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ck

其實早在 2013 年就想寫這篇文章,想不到不知不覺就拖稿了 5 年。相較於上次的〈時間軌跡〉中目的不明的事後時間記載,事先計畫每個時間要做什麼的系統自然是比較早發展出來的,在不同的時期也因為不同的困難而持續演進。

時間計畫表

沒記錯的話,最早的時間計畫表是從國中時為了準備基測發展出來的。由於基測的範圍已經確定,所以當時的做法是先採買決定所有想讀的東西,接下來透過實驗檢查讀完每一科的一章大約會花去多少時間,最後再用 A4 紙畫表格,一口氣計畫到基測為止所有的進度。

每一天放學會固定聽一篇的空英,用英英字典查單字。做完這些之後還會有其他時間,就可以每天根據進度看不同的科目。

高中時準備學測也是類似的作法,同樣因為範圍完全確定,所以也可以經過實驗,然後把全部的時間企劃都詳細排出。除此之外,高中進一步將計畫伸展到了上課時間裡頭,對於無法專心的課堂,就逕行插入自己的進度,自行看書。甚至到了公民課事先計畫要寫數學講義的地步。1這麼做的本質在於,希望有一天能達到每天醒著的時刻,一週七天,都讓自己進入專心致志的「心流狀態」。2

大學時延續追求心流的偏執,可是卻不再有機會把所有進度排出了,於是改用每週為一個單位。先統計有多少時間格子可供使用,製作時間分配表。然後再將每件想做的事排進一週課表之中,並且使用 Google Sheets 來製作如下:

schedule

緊接著以週課表作為基本參考,利用 A4 紙製作實際週計畫,右上角是大約兩週單位的表格,紀錄每一格要做的事。左上邊紀錄一些代辦事項,以及每一天跟原本的一週課表比起來少做和多做的時間單位,少做的時間單位就可以在未來安排進黑色的自由時間,或者跟多做的事項做交換。下半邊則是實際紀錄每一天做了什麼,然後在有空的時候如〈時間軌跡〉所述登錄進軟體中。這張表大概長的如下:

由於不再有實際進度的計畫,這種作法的短視近利性質就被曝露了出來。既然只要可以進入心流狀態就好,那實際上要學什麼根本就不重要,只要學起來開心就好了。所以才會偶爾也排進了像是德文之類學了也不知道要幹麻的東西。當然偶爾也有學到後來恰好發揮的東西,像是不明目的的看完 Autotools 的書以後,恰好就用在自由行列的開發等等之類。但大致上,大學時代的我,就這樣一直追逐著最大化心流時間的遊戲,而完全沒有考慮到畢業以後到底要幹麻。

然而這種時間規劃的缺點還是在開始工作之後才真正展露無疑。原本能夠這樣切割時間,以求持續維持專心狀態,不會疲累的前提是:「必須要有足夠多的時間」。假設原本的時間就很破碎,再進行切割的話,就會導致同一件事每週可能只做了一兩個小時,而要是又剛好有一週生病,就會變成很久以後才做第二次。

於是太久沒做的事就需要更長的時間來熟悉,到頭來就把時間都浪費在這種開機時間,幾乎難以完成任何事。例如像是雖然我一直計畫要看完 CS231n,可是實際上我不斷的在不同的時期重寫了不同年度的「作業 1」,而一直不知不覺就不小心中斷而忘記之前的進度,以至於一直沒進展到超過「作業 2」。3除此之外,由於工作疲累,每天下班只想耍廢,更難控制了。為了激勵自己,把時間收支也用 Google Sheets 做了出來,不過情況一直沒什麼改善:

time_records

仔細想想,應該可以把計畫單位從週延長到月,這樣的話,就能某一週專心只做幾件事,像是專心做研究。然後下一週專心改做另一件事,像是專心提昇英文聽說讀寫。這樣的話或許能夠克服開機時間的問題。

人生企劃表

為了克服單純時間計畫表短視近利的問題,在不同時期也曾訂過不同的中長期目標。然而總是因為中長期目標太過中長期了,不知不覺就忘了這種目標的存在。現在回去整理,常常找到一些當初計畫好,後來就完全忘記的事情。

工作時接觸了 Jira 這樣的專案管理軟體,就會想,如果人生也用 Jira 管理不知會如何。不過仔細想想還是太過複雜。所以後來實驗中的方法是,利用 Dropbox Paper 之類的文件,訂定一張人生企劃表。把所有的中長期和短期的待辦事項通通寫在同一張紙裡頭。然後在表裡再分配 backlog,或者是進行中的事項們。

這樣一來,在整理短期待辦事項時,就能順便回顧中長期目標。同時 Paper 也很方便建立階層性目標,以及紀錄為了完成每個目標進行到一半的筆記。

而如果真的放棄了一些目標,希望是有意識的把他從人生企劃表中移除,而不是像以前一樣,單純因為忘記有這種東西的存在,就不知不覺放棄了。

例行事項表

除了忘記中長期的目標以外,另外一個嚴重的問題是在時間稀缺的情況下,會有很強烈的欲望想跳過運動、冥想之類的為了提昇意志力而做的事情,而把時間花在做研究或開發等等有趣的事。就算是實際上明明應該有時間做,也可能單純因為一時忘了做一天就過了只好不做。然而原本工作疲累後意志力就下降了,若是再不加以提昇就會使得陷入惡性循環,最終造成什麼事也做不了的恐怖境界。

雖然如果可以解決時間稀缺就沒問題了,然而「遺憾的是,在現實世界中,有些稀缺是強制性的。」4為此只好特別為這種強烈希望每天都能做到的事情,再想其他的辦法來增強提醒與強制力。

雖然也曾試過像是 Fabulous 或是 Habitica 之類的軟體,但最後還是覺得太複雜,決定單純用 Google Sheets 之類的來追蹤。

確切的來說,我先寫了一張表紀錄到底有哪些例行事項要做。同時也紀錄每個例行事項的實際內容以免忘記(例如伸展運動到底要怎麼做之類)。

routines_plan

最後再用一張表登記每天到底有沒有做到就完成了:

routines

目前的感想是早晨計畫很容易完成,但是排在晚上的計畫很容易就因為失去意志力而無法執行了。看來還得多加實驗才行。


  1. 這件事在〈高中一年回顧〉有記載。 ↩︎

  2. 無疑的,對心流的偏執就從那個時候開始變成我人格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後來的文章也經常記載:「心流帶來的滿足感是如此的大,作為一個動力,它確實是非常強勢的,也可以用來解釋我的諸多行為。以大二的電路與電子學為例。事實上,我苦心積慮尋找好的上課方法,與其說是為了要讓我的表現更好、分數更高。但更重要的理由其實是,我企圖要在上課之時,把我的精神壓入心流的狀態之中。」 ↩︎

  3. 相較之下,我在實習時,因為意識到只有幾個月,不會持續。所以就果斷的在那幾個月裡完全放棄某些事項,只集中做少數的事。在這種情況下就比較不會有開機時間長的問題。除此之外或許沒有投入金錢也是動力缺乏的原因也說不定,像是最近去上了 deep learning specialization,因為意識到可能得付錢,就一瞬間全部上完了,效率實在是遠超過 CS231n。 ↩︎

  4. 這個說法來自〈所謂的「窮人思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