,但其實我也感覺到很強的「攻擊性」,那時我實在是不喜歡讓平時的我帶著那樣的心理。平時說話,雖然有些幼稚。可是那樣的我,心中充滿的是雀躍之情呀。我怎麼能不著迷?

自信

那種攻擊性與自信的感覺在「第七屆文藻英辯培訓坊」被更進一步提煉了出來,數天的活動,讓我成長許多。跟從前很不一樣的是,每場辯論的準備時間僅有 15 分鐘,根本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樣背稿。一場一場的比賽與攻防,讓我不斷練習臨場反應。

是從那個時候開始,自信的感覺壓過了緊張的感覺,我慢慢喜歡上站在台上的感覺了。

我開始更主動的抓住每個上台的機會,我開始更精心的計畫並享受報告的每個瞬間。在批判性思考的課上,我第一次選擇讓所有的組員蒐集材料,然後再由我整合與報告。在專題報告時,我仔細思考每個流程產生的氣氛,為了製造某些效應而提出問題,並觀察聽眾的表情調整我的表演。

是啊,這時候上台對我而言已經成為一種表演,每一個精心設計的瞬間就像是藝術品一樣。我很有自信自己會做得很好,而且我也真的做的不錯。通識課的報告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讚賞,組員也非常喜歡。專題課的最後一次報告對我而言更是得意之作。

我如此自信,以至於到了最後,甚至連想講的東西不是怎麼完整時,都能毫無遲疑的走到台上。走下台後,我才突然有點驚嚇,我竟然可以這樣毫不心虛的報告這種半成品。然後我發現,我真的有點兒得意忘形了。記得最一開始的我,對於完全沒有參與太多準備,然後突然拿到投影片就上台的作法還不是很能接受,現在我怎麼自己做起這種事呢?

那時我告訴自己,以後一定要小心注意,不要再這樣了。做多少事,就講多少話。自信的背後應該要有實力與努力作為基礎才對。

兩種心情

在台上的心情,在台下的心情。好像是兩種生活的態度。當台上的自信延續到台下時,我發現生活也悄悄的有些轉變。這種感覺其實不是新鮮事了呀,過去寫下〈不一樣的自己〉時,想紀錄的,不就是我第一次感受到這種激情的時刻嗎。

回顧當時,驚訝的發現自己已經走了那麼遠。現在我好像,已經不排斥有時讓自己染上那種「攻擊性」。

於是在我的生命中有了兩種心情。一種是有點遲疑冷靜的關懷,簡簡單單的雀躍,靜靜的聊天,互相支持、互相陪伴,用溫暖與感謝的話語點亮生命。另一種則是激情與自信,想法的互相激盪,熱切的和彼此分享。

我想,兩種心情,都是我的導師。

2011 在台北,Google 軟體工程實習生紀錄

computer

機會命運請選擇

認真說起來對當時的我來說,去軟體公司實習這件事其實並不在我的規劃之中。然而,那時我正好想要多嘗試一些新事物,找到一些讓自己成長改變的機會,無意間看到了系上 Google 實習招募的訊息,就臨時起意申請。從一開始的線上答題,後來的投履歷,最後的面試,一關一關前進,這過程真的只能以極其幸運來形容。

面試對我而言實在不是很熟悉的項目,僅有的經驗大概是在華碩 CEO 不是很順利的面試,還有加入 AIESEC 時的小小成就吧。跟傳說中的一樣,Google 的面試會考些技術上和演算法上的問題,說起來有的還真有點難回答。真的沒有想到最後可以錄取,而且當時我也沒有去申請其他公司的實習,若是沒有上的話想必我會過著一個全然不同的暑假。

註:如果對如何準備有興趣,可參考我後來寫的〈從台灣申請北美軟體工程實習 – 準備篇〉

Google

Google 真的是個非常自由也非常特別的地方,沒有特別規定的上下班時間,有的人早早就來,早早就走,但也有人下午才來上班。旁邊的角落擺滿零食,中午也有水果,讓我忍不住也吃了不少。每個人的座位好像都有不同風格的擺設。在這裡實習,待遇實在是相當的好,忍不住擔心以後不好好努力的話,搞不好出了社會一不小心會到不了這個標準呢。

記得剛開始時,要去熟悉許多工具與流程,然後再研究一些系統架構,參考了好多文件和前人的成果才順利完成主要的工作。印象最深的事是,就算動用許多資源,想編譯一個龐大系統還是得花上不少時間,無怪乎 Google 會想設計像 Go 這種編譯較快的語言了。另外就是,當修改的東西寫錯可能會導致整個團隊暫時無法順利工作時,真的會讓人誠惶誠恐。

像 Google 這樣規模的跨國公司,都會有自己特別的系統與工具,但除了開發以外,其他像是 Gmail、Docs 等網路服務,也是員工們不可或缺的工具。就像大家說的一樣,「Eating your own dog food」。

這次的實習生幾乎都是台大的,讓人有點寂寞的感覺。不過想想也是當然,如果你在外地的話或許來台北實習的意願與能力就少了許多。雖然平時和大家一起去吃午飯,不過感覺打不太進圈子裡,只覺得聽了大家的故事真的感受到自己還有好多需要努力的地方。

記得那時和前輩們聊了好多對未來的徬徨,甚至有次有個特別的機會,可以和傳說中的簡立峰前輩單獨 meeting,請教經驗。聽了不少產業和學術界的故事,也聊了不少人生的想法。現在想來還是有點驚訝我怎麼會有勇氣談論這些話題呢?

Take Your Child to Work Day

有天在 Google 有個帶家裡小朋友來公司的活動,實習生們也幫忙籌辦了闖關遊戲和沙畫等等的遊戲。記得那時發生了好多趣事,記下幾項以供紀念。

撞球遊戲

我:去集合囉!!那邊有好玩的氣球喔!

女孩:不要!!我還要玩!!快點快點!!

(女孩正把落入球袋的撞球一一撿起然後滾過來, 我正在把撞球一一丟入球袋)

我沒有要玩啊

(超大型 Nexus One 手機)

孩子正在上面玩著 Angry Birds,我們在後面看著。

父:好了好了,別玩囉,先讓大哥哥們玩吧!!

(我們沒有要玩阿 囧)

姊姊

目睹姊姊一直欺負弟弟(不給他玩玩具)

某實習生:我小時候就是這樣被姊姊欺負的 QAQ!!!!!!!!!!!!!

台北

在台北 101 裡頭工作,我常喜歡走到窗前,從高樓往下俯瞰,車子都變成小小的方塊。在這裡的記憶有些現在還很清晰。每天早上走進來時總有人在散發傳單、或許因為看起來不像上班族所以曾經被保全攔下來、還有昂貴的地下室餐廳。真的,對於吃慣學校便宜自助餐的我有些難以接受,後來慢慢喜歡去旁邊的行政中心餐廳,但有時也跟著大家一起買飯。

為了實習,臨時要在台北找個兩月短租。感覺真的不太容易,而且當初也不知道要找誰幫忙,結果只好在網站上搜尋,自己一個人上台北看房子。不過或許因為台北實習的需求多吧,最後我還是找到了落腳之處,地點在南港展覽館的捷運站附近。因為是第一次租屋,時間又倉促,所以有些事情沒有考慮周詳,所以老實說當時的住處實在不能說挺好。

題外話,因為要搬到南港所以取消了暑期宿舍的申請,把一部分東西搬到八舍的地下室存放。不得不說地下室真的不是個挺好的放置所,有些東西在這期間就這樣發霉了。雖然說再讓我選擇一次或許會覺得每天從新竹通勤也許比較好,不過我還記得當時心中的想法:「北上租屋本身,也是一件可能讓我改變成長的機會。」

南港

剛搬過來時,真的好多事情要適應。不知道要去哪邊吃飯,不知道要去哪買東西。手上常拿著自己畫的小地圖以免迷路,每天也花上不少的時間探索環境。但時間一久,我喜歡最佳化的習慣就慢慢展現了出來。每天早晨出門,一邊搭著捷運前往台北 101,一邊預習《Theory of Computation》,下了捷運,邊走著邊聽著空英 MP3。到了公司一邊吃早餐一邊開始規劃今日的工作。用電腦太累時就吃點東西看看外面,然後讀一下參考書籍,中午和大家一起吃飯、小睡午覺,繼續工作。下班後再走回捷運站,繼續看書。回到南港,晚餐在哪裡吃也慢慢有了模式,然後晚上根據安排,複習一下計組等等,慢慢變得規律。我總是喜歡在生活中建立模式,然後不斷研究如何把所有的時間都填滿。在交大是這樣,來了台北也是這樣。

每天早上從住處到公司的那段路程,真的走了好多遍,慢慢熟悉待在台北的感覺。大學四年來到台北的次數幾乎數不清了,總覺得我在台北走過的地方說不定比新竹還多。

因為太常到某家店去吃晚餐了,老闆娘也認出了我的臉來,常常有一搭沒一搭的聊著,甚至還推薦過我牙醫去哪看呢。是啊,住的地方不知為何有許多牙醫,常常走過也讓我開始想處理蛀牙,也在這段時間裡拔了幾顆智齒。回想起來拔牙齒的那幾天晚上,剛好看到同學狀態上說她一次拔了好多智齒,那好像是我們第一次在網路上聊天呢。後來養成了三餐刷牙的習慣,也萌生矯正的念頭,最後決定用薪水為自己的健康投資。對於現在的我來說,回想起當年明知有蛀牙還很久不去看牙醫的行為已經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了。

感覺如果不是來台北實習,好像也不會做了這樣的決定。可因為這樣的決定,後來又牽引了好多故事。人生的絲絲線線總是這樣糾纏在一起,會走往哪個方向也有許多運氣的成份。

歸途

Google 真的是很令人安心溫暖的地方,大家都很友善,給了我不少照顧,工程師的生活也很令人熟悉。和一群優秀的前輩在一起工作,讓我看見自己很多不足的地方,也希望以後能夠成長改進。雖然沒有特別的上下班時間,但是隱隱的還是有股自我要求的壓力,每天寫了好久的程式真的滿累的。

兩個月多的實習,最後還是結束了。雖然有機會可以在學期開始後兼職實習,不過覺得太遠就作罷了,如果當初作了不同的選擇,不知道現在又會是什麼樣子呢?記得剛搬去台北時,每天都在寫組合語言的期末作業,但我對要搬離台北的那幾天,卻沒有什麼記憶,那時的我是怎麼樣的心情呢?還能想起許多在 Google實習的片段:每天早上到 Google 時常會看見另外一個實習生認真的坐在電腦前寫程式、中午吃飯時大家的臉龐、一起開會的畫面,還有那時好多的心情。

余憶童稚時

smile

小時候發生了很多羞恥的事,現在想起來彷彿一場夢般。

出不去

有次上電子電路學的時候,我到教室前面拿考卷,因為有許多用來擺放考卷的椅子阻路,加上人山人海的踴躍領卷,一時之間難以回座。我忍不住低聲抱怨:

「我出不去了…」 T^T

或許是太大聲了,好像被同學聽到,隔壁傳來陣陣的笑聲。

我倍感羞恥的迅速躲回座位(天音:剛剛不是說出不去了嗎囧)。

我是小小羊,小小的小羊

據說小羊是室友的妹妹在紐西蘭買的玩偶,最喜歡的人是帥哥羊。因為主人長大後比較少與她遊玩,所以室友就把小羊帶來寢室每天跟她玩。

有天室友們好像去參加什麼都沒回來,只剩我和小羊在寢室。在我睡覺的時候,小羊因為太無聊了就自己翻開書本看書。後來室友回來以後不知為何覺得小羊很可愛,還幫她拍照呢。

似乎是在這件事以後,我愈來愈常和小羊玩,小羊待在我桌上的時間也愈來愈長。雖然另外一個室友對此事不敢苟同,不過似乎是我們玩得太起勁了,所以他也忍不住開始跟小羊玩。

記得有次小羊說想去上課,所以我們就把小羊帶著,在上電腦安全時把她放在旁邊的座位上。不過因為實在是太羞恥了,所以後來小羊就比較少出門。

某天我生日的時候,室友突然說要把小羊當禮物送我,於是小羊就開始一段新的旅程。

靦腆

有次拍照的時候,我指著照片中的我說道:「我看起來好靦腆喔。」

友人:「啊你就靦腆啊,還不承認?」

另外一位友人對我說道:「什麼!?你剛剛說我們在照片裡很靦腆嗎!?可是你看起來不是更靦腆?」

真的不知為何照起相來總是很靦腆QAQ

學妹

記得有次去參加系上的相見歡活動,過沒多久就找不到直屬學妹。於是我四處顧盼,遠遠看到某個很像學妹的人坐在樓梯上。我慢慢走近,或許是視力太差,所以一直走到她面前才發現自己認錯了,似乎是別家的學妹。

不過都已經走了那麼近,早就被發現了,我只好尷尬的打招呼:「妳是哪一組的啊?」

說完這話後過沒多久我就逃走了。

後來,在場上遇到 Ken 和 Shopping,經過他倆介紹才知道原來她其實根本就是同屆的同學啊!!因為太羞恥了,所以後來我遇到這位同學時幾乎都不敢跟她說話。

搞笑

某天,在報告的時候,可能因為太好笑了,所以自己笑到沒辦法報告,停了一陣子。

寫卡片

要回寢室時,被一大堆熱情的人們宣傳,碰巧看到攤位上有認識的朋友就跑去打招呼。

被說服開始寫了卡片,一邊寫還一邊用手遮一下。顧攤位的人就幫我拿了立牌擋著。後來寫到一半另一個人把他拿走了。

「他會害羞!」

牌子又被拿了回來。

小碎步

要回寢室時,或許因為見到朋友太開心了所以一手拿著茶,一邊跳著走小碎步。臉上說不定還掛著奇怪的笑。

突然發現前方的大叔一邊笑著一邊往我這裡一直看。

意識到得收斂一下就趕緊跑回去。

感動與成長 - 第八屆文藻英語辯論培訓坊心得

8th-debate

This is a biased summary of the ten days in the 8th Wenzao English debate workshop.

正因為去年參加文藻辯論坊時的喜悅依然清晰,所以當我聽到「第八屆文藻英語辯論培訓坊」的消息之後,馬上就有了想參加的念頭。雖然有一些讓我躊躇不前的理由:像是寒假第一周剛考完期末考就得馬上南下的困擾;這次好友都沒有參加,一個人的恐懼;以及主辦單位遇到的突發困難。可是這些都比不過對英辯的支持與期待,最後最後,我還是下定決心啟程!

場地還是在高雄的文藻外語大學,但這次長達十天。或許由於曾參加過上屆的盛事,在前六天的分班中,我被分到以練習為主體的進階班級裡,不斷進行不同形式的團體討論、上台辯論以及事後檢討。最後四天,所有學員一起連續比 8 場積分排名賽,爭取進入前 8 強,再開始單淘汰賽。而在第三天組好隊後,也在比賽之前進行了兩次練習賽,讓我們培養默契與練習技巧。

這十天有著好多好多的體會、好多好多的感動,自己也在很多方面都有所成長。能有此機會參與此一盛事真的十分開心。

亞洲議會

這次英語辯論的形式是 Asian Parliamentary (AP) format,分成兩個隊伍互相辯論,有站在正方支持 motion 的 government side,以及反對 motion 的 opposition side,每隊三人。其中正方三人依序為:

  1. Prime Minister (PM) - 設定整場辯論的架構,定義 motion,並開始正方的論述。
  2. Deputy Prime Minister (DPM) - 反擊對方的論點並重建己方的論點,並繼續剩下的論述。
  3. Government Whip (GW) - 整理整場辯論的重要議題並根據議題反擊對方的論點,及整理己方的立場。

反方三人依序為:

  1. Leader of the Opposition (LO) - 反擊正方的論點並提出自己的立場與論述。
  2. Deputy Leader of the Opposition (DLO) - 反擊對方的論點並支持重建己方的論點,並繼續剩下的論述。
  3. Opposition Whip (OW) - 整理整場辯論的重要議題並根據議題反擊對方的論點,及整理己方的立場。

每人時間為 7 分鐘。除此之外,在辯論尾聲時,雙方的前兩位辯者之一會上台進行 4 分鐘的 reply speech,總結整場辯論並分析為何評審該支持己方。

每次辯論開始時,會有三個 motions,雙方各自決定喜好順序後,再決定辯論的主題,從三個 motions 公佈到辯論開始共有 30 分鐘的準備時間。詳細介紹可參考:〈Asian Parliamentary Debate〉

開始的故事

這次的講師是 Ray Yen 和 Syed Saddiq,據同學所說都是相當帥氣的講師。第一天早上先由 Saddiq 向全體學員講解基本規則及每個角色的責任,下午再一起到學生餐廳吃飯,有廚師們特別為我們準備的自助餐,可以吃的飽飽!下午就開始分班教學了,我們由 Ray 帶領,先從自我介紹開始,並順便提出一件自己特別在意的議題。一開始沒有想太多,到後來才知道每個人要以此為主題來練習說服別人接受自己的立場。

我們這個班的學員多半是曾參與過英辯坊或者英辯社等活動的學生,算是較有經驗,所以 Ray 也向我們招募是否有人要自願參與明天的示範辯論賽選手。就在我猶豫不決時,報名很快就額滿了,大家真的好積極。

真的要說好可惜這次的示範賽不是由講者進行,猶記得去年的示範賽是那麼精彩,以至於開始辯論時大家都會模仿講者使用的句型。但在有次練習時有人使用了去年的句子(We proudly propose this motion!)以後,我的回憶都被勾回來了,所以我也開心的使用起這些罐頭句。

第二天下午繼續分班教學。這時我們主要是分成兩大組,進行 case building,提出 Definition, Context, Stance, 3 Arguments。Ray 總是喜歡一些挑戰人既定價值的題目,像是「This house would legalize bestiality.」、「This house would legalize necrophilia.」等等,真的超級難去支持。

常常 Ray 會批評,我們的論點只是一句陳述而沒有論證理由。他總是要我們不斷的問自己 Why? Why? Why? 而不要有任何假設與成見,我們花了許多時間努力修正卻一直都還有進步空間。

漸上軌道

在 Cindy (雖然同名不過她不是我去年的隊友)的幫忙之下,我終於找好了比賽的兩個隊友(真的感謝妳!在一群大家互相認識的班中,真的好像動作太慢就找不到人了),分別是 Sophie 和 Sophia,不過其實只知道是台大和成大的同學們,因為不同班,所以一開始見面的機會不多。我們很快用三人的英文名字決定了隊名「Triple S」,真的很有效率。

第三天的分班教學,以 4 大組的方式開始互辯,每次 2 組,另外 2 組跟班學習,由於時間關係,只進行上半部兩位辯者,只是我們對 motion 的定義似乎都不夠明確,於是下午 Ray 要我們分成兩人一組,專注在 Prime Minister 的架構設定。

我和 Cindy 一起準備「This house would screen fast food commercials.」,我們實在難以想像為何有此 policy 的必要,但還是得硬想出一些理由,最後至少架構上評價不錯。

慢慢了解筆記要事先寫下要講的重點與每個論點的細節,否則腦袋突然一片空白就很難繼續了。另外也注意到在準備時就使用計時器是很重要的事,而在上台時使用計時器也對時間控制有很大幫助。最後就是,人數少討論起來真的比較有效率,之前分成兩個大組幾乎都把時間花在跟隊友互相辯論。慢慢也覺得好像開始找回之前辯論的感覺,不過還要繼續加油。

這次的功課是以同樣主題再準備一次 PM speech,但要有 3 分鐘以上長度的論點,以 Assertion、Reasoning、Examples 架構來建構論點。下課後我很用心的想好論點,但隔天才知道要改成站在 Opposition 的立場重新建構(然後我開始發現 Ray 真的很喜歡做一些出人意料的安排),沒能講出自己精心設計的論點實在讓我有點小失望。

練習賽開打

第四天下午我們要在觀看 debate 的過程中不斷進行 POI 練習,這次主題跟死刑存廢有關,Ray 先問過我們的立場,讓我們站在立場相符的一方,然後在比賽開始前再突然的調換我們支持的立場(這已經不令人意外了)。這時的我不知為何總無法專心聽論點,也因此提不出多少問題。

緊接著就是第一場練習賽,終於和 Sophie 和 Sophia 聚在一起討論,我先擔任 PM 和 Reply Speaker,然後互相輪流再決定大家喜歡當哪個位置。這次公佈的 3 個 motions,真的都超級奇怪,總覺得一定又是 Ray 在背後的決定。我們兩隊最後選中的是「This house would televise execution of death penalty.」。身為 PM 的我忍不住將題目定義成只有在特定地點並事先申請才能觀看,我原本以為這樣其實還算公平,但評審認為跟 motion 精神不合,雖然如此卻還是勉強得勝。

事後 Ray 又重新提到挑戰價值觀的 motion 時,說到我們應該不要只為了避免對方提出某些論點而進行奇怪的設定,也不要只為了定義而定義沒有意義的東西,而是將一些可能會混淆辯論重點的例外情形給去除。有了這次經驗,對定義 motion 又有更多了解,總之就是要義無反顧的跟隨其精神啊!

雖然一開始大家都難以講完 7 分,但幸好夥伴們都帶著正向的心情,檢討之於也不要忘了 debate 的有趣與開心。

第五天早上回到自己的班繼續課程,下午三人一組進行 set up the debate and the label of argument, reasoning, examples 三大練習。很開心的能跟 Michael 和 Annie 一組。我們題目是「This house would allow homosexuals to opt out for nation military service.」。雖然感覺討論起來還是有些混亂 ,但評價其實相當不錯。是有一些小地方可以改善,像是我負責的是 reasoning,被說應該要 signpost 指出 analysis 的 levels 分別有哪些。但重要的是,我們終於有達成完整的論述架構了!

第六天早上進行了第二次的練習賽,我們的 motion 是「This house would allow teachers to administer corporal punishment.」,站在反方立場。這次終於是經典題目,大概評審也發現之前的題目太過誘惑正方去扭曲定義了吧。這次雖然一直覺得我們的立場有些小地方前後不一致,不過大體上其實不錯,很開心拿下第二勝。

準備的時候往往一個人提出一個論點,另外一個人就會提出反駁,或者一直問 Why? Why? Why?。結果花了不少時間和自己隊友辯論,這樣的情形不知如何才能改善。

下午課程有個神秘的示範賽,正方將同樣的 motion 說成是特殊的教師對監獄的罪犯進行體罰,身為 LO 的 Lily 挑戰對方的定義讓 Ray 大為激動。「I said you should debate and debate no matter what happens!!」,結果他索性直接走到台上「hijack the debate」,親身示範在這種情況下如何還可以繼續 debate。

When this happens, you want to ask yourself, “Can we still win the debate in this setting?” Often in this situation, there would be a lot of inconsistencies in the government side’s case.”

價值觀的衝突

連續四天的賽事正式開始!我們前兩場的辯題分別是:

  • This house believe that nudity should be allowed in all public places.
  • This house would ban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from endorsing political parties.

雖然有些辛苦,不過我們都取得勝利。在此過程中我們也慢慢決定了預設的位置,由 Sophia 擔任第一個講者,Sophie 擔任 Deputy Speaker,我則是 Whip Speaker,而 Reply Speaker 則通常由 Sophie 負責。其後雖然前兩位有時有所變動,但我幾乎都擔任第三個位置了。

第三場積分賽我們遇上 Cindy 所屬的 Ssshhh 隊伍,選到的題目是「This house would remove the law on statutory rape.」,我們在準備時就遇到重大的歧見。隊友們堅持應該把題目訂成只有在小孩的父母同意下才不會觸犯此罪,我則極力反對:「如果這樣的話就會導致很多很強的論點無法使用了啊!!」

「真的嗎?有什麼論點?」Sophie 問道。

「首先,所謂的 rape 是什麼呢?是強制他人所犯下的罪行,把一個跟心愛情人在雙方同意下發生行為的人當作 rapist 不是太不公平了嗎?再來,把一對情侶強制拆散豈非太過殘忍?」

Sophie:「嗯……聽起來不太有說服力。」

「為什麼!!」我難以理解。

正當 Sophie 和 Sophia 兩人懷疑當初為何我們會不小心選到這個題目而傷腦筋之時,Sophie 也請我想辦法把我想到的論點改成可以在父母同意下辯論的形式,但無論如何我都難以接受這個立場。在準備的過程中我數次抗議希望移除父母同意的限制,但屢次遭到反對。而我不斷想著如何可以在有父母同意的情況下讓論點成立,卻完全無果。

同樣的,我的隊友們也遭逢價值觀的重大挑戰,因為她們實在難以想像為什麼要移除這條法律,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將時間用盡,只得硬著頭皮上場。意外的是,Sophia 她們還是提出了一些看起來有些道理的論點,反倒是我不斷的陷於激動的情緒之中,以至於該我上場時,我幾乎無法好好辯論,只說了 4、5 分鐘就結束了。

或許是因為印象太深刻了吧,只要想到這個議題腦裡就會浮現某個畫面,那也不知是來自什麼戲劇或者新聞,是一對小情侶,一起努力想在這世界生存下去,但被孩子的父母發現以後,情人因而被捕入獄,而在她們被拆散後,孩子望著父母的那種眼神。充滿怨毒、悲憤、不幸的眼神;那種被背叛的孤獨;那種沒有人理解自己,一個人面對全世界的心情。沒有子女應該用這種眼神望著父母的。(正因為這種印象太深刻所以我一開始就贊成把這個 motion 排在第一位,或許我其實就是我們一開始選到這個 motion 的主要原因吧?)

我明白這個法律存在的可能目的,也願意站在這個 motion 的 opposition side 辯論,可是如果是站在 government side 的話,我實在無法忽視,這個法律產生的可能傷害,其實際起始者,經常都是父母啊。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實在無法接受這種需要父母同意的立場。這就是 Ray 所說的對自己價值觀的衝突嗎?

不令人意外的,我們輸掉了這場比賽。但評審 Saddiq 提到這個議題 government 其實很容易獲勝的,他用完整的論理說明把合意的人當成 rapist 是多麼不人道,拆散她們後,小孩身心受到的巨大悲傷與傷害,以及孩子為了保護情人犯罪,所以故意隱瞞,其反而可能導致受到不合理要求卻無法尋求幫助。令人意外的是 Sophie 她們竟然覺得頗有道理,可是我總覺得這跟我之前想表達的意思其實是差不多的。

事後討論題目時幾次聽到 Sophie 提起這個例子,說當初覺得絕對不可能辯論的立場 Saddiq 還是可以找到很有說服力的論點,所以不管遇到什麼題目都不要放棄。我才意識到正因為 Sophie 和 Sophia 其實也是在價值觀受到重大挑戰的情況下勉強自己站在 PM 和 DPM 的位置,所以在此情況下,我只用簡單的陳述句自然不可能輕易說服她們,而且用簡略的句子溝通其實本來就不能期待對方了解。

即使她們是無法接受 government side 立場的人,卻還是想出了一些論點。比起她們,不斷陷於衝突情緒以至於無法完成 GW 角色的我實在是還得多加油才行。

Sophie:「對不起一直反對你的想法。」

我:「我才該說對不起沒有支持妳們。」

我們是來學習的

每次比完一場比賽 Sophie 總是很積極的詢問評審細節的評論以及我們可以如何改善,以至於後來我們常常會很晚才離開,真的得感謝工作人員都還留著讓我們可以 sign out。我們也慢慢開始養成在中午午餐時間進行檢討的習慣,她總是不斷和我們持續辯論什麼才是較好的說法。

或許是擔心重演去年有些人壓力太大的情形,我開始習慣在比賽前說起:「我們是來學習的!不要怕犯錯,重要的是享受這場辯論。」不過後來證明是我多慮了,記得有次我問起 Sophia 和 Sophie,比了這麼多場的感覺:

「很好玩!」這是我得到的回應。

很高興大家都那麼喜歡 debate,抱著這樣的心情我們就可以一直比下去。

我們檢討了不少技術性的問題,像是我們常常很晚才提出較強的論點,我私自覺得這可能是因為很強的論點通常是由 Sophie 所想出,但或許因為時間或溝通問題而時常難以轉移給 Sophia 來闡述;在此同時 Sophie 覺得不太懂得如何架構一場辯論與設定明確定義,所以不希望當 PM。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開始依照構思論點的情形即時調整順序,有次也嘗試幫 Sophie 準備如何開場的重點筆記。

另外一個問題是我們常會將各種論述混在一個論點之中,以至於看起來幾乎沒有論點,而顯得混亂。這點除了繼續累積經驗外,就是在準備時間大家一起討論了。

Saddiq 說到,在上個辯論中就算真的要父母同意,其實還是可以使用那些強力的論點的,只是力道較弱罷了。真的嗎?我突然想到,對方若以有父母同意為條件的 policy 根本無法解決拆散等傷害來反對的話,則不可避免的會讓人覺得她們必須稍微同意我們的部份論點。「So are you saying that you actually agree with us if no parents’ consent were required?」,也因此,實際上這些論點確實還是可以進行的。若我當初想通這點或許就有時間架構我的論點,甚至進一步說服隊友們了。

為了讓隊友間的思緒交流更為有效。我開始要求自己在構思論點時要寫下更為詳盡的筆記以整理思考,也開始使用便利貼來釐清每個觀點。雖然本來建議在準備時可以利用筆記交流來提昇交換論點的效益,但結果效果似乎沒有想像中好。

勢如破竹

賽事第二天,連續三場的勝利。

第四場積分賽,我們是 opposition side,對上 Rabbit’s Right,辯論的主題是「This house would euthanize feral cats and dogs.」,準備時我們試圖解決我們論點劃分不清的問題,不斷激辯每個論點的 label 要如何標記,以及如何決定每個思路和例子該放在哪個論點之下,這樣的激辯甚至延續到中午的討論:

「我覺得我們應該要用 This policy violates animal rights 來打。」

Sophia:「為什麼有 animal rights?」

「妳看我們早就覺得吃貓狗很殘忍,而且有很多人很在乎貓狗啊。」

Sophia:「可是這聽起來好像因為人類覺得如何如何所以 animal 有 rights,這不是很奇怪嗎?你根本沒證明 animal 為何本來就有 rights 阿。」

Sophie:「所以妳覺得這世界上不存在 animal rights?」

Sophia:「我知道這可能只是詞句上的的問題,可是我就是覺得 animal rights 這個說法怪怪的!!」

我:「那妳覺得是為什麼呢?為什麼我們覺得虐待動物不好,如果不是因為 animal rights,那是因為什麼?」

每次我們總像這樣激辯許久未有結果,往往在準備時間也常有死胡同難以釐清。但是透過這樣的反覆構思還是能讓自己找出不少盲點,特別我偶而有些覺得理所當然的觀念受到 Sophia 的質疑,總是讓我再次反思。

第五場積分賽,再次遇上了 Ssshhh,不知道為什麼,雖然我們站在相反立場,可是每次我們兩隊對 3 個 motions 的喜好排序卻常相當類似,這次我們決定的 motion 為:「This house would only allow adults to access social networking sites.」。討論到一半我提了幾個論點時,Sophie 突然說道:「竟然你有那麼多論點,不如你這次就當 PM 吧。」

「真的嗎??可是我不覺得我有什麼特別強烈的立場阿?」

不過我能理解的,因為對手是 Ssshhh 啊。就算只是為了某種象徵性的和解與補償,我都應該以 PM 的位置進行這一場辯論。我能理解 Sophie 的用意,所以雖然實際上我並沒什麼特別的論點可說,也只能硬著頭皮上了。令人意外的是我們最終竟得到了勝利,而勝點的其中之一的確是來自 PM 的論述,只是那段論述我其實並沒有注意到他的重要性,而只是用來支持某個論點時所順帶提到的,而我的隊友們延伸了這些論述,最後得以稍佔上風。可我總覺得有些事情還未被完成,這樣的一戰實在令人有些迷惘,我忍不住開始預期在往後的賽事裡,一定還會再和 Ssshhh 對上,而那個時候將是某些未被完成的事被達成的時刻。

第六場,我們以 government side 對上 Happy Robby’s Friends,題目是「This house would allocate students based on their academic performance.」。在準備上台的當下,我發覺所有的要素都齊備了,幾乎所有對方的論點我都有反擊的說法,每個 deadlock 與 unresolved problem 似乎也都能被解決。再加上對方的用字遣詞讓我可以站上 moral high ground。這正是我可以 become aggressive 的時刻!

於是我便這麼做了,「How would you feel if someone called you a stupid person? Don’t you notice that it is the opposition side who is discriminating people?」,被 Sophia 和 Sophie 說是我第一次辯起來那麼激動。真的,有種淋漓盡致、盡完全力的開心,而且仔細聽對方的 Whip,我總覺得他幾乎沒有攻擊那些,我覺得目前停留在對我方有利狀態的議題,所以在當下我實在是很有信心得勝。最後的結果正如預期,但對方對於評審的說法似乎不太心服,所以和評審討論了許久,讓我都開始有些被說服了。

不過姑且不論比賽結果,我突然覺得自己愈來愈喜歡當 Whip Speaker 了。雖然在這個位置我已經不能像 Sophie 和 Sophia 一樣提出強大的論點,但是我可以清晰看到整個辯論的議題與衝突,誰佔上風、誰佔下風。在這個已經存在的邏輯系統裡,找出隱藏的連結,用既有的要素證明己方的觀點為何不得不成立,找出所有對方的自相矛盾並加以攻擊,把所有未被攻擊的重要論點用既有的邏輯加以反駁。這就好像證明一道數學題一樣的令我熟悉。

所有的元素都在那裡,我只要找出最佳解就可以了。 只要這個解存在的話,我就可以找出來。這種想法是多麼令人興奮與喜悅。

比賽結束後跟 Happy Robby’s Friends 聊了許多,很高興認識你們!

命運的對決

第七場積分賽對上 Nevertheless,motion 為「In an event where the state knows the date of the an impending apocalypse, this house would withhold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public.」,對方將其定義定的非常奇怪,將 apocalypse 訂成已知錯誤的宗教預言。沒有經驗的我們一方面沒有挑戰定義,二方面又還是走著自己的定義,所以幾乎就要成為 parallel debate 了。但是 Sophia 用 freedom of speech 的論點打中了對方,所以還是得勝了。Ray:「Your second speaker saved this debate.」。好像是為了解決尚懸的疑問一樣,第八場積分賽我們再次對上 Happy Robby’s Friends。我們還是 government side,這次的 motion 是「This house would hold Taiwanese companies responsible for the human right abuses of their offshore factories.」。這次的我們因為連什麼是 human right abuses 都未有清晰定義與共識,加上有點打偏而吞下第二敗。

結算成績,我們以積分排名第二打進了八強賽,而下一場對手,又是 Ssshhh,我們又還是 government side。有種預感,這次應該會找到那個答案了吧。

三個奇怪的 motion,兩隊再次近似的排序,最後定下的題目是「This house would force gay public figures to come out of the closet.」,這次我們三人有志一同的覺得這個 policy 簡直是毫無道理可言。可是這次我們真正一起腦力激盪,挑戰自己的想法,並且竭力一戰。

「到底為什麼要有這個 policy 啊!」

「這根本就是胡說八道嘛!!」

準備的時間裡我三不五時就會忍不住丟出這種抱怨。但真正開始辯論時覺得其實己方好像還真的說得出一些道理呢!我也盡力的,在這樣的邏輯系統裡找到僅可能優秀的解,辯完的當下我真的看不出誰勝誰敗,但真的好累也好開心。這次真的盡力了,即使自己的想法受到挑戰也還是能全力以赴。原來這就是我在等的答案啊。

未來的故事

在結果公佈前的晚會上,Sophie 向 Ray 問了好多問題,關於之前比賽的建議、如何加強自己的能力等等。Ray 說到,觀看國際賽事的影片真的幫助很大,你會發現有經驗的辯論者重點跟新手不同。比如說如果今天有人說到要把流浪貓狗放在 care center 裡,若對方說這樣會花費很大時,新手可能就會開始解釋花費其實不大,可是有經驗的人的可能會說:「Yes, but why not. We believe the government should spend the money because of the following reasons…」,Ray 從影片問題聊到以前開始 debate 時資源的缺乏。他也說到 debate 如何改變他人生的方向,如何當年將所有心力放在 debate 上,而這又如何讓他走到今天的地方。

過了一夜後,或許是腦袋自動整理了 Ray 的話吧,早上醒來我突然想到如何解決之前跟 feral cats and dogs 有關的辯題時的論點分類問題了[1],並興高采烈的跟隊友分享,這可是整合了 Ray 的提醒、Sophia 的知識,再加上交大汪汪社的長年官方說法才產生的論述呢!

早上公佈準決賽名單後,一邊祝賀 Ssshhh 之餘,我們也很快決定要去觀看 Happy Robby’s Friends 的比賽,雖說我其實也有點希望可以看 Ssshhh 的比賽,不過終究只能擇一啊。而就在等待比賽開始的當下,我們三人開始聊起對英辯的想法。

Sophie 說:「真的會覺得接下來不能 debate 了要怎麼辦,Steven 有覺得兩次 workshops 中間有進步很多嗎?」

「扼,我其實中間完全沒有練習。」

「不過說真的參加 debate 真的改變我很多,我變得更積極參與像是報告或者演講之類的場合,雖然大部分是中文的。」

「不過反正妳不是在台大嗎?可以跟英辯社的人練習。」

Sophie:「嗯嗯,可是總覺得只是跟自己的圈子 debate 還是有所極限,一些想法都會被限制住。」

「而且也很快就要走了。」

我回答:「說起來下學期應該還會有機會比賽啊!!而且妳也可以去比國際賽。」

「再說那裡應該也可以 debate 吧?」

Sophie:「我有查過那裡也有英辯社,只是擔心會不會程度差太多,無法練習。」

「那就好啦,像我們這裡都沒有英辯社,像我之前一直想要多多推廣,可是都沒有成功。」

Sophie:「可是昨天 Ray 不是說如果把心力放在推廣就沒有心力加強自己的 debate 了嗎?」

「喔,也是啦。」

「只是說,只是說,應該沒有那麼大的影響吧,我的意思是––」

「我覺得我其實也不會跟 Ray 一樣把全力都放在 debate 上啊。」

「為什麼!!」Sophie 激動莫名。

「因為我覺得我本來就已經有了很重要的目標了啊。」

記得嗎?我說過自己從國中就決定走往資工一途,這長年以來的足跡背後當然有著某些信念。雖然我承認,近年確實開始有些迷惘與動搖。或許 debate 也是促使我反思的重要因素之一吧,可是可是……不,現在想來真正令人敬佩的其實是妳話裡的意涵啊,所以 debate 已經成為對妳而言如此重要的東西了嗎?

「等一下!!Sophia 從剛剛開始都沒講話!!」

我們兩人一起望向 Sophia。

「妳呢?妳的感想如何?」

「啊?」

她還是帶著往常的神采:「對我而言要參加英語辯論真的要鼓起很大的勇氣,可是參加了以後真的很好玩。」

「這裡結束了以後,當再次遇到機會時,真的不知道我還有沒有辦法鼓起這樣的勇氣。」

「可是我想,我想,我想。」

「一定,還是會鼓起勇氣的吧!!」

嗯。

那一瞬間,我真的覺得這樣的話好美好美。

雖然每個人對英辯的感動不同,但真的好開心大家都覺得這幾天是那麼好玩。真的真的,雖然我們在這個 tournament 的比賽已經結束了,可是未來的故事一定還沒結束。有天一定還會遇見的吧,有天一定可以繼續寫新的故事的吧。喔,怎麼會,讓人開始感到有點不捨了呢?

新角度

精彩的準決賽開始,不知為何好幾次我都笑到要把臉埋在桌上以免不小心影響辯者。我發現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其實真的可以很清楚看見整場辯論的情形,就好像 Whip 一樣,看到整個辯論的議題與衝突,哪些議題尚未被解決,哪些地方又是誰佔了上風。只是這次的角度更加中立與宏觀。我發現我可以看出這場辯論是 extremly close debate,也能說出一點自己做這種決定的道理[2]。只是雖然自己覺得 government side 贏,我的兩個隊友們卻都和我持不同意見。

最後終究是 Happy Robby’s Friends 贏了,而 Ssshhh 也順利晉級決賽。這麼一來決賽就是她們兩隊的對決了!!剛好都是對我而言特別有感情的隊伍,真的很期待這戰。

決賽的場地變得好正式,由於事先不知道她們選了哪個 motion,所以我們針對 3 個 motions 開始分析:

  • This house would abolish all rights of inheritance.
  • This house would allow people to sell their votes.
  • This house would give two votes to the poor.

我自己覺得第一個是最正常的議題,其他兩個怎麼想都想不出怎麼樣的說法才合理啊。我們三個人不斷問彼此,為什麼?為什麼要這麼做?為什麼窮人的票要比較多?為什麼富人的票要比較多?為何要一人一票?為何不能一元一票?可是怎麼想也想不出答案。後來和 Chris 討論之後他說他曾打過第二個 motion,當時是訂成只有在極度貧窮危及存亡的情況下才可賣票,感覺瞬間就合理很多,之前怎麼會沒想到呢?

最後果然是打第一個 motion(畢竟我和 Ssshhh 的排序偏好每次都一樣啊,哈哈)。看完比賽的瞬間就覺得這是場 clear debate[3],Sophie 終於也同意我的結果了。感覺自己真的成長了!記得去年觀看總決賽時,只會想著如果是自己的話會怎麼辯論,並以駁倒對方的論點而沾沾自喜,而對於比賽結果完全沒有太大的概念。今年,漸漸能夠以更中立宏觀的角度觀賽,而從 Whip Speaker 和觀眾角度的比較,更讓我發現身在局外時想出攻擊論點的關鍵其實真的沒有什麼值得驕傲的,畢竟當局者所受的壓力與責任遠超過局外人所能想像。這些體會大概是因為打了那麼多場 Whip Speaker 所以才有的吧。

感動與成長

聽到自己是 Best Speakers 之一時真的有點反應不過來,Sophie 和 Sophia 也是,妳們真的好棒,第一次參加就有那麼好的成績。上台時發現 Ray 好像有點在意我們的排序,不過其實沒有太大關係吧。

這次的心得分享實在是格外感人,突然有人說起講師有多麼帥氣,也讓我們對學生的開放感到驚喜。十天的時間大家一起克服許多困難,真的有了一點患難情感,就像 Anna 說的,每個人都那麼積極的參與和享受英辯賽,真的是歷年來的第一次。好久沒有像這樣和大家一起感到認同與感動了,我們真的都好棒好棒。

邁向歸途,好多人留在門外捨不得離開。Sophia 向我們感謝道:「謝謝你們這些天的照顧,我真的在妳們身上學到好多!」Sophia 怎麼每次都這麼會講話呢,直到現在還是可以清晰記得妳的神情和當下的感受。接著我和 Sophie 也互相道謝。雖然妳們總要說我經驗較多,可是我真的要說我在妳們身上學到不少。

Sophie 每次都是最積極學習與求進步的人,當我結束一場辯論想休息時,是看到妳那麼主動的問講師問題,才讓我提起精神來。Sophia 總是提醒著我思考的謬誤,老實說我好像已經可以從妳的眼神判斷妳開始反對我的說法了,哈哈。然後妳真的知道好多小知識喔,像是芬蘭教育等等。

更重要更重要的是,我真的好喜歡一起辯論的感覺,在我心裡我們絕對是最棒的 Triple S。老實說從前我常對團隊合作之類的事不太擅長。可是我們之間很不一樣,總是以對等的姿態互相討論並找出好的想法,每次都能以正向積極的心情檢討改進,而不會陷入自我懷疑,這真的是我所待過最有向心力的一個團隊。

謝謝你們!我在你們身上學到好多東西。真的希望在未來的故事裡還會見面。

這次的培訓坊中,我真的成長不少。我對建構論述的結構更加了解了,慢慢可以提出理由與例子,也慢慢增加了分析的層次。我慢慢習慣價值觀被挑戰的感覺了,希望以後不會再如此慌張(我實在忍不住懷疑所有奇怪的 motions 都是 Ray 定的)。在一場場的比賽中,我也慢慢找到綜觀全局觀點,開始可以看懂比賽的過程。

感動與認同,成長與喜悅,每一項都比去年來的更多更多,我真的好高興自己決定來參加這個活動。真的真的,真的很開心。

好多感謝

謝謝 Cindy,真的是因為妳才慢慢跟大家認識。

感謝 Sandy 的捧場還有妳特地的邀請。

謝謝 Micheal,聽你的論點真的讓我學到不少東西。

謝謝 Chris,常常熱絡的和我們聊天,聽你對議題的分析真的有很多幫助。

謝謝 Tony 生動的辯論,每次總讓我笑的得把臉埋在桌上。

謝謝 Happy Robby’s Friend, Ssshhh, Rabbit’s Right, Nevertheless 還有好多對手(原諒我記不起所有隊名),和我們一起進行好刺激精彩的辯論。

謝謝 Sophie 和 Sophia,謝謝妳們讓我學到好多,謝謝你們陪我走了那麼遠!

謝謝 Ray Yen 和 Syed Saddiq 兩位講師的細心指導。

謝謝 Sylivia 和 Amity 好像回答了我不少奇怪的問題(?),還有 Anna 和好多工作人員為我們帶來這麼棒的盛會。

還有好多好多人,謝謝大家一起聚在此地,這十天,真的好開心!

最後也要再次謝謝上次帶我參加英辯坊的 Emily,是因為妳所以我才來到此地呢。

後記

記得剛開始上課時,Sandy 問我,是不是有寫過上屆英辯坊的心得。

「對呀。」我回答。

Sandy:「我其實一開始沒有看到那篇,是過了一陣子以後才看到,剛好是需要回憶一下的時候。」

我開心的問:「所以那篇文章有勾起妳什麼好的回憶嗎?」

「有啊!不然我怎麼會在這裡呢?」

原來我寫的心得還有這種作用呢,在那當下我就決定要再來寫一篇心得文。身為一個寫作者,聽到讀者的支持真的不免感到喜悅。那種時刻我總銘記在心,像是曾有人說過「交資夢想」對他的啟發,又像是某位老友曾說過的,我所寫的人生故事對她的鼓勵。在這樣的時刻裡,彷彿可以終於的被人理解。

去年寫的心得其實背後抱著推廣的目的,所以內容經過了數次精簡。這次我想寫的是回憶,所以忍不住就愈寫愈長了。這麼一來這篇大概真的不能當作推廣文了,畢竟一般人大概也不會耐著性子看完吧。不過寫起來真的很開心,我慢慢的又把十天回味了一次。本文中我有點名的地方如果有句子與事件的錯置,請原諒我不夠清晰的記憶吧。雖然因為畢業的關係這應該是我最後一次參加文藻英辯坊了,但希望未來的路上還有機會見到大家喔 =w=b

相關連結

備註

  1. Motion: This house would euthanize feral cats and dogs.

    LO: The government side keeps saying that they want to kill animals just to save cost. Yes, they actually used the word “kill”! How can they do such a cruel thing to the animals? We opposition side believe that this policy is both irresponsible and inhuman, and it does not actually solve the problem. Let me first give some rebuttals…

    Now, I would move on to my first argument, that this policy is irresponsible. There are three levels in this argument.

    Let’s first think about why the dogs and cats would be on the street at the first place. It is because that their owners abandoned them. Instead of solving the really problem, the simply want to hide the problem by killing animals. But are the animals responsible? No. The real ones to blame are their owners! By killing these dogs, they are telling the owners that it’s okay to be irresponsible, because the government would hide the problem for them!

    Secondly, think about why the cats and dogs are in our society at the first place. It were we humans who kept them as pets for such a long history, that they had lost their ability to live in the wild. It were we humans who made them become dependent on human society. Because we humans bring them into our society, we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e problems they cause. Killing innocent animals is not the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Thirdly, we notice that the government side kept talking about how these animals are causing problems in this society, and because no one cares about them, it’s okay to kill them. But we see there are also some homeless people living on the street who cause problem to this society. So does that mean it’s okay to kill them? No! We believe it is as irresponsible to kill the animals as to kill the homeless people, because in both cases, the government is hiding the problem instead of solving the problem.

    My second argument is that it is inhuman to kill dogs and cats. There are three levels of analysis.

    First we may ask, why we care? But reality is that people do care about cats and dogs. There are clothes made specifically for pets. There are restaurants specifically allow us to bring dogs in. And we say dogs are men’s best friends. It is inhuman to kill whom we care.

    Secondly, there some people who live along and treat their pets as their closest friends or their family members. What would you think if your friends or family members were killed? It is cruel and inhuman.

    Thirdly, we see in this society, we already view eating dogs and cats as an cruel thing to do. We already disallow abusing dogs and cats.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and killing animals? This policy is certainly inhuman.

    Instead, we would proposal an alternative solution: We would use TNR to treat the feral dogs and cats. That is, trap, neuter and return. Because it is neutered, it could not reproduce, and it would be less aggressive. For the case that the animal is infected with an disease that cannot be treated, we would keep it in the care center until it dies naturally. In addition to this, we would require a chip containing the contact information of the owner to be implanted into the animal when a person wants to keep it as a pet.

    Our government side kept saying that they want to propose this motion because it saves money. But we believe that even if it saves money, we still cannot let it passed because it is irresponsible and inhuman. Moreover, our DLO will show you that their policy actually costs more than it saves, and our policy actually solves the problem better than their policy does.

    DLO: Let me first give some rebuttals…

    Now, I will give a comparison about the cost and benefits between their policy and our alternative. First is about cost. Let’s first think about the cost between the policy and the status quo. Our government kept saying that they want to save money, but what money? In the stats quo, because we don’t do anything, we won’t need to build care centers and we won’t need to capture the animals. There is no cost at all. So their policy actually costs more money than the status quo.

    Moreover, if someone’s dog accidentally got lost, what would happen? When they capture the dog, they are going to kill it in 5 days! How can you expect them to find the real owner in 5 days? When the owner discovered that his dog was killed, tremendous harm is introduced. Also, his is going to sue the government and there would be waste of social resource. And think about the one who want to adopt the dog. Do they really expect to find an adopter in just 5 days? Even if someone comes and sees the dog in the first day, he still must think about many things and discusses with his family. When he finally makes the decision, when he starts to feel a connection between him and the dog. He would suddenly finds out that 5 days already passed, that the dog was already killed! He would feel betrayed by the government. No one would adopt animals in the care center anymore!

    Because of the tremendous cost caused by law suits, there policy clearly costs more than our alternative. And we must say that our alternative solves the problem better. First of all, because there is a chip in the dog, it is less likely for a person to abandon the dog, since he doesn’t want people to find him out. So there would not be so many feral cats and dogs at the first place. Also, it is less likely for us to treat the dogs that are accidentally lost because we can contact the owner. If no chip is present, it is unlikely that this animal belongs to someone who cares about him. And secondly, you see, the dogs are animals who have territory. When the government side kills the dogs, the environment becomes empty, and dogs that are potentially more aggressive are going to move in soon. But if we use TNR, the environment would be filled with less aggressive dogs, so that when a new comer appears, it takes time for him to establish his territory, this gives us more time to capture the dog and use TNR to treat him before any harm is made….

  2. Motion: This house believes that your body belongs to the state after death.

    Opinion: This is an extremely close debate. Most of the arguments from the government side were attacked by the opposition side. The attack was not so strong, but the GOV, for some reason, didn’t try to engage directly, but spent most of the time restating their own arguments. However, the arguments and rebuttals coming form the OPP were based on a shaky ground, which is the right for body anatomy that they didn’t prove at all. Also, there existed a big contradiction in their case which damaged their position severely. If the GOV had pointed out how the anonymous body case and family case directly violate their principle of body anatomy, the debate would have been much more clear. However, they just briefly talked about the contradiction of the family case. Actually I think there remained many weak statements in today’s debate, but neither side had picked them out, which make it extremely difficult for me to decide, but I still would prefer GOV a little bit…

  3. Motion: This house would abolish all rights of inheritance.

    Opinion: First of all, the government side came out with a rather unexpected position. I’m not saying that it was bad, but it was unexpected. But basically the main reason of the result is that, GOV is suffering from the same problem as the last round that they failed to directly engage the opposition side’s rebuttals, and this time, the rebuttals are strong so that at the end of the debate, most of the arguments coming from the government side were almost taken down by them.

    The most important principal coming from the opposition side was that one has the right to give their property to his children. They talked about the meaning of life, how the children can live on behalf of their parents, about how the money are earned by one’s own effort, and about the symbol of love. This argument may not be so strong, but the government didn’t attack it directly except for saying that one earns money mainly because of environment. This remains a deadlock for most of the time, but I think OPP is slightly stronger when Cindy, the reply speaker, talked about how a middle class man, by working slightly harder, may be able to earn a little more. Moreover, the story about one’s memory of their house that OPP talked about is so convincing, and the GOV failed to give a good rebuttal to it.

    Another issue brought up by OPP is that this policy can make people lazier. This certainly can be attacked, because they seemed to assume that this policy would have the same result as communism. GOV did try to engage by talking about the China case and that it’s different from the policy. But what’s the difference? They didn’t explain clearly. When OPP extended the case by talking about how a poor father would not work hard because his child could get a free house, I think the matter was settled 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