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and-glasses

微積分

微積分上一開始和高中微積分的重疊頗大,後期則漸漸加深。我採用的讀書方法則是看過課文,並且演算課本中習題。

一開始我還想說要把課本上的每一個習題都算過一遍呢,但是後來進度愈來愈落後,便改成只寫有簡答的單數題,但後來仍無法維持,決定只寫微積分小組有提到的習題。但到期末時,竟連這都難以完成,只寫歷年的會考考古題。最後幾章,由於各科期末考的夾擊和其它的事務,幾乎沒什麼辦法讀,心中實在非常不踏實,理論上若有時間該重新複習過,但在這忙碌大學生活中,是否真能找出時間呢?或說是否有這樣的動力呢?

現在看來,想把每一題習題算完實是不太可能,且多數題目十分類似,若非是想像高中一樣訓練計算能力,其實沒有必要。最好是演算一定量題目並與課文配合,我發現,想要不算題目一直把課文看下去的話,很容易不專心,且也忘的很快。

由於自己傾向不適合用聽講的方式學習,所以進度都是自己抓的,一不小心就會趕不上考試的進度。原本是想不斷維持超前一點點,甚至可在期末前讀完。但似乎難以實現。整體而言,微積分還算是感覺良好的科目,算題目時能穩定的學習,而且也滿有心智上的挑戰性;在實用性上,不得不承認微積分是必要的基礎。若能用更好的進度學習,或者投入更多時間,就能稱得上十分踏實吧。

線性代數

線性代數的學習歷程和微積分頗像,同樣是一開始試圖把習題都寫完,後來只寫老師出的習題,最後則是連這都不可得。雖說線性代數的份量比較少,所以想把習題寫完的嘗試所花的時間也較少。寫線性代數作業的時間大多是在課堂上,而一開始想寫完習題的時候,也會利用計概上機寫完作業時來寫。

一直到期末之前,其實線代的學習狀況一直很不錯,只是最後幾章實是不太好懂,又因忙碌的關係沒能用心讀,雖說老師自己也沒完全教完,因此有些地方也沒考,並且,考試要是有寫過考古題的話,倒是還能應付。

在實用性上由於老師自己也說不高,所以大概不會再花時間把沒看完的部分看完。

整體而言,數學類的科目我還是頗喜歡,解題目時很有心智上的挑戰性。雖然有時會不知學到的東西以後是否有用,但並不會因此排斥。

物理

這學期修的物理還真是有點不明不白,無法理解它帶給我的意義。

我修的物理是網路教學,自行上網觀看課程錄影,然後大約每兩周會到課堂上考一次試。一開始大概是認為比較輕鬆所以才選的吧,另外就是老師上課也頗有趣,只是由於是網路教學所以這到後來就不大明顯了。

一開始的小考考了一些奇怪的東西,像是歷史似的,給人深刻的印象,使得後來常在考前擔心下次又會考什麼,所以常在考前花時間看一些怪怪的東西,另外,自己不太有辦法專心觀看課程錄影,而課本更是少有時間拿起。由於期中和平常考的方向頗為不同(或說期中比較像正常的物理考題),所以一不小心就會感覺完全沒準備期中考。

正因這諸多原因,不僅覺得幾乎沒學到什麼東西,同時又對自己的分數非常不確定。

一天,和朋友討論到此情形,聽到了其他人不同的意見。他說,這老師出的題目多屬觀念性問題,事實上這樣才是對的,否則有些老師教一些很深的運算,然後考試時都考一些作業、考古題,又有何意義?(順帶一提,他上的是物理二)

思考後發現,他說的沒錯。如果把大學也當作全人教育的一部分,對於資工系而言,把物理的重點放在觀念確有其道理。倒不是說研究的那麼深沒有意義或沒有用,而是可以研究的東西太多了,你不得不有所取捨,且在短短一學期中想學得多深也有困難。

重新省視這學期的物理課,它帶給我的負擔確實不大,可以幾乎不用算習題,上課時間很少,網路課程則很有彈性。出問題的地方恐怕是,第一點,我並不是一個適合用「聽」來學習的人,所以對於網路課程錄影的興趣不大。第二點,物理(一)和高中重疊實在太多,若只看觀念的話,等於沒有學到任何新東西,這也難怪我對講義也興趣缺缺了。第三點,實在太忙了,所以像物理這樣的網路課程很難讓人花時間準備,同時,以觀念出題的考法,讓人無法掌握分數。

對,也許我是對分數太在意了。我竟然會覺得選一個所謂只要上課有聽,有做習題和考古題就好,考試都考一樣的老師也好。但若重新思考,我對物理課的期待是什麼呢?發現如果不在意分數的話,其實現在這樣的負擔最小。再者我根本也搶不到所謂很好過的物理老師,再者物理(二〉可能會有東西可以學了,再者其實最後分數出來也挺漂亮的,也許下學期還是可以選一樣的老師吧。

對於課程錄影,一向是在加速的情況下看。後期時常沒看,或許是因為時間不夠,也是因為網路課程的要求性較低。但,因此而省下的時間也十分珍貴,若是專心看物理的話也得放棄其他東西吧。覺得能搞得那麼忙到底是為什麼呢?

其實高中時,我的物理計算和直覺都很不錯的,現在竟然會覺得因為時間不夠而不想深入物理了啊。

對這學期物理的感想一定有著許多不同自我的衝突。沒有目的,只想追求高分的我;對物理有些天分,想要更為精進,卻因學不到東西而快鏽蝕的我;體會到時間不夠用,而想把自己對某些東西的追求壓住的我。

這將是一生將會不斷遭遇的課題吧,什麼該追求?什麼該放棄?不喜歡卻可能有用的事該學習嗎?喜歡卻可能沒用的事該放棄嗎?事實上是,就算是只去做同時喜歡、有用、又擅長的事,都不見得能做完了。可是,人生似乎不可能輕易讓你做這麼簡單明顯的決定,總是有些事不得不做吧,或者這只是人生風格的問題?

可以說一句:「根本沒人知道什麼有用什麼沒用」,然後任性的只做喜歡的事,最後也可能發現,某些原本看不出用途的事,成了未來幸福的關鍵。

可以說:「為了達到到不了的高度,什麼考驗都要面對」,然後挑戰那些有用的事,即使不喜歡,也做到面面俱到,或許還會發現沒看過的美好。

或者,只做少數喜歡又有用的事,才能做到頂尖的的頂尖?可你又如何確定這是對的方向?

但至少,希望自己知道,自己想過的是哪種人生,即使做著不喜歡的事,也要明自自己會得到、失去什麼。自己又願不願意做這樣的交換?

或者其實,最幸福的其實是,什麼也不知道?

計算機概論與程式設計

這堂課的學習策略前後變動頗大,一開始是選擇在上課完時,到計中看著講義學習,後來則換到了上課之前。之後則決定把額外的複習時間都砍掉,把看講義的時間完全放入上機課之時。之前會把上機課拿來寫線代大約是因為隔天就要交作業吧,但把寫的題目限制在作業之後,線代的進度便很容易維持,如此一來,把這時間用來讀計概自然十分合理。

期中考時,突然發現有許多部分還沒看完,雖然努力的趕進度,結果還是失敗。最後考出來的結果確實有許多只要有看到就可以把握的部分沒有把握好。這時可以思考一下計劃失敗的地方,事實上是,在把講義複習時間砍掉之後,由於期中考前並沒有上機課,所以可以說是忽略了進度。接下來,該要好好注意這點。最後的時期,由於有了小筆電,在上課時直接用小筆電來看講義,並且還能即時操作程式範例,成了最佳做法。

另外在期中之後不久,自己看完了《C Programming: A Modern Approach》,也算有不小幫助吧。

期末考,好不容易算是把講義看過了一遍,該練習的題目也都有練習,如此一來,考起來就安心許多。成績雖然並無因此提高許多,不過卻不會因此心情不好。只覺得該掌握的有努力就好,至於無法控制的部分就不用在意太多。

整體而言,這學期算是對 C 有了更細而全盤的學習。雖說很多地方,由於真的教得很細,所以要不要那麼認真學倒是個可考慮的問題。不過由於 C 是個頗想學的語言,認真一點並無不妥吧?

韓語

費了好多心力才終於選上的韓語,使我每週都得走到遙遠的清大上課。一開始的幾堂課十分有趣,而也慢慢學會基本發音。但可惜韓語還是有點難,慢慢趕不上進度,而課程也漸漸進入繁瑣的單字句型。課外的複習時間,常無法得到可見的結果。

期中考前,花了很多額外時間背單字,覺得是很痛苦的學習方式,而且考出來的成績也不太理想。之後又因運動會與感冒的關係跳掉了整整 9 堂課,進度完全被打亂,最後的期末大混亂時期,把很多時間花在韓語上,只是最後的成績仍不理想。

西班牙語

開始的時候,是字母的發音練習。除了在上課時練習外,也另外分了點時間,透過線上的學習網站練習。曾有一段時間,是在早晨去計中聽西班牙語。不過後來漸漸無法分出時間,又因為西班牙語的考試還算可應付,所以可以說是「被犧牲」了,課後的複習被完全砍掉。

在發音練習結束之後,進入單字與對話的教學,覺得興趣大減,另一方面,因著課後複習的結束,課堂上聽得懂的部分也一直減少。在期中之前雖差強人意但還算過得去,期中之後就完全脫軌了。

期中和期末考試的內容是要分組編對話,用口說的方式。尤於在西語課沒什麼認識的人,所以之所以能找到組員還是有點小故事可講呢。期末的時候,編出來的對話我都有點兒看不懂了。不過查一查發音,也是照樣去考。

由於到後期愈聽愈不懂,但分數和韓語相較起來卻高出甚多,顯然是一位分數頗甜的老師。

口語表達與溝通

整體而言還算不錯,是很喜歡的一堂課,詳見:〈口語表達與溝通:心得〉

為了練習講題,常會跑到地下室的交誼廳,趁沒人時演練一下,或者在路上走時也會碎碎念著講稿。有時會搞不清楚作業內容,而有點趕的臨時跑去印東西之類。但總體而言其實負擔不大。

曾經設定在睡前要花五分鐘聽一下英、西或韓語。後來隨著要處理的事情變多,為了要準時睡覺(或者已經不準時了),幾乎無法實行。由於對隔日的行事計畫也是在此時刻進行,幾乎可以說後期我的計畫系統近乎崩解。

事實上,在〈兩次對話,兩種心情〉的第一次對話之時,我就已經覺得,學新語言的話,還是透過旁聽就好,這樣的話比較容易掌握自己的進度。在成功入門之後,就可以自己讀了。只有像是口語表達之類,或是一開始的入門發音,一定要上課才能學到的東西,可以有大量互動反饋的東西,才能在課堂上維持足夠的興趣。韓語的後期課程,模式常是提出各種單字或句型,然後抄寫,其實不是很喜歡。

確實,從小就對正規的語言課程覺得不太喜歡(像是國語、英語之類),若非慢慢摸索出適合的英語讀法,恐怕英語到現在還會是我頭痛的科目呢。上了大學之後,再次嘗試的結果似乎十分明顯,將來的外語學習策略差不多就此定下來了吧。

而從期中開始,西語和韓語的複習時間幾乎都被捨去,或者就算讀了也完全不夠,進一步使上課情形惡化。學習新語言是一件繁重之事,想學一個都有困難,何況是在同一學期學兩個呢?然而,學語言這件事本身確實是頗有趣的,還是想找出零碎時間,慢慢去學,而英語的口說和寫作能力,更是一定要加強才行。慢慢能體會為什麼很多人說高三是英語最好的時候,像是我帶到交大的《Collins Cobuild》幾乎都沒時間用了。當年花在英語的時間,真是龐大到現今完全無法想像呢。現在上課的時間雖然變少,但想追求的事一下變多了。

生命科學

這是個聽說很涼,而確實也很涼的科目。

一開始我還安排每週一小時的預習時間看上課講義,但後來把那時間作為他用。除了期中、期末前有看一看考古題之外,就完全沒有讀這科了。

上課情形的話,前半部分比較無趣,同時要看其他的書也比較容易。後半部分雖然同樣催人入眠,但一些生技的最新進展頗為有趣。

由於有看一些科普書的緣故,我對生技之類的東西其實還滿感興趣,但整體而言,這並不是一堂有趣的課。

軍訓

老師上課主要是以說故事的方式進行,最常用追女朋友的例子來講解心戰概論,老師上課十分生動,一直都頗有趣的。只是到了其它課業進度落後之際,好幾次都陷入該不該利用上課時看書或者蹺課的掙扎。最後的結果是,只有偶爾會在上課時背韓語單字。

結論

現在看來,對我而言,像一開始那樣想把每一題習題都寫完是沒必要的,然而像最後那樣有很多東西都不理解也是不行的。

總覺得要學的東西太多應付不來,如果是一些不是很有興趣的科目,倒還可以接受用考古題應付考試,但那些有興趣的部分總是無法達到自己的標準。

標準有兩個,一個是分數上的。一個是心情上的。對於有興趣的科目,心情上的標準遠比分數上的標準難以達成。基本上也可以說只要達成了心情上的標準,其實對於成績也就不太在意了。只有在老師出題方向怪異,或者是沒興趣的科目,分數上的標準才會悄悄浮現出來。

有時真正想認真讀的科目,為了爭取最高效率,我會蹺課然後自己讀。而某些覺得很無聊的科目,如果出席有佔成績的話,我還是都會去上課。這就是兩個標準同時展現的結果吧。一般而論,在分數標準模式下讀東西通常都很不愉快,其實我曾想把自己對分數的標準去掉的,但終究是做不到啊。所以我在選非必修課的時候都小心翼翼的選「聽說分數很甜」的課,這樣也許可以為自己稍為爭取一些空間吧。

其實,以上課而言,一堂課要讓我覺得有趣還頗難的,可能是自己不適合用聽講方式學習還是怎樣。這學期可被稱為有趣的課大概只有軍訓和口語表達。微積分、線代、計概,是屬於自己看書的類型。物理、生命科學、韓語、西語,是屬於應付考試(並且也都有聽課,如果物理算的話)的類型。如果有時間,韓語和西語其實該是可以自學的很愉快的。

這學期許多課到最後都變成勉強應付,看著難度愈來愈高的課程表,似乎以後這情形也很難緩解。雖說去除了外語課程該有一些幫助,但若不再透過課堂,又是否有時間學習呢?若把必修科目排一排,二年級開始課程變難,但學分數似乎可以維持在較低的水準,而到大四,學分數又會突然再降下來,不過這樣的陡降背後穩藏的又是什麼意義?再者這還是沒有考慮選修的情形。

由於我很堅決的一定要選到某些通識才要去上,所以目前這兩學期都只有一門通識(如果不算新文藝複興閱讀計畫的話),未來又會有什麼變數呢?

最近又聽說成大資工大一上的基本學分就幾乎要 32 了,所以自己的學分數也不高啊。或者真像老師所言,要在四年讀完大學,本來就無法紮實?即使是選擇只專攻部分課程也是嗎?還是因為,每一堂課本來就不期待你付出這麼多?除了課業,也該留點時間,給生活。但是,我想要的「生活」又是什麼樣?

愈往期末愈忙的生活實在是太討厭了,我其實比較喜歡平凡穩定的日子。也許最佳策略其實是一開始就先看最後幾章?如果看的懂的話啦。

高中時的目標,是要擁有決定自己方向的能力。

大學,希望能了解自己、找到方向,並堅定的走下去。

天啊,大學、大學,可以在這裡學的事物是如此之多,但為何非得全擠在一起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