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使用 GnuCash 記帳的方法

saving

之前寫過一次〈用 GnuCash 為自己記帳〉,不過一些記帳法並沒有寫的特別詳細,加上後來又學了一些新的記法,便以此文稍微記載一下。

原本習慣用手機紀錄每天的花費,然後週末再登錄進去 GnuCash,不過來到異國後,幾乎沒有使用現金,信用卡的紀錄都可以直接用信用卡軟體找到,所以漸漸的就主要只使用 GnuCash 記帳了。

多重幣值

當初會使用 GnuCash 的原因之一,就是為了方便的處理多重幣值記帳的管理。首先我們可以在需要紀錄不同幣值的科目底下建立多個子科目,例如「現金」底下可以設立「美元」和「台幣」。「支出 > 吃飯」底下則可以建立「吃飯 - 美元」、「吃飯 - 台幣」等等。

只要更新匯率轉換表,就會如下自動轉換計算資產的總金額,相當方便:

GnuCash Currency

在科目中紀錄消費,可以從對應的帳戶轉進:

GnuCash Currency Expense

或者也可以從不同幣值的帳戶互相轉換,但轉換時就要指定匯率。例如若我們在台幣帳戶設定匯款台幣 100000 到美金帳戶,並設定換匯成 $3241.81 就會在美金帳戶看見增加了$3241.81:

Currency Exchange
USD Account

薪水、扣稅

紀錄薪水的入帳則可以利用「分割交易」的功能,將扣稅、勞健保等等都記載在同一筆上。

Salary

預扣的部份有的人會直接記到「支出」中的「稅」,不過我通常是先將其轉帳至「資產 > 預扣稅」的科目中,然後在報稅的時候再多退少補,將餘額轉至「支出」中的「稅」或者銀行帳戶之中。

紀錄代墊支出

同樣的道理,假設有三個人一起租屋,你先用信用卡付了 999 元電費,但其中有 666 元還得跟室友收取的話,也可以用分割交易的功能,將 333 元記載在電費支出,但 666 元則先記載在「個人借款」當中。假設對方還與現金的時候,再從「個人借款」帳戶轉帳至自己的現金帳戶。

Loan

信用卡

信用卡的記法是每筆消費都記進「債務 > 信用卡」中,最後要繳費時再從銀行轉帳進信用卡科目中打消負債:

Credit Card

股票

要紀錄股票的話,首先利用證券編輯器,建立想要紀錄的股票。

Stock Editor

再來,建立股票類型的科目,將證券/貨幣設定成該股票單位。

Stock Account

購買時,可紀錄購買的單位和單價。

Purchase Stock

使用價格編輯器更新當前價格,就可以在總資產自動換算,並顯示所有資產的現值。

Stock Price
Stock Value

悠遊卡、禮券

悠遊卡因為直接存入現金,而不像信用卡是借款,所以可以在資產底下直接開個科目紀錄。其他像是禮券等等有固定現金價值的帳戶也可記載在資產中。有的時候有些優惠券的單位跟現金不同,網路上也有人會假裝他是基金/股票,然後幫他開個假單位,自行填入價值單位換算。不過筆者倒是沒有遇到要做到這種地步的情形。

報表

除了單純紀錄外 GnuCash 也可以產生各種不同的報表,例如像是不同種類花費的比例,或者花費趨勢,收入表等等。

以下舉幾個例子:

支出表

Money Spent

支出趨勢表

Expense

資產變化表

Assets

心得

早年對金錢很敏感的時候,感覺記帳本身似乎就是個省錢的好方法。因為會有不想留下浪費錢紀錄的想法。不過隨著年齡增加,這種心理效應好像也隨之減少了。不過總覺記帳還是個掌握自己經濟狀況的好方法,尤其長大了以後,因為受到 Bank_Servicecreditcard 版的荼毒,真的開了不少帳戶和信用卡。加上一些投資,每月不同的獲利與損失,如果沒有好好紀錄,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資金都跑去那了。而「總資產」這個數字,如果沒有記帳的話,其實搞不好根本不會知道。但知道這個數字,或許對未來的想像就能更加清晰也說不定。

參考

一些網友也寫了 GnuCash 的教學文章可供參考:

目前 GnuCash 的中文化主要由中文化團隊所負責。中文化檔案可以在 GitHub 上找到,不過好像不常更新。

墜落並重來:記 2017

forest

「就是有種,不會再燦爛了的感覺呢。」

「其實我也是。」

「總覺得再也沒辦法燦爛了呢。」

– 與同學的對話

墜落谷底的小孩

原本期望能愈來愈好的,可是天不從人願。2017 年,生病的天數來到了目前為止最高的 142 天。足足佔了 2017 年的四成。就在這樣危殆的情勢裡,故事的巨輪又開始轉動。

在原本的公司位址,買午餐時還能偶爾迴避跟別人吃飯的可能性。但公司搬到了新的位址之後,幾乎都和同事一起吃飯。不知是不是因為這樣所以增加了被傳染的機會呢?

然而因為太常生病了,也出現越來越多例子是周圍的人看似沒有生病,自己卻還是頭痛起來的情形。以及每次都只是頭痛,偶而拉肚子,卻幾乎沒有咳嗽流鼻涕的狀況也實在愈來愈令人質疑。不免重新開始思考研究所之後的感冒假說或許根本不屬實。

同時也重新開始一直看醫生,雖然每次吃藥都沒有緩解的效果,最後終於看到了醫生說我應該要考慮其他可能性的地步。「去看神經科吧。」醫生表示。

隱隱約約覺得自己每一天都朝著懸崖的邊緣前進,而且每踏出一步,就愈加沒有能力阻止自己踏出下一步。甚至偶爾還會覺得如果到時真的掉下懸崖搞不好還是件好事,畢竟那樣就不用再好累好累的阻止自己走向懸崖同時又無力的失敗了。豈不是很好很好嗎。

〈2016 年末回顧〉

太長陷入效能低落,無法專心的狀態。真的是件極其令人沮喪的事。一方面工作已經消耗了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使得下班後已經很難有機會學習成長。同時如果還有四成左右的時間陷入生病狀態的話,能夠運用的時間就所剩無幾了。

那是一種,被剝奪成長能力,連努力的資格都失去了,一日一日漸漸陷入泥沼中,漸漸看不見未來的焦慮失落感。繼續這樣下去的話根本什麼地方也到不了,什麼事也無法完成了。中午和同事吃飯時,總是聽到同事聊著,今天的工作又學了什麼相當開心,卻只有我一個人彷彿陷入了深淵之中,不知該如何是好。

那年真也是多事之秋,除了平常的工作以外,也花了很多時間在論文上。隨著生病的時間加長,也有很多即使頭痛,還是努力寫程式,或者寫論文的日子。那真的是一段困難的日子,尤其在頭痛的情況下,雖然勉強還能無腦的打程式,但幾乎很難有心力研讀論文。好幾次幾乎要放棄,但幸好最後還是勉強投上了 AAAI,真的得感謝同伴的支持。

paper

當時隱約透漏情況的留言。

同時我也還在進行留學的申請準備。後來幾乎要放棄了,因為其實我根本無法相信當時那個狀況的我所做的任何決定,我覺得這種狀況做的決定不管是什麼,事後一定都會覺得是錯的。一定都會後悔的。所以我想要拖延,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先離開當時的狀況,等一切明朗了以後再來做決定。1

「我想要直接放棄今年的申請,然後去當研究助理,專心準備明年的申請。」我這樣說道。

「可是去當研究助理不見得完全有利,你之前到了台大,可以說是維持了向上的趨勢,後來又來到這家公司,也可說成是持續到了更好的地方。可是去當研究助理,這樣的故事不見得完全正面。」前輩說道。

是呀可是,持續向上的趨勢根本是騙人的表象。此時此刻的我的感受,實際上就是無盡的墜落、向下,而要繼續維持這種向上的表象,實在,實在是好疲累啊。

time

你陷入了一个思维误区,这个误区很多年轻人都存在:以为社会和学校一样,认为社会人也必须像学校教育中的学生那样一级一级逐级升迁

杨大懒人的回答 - 知乎

可是我終究是怕了,我太害怕偏離外表看似正常的軌道。我太害怕停止了。記得也曾聽人說起是否當研究助理才出國的決定。他說一開始也擔心別人的看法,但後來才發現其實根本沒有人在意你在做什麼,只有自己才會把自己做的事看的那麼重。但我終究無法完全看開想像中的他人目光,終究不足以做出不同的決定。而事件的發展也不免有些無可挽回的必然性。

所以就前進吧,雖然只剩不到一個月,還是去考托福和 GRE 吧。2記得一邊忍著頭痛,一邊讀著英文。腦海有個聲音連聲警告著:「不行,會死,會死,會死…」3而我則必須努力吶喊著:「不行,我不能死在這種地方。」

或許終有一天,害怕偏離軌道的心情將會逼死自己,但至少這次,無論如何都要先撐過去。漸漸也理解世界本質的冷漠,其實不管多麼努力的吶喊,也不會有人真正聽到。不論如何努力克服內心的困難,也不會有人理解這種內心的努力。這些吶喊與掙扎在事後看來,一點意義也不會留下。

當然繼續吃老本,還是順利的考完了考試。然後雖然沒有太大的精力在短時間內研究各個學校的研究,還是努力的選了校。努力的寫了還可以的 SOP 和申請文件。然後在時限前交出申請。

最怕的其實是面試。因為當時的我,連自己都不太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研究。而我覺得面試的時候,一定會被看穿這點吧。「先面試了再說吧。」如此這般的鼓勵自己。機械式的,推動自己前進,說服自己未來或許一切都會解決的。

最後的最後,雖然意外的也有錄取一些地方,但停下思考,才發現自己還是太過害怕,太過不想要在這種狀況下做巨大的決定。無論是好是壞,我都必須拖延才行,然後幻想未來的我能夠重新拿回做決定的能力。

當時的我,確實不足以決定直接去念了。卻也不足以決定到了這個地步再重新選擇去當研究助理了,於是就選擇了碩班的選項。4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就趕快去嘗試。因為,Let’s face it, 你坐在那邊想再久也不會想出來的。

“在開始之前,我應該要好好思考一下我想要的是什麼” - 是我最常聽到的狗屁。

我應該要先停下來思考再前進才對嗎?那個用死亡字眼嚇唬自己的我,肯定會說是的。因為在認清自己想要什麼之前,所有的行動都沒有實質的意義。但改變也能帶來新的契機,「雖然改變不見得會更好,但也只有改變能讓人生沒有遺憾。」

待續

時間到了 2017 年底,從有紀錄以來,累積的總頭痛天數已經來到了 467 天。

每次總是持續痛著一個星期,然後又好一到兩個星期。所謂的痛倒也不是刺痛,而是悶悶的痛,彷彿像是記憶中的發燒,但卻又好像不是,難以敘述確切的位置,難以明瞭究竟為何。

頭痛的時候心情好像也跟著變得消極了些,也總是想推延把事情堆到頭痛結束以後再做。而頭痛時彷彿專心的能力也會跟著下降。

這到底是什麼呢?抱著忐忑的心,終於來到了神經外科門前。

至少,這次請讓我知道自己面對的到底是什麼。

系列文章


  1. 當然,如果抱著「只要是當時的自己,所能做的最佳選擇,就不需要後悔」的世界觀的話,或許就能反過來覺得這種狀況做的任何決定,都已經是這麼壞的狀況下所能做的最佳決定了。如〈後悔〉一文尾段所述。不過,在這個例子裡實在無法認同這種說法。所謂的「當時的自己」如果狀況真的很不好的話,就算他做了他所能做的最佳決定,又怎麼能讓我不後悔呢? ↩︎

  2. 詳情記載於〈再戰英語測驗〉。 ↩︎

  3. 當然理性上我大概覺得不至於會到死亡的地步。之所以要用那麼強烈的措辭,大概是因為一部分的我很認真的認為在這個時候申請是個錯誤的決定,所以才想方設法要脅迫自己停止吧。至於這部份的我為什麼會這樣覺得,也有不少原因。一方面是,在身體狀況不明的情況下,離開有全民健保的國家,實在不能說不危險,在最糟的情況下會遇上接近字面上的危險也是不無可能。另一方面是到了這地步,回想做研究的記憶,其實只記得頭痛的痛苦而已。事到如今我根本無法確認自己到底喜不喜歡、適不適合、有沒有能力做研究了。相較之下,寫程式的記憶還是有許多光明的,所以往碼農之路前進其實反而有較高的確定性才對。 ↩︎

  4. 如果不是因為這段歷史將自己陷入了這種情境,搞不好我根本無法克服覺得 MS 太花錢,所以不想讀 MS 的心情。見:〈關於所謂的出國夢〉。 ↩︎

墜落並重來:前傳

creek

「打不倒你的,能使你更強大。」

事到如今根本無法相信這種說法,有的時候苦難就只是苦難而已。

要是沒有經歷過這種苦難的話,或許早就到了更好的地方,或許就有能力做更大的夢了。

雖然先前也在〈眼界、控制、選擇〉寫過了這個故事的起始,不過總覺得這個時刻,似乎想再完整寫一次這個故事,所以就這樣寫了起來。

無家可回的小孩

故事的開始在多年前,大學畢業的時候,回到家休息了一陣子。但卻在某天開始突然變得昏沉,有時還會一直流鼻涕。「是感冒吧?」我想。可是一個星期過去了、兩個星期過去了、三個星期過去了,始終沒有好轉。

這時才想起,小時候其實常常會流鼻涕,自從上了大學後才好轉。總覺得是因為家附近的廟總是在燒金紙的緣故。離家的這幾年,或許是為了空污的防治,燒金紙的塔蓋起的高高的煙囪,但煙囪的高度恰好就到了我們家處於的樓層。或許這讓空污對我家的影響變得比我小時候更大了也說不定。

所以,說不定這是過敏呢!去看了醫生,吃了過敏藥,精神又好了一陣子,可是停藥後,很快又復發了。

長期的昏沉瓦解了我做任何事的動力,我無法計畫,而且也難以運動。即使想跑步也感到極度疲倦。這時的我開始變得有些焦慮恐慌,我擔心或許這樣的情況太久會對心智造成無可逆轉的損壞,而什麼事也無法做的狀態也令人沮喪。煙塵造成的心理壓力也逐漸增大。就算沒有過敏又如何呢?難道長年吸入這種惡臭不會導致癌症嗎?

長久以來,一直都滿足於操縱各種變因觀察結果來達成目標,無論是不斷改進讀書方法,還是除錯程式。可是這次,我卻遇到了困難。

藥物的作用能暫時抑制過敏反應卻無法根除,反而是副作用讓人心驚。維持長年的運動或能改善,然而我卻無法開始運動,也難以等待到產生效果之時。煙塵難以免除,陣陣襲來之感只覺令人更加墮落。我想或許延長待在外頭的時間能有幫助嗎?可是我又能做什麼呢?就算想去書店,也因完全無法集中注意力而無法閱讀,強大的疲倦感令人只想待在床上,可待在家中,又有不斷病情加重的心理壓力。不管這段時間發生了什麼,被誘發的體質轉變似乎都讓我陷入難以脫出的泥沼之中。

整日無事可做,僅能無力的往下沉淪,這種感覺難以承受的令人沮喪。失去了計畫與目標的能力,彷彿靈魂中也有部份死去了。是呀,這病剝奪的東西不就是我長年用來定義自己的東西嗎?到了這種地步,即使只是日復一日也覺得辛苦,那些對生命意義的質疑與疑問顯得如此奢侈。

很害怕,害怕的是我回不去了。如果一輩子被困於這種狀態,那麼我將到不了任何地方。

「想離開家裡,無論如何的想離開家裡。」帶著這樣的心情,再次踏上了離家的道路。

離開的時候,其實是充滿徬徨的。因為我深知,如果用這樣恐懼的心態逃離了家裡。其實就意謂著,未來的我,終將成為,無家可回的小孩。

離開之後情況其實沒有馬上好轉,但過了一陣子後終於恢復正常了。根據統計,一共有 42 天浪費在生病上。

害怕人群的小孩

到了台北以後,順利的度過數個月的清明時光,幾乎要讓人覺得前途終於光明了起來。然而某一天開始,突然又出現了類似的昏沉感覺。或者更精確的形容,總覺得他跟我記憶中感冒時發燒的感覺很像。以前的我通常把他稱為「頭痛」,但其實是精神狀態沉沉的,頭沉沉的,而不是刺痛的感覺。

無論如何,我又試圖去看醫生,但不論是吃正常的感冒藥或者是過敏藥似乎都無法成功迎來症狀的緩解。以前真正的發燒時,只要吃了普拿疼就能感受到變好的。但這種症狀則無法因為普拿疼而有任何改變。

一直到看了耳鼻喉科以後,他看了一下我的喉嚨,說某個地方有感染的現象喔,然後往喉嚨裡噴了某種東西,才終於在隔天解除了症狀。

然而,其實我無法確定,究竟是藥真的有效呢?還是只是時間到了自然恢復了。我也無法確定,數個月前在家裡被視為過敏的症狀,是否真的是過敏。而那時的事件,又是否跟這次的事件以及之後的事件有任何關聯。1

但從這個時候開始,我就陷入了清明一兩個星期,頭痛昏沉一兩個星期的無限循環。

我開始紀錄頭痛的時間點,以及開始與結束時發生了什麼事。由於耳鼻喉科的經驗,加上總覺得只要一跟有咳嗽狀態的同學一起吃飯,隔天馬上就會出現這種症狀。我漸漸相信,這個症狀是感染引起的感冒。

小時候其實常常感冒的。但從這個時期開始,除非得了流感,產生激烈的感冒症狀,否則我幾乎不會有以前那種發燒的感冒了,也不太常咳嗽或流鼻涕。而是只有一直不斷反覆的產生頭痛昏沉的現象。理論上如果我真的有時是感冒,有時則是另外的病,應該要分得出兩者的不同的,可是我卻無法分得出來。所以,應該是感冒吧,我想。

開始習慣的帶起口罩,甚至開始有些害怕人群以及吃飯的場合,想避開會被感染的可能性。變得怕生與緊張兮兮,成為了害怕人群的小孩。這樣的我到底該怎麼辦才好呢?

入學的第一季,就花去了 40 天的時間在生病上。

拖延等待的小孩

頭痛的時候,失去做事情的動力,於是就做著一些浪費時間的事情,等待一兩個星期後的緩解。清明的時候,就想,或許這就是終結了吧,終於會沒事了。直到一兩個星期後又陷入頭痛的泥沼之中。

漸漸的養成了推延與等待的習慣。頭痛的時候接到信,就想,等清明了再回答吧。但清明的時候因為過了太久了,就沒有勇氣回信了。無數的獵人頭信就這樣躺在信箱裡。2

意外的是,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台大的生活並不特別難應付。一些課雖然上課都聽不太懂,使得自己難以安心。但考試意外的考得還不錯。幾乎在台大選的研究所課的作業繁重程度都明顯比交大大學部的課來的輕非常多,幾乎不用付出太多心力就能寫完作業與應付考試。

「我在吃老本吧。」我想。

又或者,是因為我怕了,所以淨是選一些簡單的課呢?

我在碩班又做了些什麼,學了些什麼呢?總覺得我只是在無盡的拖延中,癡癡等待有一天能夠重回軌道而已。

2014 年,生病的時間共佔了 99 天。那幾乎是快 30% 的失落時間。

幸運的是,開始工作的第一年,生病的時間降到了 65 天。或許只要繼續等待,不斷的耗掉時間,最後終有一天會變好的吧?漸漸的也不去找醫師看感冒了,畢竟藥吃了其實也沒有什麼作用。

後來的後來,最後悔的事情大概是沒有早一點意識到這可能不是感冒,沒有早一點以「頭痛」做為主要症狀尋找醫生,並嘗試找到原因。但是說起來這樣的昏沉實在是太難突破的循環:每次頭痛就什麼都不想做,只想拖延直到頭痛結束的那天,因此實在也沒有太強的動力去看醫生。但一旦好了以後,又總覺得或許就可以這樣一直好下去了也說不定,直到下一輪頭痛再次襲來。

就這樣,五、六年也過去了,浪費的時間數也數不清。

待續

原本期望能愈來愈好的,可是天不從人願。2017 年,生病的天數來到了目前為止最高的 142 天。足足佔了 2017 年的四成。就在這樣危殆的情勢裡,故事的巨輪又開始轉動 – 下一篇,〈墜落並重來:記 2017〉

系列文章


  1. 後來我普遍認為前一段昏沉和這一段開始的頭痛,是兩種不同的事件,只是恰好發生在類似的時間而已。 ↩︎

  2. 例如像是 Facebook 的信。 ↩︎

懶人電鍋料理

雖然標頭圖片好像是不錯的美食,不過其實我一直都吃得很隨便。以往早餐通常是吃個三明治草草了事。午餐和晚餐則是吃著不確定是否有食安疑慮的五十元便當。省錢歸省錢,久而久之,腸胃也變得不順暢。最近便有了嘗試自行烹煮的念頭。然而對於本來就對食物不講究的我來說,煮飯實在太浪費時間了。於是便參考了網路上的文章:〈[食譜] 電鍋+小鐵杯真的是一人份料理的福音!!!〉,嘗試調整自己的食物攝取。

首先早餐,簡單的用電鍋煮個水煮蛋。然後配上全麥土司、一條香蕉、以及一杯豆漿。感覺攝取的食物較以前來的更多,也能讓腸胃順暢些。

主餐的話,就利用在網路上買的小鐵杯,放入米、不一樣的菜、一些肉、香菇、蛋,以及綠豆湯等等。效果如下:

放置好後,就當成煮飯開始煮,煮好如下:

就可以開始吃了。大部分的情況也不需要什麼調味料。不過有時還是會用到鹽,綠豆湯則會需要糖等等。

雖然每天吃起來有點單調,不過跟以前大學四年都吃二餐三樓相比,好像也沒有特別不好。至於好吃於否,本人是覺得尚可接受。從腸胃健康度來評估,似乎這樣吃起來好像比以前好的多。

希望以後也能順利活下去。

再戰英語測驗

距離上次挑戰托福測驗1,不知不覺也過了許多年頭。雖然這期間感覺在英文造詣上一直沒有什麼長進,不過在局勢的進展之下,又有機會嘗試參與考試。於是便以本篇文章紀錄。

準備托福

其實一直都有出國的夢想,只是一直無法下定決心2。雖然常常想說要好好準備托福,不過每日忙於瑣事,也就一天過一天。某天知道朋友去考完了 GRE,才突然覺得自己繼續這樣下去不行。 只記得朋友說:「直接報名,時間到自然就會完成XD」在朋友的鼓勵下就真的選了個日期,卡刷了下去。然而時間到了,根本沒有自動完成啊!!為了避免像上次一樣把錢丟進水裡3,就請了一週的假,努力準備了一下。

因為平常對閱讀比較有自信,所以就沒有準備。然而聽力還是用考滿分網站做了三回的 TPO 熟悉題型。由於上次的口說考的不好,所以這次花了不少時間練習。一開始有找一些朋友斷斷續續用 TPO 的題型一起練習幾次,不過因為大家都很忙就沒有繼續了。密集的一週,一口氣先自己練習完 28 個 TPO 的 Q1, Q2。當時覺得這樣刷完之後答題的感覺改善很多,可以順利把回答講完,也更有自信了。最後又挑了 14 回 TPO 把 Q3~Q6 也練完。然而最後口說反而考得比裸考那次還差。感覺似乎沒有掌握到要領。

寫作方面,由於平常我都是用 dvorak 鍵盤,對考試使用的 qwerty 鍵盤不熟悉,記得上次考時字都打不太完。所以這次就花了不少時間熟悉 qwerty 至少可以盲打快一點。由於平常太累,而最後一星期也不可能短期增進寫作能力了,所以主要是研究了一份自己的模板,然後利用一回 TPO 做了練習。

這次準備起來有個意外的收穫是,發現努力唸書真的很開心呢,感覺工作以來好久沒有長時間認真學習了,真的好懷念。說起來人生能專注在學習的時光實在稀少。到了碩班或者是博班就必須要把大部分時間花在做研究而不是學習,工作如果太累,下班又很難有力氣學習了。一般人也不會單純為了學習重念大學,畢竟那樣在經濟上太不切實際了。學習真是一個奢侈的興趣。

托福結果

最後的結果除了口說以外都有提昇,看來有準備還是有差。

2017/11/18 TOEFL iBT

Score: 107/120 (Reading: 30 / Listening: 30 / Speaking: 22 / Writing: 25)

雖然很高興成績有因為練習稍微提高一點,還是很不甘心口說沒什麼進步。記得上次文章曾說過「我覺得我大概來不及找出像當年一樣突然提昇閱讀/聽力的神奇方法了。如果有一天我的口說/寫作真的能進步的話,一定是長期的累積吧。」事到如今,累積的還是不夠。

之前考完一戰以後其實也經歷了不少事,例如像是參加不少英辯活動,也曾贏過復興台大聯合英語辯論公開賽,或者是參加了東北亞英語辯論賽。另外也去了美國實習了三個月。4還用英文實戰了許多面試,從緊張萬分到能夠穩定面對。5。然而早有前輩表示英辯無法直接轉換成托福成績6,而實習時其實同事大多講中文,根本沒進步,反而再也無法宣稱自己從未在國外待過了。面試也只有幾場,根本進步不了多少。最終,這一切還是都不能轉換成實際的口說能力,

究竟,該如何才能超越原本的境界呢?

事實上,正常的臺灣學生, 托福口說要突破25大關是非常、非常、非常困難的。 我認識的各種強者變態中,也只有一個人超過25, 他考過兩次托福滿分(舊制)、新制 117、 是臺灣第一批取得口譯證照的人, 而且GRE在臺灣筆考就考了77X(這就是俗稱的強者我朋友吧), 目前在米國唸博班─ ─ 我並不是說完全不可能考到25, 而是說,刻意去追求超過24的口說分數是不實際的。

[心得] 托福40天破百全攻略+送佛心得(五)

記得看過前輩文章寫道:

把英語臨場會話應對能力從 30 分練到 80 分, 多與洋鄉民接觸、增加機會, 比把刷題力從 80 分練到 90 分來得有用。 但腦弱者會傾向 已知的刷題模式 而 逃避 未知的練英語會話 + 怕丟臉怕失敗怕東怕西。

https://www.facebook.com/tw.yang.30/posts/1919432621640393

感覺真的很有道理。當年面試時也是覺得很難表達想法,而且面試官各種國度的腔調都有,因此要聽懂也十分勉強。然而真的也很難找到實際的方法加強這塊,雖然搞不好有些神秘又不用花錢的方法,例如像是廣投履歷,雖然沒打算拿 offer 還是去參加一百場面試當練習。不過實際上好像也有心裡障礙不敢真的執行上述事項。

如果未來還有機會三戰、四戰的話,不知是否要借助補習班的力量了呢?也不知有沒有那種只補口說寫作的班。只是一直是自學派的我,實在有點不甘心。不想屈服於補習班之中。

準備 GRE

想到同學好早就考好 GRE 放著多年,我卻遲遲沒有進展。不免也心慌。為了準備 GRE,最重要的就是單字了。雖然背單字一直是我很討厭的念英文方法,但因為時間短促,似乎也真的只能背下去了。

記得當初打開 Magoosh Vocabulary Builder,做 TOEFL 的單字題目時,雖然沒特別準備,但一次就通關了。可是一打開 GRE 的單字題目,第一關就一大堆不會。這就是 GRE 與 TOEFL 單字間的巨大鴻溝。

最後我主要就是利用短暫的下班時間做 Vocabulary Builder 的題目,共做完 7/7 basic words, 7/8 intermediate words, 2/8 advanced words。除此之外還有看 Magoosh GRE Vocabulary eBook 的一部分。最後則是請假了一個星期,跟 TOEFL 一起準備。做完了考滿分的 KMF 四次模擬考。以及 PP 兩份。

數學的部份用考滿分的練習題練手感,感覺還行,所以就只用了 KMF 四次模擬考一起準備。以及 PP 兩份。

AW 真的是對我來說最難的部份,可是也是最難在這麼短時間內提昇的項目。最後我是看了幾篇高分作文看要怎麼寫,然後寫了兩篇作為練習。

考前的掙扎

實際進行上述的練習時,早已是 11 月。說起來都是自己的意志力不夠,才會不足以在工作中同時準備英文,以至於拖到那麼晚,都還沒準備,幾乎趕不上當年的申請季了。於是當時決定要放棄申請,跑去當研究助理什麼的,然後繼續準備,未來再申請一次。

當然,常常想東想西的我當時想了一連串可能性:因為清楚明白自己的意志力,所以知道自己不僅無法在工作中同時準備英文,同時也無法在那個當下就下定決心拋開一切,當起全職考生準備當年的申請。或者說就算真的拋開一切,其實也會因為要交接什麼的而無法來得及當年的申請。

因此一旦決定申請,剩下的時間勢必無法全力準備英文,以至於相當不可能考出好的成績。就算考出好的成績,也相當不可能能夠全力選校、寫 SOP、準備面試,以及之後所有的一切。以至於最後搞不好就因為覺得沒使出全力不甘心,而導致還是要次年重新申請一次的後果。然而到時就遲了,根本來不及做出什麼好研究,以至於最後變成後年才會重新申請一次。如果這樣不如一開始就放棄然後先弄好交接,之後就全心準備次年申請的好。

越想就越多奇怪的結果。或許我確實犯了網友說的錯誤,凡是總是「有十成把握才敢動手」7所以才一年拖過一年, 後來被長輩說服,力拚一試,反正最差就是真的後年再重新申請一次不是嗎?

事後回想,雖然確實對自己的努力不太滿意,但其實像是 TOEFL / GRE / SOP 等等之類的,就算再投入更多力氣,可能影響性也不大吧。如果當初真的放棄改準備次年的話,唯一可能有很大不同的只有「研究」和「選校」而已。

尤其是選校,畢竟像這次一樣在截止日的前一個月才慌亂的在下班時間選校,想也知道根本沒辦法仔細看,只能學著人家照排名亂選而已。

日本東京御茶水

決定要申請後,首先要感到慌張的就是日程已近,實際上,其中一間學校的的截止日在 12/5。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我已經無法在台灣找到能趕上這個截止日的考場了。 於是就只好把主意動到出國考試上。

幾經搜尋,最後找到日本東京御茶水的考場,距離接近,也比較安全。

因為我實在很想省錢,所以不知死活的選擇坐紅眼班機一日來回日本。大概是因為沒有訂旅館很可疑,所以過海關還被搜身。而因為入境時太誠實,說自己的入境原因是要考 GRE,還跟入境官解釋什麼是 GRE 解釋好久。總覺得好熟悉,之前在某個國家不也是硬要用真實的理由入境嗎?5另一方面我也不禁懷疑,說不定其實都走到這地步,一部分的我還是想要放棄,所以才故意弄出這種事件。畢竟如果我如此戲劇化的被擋在這裡,那麼我就可以合理的放棄了。但如果我成功前進,那就放手一搏吧。說不定我其實偷偷的這麼想。

去日本的那個月,加上一部分的申請費,一張信用卡帳單就超過八萬。想想這還真的是有錢人才能玩的遊戲。如果是學生時代的我啊,肯定是做不到這種事的。可是硬要這樣前進,而不是等待下次,真的是正確的嗎?

最後成功考完,感覺算是通過了門檻。

2017/11/28 GRE

Score: 330/340 (V: 160 / Q: 170 / AW: 3.5)

終局

說起來當時就算出國考其實也趕不上 12/5 的截止日,而且最後我也真的沒趕上這個截止日。所以我也一度想直接放棄這間學校,但後來我發現他的申請系統其實不需要提交真正的 GRE 成績就能送出了。於是想說就試試看吧。想不到最後還真的有被審查,甚至還有面試,雖然最後沒有錄取,但也是出乎意外了的好了。因為其他很多相對比較不夢幻的申請大部分都無聲無息的被拒了。

雖然最後的結果實在難說滿意,但想想如果當初一開始就放棄了,也就不會有這段故事了吧。


  1. 在 2013 年,曾經考過一次,得到 103 的成績,參見〈終於考了英語口說和寫作測驗〉。 ↩︎

  2. 在不同時期曾考慮過各種不同的方法出國,但始終沒有成功執行,參見〈關於所謂的出國夢〉 ↩︎

  3. 2013 年考的托福成績後來沒有用在任何地方。 ↩︎

  4. 當時跑去微軟實習了 12 個星期,見〈在 Microsoft 的三個月,最美的風景是人〉。 ↩︎

  5. 以軟體工程師作為目標,參加了數場面試,見〈一隻鳥接著一隻鳥〉。 ↩︎ ↩︎

  6. 「雖然我開頭說我打過英語辯論,但是以托福的考試制度,我的口說有些壞習慣,真的不會高分。」– [心得] 七戰100 感謝送佛 托福真的要靠硬實力。 ↩︎

  7. 「很害怕嚐試『未知』、很害怕『犯錯』;一定要先摸清楚,有十成把握才敢動手」 – 空想科學: 後天養成的腦殘習慣。 ↩︎

步步探索

neural networks

求職要有想法,如果沒有就去探索

https://www.ptt.cc/bbs/Soft_Job/M.1471617932.A.B45.html

先前以軟體工程師為目標的求職之旅以失敗告終後1,為了尋求第一份工作,我又展開新的旅程。這次除了希望能趕緊擁有自己的穩定收入外,也想要多學多接觸機器學習一點,於是便以機器學習相關工作開始了新的求職之旅。

WorldQuant – Quantitative Researcher

雖然有聽聞一些風聲,不過因為據說薪水很高,加上之前在 Jane Street 面試過1,不免對相關產業有點好奇。於是抱著玩味的心態,先報名了 WorldQuant 的徵才。

一開始先是進行了一番很有數學味的筆試,還在那裡巧遇同屆的同學。互相加油打氣之後,說了道別。最後成功進入複試。

接下來去現場面試,也是先考了數學上比較複雜的程式題目,所以讓我思索良久。跟一般程式面試總是鼓勵大家把想法說出來不同,我說到一半面試官就阻止我,叫我先想想,自己開始用起手機了。讓我難免有點不知所措,幸好最後還是有想出一些解法。

問到面試官為何要來這家公司,對方倒是很直白的說,最重要的就是錢,一切都是為了賺錢。 像是有些人會想發表一些投資交易的論文,感覺就不是很有用處,只有賺得到錢才是最重要的。

「可是說不定你們想出的方法,等沒用以後,還是可以撿起來發表一下論文?」我問道。

「可是發表對我來說根本不重要。」

「就像我剛剛說的,我只在乎賺錢。」面試官回答道。

結束面試以後回到學校,雖然覺得賺錢最重要好像很有道理,不過還是覺得氣場有點不合,就跟獵人頭說想結束面試,不繼續下一關了。

Zillians – AI Developer

因為在網路上看到 Zillians 要招 AI Developer 覺得很有興趣,於是就投遞了履歷。

當初因為自己的人工智慧背景感覺不太行,所以除了履歷之外還很認真的寫了一份類似自傳的文件,說明自己的動機。也不知當初是怎麼想的,不過最後成功獲得邀約。

面試前有個作業是要研究 Caffe 的程式碼,並做一些調整。花了一些時間才終於完成。最後去參加面試,也是一般的程式考題,加上 Caffe 程式碼講解。

問了面試官,為什麼會選擇 Zillians 呢?面試官給了特別的回答:

「因為當時 Zillians 實在是個很罕見的機會。我怕要是他倒了我就沒辦法在這種公司工作了怎麼辦。覺得其他的公司以後再去可能都還在,所以我就先來這裡了。」

座位的布局跟一般新創一樣屬於公開空間,不過據說如果真的想自己一個人安靜也是可以。說著說著,面試官就帶我走到了某一層的房間裡,果然看到一位工程師自己一人待在大大的房間裡打著電腦。和她打個招呼後,我就繼續去參觀別的地方了。後來有機會再聊的時候又問起對方,但她好像也不記得我去面試的這件事。

經過一階段面試後,又透過視訊面試了第二輪。其實拿到的 offer 薪水是求職之旅中拿到的相對高的,而且也覺得做的應該非常有趣。不過總覺得哪裡怪怪的,所以最後就沒去了。

Appier – Machine Learning Scientist

當初聽聞 Appier 是在機器學習領域頗具盛名的公司,而且也有學姐在那裡,所以就請學姐內推了。

內推完一兩天馬上就收到回應,要填一個很複雜詳細的個人資料表,不過還好問了以後有些欄位不填也可以。聽說後來就沒有這個表了。

第一輪面試,問了一些機器學習和程式的考題,對方還以為我應該要寫好一份機器學習作業,不過不知為何當初沒有拿到。還好還是順利過關。第二輪面試約在國定假日,跟高階主管們連番對決,還用視訊跟遠在不同國家的資深前輩面試。

同樣有許多機器學習和程式解題的拷問,同時還問了碩論在做些什麼的相關問題。最後也跟高層進行了類似聊天的面試。記得問問題時我都不著邊際的問像是「你為什麼決定創業?」之類的問題,不過竟意外的讓對方感覺我很健談。

最後回去以後,成功接到電話通知拿到 offer。

Facebook - Machine Learning Engineer

這個面試其實跟這篇文章的其他面試是在不同時間發生的,不過放在一起講好像比較方便。

故事的開頭是 Facebook 的人資透過 LinkedIn 傳了訊息給我,不過因為當時工作太累了而且各種原因不太提的起勁,所以就讓信留在收件夾長達一個月,一直沒有回覆。直到最後又收到最後通牒的信,說是再不回應就沒機會了。

在接近週末的時候,聽到同學們竊竊私語聊起最後通牒信。那時我才發現,原來不是只有我會把 Facebook 的獵才信丟在信箱放著不管一個月也不回覆啊。

仔細想想是為什麼呢?一方面當然覺得太累面了也沒什麼用,另外一方面,雖然去國外當工程師仔細想想也很不錯,可是在那個當下總覺得還有其他想做的事。但因為經濟上的考量,如果我真的拿到這種 offer,我肯定會接受的吧。然後故事繼續發展下去,肯定會因為經濟上的考量所以一路前行,失去花一點時間繞路做其他想做的事的能力了吧。

所以雖然確實想做工程師,但在那個當下還不行。然而,也覺得自己實在太常把內在的動機想的比外在的動機還重要了。事實上,有時候只看內心想法而不看外在環境是不行的,畢竟景氣風潮趨勢都不是會等人的。

於是,不如就試試看,再一次的讓命運決定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吧,再一次的隨波逐流看看未來的事件會引領我去何方吧。這樣想的我就趕緊寄了回信。

Destiny

後來跟人資談,她表示有機器學習職缺的地方很多,不過這批招募多半會在英國和美國中選擇其一。然而如果是英國就可以直接上工,美國的話就要等抽簽證,而到時沒抽到,並不保證在其他國家還有職缺。

英國呀。想想我也有認識同學畢業後到英國唸書最後在英國 Facebook 工作的,因此這種選擇我大概也不排斥。而且仔細想想如果一開始就到了美國,說不定會因為經濟上的考量就不再有勇氣去其他國家了,因此先去其他國家看看好像也不錯。這樣一想其實我也有學姊本來在美國,但跑去英國的。之前她路過台灣還一起亂聊過,感覺也沒有因經濟所以不敢轉換國家的困擾。或許我還是想多了。

首先就是電話面試,這次跟上次準備一陣後還面了兩次失敗不一樣1,雖然完全沒準備,但還是面了一次就成功過關。不知道是機器學習的職位程式要求較低,還是純屬幸運呢?又或者是這些年來偶爾還是有寫一些程式解題的累積?

和面試官聊了一下西雅圖的情形,據說他們除了寫機器學習的系統外,有時也是有機會把做的東西發表成論文,而感覺氣氛也滿有趣的!以前在微軟實習時也常經過西雅圖2,因此對那裡的印象不錯,若能去也是很棒的事吧。

只是到了現場面試就面的七零八落。雖然程式解題還是有勉強解出來,但遇到機器學習的基本理論,和大型機器學習系統設計的問題就幾乎回答不出來。一方面覺得不甘心,雖然這些年一直說想學習機器學習,但其實根本在原地踏步的感覺。另一方面,又覺得鬆了一口氣,畢竟那個當下如果真的因為拿到 offer 而改變人生的方向,感覺真的也是很困擾。

越想就越搞不清這種想法到底是怎麼回事,或許我始終都不知道自己求職的想法是什麼也說不定。

價值觀

仔細想想,即使從目的的本質來看,我的想法就已經是矛盾的。我一方面無法像 WorldQuant 的前輩般完全把金錢當作主要目標,但同時也十分在意金錢,以致於到了讓金錢成為自己的限制的地步。3我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做自己喜歡的事,但也無法像 Zillians 的前輩般灑脫的抓住在當下做喜歡的事的機會,而是被前途的擔憂綁住了雙手。一方面我覺得以工程師的姿態出國其實也很不錯,但同時我卻不太想在那個當下走往這個方向。

矛盾的目的導出矛盾的作為,最終導致矛盾的結果當然也不意外。

記得前輩說過「求職是價值觀的探索與展現」,當初始終無法弄清自己的求職想法的我,最終仍舊必須持續這趟探索之旅。是啊,如果沒有想法的話,就去探索吧!4


  1. 詳細的情況記載於〈一隻鳥接著一隻鳥〉。 ↩︎ ↩︎ ↩︎

  2. 詳細的情況記載於〈在 Microsoft 的三個月,最美的風景是人〉。 ↩︎

  3. 從我還會認真記帳進行〈台大資工所與交大資工大學部的花費比較〉即可看出我對金錢的在意。不是做為目標,而是做為限制這概念也在〈第一代大學生?〉裡提過:「那些前途、經濟、事業的考量。說到底,不過就是 constraints,是 regularization terms。」 ↩︎

  4. 雖說人生的時間可能不夠探索太多次就是。 ↩︎

《一座島》網誌搬家

自從把一座島搬來 WordPress.com 上也已經 12 個年頭,中間真的有過不少回憶。但因為各種原因,終於還是打算搬家了。一座島的新家在: https://island.shaform.com,還請舊雨新知多多捧場。

如果你只想訂閱中文網誌的新文章可以使用以下連結:

如果你想訂閱英文網誌的新文章可以使用以下連結:

如果你想中文、英文網誌同時訂閱新文章可以使用以下連結:

這次改用靜態網頁生成器來產生,費了一番功夫。打算先實驗性切換到新網誌,邊觀察邊修正遇到的問題,希望一切順利。也請不吝回報問題。

舊站應該會繼續開著一年用來進行轉址,未來再做打算。

這次除了搬家外,因為看到許多人開始使用 Medium 來寫網誌,所以想說也開了一個:《YS Says》,目前的計畫是專門用來寫英文網誌,性質跟一座島差不多,希望能開發不同國家的讀者。不過根據以前的經驗,要用英文寫生活所思實在是頗有困難,希望之後還會有動力繼續下去。

moving

同溫層

dark

那時我正站在木製的階梯上,雀躍地往上爬。小時候,像這樣不停的從溜滑梯上溜下來,也能讓人全心全意的投入。我正往上爬著,加快腳步。但我卻突然感覺到一隻手靠上了我的身體。

一隻手,靠在我的肩上,往後推。

突然,我看見了天空。

那一瞬間,像是靜止似的,然後時間又突然流動了起來,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逝去。就像,電影畫面突然跳過了一個章節。

我緩緩的站了起來,只是想重新爬上那階梯,繼續那未完的一切。我的頸後傳來了一股涼意,我輕輕的用左手向後一拂,手指傳來了濕黏的觸感。

我看著我的手,上面染著鮮紅。

數秒後,我走向老師,尋求我唯一能得到的幫助。她轉過頭,我慢慢伸出手掌。

「老師,我流血了……」

記憶,便中斷在那一刻。

來到這個世界已經如此多年,初生之時懵懂無知,大多數的記憶早已模糊,剩下的總是一些灰暗又衝擊的記憶,弄的彷彿原本應該是天真無邪的小孩世界,變得悲慘又邪惡一般。

還記得在幼稚園的時候,有次一位同學不知道犯了什麼錯,老師很生氣的在眾人面前處罰他。但處罰方式簡直令人不敢相信——老師拿著一把尖刀,就那樣劃過了他的臉龐,留下一道鮮紅的印記。家人一直不相信這件事,說那很可能只是塗上了紅藥水。上了小學,有一次,我又看到那位同學了。在他的臉上,似乎沒有看到什麼痕跡。果然,只是紅藥水?又或者,是我記憶的錯亂安排?

小學的記憶,血色也未曾退卻。像是有調皮的孩子,趁著大家不在教室時,把所有的課桌椅都打翻了。又或者有頑皮的孩子朝著人行隊伍丟擲磚頭,差點被丟中時的生死恐懼感。同學們,不知為何下課總在校園無人跡的排水通道玩著打來打去的攻城遊戲。升旗時,頑皮的孩子,搶走了頭上的學生帽,惡意的丟擲在狗屎上面。被同學用指甲爪擊,互相反覆報復,弄的滿手是血。還有更多大人總說無傷大雅,實際上卻讓人深感憤怒的惡作劇。

是啊。如何適當的處理憤怒,並在那樣的情境下逃出生天,實在是小時候的重要課題之一。

記得小時候,,曾有一次,一個同學把我的東西給搶走了,我站在他面前,說道:「請還給我,好嗎?」

沒有反應。

我冷靜下來,又說:「還給我。」

「我生氣了喔,我希望你能把它還給我。」

還是,沒有反應。

當你遇見一隻獅子,你會以為可以請求牠不要傷害你嗎?還是你應該選擇逃跑,或者,在無法逃跑的時候,你會看看手中有什麼武器,評估勝算?

問題是,他明明是個人啊。所以我還有什麼選擇呢?強壓著怒氣,我衝上前去,想搶回自己的東西。開始上演追逐戰,最後因為肩膀撞到門框,弄的都是血,才停下來。

另一位無法完全控制怒氣的同學就沒辦法用這麼平和的方式解決事件了。那是在國中時,一位同學因為受不了另一位同學的一再騷擾,所以用手上的美工刀劃開了對方的手臂。通通,都是血。

不知為何總是記得那麼多血色的場景。

記得那時常常也會感覺憤愾,「為什麼是我要努力在憤怒中掙扎學會如何在這種情境中好好保護自己,而不是那些欺負別人的人好好教育自己不要再欺負別人呢?」1,不過那樣無聲的吶喊多半無法成功傳達到世界裡頭。

高中的時候看起防身的書,還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寫到,「如果被犯人開車綁架,可能的話寧可讓車子出車禍,跟犯人一起撞成一團,也不要讓他開到終點,因為一旦開到終點,死亡的機率就會遠大於出車禍的死亡機率。」太常用那種視角觀察世界,究竟是好是壞?那時總覺自己的人生踩在鋼絲上,乍看平穩的幻覺隨時可能崩塌。世界如果不是終結在自己被惡意所殺,就是終結在為了保護自己而傷害別人的一瞬間。

記得班上有個常常被阿魯巴的同學,問了他為何總是這樣而不反抗。他只淡淡回答,「因為有比這更重要的事啊。」什麼是更重要的事呢?合群、朋友?那時我總想著,如果是我的話,即使是像以前一樣讓故事染上血色,也要反抗的呢。

上了大學以後這些紛紛擾擾終於退卻,不再時常擔心血色的世界。開始可以全心全意的把精力放在學習,放在自我成長,放在考慮自己的前途。又或者是幻想有天能付出自己的心力,讓世界變成更好的地方。都快忘記,能夠思考這些事情,其實就已經是一件多麼奢侈又幸福的事情呢。

因為這樣的記憶歷程,總忍不住覺得越小的孩子愈加邪惡2,而對於賦予生命誕生這件事情,總是懷疑,為什麼願意讓新的生命來到如此殘忍的世界呢?怎麼忍心?而更可怕的是這個新生命或許很快就在未來成為構成世界的惡意。然而幸好從以前的狀況來評估,在可見的未來裡自己大概還不用太認真的煩惱這件事情。

然而這樣的想法終究可能是謬誤的。雖然一直到大學為止,確實都覺得一切都變得更好了3,然而這種現象或許既不是因為眾人成長,也不是因為自己變得更好了。而只是持續而不斷的篩選而已。

因為窺視過世界的背面,於是我們無可救藥的一次次將自己關進更小更小的同溫層裡,以為這樣就可以相信世界的背面並不存在。可是卻忘了,世界的本質本來就是惡意的。大人的世界並不特別善良單純,就像許多人來到陰間才終於看見世界的背面那樣。提早看見了一些,並不代表早期的惡意真的就比較多啊。

可是到底是早點看見好呢,還是晚點看見好呢?也許早點看見能讓自己不會受限於象牙塔內,更能看見真實。但也或許人生就會因為早期的惡意,而永久的困在那樣的牢籠裡,永遠無法飛翔了。4

如果真的可以選擇的話,我寧可一輩子困在同溫層之中,永遠不要走出象牙塔呢。

時間企劃

clock

其實早在 2013 年就想寫這篇文章,想不到不知不覺就拖稿了 5 年。相較於上次的〈時間軌跡〉中目的不明的事後時間記載,事先計畫每個時間要做什麼的系統自然是比較早發展出來的,在不同的時期也因為不同的困難而持續演進。

時間計畫表

沒記錯的話,最早的時間計畫表是從國中時為了準備基測發展出來的。由於基測的範圍已經確定,所以當時的做法是先採買決定所有想讀的東西,接下來透過實驗檢查讀完每一科的一章大約會花去多少時間,最後再用 A4 紙畫表格,一口氣計畫到基測為止所有的進度。

每一天放學會固定聽一篇的空英,用英英字典查單字。做完這些之後還會有其他時間,就可以每天根據進度看不同的科目。

高中時準備學測也是類似的作法,同樣因為範圍完全確定,所以也可以經過實驗,然後把全部的時間企劃都詳細排出。除此之外,高中進一步將計畫伸展到了上課時間裡頭,對於無法專心的課堂,就逕行插入自己的進度,自行看書。甚至到了公民課事先計畫要寫數學講義的地步。1這麼做的本質在於,希望有一天能達到每天醒著的時刻,一週七天,都讓自己進入專心致志的「心流狀態」。2

大學時延續追求心流的偏執,可是卻不再有機會把所有進度排出了,於是改用每週為一個單位。先統計有多少時間格子可供使用,製作時間分配表。然後再將每件想做的事排進一週課表之中,並且使用 Google Sheets 來製作如下:

schedule

緊接著以週課表作為基本參考,利用 A4 紙製作實際週計畫,右上角是大約兩週單位的表格,紀錄每一格要做的事。左上邊紀錄一些代辦事項,以及每一天跟原本的一週課表比起來少做和多做的時間單位,少做的時間單位就可以在未來安排進黑色的自由時間,或者跟多做的事項做交換。下半邊則是實際紀錄每一天做了什麼,然後在有空的時候如〈時間軌跡〉所述登錄進軟體中。這張表大概長的如下:

由於不再有實際進度的計畫,這種作法的短視近利性質就被曝露了出來。既然只要可以進入心流狀態就好,那實際上要學什麼根本就不重要,只要學起來開心就好了。所以才會偶爾也排進了像是德文之類學了也不知道要幹麻的東西。當然偶爾也有學到後來恰好發揮的東西,像是不明目的的看完 Autotools 的書以後,恰好就用在自由行列的開發等等之類。但大致上,大學時代的我,就這樣一直追逐著最大化心流時間的遊戲,而完全沒有考慮到畢業以後到底要幹麻。

然而這種時間規劃的缺點還是在開始工作之後才真正展露無疑。原本能夠這樣切割時間,以求持續維持專心狀態,不會疲累的前提是:「必須要有足夠多的時間」。假設原本的時間就很破碎,再進行切割的話,就會導致同一件事每週可能只做了一兩個小時,而要是又剛好有一週生病,就會變成很久以後才做第二次。

於是太久沒做的事就需要更長的時間來熟悉,到頭來就把時間都浪費在這種開機時間,幾乎難以完成任何事。例如像是雖然我一直計畫要看完 CS231n,可是實際上我不斷的在不同的時期重寫了不同年度的「作業 1」,而一直不知不覺就不小心中斷而忘記之前的進度,以至於一直沒進展到超過「作業 2」。3除此之外,由於工作疲累,每天下班只想耍廢,更難控制了。為了激勵自己,把時間收支也用 Google Sheets 做了出來,不過情況一直沒什麼改善:

time_records

仔細想想,應該可以把計畫單位從週延長到月,這樣的話,就能某一週專心只做幾件事,像是專心做研究。然後下一週專心改做另一件事,像是專心提昇英文聽說讀寫。這樣的話或許能夠克服開機時間的問題。

人生企劃表

為了克服單純時間計畫表短視近利的問題,在不同時期也曾訂過不同的中長期目標。然而總是因為中長期目標太過中長期了,不知不覺就忘了這種目標的存在。現在回去整理,常常找到一些當初計畫好,後來就完全忘記的事情。

工作時接觸了 Jira 這樣的專案管理軟體,就會想,如果人生也用 Jira 管理不知會如何。不過仔細想想還是太過複雜。所以後來實驗中的方法是,利用 Dropbox Paper 之類的文件,訂定一張人生企劃表。把所有的中長期和短期的待辦事項通通寫在同一張紙裡頭。然後在表裡再分配 backlog,或者是進行中的事項們。

這樣一來,在整理短期待辦事項時,就能順便回顧中長期目標。同時 Paper 也很方便建立階層性目標,以及紀錄為了完成每個目標進行到一半的筆記。

而如果真的放棄了一些目標,希望是有意識的把他從人生企劃表中移除,而不是像以前一樣,單純因為忘記有這種東西的存在,就不知不覺放棄了。

例行事項表

除了忘記中長期的目標以外,另外一個嚴重的問題是在時間稀缺的情況下,會有很強烈的欲望想跳過運動、冥想之類的為了提昇意志力而做的事情,而把時間花在做研究或開發等等有趣的事。就算是實際上明明應該有時間做,也可能單純因為一時忘了做一天就過了只好不做。然而原本工作疲累後意志力就下降了,若是再不加以提昇就會使得陷入惡性循環,最終造成什麼事也做不了的恐怖境界。

雖然如果可以解決時間稀缺就沒問題了,然而「遺憾的是,在現實世界中,有些稀缺是強制性的。」4為此只好特別為這種強烈希望每天都能做到的事情,再想其他的辦法來增強提醒與強制力。

雖然也曾試過像是 Fabulous 或是 Habitica 之類的軟體,但最後還是覺得太複雜,決定單純用 Google Sheets 之類的來追蹤。

確切的來說,我先寫了一張表紀錄到底有哪些例行事項要做。同時也紀錄每個例行事項的實際內容以免忘記(例如伸展運動到底要怎麼做之類)。

routines_plan

最後再用一張表登記每天到底有沒有做到就完成了:

routines

目前的感想是早晨計畫很容易完成,但是排在晚上的計畫很容易就因為失去意志力而無法執行了。看來還得多加實驗才行。


  1. 這件事在〈高中一年回顧〉有記載。 ↩︎

  2. 無疑的,對心流的偏執就從那個時候開始變成我人格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後來的文章也經常記載:「心流帶來的滿足感是如此的大,作為一個動力,它確實是非常強勢的,也可以用來解釋我的諸多行為。以大二的電路與電子學為例。事實上,我苦心積慮尋找好的上課方法,與其說是為了要讓我的表現更好、分數更高。但更重要的理由其實是,我企圖要在上課之時,把我的精神壓入心流的狀態之中。」 ↩︎

  3. 相較之下,我在實習時,因為意識到只有幾個月,不會持續。所以就果斷的在那幾個月裡完全放棄某些事項,只集中做少數的事。在這種情況下就比較不會有開機時間長的問題。除此之外或許沒有投入金錢也是動力缺乏的原因也說不定,像是最近去上了 deep learning specialization,因為意識到可能得付錢,就一瞬間全部上完了,效率實在是遠超過 CS231n。 ↩︎

  4. 這個說法來自〈所謂的「窮人思維」〉。 ↩︎

害怕

膽小鬼

記得以前看過一本小書,叫做《裝模作樣膽小鬼》,書本身我是沒有特別喜歡啦,不過裡頭的場景有些倒讓我有點熟悉。我也是那麼膽小呢,剛開始坐公車的時候,會緊張兮兮的不知道什麼時候按鈴才好,尤其如果公車上沒顯示現在的地方,更是讓我精神緊繃。也會因為覺得讓座很彆扭,所以人多的時候就算有空位也乾脆一直站著。想去買東西的時候,如果對商店不熟悉的話,會害怕走進去時店員的注目禮,擔心如果沒買東西會不會很奇怪,所以常常從店門口走過去一邊偷偷看裡頭有沒有想買的東西,不過這樣走當然不能看太久啦,所以往往沒看到什麼,倒是越走越遠,看到第二間類似的店,又偷看一下然後繼續往前走,最後還是得硬著頭皮強迫自己走回來,乖乖走進店裡。

記得以前在上課時和同學聊到我常走路走到光復路,同學問說,為什麼不坐小紅巴呢?後來同學還開玩笑的說,要把坐小紅巴當作我那年的生日目標。「什麼嘛!」我忍不住抗議,不過其實,或許我不太敢承認的是,她其實真的看穿了一部分的我。因為,因為,在我還沒坐過小紅巴之前,我很可能真的不太敢坐小紅巴呢。

真實的時刻

這樣的害怕由來已久,小時候就算和老師或同學打招呼也常讓我緊張。也有這樣的記憶,小學當選了班長的時候,自然老師說要跟同學收器材費,於是導師在黑板上寫聯絡簿內容給大家抄時,我強壓緊張,舉起了雙手提到器材費的事情。我的當然是希望老師把它順便寫在聯絡簿的內容上。可是老師只回答,「那你要自己跟大家收啊!」然後我就不知如何是好,後來回家忍不住哭,最後就讓給別人當班長了。還有,雖然高中時每天騎腳踏車上學,但一直覺得馬路是個危險的地方,所以從來沒有喜歡過,也因為這樣,雖然後來考了機車駕照,還是非常不想要騎機車。

國中時我曾用小說的筆法寫了一篇文章,叫做「走馬賴露營記」,足足寫滿了兩本多的作文簿給老師改。這裡頭剛好紀錄到了害怕最初的模樣,紀錄我如何無法說出一句早安,還有旁觀一切的無力感,最後我這樣寫。

總是,總是如此。從第一天抬炊具、煮飯、紅豆湯,還有貓頭鷹,甚至是一句早安——為什麼!為什麼我總是這麼無力!為什麼?為什麼……

我不想再如此下去了……

「不是說過,要真心追求想望嗎?」

在逃避與面對之間,在現實與勇氣之間。

這樣的瞬間,感受到害怕,並努力克服的瞬間,後來我喜歡叫他「真實的時刻」。我相信,就是從小開始無數真實時刻的堆積,無數個與自己內心害怕的直接會面,讓我充滿秩序與喜好計畫的內在理性誕生。

計畫

國中時,我下定決心追求自己的未來。開始努力唸書,努力念英文。而更普遍而直接的目標是,學會在「真實的時刻」掌握主導權。一再的,不斷的嘗試。所以我的腦海裡還記得許多場景,有同學把錢撒到地上,其他人不理走過,我想幫忙卻害怕的瞬間。真的不敢上台,卻在老師問誰想參加英語話劇時,努力克服害怕,舉手的瞬間。原本體育課時,不太敢跟不熟的同學打籃球,高中時,決定參與的瞬間。

很快的我發現,即使有時還是會敗下陣來,但慢慢的,我越來越可以在感到害怕的同時,做下困難的決定。而也有些事情,隨著經驗的增加,漸漸不再讓我害怕。像是演講、報告或者後來的辯論等等,我發現我可以去喜歡他。

所以這是我喜歡計畫的真正理由,因為,如果沒有計畫我將無處可去。是計畫與決定,讓一個不敢坐公車的孩子有勇氣坐上第一次的公車。然後他會慢慢發現,坐久了,就不再那麼困難了。所有新的事物,新的商店、新的人、新的學校,無可避免的會造成我心中的焦慮。可是我也知道,透過意識上的決定,我可以克服這樣的焦慮。只要一直這樣前進就能到達某些地方吧。我想。

理解

以前我也曾經對這樣害怕的自己感到絕望,好羨慕那些充滿勇氣的人們。可是那時的我安慰自己,「所謂的勇氣,是感到害怕,卻依然前進。如果沒有害怕,也就沒有勇氣了。」像我這樣對小事也感到害怕,反而讓我擁有更多訓練勇氣的機會,不是嗎?

我知道,害怕永遠不會離我而去。尤其我特別容易在乎旁人的眼光,還曾經因為有個聚餐和想參加的活動撞期,所以婉拒,可是又覺得去了那個活動好像有點罪惡感,最後兩邊都不敢去,只好躲在宿舍。來台北實習時,還是會不知道要吃什麼,又不敢進餐廳看,所以越走越遠。

可是可是,現在我知道了,只要撐下去,新的秩序就會建立起來。我慢慢學會和自己的害怕共處,誰知道呢?或許不需要對害怕本身感到害怕,在他背後,其實潛藏著什麼偉大的力量也說不定。

beach-brave-cliff-88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