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高中不斷翻閱字典,書頁都破了。

國高中不斷翻閱字典,書頁都破了。

前言

距離開始有學習英語的自覺意識已經八年了,而上一次撰寫和英語學習有關的心得也是六年之前。這些年來,我學習英語的模式變化其實不大。在大學期間,英語不再是學習的主軸,而成為學習的工具。另一方面,雖然數次想針對口語能力加強,但進展不是很明顯。

最近由於生涯的規劃,又有專注英語學習的意圖,趁此機會將過去的經驗做個統整。一方面是寫給自己作為參考,二方面則是分享給同樣在英語學習之路上行走之人。

一切故事的起點始於國中時對學校英語教學法的不適應,而為了能夠尋找更快樂的學習方法,我嘗試另闢蹊徑。

背景

筆者幼稚園的時候,曾參加一次園內英語課程,不過因為上了第一堂課後產生適應不良的現象,所以就沒有繼續。真正開始接觸英語課應該是在國小,只是筆者小時頑皮,常常上課不專心,到了小三、小四時好像連26個字母都不會。

其後筆者被送入補習班,沒背好就打,開始打下基礎。後來曾換過一家比較輕鬆以對話為主的兒童英語,最後進入一般以考試導向為主的補習班。國二或國三時,全面停止所有科目補習上課,用自學方式學習至今。

筆者從前學習時,很不喜歡背單字和讀文法,所以自學時主要採泛讀策略。1因為投入大量時間所以高中時英語幾乎成為最強勢的科目,但還是覺得自己語文天份其實不佳,國文考試相當不擅長。在學測中英語得到15級分滿分,而國文則僅13級分。

利用英語雜誌進行的泛讀策略在聽力和閱讀方面給予我相當大的幫助,高中時在沒有針對考試進行特別準備的情況下報考 TOEIC,得到 970 的分數。大學時,雖然不再像以前一樣以英語為焦點學習,但由於課業上的需要與自己的興趣,依然保持一定的閱讀量,大一寒假時憑藉對閱讀與聽力的自信在沒有準備下去考了TOEFL ITP,得到的分數是657,順利抵免了校內英語學分。

增進口說與寫作的方法我始終在摸索中,高一時參與中級英檢,雖然初試以高分過關,可是卻在複試中的口說和寫作雙雙敗下陣來。大學時有了更多的機會練習與嘗試,但還沒有找到長期訓練的法則。

閱讀

國中 - 自學起點

提昇閱讀能力的最好方法便是不斷閱讀,國二那年,我開始慢慢摸索自己的英語學習之路。最早我是使用空中英語教室系列雜誌。從《大家說英語》、《空中英語教室》、《Advanced》一路看上來。

我使用英英字典《Collins Cobuil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查詢文章中不懂的單字,而若在英英解釋中遇見不懂的字也同樣繼續查詢1,這種作法在我剛開始懂的單字量不多時,查詢字典的時間甚長,一篇空英文章可能就得讀四到五個小時。而且更大的難題是,常常即使把所有在解釋中出現過的不懂單字全查過了,也依然無法理解解釋中許多字及一開始要查的字的意思。遇到這種情形時我並不會額外去查漢英字典,而是暫且不予理會,下一天繼續往下一篇文章邁進。

所幸無法看懂的現象慢慢得到改善,雖然我並無法記得確切的歷程,但我漸漸開始看懂大部分的解釋,而查詢每篇文章所花的時間也逐漸降低,所以我就慢慢增加看的文章數目與難度。

有些人會建議先自己根據上下文句猜測某個單字的意思,然後在看中文解釋互相參照。由於這種猜測的行為很可能會運用到中文思考(畢竟剛開始英文都不好了,怎可能用英文思考去猜英文字的意思呢?),所以我並沒有這麼做。

這種堅持以英語學習英語的思想,大概是受到《千萬別學英語》的影響。不過我也沒有像書中所說完全屏除傳統的學習法,畢竟學校的課程無法不上。

我覺得去除中文是有意義的,畢竟如果在說英語或寫作時,還要先想中文再翻譯,自然會慢了一截。同樣的,若在聽講與閱讀時,先翻成中文再理解,速度也不會太快,何況翻譯還有失真問題。

不過雖然在使用英英字典學習之前我學單字主要是透過中文解釋,但在理解文句或者做造句作業時,我也不會採用翻譯,而是直接理解與寫作。雖曾聽過一些朋友表示他們確實採用翻譯方式,不過我自己無法做兩種方法的比較。

就這樣從一開始的四、五個小時,到後來每天大概花一到兩個小時的時間讀雜誌,即使在寒暑假、段考或基測及後來的學測期間也不間斷,我的閱讀能力有長足的進展。

高中 - 慢慢擴大閱讀範圍

大概在高二時,我主要看的雜誌已經是《Advanced》,這時期的研讀法主要是先用 Collins 字典查詢文章中的單字,接著則一邊看雜誌一邊聽教學 MP3。後來我也曾嘗試過不同家的英語雜誌,不過最後還是覺得《Advanced》最合我的胃口。

我喜歡《Advanced》雜誌的理由大概有二:

  • 雜誌/講解節目中少有中文:我習慣在學英文時屏除中文的思考,尤其有了使用英英字典的習慣之後,對於中文解釋和翻譯常採避而遠之的心態。完全用英語學習的話,可以強迫大腦專注逼近真實的意義。
  • 以閒談方式解說課文:就像我在背景中所提,我不太喜歡文法分析。閒談方式感覺比較輕鬆,而且能給予我一些對話情境下的輸入,這對口說可能有些幫助。否則僅看文章的話,句法其實和平常說話有些差距。

雜誌的部份,我主要是購買合訂本,雖然比較便宜,但其實也不是一筆小錢。如果經濟狀況不許可的話,可以嘗試到圖書館借雜誌,在台南的市立圖書館可以借到空中英語教室系列的雜誌與CD。或者可以往二手市場尋找,畢竟許多學生都有購買英語雜誌,或許有些人會願意脫手。

由於高中的圖書館能借到的英語圖書增多,我也開始閱讀一些英語小說。一些小本的童書,我會用英英字典仔細查詢當中不會的單字,但一些較長的小說若也如此則恐況日費時,所以我也開始以理解文意為主,不查字典的真正泛讀生涯。印象中這時期我讀起來最喜歡的長篇小說是向達倫大冒險和哈利波特系列。

另外,由於自己的興趣,以及未來讀資工的打算,這時也開始研讀一些程式設計與資工相關書籍,像是《Algorithm Design》,《C++ Primer Plus》等等,這類閱讀就真正是以學習內容為主而非以學英語為目的了。我認為這段時間閱讀英語教科書的歷程,讓我大學時對研讀教科書更有信心。

以學校課業來說,在高中這段日子,英文是我最不需要準備的科目,考試通常可以用實力應考。當然,我每天還是有讀英文,只是沒有跟著學校的進度。我會用 Collins 字典把課文查過一遍,遇到考單字的小考我也會乖乖背,不過由於大部分單字都已經看過了所以記憶起來也比較容易。

透過泛讀的方式,不去特別記憶單字,則每次遇到同一個單字可能都要查一遍,查了好多遍自然記起。而直接的背誦單字則是在短時間大量複誦。前者的方法因為比較輕鬆所以我比較喜歡,而且一旦記下就不易忘記。況且背誦單字通常只是將單字和單一解釋或翻譯連結,泛讀記憶除了字典解釋外,還有將單字和數不清的使用情境與句子連結後產生的意義,自然更為精確。不過如果要在短期間內準備考試的話,後者還是不可避免的手段之一。

大學 - 英語作為學習的媒介

來到交大資工以後,英語不再是我學習的主軸,而成為一個用來學習的媒介。雖然暫時中止了長達五年的英語雜誌閱讀習慣,然而我的英語閱讀量卻是有增無減。

最主要的應用還是在課堂上。在交大資工裡,可以說所有的主科所使用的教科書都是用英文寫成,少數雖然有中文翻譯,然品質參差不齊。而可能由於老師們很多也是留美回國,所以上課投影片以及考卷絕大多數也是英文。

你會發現良好的英語閱讀能力是很大的優勢,尤其到了後期,其實有些同學已經不會真的去翻開教科書閱讀,我覺得和沒有及時養成閱讀習慣或許有關係。

這期間裡,由於閱讀能力的進步,也會不定期的看一些英文的網路文章,加上作業系統我是用英文版 Ubuntu,基本上算是把英文融進電腦生活中了。

除此之外,在課外時間我也繼續閱讀英文書籍,我的閱讀廣度又加深了一點,除了小說外,我也會閱讀其他自己感興趣的主題,像是《Phantoms in the Brain》等科普書2。在大一的時候我有規定自己每個星期要看兩個小時的英文閒書,不過後來就是比較隨興了。浩然圖書館裡的英語藏書比高中圖書館多上許多倍,再加上有讀者推薦機制,我這些年來推薦的英文書幾乎都獲購買,真的是值得好好利用的資源。

大學裡,我使用英英字典是斷斷續續的,我意圖透過廣大的閱讀量來培養語感,所以有不少書籍並無使用字典,以讓自己習慣正常的閱讀歷程,尤其是教科書,大部分我都是直接閱讀的。有時較有空時我也會針對部份書籍進行精讀,不過我幾乎已經不再使用紙本版的字典了,而轉用 PC 版的字典。除了一開始購買的 Collins 以外,還新加入了《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到了後期,也開始使用一些網路字典。

雖然說多半的情況下即使有看不懂的單字也能看懂文意,不過有時也會遇到艱難無比不查字典完全無法看下去的小說,至於我有沒有在沒查字典的情況下學會任一單字?這點無法被觀察出來。

聽力

早年的時候,我主要的額外聽力材料是空英系列雜誌的MP33,從一開始的幾乎聽不懂,到後來的幾乎聽懂,聽力進步的歷程大約和閱讀能力是並進的。

到了大一時,由於停止了雜誌的使用,我也開始轉進其他的英語學習法。我利用交大校內視聽中心的資源,開始看些美國影集及電影,時間上一直以來是維持每個星期一小時的頻率。我是採取比較輕鬆的態度,在不看字幕的情況下,不會特別重看或做聽寫。

我一直都無法完全聽懂所有句子,而且我常會覺得有些對話聲音很小,但調大音量又讓我覺得一些爆破聲等等的場景令人不適,這點跟《Advanced》廣播幾乎都能聽懂的情況很不一樣。不過大體上許多影片就算聽不太懂也能掌握劇情,例如最近看的 The Negotiator 雖然感覺只聽懂三四成,也能跟上;不過像是 House, M.D. 就會有很多搞不懂的劇情。目前最喜歡的系列大概是 Chuck。

另外一方面,我也試圖透過 Miro 軟體訂閱一些短片來擴充視聽來源,像是 CNN Student News, TED Talks, GeekBeat.TV 等等的短片,可以在睡前稍微看一下,不過後來就沒有持續下去。

這期間也有多次重新聽《Advanced》的嘗試,不過多半沒有辦法像高中時一樣頻繁。交大校內有訂閱 Acer Walking Library,可以在線上看各期雜誌,浩然圖書館也有紙本,只是無法借出。廣播節目則可在 NCTU 線上學習網站聆聽。

系上一些專業課程有時也會以英語授課,可以進一步增加英語環境,不過建議可以先注意一下老師的口音,否則聽不懂的話修起來可能會有些辛苦。

口說

早期的口說訓練大抵上是朗讀文章,第一次接觸比較正式的口語訓練是大一時的「口語表達與溝通」課程,那是我非常喜歡的課。令人意外的一點是在口語課程中,老師的評價似乎不錯,和平時對自己口語不好的印象不合。後來大三時有機會參加了文藻英語辯論工作坊,也是非常開心的經驗,似乎大家的評價也很不錯,而且這次感覺英語辯論的技巧真的進步很多。

自從參加過英辯工作坊後就很後悔之前沒有積極參加類似活動,高中應該多參加一些外文營之類才對!後來雖有意參加給大學生的「政大跨文化全英語夏令營」不過也沒有辦法。眼看大學歲月也要過了,未來似乎更沒有機會了。

有趣的地方在於雖然我可以上台演講,而即席演講也可以說的出東西,在只有十五分鐘準備又要即時回應對手的英國國會式辯論也不至於無話可說,可是一般性的英語閒談對我而言卻是常常會卡住的困難項目,像是有時會有外籍生找我談話,我多半講不到幾句。

或許是因為輸入的材料主要是來自閱讀,所以對於平常的對話方式不太熟悉,這點也跟比較聽不懂影集一致;也或許是因為抽象的概念常可以有很多種講法,可是日常對話的形式比較固定,妳不會把流鼻水說成有液態物體從鼻孔流出;又或許是因為個性使然,就好像平常社群聚會裡,就算是講中文也常找不到話題,沒有辦法和陌生人對話,可是中文簡報技巧也還算不錯。

不過其實少數談得來的好友也能聊個好幾個小時,或許也只有找到知心的外籍好友才有機會練習英語會話?目前如何訓練口說能力仍是困難點之一。

在大學歲月中,我主要參加過的英語對話活動是外文系舉辦的 English Lunch Time,不過其實這個活動真的有機會說話的時間不多。另外一個則是 Koinonia English Club,這個活動是分小組進行,以對話為主,比較有機會講話。不過我同樣時常遭遇卡住的困境。

另外一個值得一提的活動是 English Table,有學校的老師帶領學生對話,不過由於時間多半在中午,似乎會造成無法用午餐,我就不常參加,希望大四比較有空時能夠多多參與。

大一下以來因為抵免了英語學分加上課業繁重,上英語課的動力減弱。不過大四趁著課業壓力較小,我又選了「英語演說與辯論」,希望能學到東西。

寫作

雖然國中開始就應該有造句之類的練習,專門的寫作練習主要集中在高中,記得一開始還沒有作文練習時就會自己寫些小文章然後請老師幫忙批改,感謝黃雅微老師!到了大學時,由於一直沒有上相關的寫作課程,所以幾乎沒有正式的練習。但這期間由於考卷是以英文出題,所以我也幾乎全部都用英文作答,而大部分的作業與報告也用英文撰寫。

不過這麼做的理由與其說是為了練習英文,倒不如說是因為教科書的語句和專有名詞都是英文,所以轉換成中文也有些辛苦,此外就是我的英打速度也比中打快,便養成了打英文報告的習慣。不過由於沒有人針對文筆批改,所以可能對寫作能力的幫助不是很明顯。

目前並沒有發展出長期增進寫作能力的計畫,而對於此時此刻的寫作能力高低其實也未曾有過評估。

結語

整體而言大學這三年的時間其實在英語學習沒有很大的突破,主要是承接先前的基礎,擴大閱讀範圍,並嘗試以影集的方式學習英語。較新的進展在於英語演說以及辯論的經驗,可惜沒有投入足夠的時間。感覺上目前最明顯的問題還是落在口語的卡住困境,如能克服難關的話在就幾乎可以在各方面的英語學習都變得比較自然了。


  1. 一開始啟發學英語的動力其實來自《千萬別學英語》一書,英英字典的查法就是裡頭所說的追根究柢查字典。 ↩︎ ↩︎

  2. 我實際上試圖看過的書可參考 Goodreads 書櫃 ↩︎

  3. 當然一開始我有嘗試使用過《千萬》書中的方法聽他的聽力材料,此外就是學校課程的以及課本CD!自從有心學英文後就會盡可能的吸收周遭的英語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