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灣申請北美軟體工程實習 – 準備篇

programming

千里始足下

Q: How can I get an internship at Google?

A: You can apply online:

from https://www.quora.com/Google/How-can-I-get-an-internship-at-Google

不管是什麼事,如果沒有去嘗試,就沒有機會。還記得從前在 Google 時曾聽前輩說道,台灣的學生其實並沒有比較差,只是勇氣不夠。類似的說法,後來又聽了許多次。無論是留學回國的學長,在 IBM 遇到的前輩,還是在 Microsoft 的前輩,說的話都有點像。我們台灣的學生,其實是很優秀的,只是常無法突破框框。

確實,勇氣常是自我限制的第一道鎖。記得我以前常想申請交換學生,但總是害怕:怕自己英檢考不過、怕太花錢、怕一個人出國、怕無法適應。有太多的事可以害怕了,最後什麼事也無法完成。

很開心的發現,身邊的朋友在受到我的影響後,不少人也動起了申請國外實習的念頭。於是決定寫幾篇文章紀錄這段心路歷程,希望能鼓勵更多人。

也許這是條漫漫長路,但讓我們一起向前走吧。

搜尋資訊

不少人問過,怎麼會知道這些實習的資訊呢?我最早知道這個可能性時,大約是兩年多前在 Google Taipei 聽聞學長有申請國外的實習、並透過電話面試的經驗。因為這個故事,所以我一直對到國外實習有個憧憬,不過實際開始積極申請也是多年之後的事了。

北美的實習申請季節非常早,幾乎是前一年就可以開始申請了。一般的科技公司都是招募暑期實習,不過少數像 Google 也有招募冬季的實習生。以暑期實習來說,通常都是 3 個月以上,所以不可避免的會和台灣的學期有所衝突,這點也必須考慮一下。

我搜尋實習的方法有數種:

  • 透過 Google 或 Bing 等搜尋引擎搜尋「software engineering internships 2014」,或不同關鍵字的排列組合。
  • 先鎖定有興趣的公司,然後再用公司名配合實習關鍵字搜尋:「Dropbox summer internship」。
  • 搜尋像是〈The 20 Best Internships In America〉之類的文章,然後再到那些公司的網站上找求職頁面。

另外還有一些網站值得一提:

  • LinkedIn - 這有點像 104 人力銀行,可以在上面張貼履歷,也可以搜尋工作資訊。
  • Quora - 有很多對實習有興趣的學生會在上面討論問題,可以找到不少資訊。
  • Glassdoor - 這裡可以看到不同公司薪資、面試、工作的評價與討稐。
  • PTT BBS Oversea_Job - 這裡有很多台灣的網友討論海外工作的相關議題。

除此之外,Ptt 上的 WorkanTravel, VISA, studyabroad 等版可能也有一些有用的資訊。如果不自己找實習資訊的話,也可透過 AIESEC 等機構媒合國外實習(例如曾有人獲得 Google India 的實習機會),這可洽各大學的分會辦理。

最後,大家可能會擔心簽證的問題。不過只要能錄取的話,一些計畫完整的公司像是 Microsoft, Google, Facebook 通常會有律師協助你辦好。如果沒有的話也能自己透過一般打工旅遊的代辦辦簽證,而像是 Quora 之類的公司會願意幫你出簽證費,最差大概就是自費辦理了。一般大公司的實習都很嚴格的規定要是在學生才能申請實習,不過一些 start-ups 可能也會接受應屆畢業生的申請。其他細節可參考〈How to intern in Silicon Valley (and get a J1 visa)〉等相關文章。

履歷撰寫

就算知道有實習機會,如果沒有準備好文件也無法開始申請。由於是學生實習,一般而言需要準備英文版的成績單以及履歷。履歷的部份建議一定要多找一些教學文件來研究,像我雖然之前在申請國內實習時寫過不少履歷,但當我認真準備北美實習的履歷後才發現以前其實有很多地方都沒注意到。當然如果有辦法的話,找個 native speaker 幫你檢查是否有錯誤也是很有幫助的。

基本上可以用「software engineer resumes」、「internship resume tips」之類的關鍵字排列組合來尋找教學文章。以下簡單條列幾個心得:

不要寫無關的資訊

我不確定王大師寫的〈台灣薪資從履歷表上就開始輸〉或者是洪老師寫的〈合乎規格的履歷表〉是否全為實情,不過當你仔細尋找教學文章時就會發現,確實履歷最好只有一頁(特別是學生實習,也不太可能寫太多),而且像是性別、年齡、身高、體重等等無關資訊確實也不應列入。

參考:〈合乎規格的履歷表〉〈What Not to Include in Your Resume〉〈What are common mistakes that applicants make when writing their resumes for tech companies?〉

列出實際做過的專案、並量化成果

只是列出去過哪些公司實習,或在哪些學校讀書還不夠,應該要列出實際完成的工作。而且最好用量化的方式敘述成果,例如修改某程式使得速度加快了 20%(不過其實這有點難達到)。

參考:〈How to Write a Killer Resume (for Software Engineers)〉

使用 templates

與其自己想破頭,不知道要怎麼寫履歷,不如參考別人的寫法吧:

面試準備

很多科技公司都有所謂的 technical interviews,也就是給妳程式問題,然後要你寫程式。由於可能得直接寫在白板上、或用 Google Docs 寫程式、或寫在白紙並透過電話複誦給對方,所以沒有熟悉的編譯器幫忙,一下子不習慣可能會有點手忙腳亂。但也有一些組織像是 Mozilla,主要是透過你的履歷問經歷。這兩種形式的面試其實都是可以事先準備的。

實習的面試通常是透過電話、Skype、Google+ Hangouts 等方式遠地進行,由於時區的不同,可能得在大半夜或清晨進行面試。Microsoft 算是比較特別的,最後的面試必須是實體面試,所以根據你所在地的不同,可能得坐飛機去面試(不過公司會幫你付機票等費用)。

基本上可以用「software engineer interviews」、「internship interview tips」之類的關鍵字排列組合來尋找教學文章。以下簡單條列幾個資源:

參考:

投遞履歷

準備好文件,最後就是要投遞履歷了。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透過之前找到的公司徵才頁面上傳履歷,只是這種方法由於投遞人數太多,不見得有機會被選上(我自己用這種方法投了 12 家左右吧,最後只有 4 家有回應)。所以就像網友所分享的:〈台灣找美國工作分享〉,透過內部引薦成了重要手段。

要如何透過內部引薦呢?最容易的管道就是透過學長姊了。以台大為例,三不五時就有在國外工作的學長姊回來演講,此時請她們幫忙轉發履歷,很可能會得到幫助。或者如果你曾在台灣的公司實習的話,也可能會發現以前的同事如今已在國外工作。再來你也可以在 Ptt Oversea_Job 版上找一些徵才文章,或許她們也願意幫你轉發履歷。或者乾脆用搜尋引擎找找一些在國外工作的人,寄電子郵件看會不會有人回應你吧。

不過就算完全沒有人引薦還是有機會得到實習的,千萬不要因此裹足不前呢!

結語

即使只是一年之前,我也一定不會想到我會有勇氣申請美國實習吧。第一步,往往很困難。記得在 Dropbox 的徵才頁面上,只能填美國地址,擺明了沒有招收國際實習生。結果我硬把台灣地址塞了進去,等了整整一個月多,最後竟然還真的得到回應了呢。(雖然最後我沒有要去 Dropbox 啦。)有時候,機會其實是自己找來的。

即使做了充足的準備,也終於收到了回應,接下來還有許多面試等難關要克服。下一篇,〈從台灣申請北美軟體工程實習 – 面試篇〉,將會寫到一些心路歷程。語言與時差的隔閡有時真令我深感不安,但申請實習的過程本身也讓我成長許多。

小時候不知什麼時候曾聽過一場演講,講者說,不要把眼界鎖在台灣,只想著台灣有什麼機會。而是放眼全球,哪裡有機會就到哪裡去。那時只覺得就算哪裡真的有什麼機會,也不見得有能力得到吧?就算有能力,也不見得有那個勇氣與意願。如今事過境遷,我也成長了不少。好像真的開始感覺到,或許我是有那個能力與意願去抓住這種機會的。

真的,申請實習的本身就是一種改變。也許這是條漫漫長路,但讓我們一起向前走吧。

學術論文口頭報告 – 台大修課心得

meeting

課程資料

學術論文口頭報告(即後來的「學術英文口頭報告」)

開課:Marc Anthony 老師

修課年度:102

這堂課是使用老師自編的講義,上課內容包含各種英語演說技巧,像是組織、聲調、速度、停頓等等。並且又特別是針對學術界的口頭報告,畢竟要將艱難的主題講的深入淺出確實需要一些技術。老師常說多數人報告的方式只是模仿前人的作法,但不見得總是好的,以至於我們常聽到一些容易分神的演講,這也是為何需要開一堂課特別訓練的原因了。

上課的內容一開始是一些基本的概念,像是演說的基本理論(ethos, pathos, logos)、如何開頭、還有 PowerPoint 的危害等等,對於平常有在注意的人可能是老生常談吧,所以也有人因為太過忙碌又覺沒有太大收穫而期中退選。但上課後期關於聲調的控制、Chunking 的技巧以及問答時間的控制,自己覺得還算滿值得一學,收穫不少。

上課方式

老師會用投影片講課,但講課時會走進人群,親身示範演說技巧。有時上課會看 TED 等影片然後簡單討論,但整門課的主要目的是完成期末的個人報告。除了平常的上課外,在期末報告之前,還會和老師約 1 對 1 訓練的時間,一起討論並改善自己的演說。

上課時同學分成小組坐,雖然沒有固定組員,不過大家好像會有習慣坐的地方。愈到後期小組討論的時間越長,通常每人會各自準備自己報告的一小部份然後其他同學再給評語。

考試作業

平常助教會算出席,除此之外,作業都跟期末報告有關,比如說學期中會先寫 introduction 的講稿,不過據說主要的成績都是直接由期末報告的結果來決定。另外期中並沒有特別的考試或報告。最後幾周都是報告的時間,所以我選了很早的位置,早早結束這堂課的作業。

期末報告的主題可以是自己的研究,但也有人像我一樣尚未決定研究主題,所以也可以報告其他人的研究等等,像我就選了個跟資安有關的密碼議題來報告。

報告時也要準備一些問題讓不同領域的同學得以提問,不過因為大家的報告通常很有趣,所以往往會有很多人提出其他問題。報告完還可以得到同學們和老師的 feedback。

結語

其實本來沒有想繼續寫修課心得的,不過因為修到最後真的很開心,所以忍不住就繼續寫了下去。這堂課最喜歡的地方其實是有機會接觸到各種不同領域的同學,聽各種不同領域的演講。

一開始去加簽時還以為會很難簽,但想不到來的人很少,最後好像是全簽。然而我還是有點擔心如果沒有研究主題會不會無法進行課程,幸好助教和老師人都很好,所以完全沒問題。(後來還因為太常問助教問題而被記得名字了。)

最後期末報告結束時還有個慶祝會,同學還能票選最喜歡的演講,很有幸的得到大家的支持,最後得到一個簡報器作為獎品,真的滿值回票價!希望未來能好好發揮他的功能。記得一位同學說:「你的演說真的很吸引人,平常練習時雖然跟你不同組,但注意力也常會忍不住被拉了過去。」聽了很開心。

表達的能力好像真的很重要,老師說他常有一些商業上的客戶覺得無法昇職的瓶頸是演說能力。經過訓練以後,就被老闆特別挑了出來,而順利發展。但也有客戶因為不喜歡擔任管理職而拒絕結果反而被資遣呢。

整體來說,這是一堂負擔不算太重、有趣、也能學到東西的課。很推薦大家來修。

感謝我們相遇─2013 跨國學術競爭力菁英班期末心得

前情提要:〈初見面─2013 跨國學術競爭力菁英班〉

緊湊行程

為期一星期的 IAC 密集課程結束後,學期也正式開始。雖然 IAC 是星期六,一星期一天的課程,但還是開始感到行程的緊湊。我們有好多的課程:寫作、閱讀、口說,短短的時間要塞下好多東西,隨著學校課業漸漸忙碌了起來,也愈來愈少時間可以複習課程的內容。雖然有很多教材,不過常是快速的瀏覽,而不是深入的探索。

上午開始新的課程,首先是 Critical Reading and Contextual Analysis。我們讀了好多不同的文字,像是 Lion King 的 script、Shooting an Elephant、還有一些詩,然後再一起討論文章裡隱藏的文意。這時才發現自己好多時候看不出文章真正的意思,像是 The Road Not Taken 這首詩的解釋跟高中上課時的教法簡直完全相反呢。

另外還有刺激的 Speech and Debate 課程,每次上課都要活動筋骨還有做繞口令等發聲練習,最後的作業則是每人根據不同演說類型選一個來準備:像是讀詩、做解釋性和說服性的演講,還有刺激的 Lincoln–Douglas debate。我當然是選了辯論啦,不過不知為何每辯必輸,但最後真的玩的很開心。聽到同學說我好像每次激動音高就會變高,我才驚覺這個現象,希望以後能好好控制聲音。

下午則是持續的學術寫作課程,這個學期的最後目標是要辦一場學術研討會,每個人都要寫一篇 Abstract 來投稿,研究生班還得加上 Introduction 和簡報(大學生班是海報)。因此,在課程進行中,我們就得繳交數次草稿,慢慢完成文章。這也是最有壓力的部份,因為沒有多少時間練習,而我也還沒有許多研究經驗,不太能進入狀況,所以我常會遇到還不太清楚要怎麼寫時,就已經要交作業的情形。但也有同學已經頗有經驗,也因此覺得上課沒學到太多呢。

最後的課程

課程進行到最後幾個禮拜慢慢宣告一個段落,大學生班和研究生班也集合在一起,準備進行最後的課程,同時也要一起籌辦最後的研討會。說實在的,要自己辦個研討會真令人緊張,感覺有不少事情需要考慮和處理。

課程的部份是學術簡報,雖然因為是大班教學,不太有機會練習,但還是聽到了一些簡報的技巧,特別是聲音的控制,像是腔調、分段、音高等等,都得注意才行。另外還有下午的主題演講,像是舉辦研討會的經驗、出國留學的理由、注意事項,還有人生的經驗等等。只是因為教室太大,有時演講的內容也不是跟我有相關,所以忍不住變得比較不專心,常常在玩電腦,所以最後這附近的記憶就不太清楚了。

在正式開始籌辦研討會之前,我們有個競賽要比。首先大家分組,然後各組再討論並用簡報的方式提出提案,包含預算使用、主題、時程安排、食物等等,最後再由評審選出最好的組當成總籌辦人,然後再廣招其他組的學生負責各種分派後的工作。為了鼓勵大家匯集各個領域的人才,所以也規定組員比例要包含大學生和研究生。由於不同班有點不太熟,也安排了快速見面自我介紹,還有上台自介。

在這個過程中,隱約覺得大學生的活力和積極度遠超過研究生啊,感覺各組帶頭的人幾乎都是年輕一輩,老年人就沒有那麼大的衝勁了。最後雖然我們這組沒能得第一,但大家一起加油的過程還是值得紀念,感覺我們已經達到自己的目標了。

結束後,我進入 Marketing team,在最後的籌辦中負責一些廣告文稿的撰寫。這時才發現因為學生總數很多,所以一些看起來很困難的工作也有辦法解決。覺得大家真的都好辛苦,特別是一些積極向上的同學,讓人欽佩。

2013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mpetence Conference

2013 IAC conference

2013/12/21 星期六早上,下著微雨。我早早來到了會場,但幾乎還沒什麼人。幫忙搬了一些東西之後,就拿出講稿練習。這陣子一直處於生病的狀態,沒什麼時間準備自己的演講,感覺真的有點緊張。還好我是第二天,還有不少時間。真的沒有想到會有那麼多與會者報名,希望她們能夠在這裡聽到一些有趣的東西。

許多月的工作坊終於要告一個段落了,感覺真有點不真實。以後就沒有免費餐點可以吃了呢,也沒有機會和大家見面。雖然真的有點累,但還是很高興可以和大家相遇。

開場後,研討會在孫維新的演講中開始,久仰大名許久,終於聽到他的談話了。然後,第一梯次的演講開始,是有關醫藥及健康。接著是點心時間,還有 poster 分享時間,最後則在科技與科學的講題中結束。第二天的議程則從早上第二半的科技與科學開始。終於要輪到我了,一方面因為緊張,一方面也是寒冷,坐在台下的我忍不住發抖起來,完成簡報以後真是鬆了一口氣。回到台下,繼續聽人文與社會科學的議程,最後是下午的商業與經濟。閉場演講則由 Bo Tedards 做結。

滿場歡笑

在活動的過程裡,有好多歡笑的記憶。還記得在第一周結束時的晚會,大家分組表演,有的組別上台時受到熱烈的歡迎,轟動到不知為何忍不住笑了起來。又記得有一次在練習時間時,我們一起做找押韻單字的比賽,我們這組討論的時候,發現所有 V-ing 的字都可以押韻,好興奮的一路寫下來,寫著寫著不知為何就忍不住笑。後來又有 er 結尾的押韻,所有的職業或比較級形容詞都可以用,真的笑的肚子好痛。那天我們真的不知怎麼的好開心啊。寫詩的時候寫的彷彿是 rap 一樣,笑到助教都忍不住來關切一下了。也記得有個週末辦了火鍋大會,雖然研究生只來一些,大部分都是大學生。不過大家聚在一起還是聊了不少八卦。

研討會第一天晚上的時候,IAC 的成員和朋友可以參加 social event,看到不少有趣的表演,還和同學一起玩了小遊戲,玩著玩著都笑了出來。此外當然也有溫馨的心情分享還有頒獎時間。最後,在研討會裡,聽了各領域不同的主題,增長了一些見聞,大家這學期真的都辛苦了。就像同學說的,這只是起點,希望大家未來也能繼續前進,某天或許能為人類做出貢獻呢。

Being a world citizen: raising the torch of enlightenment.

終於考了英語口說和寫作測驗

writing

背景

自己對英語的學習熱情很早以前就開始了,雖然上了大學以後比較沒有那麼強調,但也有陸續加強。猶記得,2007 的時候考了中級英檢,結果閱讀聽力考得不錯,可是複試的口說寫作慘不忍睹,後來就對口說和寫作抱著陰影。

獨特的英語學習法讓我閱讀與聽力成為強項,所以雖然後來考過的英檢幾乎都是沒有特別準備考試,也還是對這兩項有信心。比如說在 2009 年報考 TOEIC 得到 970/990,2010 年則參加 TOEFL ITP (一個沒有考口說寫作的托福)得到 657/677,2013 年考了兩次 FLPT 英語測驗(沒考口說寫作)則為 307/330, 320/330。

托福

其實大學時就曾想考托福,那時的原因是想申請交換學生,只是後來太過擔心經濟上的問題還有一個人出國的恐懼,所以沒有很積極。雖然想特別準備考試、甚至還買了書來看,不過只翻了幾頁就沒有繼續。

研究所又想考托福,這時只是莫名的想出國看看,很多活動報名可能都需要英檢成績,想說這時考了兩年間隨時有用到都可以用,為了鼓勵自己,所以早早的報了名繳了報名費,這樣就會有動力了吧。

但沒有想到在學期間多了許多繁忙的事情,所以幾乎沒有時間準備,加上意外的得到了出國的機會,英檢好像就沒那麼有必要了,所以結果還是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上了戰場。

考試

那時是期中考周,而且我又一直過敏讀不太下書,所以大概有點自暴自棄。當天還因為下午還得回學校考某門期中考,所以前面寫的很快,也沒做太多檢查。

閱讀的部份感覺還好,大部分都還看得懂。但聽力時有一個題組不知為何有點恍神,結果那題組的很多題就用猜的。還是有點不確定聽力時要不要做筆記才好,感覺做了也很容易分心。考完上半場我還乖乖的按照指示走出考場,結果後來根本沒半個人出來。我想大概坐在座位上也可以吧?

考口說的時候,意外的發現以前參加英辯的訓練還滿有用的,因為回答的形式與要求其實有點像。只是因為不熟悉,所以還是答的有點心虛。有個問題要先簡述題中角色遇到的問題,然後再提出自己的看法。結果我光簡述講完就只剩 10 多秒,只好快速帶過自己的看法,還講到一半就時間到了,真有點慌張。

寫作的部份,我也不知道好不好,只感覺要寫到建議的字數有點力不從心,加上我用 qwerty 鍵盤打字真的很慢(結果還是沒有特別去練習),所以有點困擾。

這次考試有點值得慶幸的地方是裡頭提到的許多學術議題(如 Hawthorne effect),我竟然剛好都有聽過,感覺信心增強不少。

為什麼要學英文

仔細想想,從以前就很少特別準備英文考試的關係大概是我真的很不喜歡準備吧。猶記得當年的想法是把英語實力提升到超過考試的境界,這樣就可以不用準備了。聽力和閱讀很容易就可以做到一定程度,所以高中時確實可以幾乎不準備就應付學校的考試,可是寫作和口說就不行了。

我想這有兩個原因,首先是動機。我可以很容易的想出立即的動機為何要加強閱讀和聽力:因為我喜歡閱讀,而有太多資訊是以英文寫成了,同時也因為有很多影片我想觀賞。或者更簡潔的說,因為我想理解。可是口說和寫作就沒有了,即使我想說服自己:因為我想溝通。問題是,跟誰溝通?多年來,那個誰,是不存在的。

第二個理由則是訓練的方法,閱讀和聽力只要有材料在手上,一個人就可以埋頭苦幹提昇實力。可口說和寫作只有一個人似乎進步程度有限。也因此,想找出進步的方法就有難度。特別是像我這樣不去補習班也沒出國的人而言,需要很多摸索才可能找出訓練的方法。

後來訓練寫作的方法主要是把所有可以用英文寫的考試和報告都用英文寫成(這有一個很簡單的動機,因為專有名詞和課本講義都是英文,所以其實用英文比較好寫),正式的接觸一點學術寫作的教學大概是參加 IAC 的時候。

至於口說,我迷上了英語活動,不論是英辯、一般的口說聚會,我發現我都很喜歡。所以前前後後參加過不少活動:第七屆英辯坊、第八屆英辯坊、英辯社、IAC、Koinonia English Club、English Lunch Time、Bliss English Club、Toastmasters。所以慢慢找到了練習口說的動機:因為我喜歡。

結果

雖然針對英文,我已經不像高中時那麼積極了,不過,「如果沒有補習,不針對考試準備,究竟有什麼方法,可以把口說和寫作的實力也提昇到超越考試的境界呢?」這個問題的答案,我還是慢慢的在尋找。雖然我知道我一直沒有找到,不過好像到了檢驗目前成果的時刻了。

2013/11/9 TOEFL iBT

Score: 103/120 (Reading: 29 / Listening: 28 / Speaking: 23 / Writing: 23)

自己覺得口說和寫作的成績比多年來恐懼的想像還來的好,可是另一方面,這樣的成績也指出了目前的訓練方法確實還沒辦法有太大的突破,離「超越考試的境界」恐怕還很遠(其實我都覺得我聽力說不定也在退步中了)。

未來究竟要如何更上層樓呢?

我覺得我大概來不及找出像當年一樣突然提昇閱讀/聽力的神奇方法了。如果有一天我的口說/寫作真的能進步的話,一定是長期的累積吧。

相關文章

工商服務時間

異鄉的溫暖 - 台大英辯社

相遇

還記得剛到台大來的時候,一切都還很陌生,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我一個人逛著社團博覽會的攤位,有點緊張,忐忑夾雜著期待。我一邊走著,一邊拿取傳來的宣傳紙條。就在這個時候,突然聽到別人對我說話:「疑!Steven!你特地從新竹來嗎?」抬頭一看,原來是過去在英辯坊認識的同學,一時之間,突然覺得好開心,想不到大家還記得我呢。原來僅僅是打招呼,也能給人溫暖,好喜歡這樣的溫暖。

於是趕緊走到台大英辯社的攤位,拿了社課宣傳,也聊了一聊。逛完擺攤後,當然也想到新生說明會捧場。簡單複習好久沒碰的 BP debate,然後就和大家一起欣賞精彩的英辯示範賽。真心覺得能觀賞這樣刺激的辯論是件很開心的事,英辯本身,就是最好的宣傳。

一起學習成長

每個星期的社課,可以聽講師講解辯論的技巧與經驗談,也會和同學討論問題。但最刺激與最有收穫的還是練習賽。每次接到不同的題目與立場總是對思想的一大挑戰,和隨機指定的隊友互相合作也是很有趣的經驗。好幸運的幾乎每次社課都有打到練習。辯論完後還會興奮的跟對手討論,還有最後仔細聽評審的指教。那麼多東西塞在短短的社課裡,真的是很豐富的體驗。

能一起學習成長真的很開心,總能感受到人們認真努力的心情。而且或許是因為有很多國內外比賽可以參加,不少社員也會自己找其他時間出來練習,有時感覺好像每天都有練習時間似的(這應該是幻覺吧。)

學習英辯可以提昇英語能力,對邏輯與表達也有很大幫助。我學期初報考的托福,因為太忙所以完全沒準備,要上場前不免覺得好笑,連口說題目都完全沒練習過,到時究竟該如何是好呢?但真正考的時候才發現英辯的訓練完全可以派上用場,看到題目即時回應,用清晰的條理說明自己的想法,這不就是我們一直在做的事嗎?雖然最後的整體成績恐怕還是無法預期,不過如果未來還有機會考的話應該不會那麼害怕了。

別害怕

每次想介紹英辯給同學的時候,每每得到的反應是覺得有點徬徨。「連英文都說不好了,怎麼還有辦法辯論呢?」但我真的覺得英辯社是個溫暖的地方。說真的,每次走到台上,七分鐘的時間,別人為了想怎麼回應,總會全神傾聽,認真筆記。哪裡找的到別的地方會有人那麼認真聽你的話呢?我自己平常是個反應有點慢的人,每每跟人聊天時總會跟不上話題,一不小心就隱沒在背景裡。我反而覺得大家說英文的時候,都會變慢一點,這樣反而讓我比平常輕鬆呢(笑)。

請多指教

雖然都已經是七老八十的研究生了,也沒有多少時間可以玩社團,可是還是深深的覺得可以參加英辯社真是太好了,未來也請多多指教。

從交大資工到台大資工所

交錯的歷史

2013年,我走在交大的校園裡,突然發現迎面走來的,竟是高中好久不見的同學。

「你研究所也是讀交大嗎?」他問。

「沒有耶,我要去台大了。」

道別以後,心裡有些感慨,不知道對方聽到我的回答心裡會不會有些疑問呢?也或許是我想太多了吧,其實根本沒有人在意也說不定。四年的期間真的發生好多事,那時的我大概也想不到我會走到這裡呢。意外的相見勾起了當年的回憶,當時總是因為擔心他人的眼光所以想迴避這個話題,可是現在好像,終於可以談談這段歷史。

還記得那年高三,大學放榜之時,我在分發志願卡上是這麼填的:

自願選填

志願選填

啊啊,在所有的師長同學都覺得我應該選擇台大時,我選擇了交大。四年以後,在有些人希望我留在交大時,我又選擇了台大,不知道我是不是有點天生反骨呢?

答案

當時同學問我為什麼選擇了交大時,我其實一直無法回答出精確的理由,或許其實我也不知道真正的答案吧。沒有選擇成大的理由應該不難想像,因為當時的我亟欲成長,離開台南被我視為獨立的第一步。而為何選擇交大呢?我當然還記得一些,當時列出來的理由:

  1. 來交大可以拿到獎學金,可減輕家中負擔。
  2. 交大和竹科相近,可增加產學合作資源。
  3. 四校聯合,可運用台聯大系統資源。
  4. 交大的資工人數比較多!我預測,依我的個性,最可能認識的只有班上同學,因此在交大我可能比較開心?此外,交大人數多或許可以讓我有較大自由選擇不出席某些不喜歡的活動而不顯得奇怪。
  5. 據說交大圖書館環境比台大好,我預測我會花上非常多時間待在圖書館,故圖書館環境很重要。
  6. 我總覺得來交大比較容易實現我的理想。
  7. 交大沒有國文課(誤)。

雖然同學警告我交大食物不好吃,不過我總覺得自己對食物要求不高,反而會比較考量價格;也有人說台大比較多社團與活動,在交大,就沒有機會認識人。可是我猜測,我根本不會喜歡加社團,所以這也不在考量範圍之內。

那麼後來為什麼要選擇台大呢?

  1. 大部分有興趣的軟體廠商都在台北,可增加產學合作資源。
  2. 不知為何只有在台大找到想跟的教授,且從系上開的課來看,也比較偏好台大。
  3. 我亟欲成長,而在交大這幾年,似乎慢慢陷於死水之中,我需要一點新的改變來說服自己繼續讀研究所,而且我總覺得來台大將會找到改變未來的契機。
  4. 因為我想去台大英辯社。(哈)

雖然聽學長說,太多例子是去台大會變得很孤單,不過我總覺得自己認識的人本來就少,畢業後大家都離開了,其實留下來不見得比較好,況且我本來就常常喜歡一個人做自己的事;也有人說在台大比較不熟悉,找不到好教授。但實際上當時比較早在台大找到想待的實驗室;雖然說交大有獎學金,可是或許台北有其他資源可以獲取。

當然從今日看來,有些正確,有些錯誤。在交大我曾嘗試過數個社團,都無法久待。雖然這些年來嘗試過不少活動,但是對出遊的不感興趣,顯然也被當時的我所預測出來。可是,如果今日問我,我會喜歡哪種社團,我似乎已經可以回答:英語辯論社、英語演講社、模擬聯合國社?還真恰好都是台大有而交大沒有的社團。

食物方面,從我常吃二餐三樓來看,跟當年的想像是一致的;而這四年我最熟悉的朋友是否是資工系同學?確實是的,而且多半是同屆資工系同學,這點完全命中;我有運用台聯大系統資源嗎?除了一開始有修清大的課以外,其實唯一的使用恐怕只有圖書互借;我確實時常待在圖書館,而且我也很喜歡浩然,事實上我甚至認識了不少館員(笑);跟竹科相近有任何意義嗎?沒有,事實上我有興趣的軟體公司反而都在台北;比較容易實現理想?似乎看不出來;獎學金部份,確實把大大小小獎學金相加後應該可以跟這些年的學雜費和生活費恰好抵銷。

雖然我喜歡細數這些理由,但是理由畢竟只是理由,恐怕連我自己也不相信吧。

故事

還記得在進入高中之時,我幾乎就已經決定要以進入交大為努力的目標。當時的理由並不是那麼容易記得,但正因這樣的目標,所以我的一舉一動才開始有了意義:每次下課時的努力讀書、演算的每一次作業、一再嘗試提高上課效率、每天研究一點程式設計、還有借演算法書籍等等。當我來到高三之時,我的行動與心靈都已經和這個目標同步一致,事到如今已經無法煞車,我根本不可能想像第二種可能性了。或許這才是真正的原因吧。

交大的故事已經寫了好多,有好多感動,好多喜悅,也有眼淚與困難。簡單說起來,到交大以後,持續原本的動力,不斷精進課業與程式設計,也認識了好多好朋友。可是啊可是,人際關係的處理遇到一些困難,在大一二時徬徨失措。但也因為這樣成長,然後繼續努力。但漸漸的,新的課題帶來的迷惘在大四時達到頂端,實在無法不承認,這樣的迷惘或許是離開交大的主因。

於是就像高中時一樣,產生了自我實現的動力。之所以會只在台大找到研究領域,或許是我比較認真研究台大的資料。好像也從很早就開始跟同學互相鼓勵來申請台大,最後很可能也無法想像第二種可能性了吧。

然後然後,後來很幸運的解開了迷惘,結果就是現在的故事,現在的我過著忙碌但充實的生活,而且跟大學的生活實在是太不一樣了。雖然研究生沒有那麼多時間,可是很開心的覺得待在英辯社真是太好了,也參加了每週末的 IAC,活躍程度真是大學時無法想像的;研究生似乎根本沒有機會認識所謂「班上同學」,反而是修了學術英文課,跟外系同學聊得很開心;有了自己實驗室的座位以後,好像不常去圖書館了;雖然沒有獎學金了,房租負擔沈重,可是當了助教,好像也還可以負擔生活。

想想現在的我跟大一的我實在太不一樣了,根本無法好好比較兩間學校的不同。不過如果硬要說來到台大有什麼特別不一樣的感覺的話,我覺得這裡的人們好像熱情許多。還有就是系上寄來徵才訊息好像比以前多(甚至有像是國外公司來台徵才等訊息),不過也許純粹只是時機的關係也說不一定。另外就是,總覺得台大好多人想出國啊,隨便跟別人聊個天都會碰到想要考 TOEFL 的人,同樣是個隨波逐流的人在交大可能選擇繼續升學,在台大可能就出國了。

我老是喜歡說,記憶中的我,在國中的時候比國小開心許多;高中的我又比國中開心許多;大學四年,漸漸更滿足與喜悅;而如今,好像也有很多很多開心的事。這樣的改變或許不盡然是環境的影響,而是我自己改變了。每年每年走過的足跡絕對不是沒有意義的,遇見的每個人、每件事,都讓我不斷成長。

此時此刻,好像真的掌握了可能會對未來造成重大改變的契機,今年真的發生太多太多事了,需要好多時間才寫的完這些故事吧。回顧過去,如果不是這樣走來,也不會走到今天的地方吧。我想相信,到目前為止走過的所有路程,就是對此時此刻的我而言,最好的路程。

2013 在台北,IBM 軟體工程實習生紀錄

work-731198_640

初心者

那恰好是我心態有大幅轉變的時刻,想更珍惜所有,也想更堅定向前。在我掙扎前進的時候,剛好看到 IBM 的實習機會,覺得是個能夠打破舊模式,邁向新生活的絕佳機會,於是就努力寫了履歷投出。說起來好像每次申請實習都是一時之間的決定,人生的際遇實在是難以預測。面試其實比較像聊天,並不會太困難。但因為沒有符合某些預期,所以其實沒想到會錄取。最後發現還是有機會來到 IBM 時,真的覺得很幸運。

第二次實習的感受很不一樣,但真正的重點倒不是環境的差別,而是我自己,我已經不一樣了。回想起來,這些年我真的成長了好多,當年的迷惘,在這個暑假終於釐清了。接下來,真的得全力邁進了呢。

IBM

IBM 感覺是很嚴肅的公司,常常會看到許多穿著正裝的人,但工程師的標準不太一樣,除了一些正式場合外,平常還是不會太嚴肅。很開心能有彈性協調工作時間的機會,早起的我開始過著每天早上 8 點上班,下午 5 點下班的生活。

工程師的生活還是那麼熟悉,熟悉的寫程式,熟悉的解問題。雖然盯著螢幕還是很累,但好像慢慢找到平衡的方法。解決每個問題時總有小小的成就感,深思優美的答案時總是讓人愉快。覺得可以這樣工作,應該算是幸運的吧。

或許因為坐在開放的空間,所以比較有機會和其他的員工聊聊,甚至還曾一起去參加 Taipei.py 呢。而這兩個月真的也受到好多人的照顧。還記得 meeting 後的聊天,總能敞開心胸的談、記得去問 Bruce 問題時常聞到的咖啡香、還有偶爾遇見的 Jenny 學姐、每次經過櫃台時的招呼與閒聊。

謝謝你們,這段時間真的很愉快。

Blue Gene

IBM 的實習有個特別的地方,就是有很多專為實習生設計的活動與作業,所以有很多機會和其他實習生互動,真的常會和其他實習生一起吃飯聊天,同部門的更會互相詢問與解決工作上的難題呢。

在最後的最後,我們一起拍了期末影片。總覺得每組的創意都好精彩,後製更是十分專業。從影片中也可以看出某些部門真的很累,相較起來,我覺得我的工作量恰到好處,算是很幸運吧。

於是我們向前

好像真的和南港很有緣,又一次重回此地。而來到熟悉的店,老闆娘竟然還認的出我來。然後又增加了數個認得出我的店家(哈哈)。兩個月結束,我又離開。好多的人,將來是否會再見面呢。

剛結束實習,又要開始迎接好多新的挑戰。漸漸有新的計畫在心中暗暗形成,很興奮,我真的更堅定與更積極的向前邁進了。而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初見面─2013 跨國學術競爭力菁英班

2013 Workshops for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mpetence (IAC Workshops),跨國學術競爭力菁英班,提供全英語的學習環境,訓練學術寫作、簡報、討論等等能力。費用全由教育部補助,也提供食宿,真的非常吸引人。收到系上的信得知這個活動後,喜歡參加英語活動的我就趕緊利用週末的空檔準備報名的資料,包含英文自傳,一分鐘英語短片等等。我自己很久以前考的 TOEIC 剛好有達 CEFR B1 以上的報名門檻,但如果沒有考過英檢其實也可以參加另外舉辦的門檻考試。

今年的工作坊和往年有些不同,第一次嘗試將原本整月的密集課程,延長為長達一個學期的週末工作坊,在第一週的的密集訓練告一段落後,終於有時間來簡單記錄這幾天的心得。說真的其實很難想像整個月塞滿課程會是什麼滋味,我是幸運的,正因為只有一個星期,所以剛好可以利用實習結束與開學前的空檔前來參加;也很幸運來到台北,所以很方便就能參與接下來一學期的週末工作坊。(說真的好佩服一些願意每週通勤的朋友們。)當初看到錄取名單上自己的名字真的很開心,感覺又是新生活的開始。

初見面

開幕式走進教室其實有點忐忑不安但也很期待,坐在教室一角的我看到好多不熟悉的臉孔。記得在錄取名單上看到大家來自各個不同學校、各種不同領域,大概真的從來沒有參加過這樣多元的活動。就在這個時候,突然有人探頭向我問道:「是 Steven 嗎?」,我一邊回答一邊在想怎麼會有人知道我的英文名字,才突然發現是在文藻英辯坊認識的朋友。可以開心的聊天真的很棒,令我有好的開始的感覺。

簡單的開幕過後,首先面臨的就是 FLPT 測驗,我們將會在最初和最後分別考一次,以評估英語能力的進步。我真的太久沒有考英文了,考起來手感沒有很好,不過因為沒有口說和寫作,應該不算太難吧。

滿滿的課程

就這樣開始每天滿滿的課程,從早上九點開始,到晚上八點結束,每天都過的好充實。這一週的課程主要有當代文化議題討論、學術聽講與筆記、學術寫作的入門,還有一些練習與討論時間。一週下來拿到的教材真的很多,像是文化議題討論,每次都得先閱讀好長的文章,老實說我常來不及讀完。但我真的很喜歡討論課,總能交流不同的想法,覺得學到不少。筆記和寫作一直都不是我擅長的項目,也希望練習以後能有所進步。在這過程中我也接觸到一些以前沒有了解的議題,像是商業化的教育人工激發與修改記憶等等。

記得我們還為了 free music downloading 激烈辯論,雖然好像是熟悉的議題,但真的要發表意見時,才發現有些邏輯我一直都沒能理清楚;也記得聽說了 Fulbright 獎學金,據說好像申請的人不多;記得學術寫作的風格和一般文章不同;記得我上台發表反對血液買賣的論點;記得大家一起腦力激盪,尋找文章可寫的材料;記得每次晚上討論課大家的疲倦,還有助教的活力。發現時間真的過的很快,而記憶竟己成片片段段。一位朋友說,這或許是他第一次不斷的一直說英語,這大概是這段期間最好的註腳吧。

Eat, Talk, Learn

從餐點其實可以看出籌辦者的用心,每餐的食物都不一樣,下午也有小點心。而用餐時間,同時也是討論時間,更是認識朋友的時間。覺得可以一口氣認識一大群來自不同領域的朋友,或許也是參加這次課程的一大收獲。

一週最後的結尾,和大家一起參加了晚會,然後在最後各組推銷產品的比賽笑的精疲力盡。覺得真的很幸運可以和大家一起參加這個課程。未來的一學期還請多多指教。

20130712163917219

續集:〈感謝我們相遇─2013 跨國學術競爭力菁英班期末心得〉

大學回顧

猶記得小大一的時代,三五好友一起吃飯,朋友開心說著,就算是畢業了以後,也可以常常一起聚餐抒懷。那時我還是天真相信每件小事的小孩,以為可以一起把故事說到將來。怎奈人情變化的如此之快,如今回首年少往事只覺羞的說不出話來。

新體驗、新嘗試

大一最有活力了,當時跑去參加了好多社團的茶會,像在南友會遇見了朋友,還有加入 AIESEC,跟著大家跑了許多活動。雖然那時的我想多探索這個世界,但也發現自己不是那麼熱衷於很多事,只好一邊迷惘一邊不斷的嘗試。但很開心的是,這段期間,我也認識了很重要的朋友,有著許多回憶。

另一個重要的事是參加了 IBM 的比賽,到台北領獎,覺得視野開闊不少。因為這樣找到實做的樂趣,也因為這樣被攬進實驗室裡學習。也激發自己終於開始實作第一個自己的專案,猶記得在寢室認真開發自由行列時,室友不解為何我能那麼投入的景象呢。比賽得到的小筆電,陪伴我至今,如果沒有它,很多事就做不了了。

進實驗室時其實好多事都不懂,也沒有想過未來專題還是畢業以後的事,只覺得有機會學習也不錯,而且還認識了感覺很厲害的學長姊,這是我第一次在一個團隊中分工實作一個較大的程式呢。

當初開學時跑去好多課堂加簽,甚至還去清華選課。在韓語課認識了浩然圖書館的大姐,讓我四年來到浩然借書時,常能受到噓寒問暖,也因為太常去了,也慢慢認識其他的職員。很幸運的加簽到口語表達與溝通,還有西班牙文,一口氣修那麼多外語實在有些瘋狂。

愈來愈熟悉環境,也漸漸養成習慣,調整自己的步調。開始用計畫表記下自己的行程,開始習慣到浩然、到 24K、到系計中。那時還每天手洗衣服,但後來就用洗衣機了。

經過了轟轟烈烈的上學期,下學期過起了平凡的日子。離開了社團,花更多時間靜靜的在圖書館看書,另外就是在實驗室參與專案的實作。社交上,花更多時間和好友相處,還有偶爾參加英語午餐活動。

現在回想起來,這段期間的課業壓力其實是最小的。如果有機會重過一次這段生活的話,我應該會選多一點高年級的課,平衡一下未來的生活,同時也多珍惜一些和人之間相處的緣份吧。

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

在不知不覺中,轉變就開始了,到底要走向何方呢?搬了宿舍,換了室友。暑假時加入了 PCCA 的程式培訓,在不斷的競賽練習中度過這個暑假。考了機車駕照,和老朋友聚會。平凡底下,卻藏著許多煩惱與無力,還有好多的迷惘與思考。好難過好無力的谷底很快到來,可是也是在不斷的掙扎與反思中,發出了新的光芒。

這年的主題有三個,其一內心的轉變、成長與省視,用不同的計畫挑戰自己。其二則是 PCCA 為主軸的程式設計練習,還有自己的研究學習。其三則是漸漸加重的課業,以及努力學習時的光芒。

大二這年,真的可說是很重要的一年,是這年的決心改變了好多未來的決定與方向。這年裡,交友圈的變化也好快。一方面是來自過去,和老同學的聯絡突然密切了起來、到台北和姊姊聚了好多次,另一方面則是新的開始,在 PCCA 認識了好多新朋友,也和好多同學變得更熟。還有我自己,從這時開始,我再也不同了。

大二上為了參與程式設計比賽花了好多心力,常常和大家一起在系計中練習與討論。還有為了比賽第一次出國,到馬來西亞,坐飛機的經驗好新鮮。除此之外,之前的行列專案也得到了獎項的肯定,在報告的過程中慢慢發現自己對報告的熱情。大二下,開始尋找專題夥伴,重新回到實驗室。

正因為課業逐漸加重,修課逐漸變成了重心,也漸漸開始養成撰寫修課心得的習慣,在此影響下最終建立了「交資夢想」網誌,這變成了我花最多心力的課餘活動,也成了我最後留給交大的禮物。

最燦爛的努力

暑假,到了台北 Google 實習,第一次租屋,新的成長與體驗。因為這次的經驗後開始把 Python 運用在作業上。大三,開始實作專題,拿到了 HTC 手機,和 Android 系統見面。三下,進入課業最繁忙的時期,尤其自己選修了太多的實作課,使得幾乎整天都在寫作業,龐大的壓力難以承擔。這期間再也沒有心情對外參加比賽,只想著如何完成課業的要求。

然而這也是在感情上特別豐富的一年,和朋友們慢慢培養了很深的友情,系上和許多人建立了互相支持的力量。回想起來,這是最累的一年,卻也是最開心、最多感動的一年。

開始用心學著如何與團隊一起分組工作,有時失敗,但也有時能展現出最好的結果。很感謝這時間陪我一起走過的隊友與夥伴,謝謝你們讓我學到好多。

三上修了不少要口頭報告的課,讓自己對報告的熱情逐漸展露出來,還記得微處理器課報告時淋漓盡致的開心,也記得專題課不斷準備的努力。而寒假時,參與了文藻英辯坊,更是讓我感到非常的高興。

那時的我還不太懂英辯對我的意義,但現在我知道了。長久以來,對於課外的活動我總是沒有太熱衷。AIESEC、迎新宿營、蛋糕社、鋼琴社、元氣志工……總是在各處來來去去而沒有找到感動與熱情,但在英辯坊,這是第一次,在意外的地方感受到了熱情。這樣的理解,對我而言,真的很重要。

真的很可惜學校裡沒有以英語為主軸的社團,要不然我一定很樂意參加。說真的,到了後來,我忍不住覺得沒有嘗試去創辦交大英辯社之類的社團實在有點遺憾。

停步,再出發

過完大三,彷彿將燃料燃燒殆盡一般,突然不知如何是好。或許是因為大三作業趕的太急,我一時之間竟也失去想寫程式的動力。大學的生活也將走到終點,究竟該往何處前進呢?這年花了好多時間和自己對話,嘗試了一些從前沒有試過的生活,不斷詢問生命的答案。還記得和同學一起互相鼓勵的每個曾經,但好多人都將走往不同的方向。國考、工作、出國,即使待在同個地方的都可能變成陌生人,相隔遙遠的人們又在多久以後才能見面呢?

暑假又接觸了 Koinonia 英語會話的活動,覺得自己真的好喜歡這樣的氣氛。突然回想起大一時修了那麼多外語課的熱情和後來喜歡英辯的心情,自己一定對語言有種難以解釋的熱衷吧。後來嘗試修了語言學概論,度過了有點緊張但也很有趣的一學期。原本想著多接觸一點外語的活動或許能讓我找到什麼未來的答案,可惜最後還是沒有什麼特別的結果。

然後一邊帶著迷惘一邊前進,對於無法回答「為什麼?」而感到難為情。

在不斷的回顧與思考中尋找方向,不知不覺休息了好久。突然好像又慢慢找回喜歡寫程式的心情,也意識到喜歡學語言或者英辯還是英語會話,其背後不管有沒有答案,喜悅本身才是最重要的事。好像慢慢解開一部分的結,但又意外的遇到了難以預期的困難,在最幽深的地方和自己深處的恐懼直接會面,才發現花那麼久的時間迷惘好像是太過奢侈的事情。

離開了交大以後才突然感到惆悵,從前離開國中還是高中時感受其實沒有那麼深,或許是因為那時的學校生活對我而言幾乎是由上課和唸書組成的吧,朋友認識的不多,好像也還能想辦法聯絡。可是離開大學以後,背後拋下的,是好多的回憶、好多朋友,還有一種生活方式。這段時光真的是我人生中十分充實的一段日子,我想我會想念好多人。

終於開始認真的思考與決定人生的許多課題,想去哪裡工作,想過什麼樣的生活。也更重視自己的財務狀況,細心研究未來投資的方向,說起來高中以來就一直說想要研究好投資理財卻一直都沒什麼動靜,現在終於是開始完成當年的目標了。

回顧升大學時備審資料裡頭的讀書計畫,發現其實大部份的目標都已經完成了呢!這樣我至少可以對高中的我有所交代了吧,哈哈。只有「積極參與開放原始碼專案」,雖然一直想試試看,但至今仍不得其門而入。

雖然好像還是不太明白所謂的答案,可是好像已經不是那麼迷惘了,在寫文章時又回想起大二以來的好多懷疑,才發現我終於走出這個時期了,接下來要繼續努力的往前邁進吧。雖然不明白所謂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可是發現當全心投入時,心中就會充滿許多意義感。就把這種意義感當成意義也好,我想繼續往前走,在我還能走的時候。

然後,突然了解,就是「42」啊,原來答案就是「42」呢 =w=b

台上

public

從害羞開始

小時的我是個害羞的人,記得連去找老師都會害怕,在路上要跟別人打招呼都會緊張。平時不像那些能自信表達的人一樣,可以和大家說個沒完。這樣的害羞,也表現在言行舉止之上,說話很慢,聊天時常常反應不過來。

同學曾如此說道:「我記得以前有一次跟同學在討論,說你國小是第二名畢業,大家都覺得太不可思議啦!!你看起來好呆好呆,根本不像呀!!」

記得國中時老師曾問說有沒有人想參加英語話劇表演,當時為了克服自己的恐懼所以努力的舉起了手,只是老師大概也覺得我無法突然擔當重任,所以後來就演了不太講話的樹。

可是也記得一些受到鼓勵的時候。小學時曾經有次上台跟班上分享故事,當時我講了跟兒時玩偶「藍牛」有關的小故事,那次竟讓全班爆笑,一直要求再講多一點呢。讓小孩子歡笑的梗至今想起仍覺得有些難為情,但當時連在台上的我也是笑到不行呢。

高中時接觸到了「高橋流」簡報法,興致高昂的在某堂課嘗試,把投影片的字大量減少到只有五六個字,或甚至只有圖片,然後把要說的話全部背起來!結果被老師稱讚講得很好。那大概是我第一次發現,原來我也是可以報告的很好的呢。

新生活

小時候沒有太多的機會和人相處,尤其是高中的時候,幾乎整天都在唸書,很少與人互動。上了大學,見到的人事物一下子變得好多。得到的經驗多了,我也漸漸改變。

首先,我外表傳達出來的感覺一定不太一樣了,記得大一的時候同學在說到一些比較複雜的大人話題時,見到我還會特別迴避,總是說,不要讓我學壞。到了學期快結束時,開始有不少人說我學壞了,「你竟然學會吐槽了!」現在這類的說法雖然偶爾還有聽聞,但已經沒有那麼多了。

但更重要的是我內心對自己的看法,漸漸從不擅社交、不會講話的害羞邊緣人,慢慢覺得或許在自己的小圈圈可以和別人相處愉快。尤其是大二開始,認識的人愈來愈多,漸漸感受到好多感動與溫暖。

記得當初通過 AIESEC 面試的時候小胖說,一開始看到我靜靜的不太講話,後來才發現我其實很有自己的想法。記得上口語表達與溝通演講時,Holli 竟然還稱讚我是 natural speaker。是這些小小的稱讚,慢慢讓我發現自己原來也可以自信的說話。

努力的鋒芒

在口語課講完下台後,小胖向我問道:「你是不是有寫稿啊?」

「對呀。」

聽到我的回答後,她露出了理解的表情。

是啊,怎麼可能是 natural speaker 呢?除了背詞以外,甚至連語氣,和動作都曾事先想過。每一字,每一句,我都是事先演練過的。如果我真的有幸講得比別人稍微好一點的話,一定是因為我付出的努力比常人還多吧。

大三的課堂上,多了不少報告的機會,這樣的作法也愈精成熟。上微處理機實驗時,最後的期末專題簡報,老師評論是:「報告的很好。」專題課,我也努力無比的準備每一場報告。

這樣作法甚至誇張到咩咩羊曾如此說過:「我一開始認識你的時候常常在想,你這樣說話那報告時要怎麼辦呢?後來聽見你練習專題報告時才終於明白,你用的根本是不同的聲音嘛!!太誇張了!!聽起來有種專業的感覺。」

人家說新聞主播或脫口秀主持人,常常私下是個害羞的人,真的有些道理。演說的技術是可以培養的,不管你個性如何。

啊,不過不過,你知道為什麼我平常講話是那樣嗎?

講話的語氣,和心中的狀態有著緊密的連結。報告時,我的心理狀態雖然感覺比較有自信,但其實我也感覺到很強的「攻擊性」,那時我實在是不喜歡讓平時的我帶著那樣的心理。平時說話,雖然有些幼稚。可是那樣的我,心中充滿的是雀躍之情呀。我怎麼能不著迷?

自信

那種攻擊性與自信的感覺在「第七屆文藻英辯培訓坊」被更進一步提煉了出來,數天的活動,讓我成長許多。跟從前很不一樣的是,每場辯論的準備時間僅有 15 分鐘,根本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樣背稿。一場一場的比賽與攻防,讓我不斷練習臨場反應。

是從那個時候開始,自信的感覺壓過了緊張的感覺,我慢慢喜歡上站在台上的感覺了。

我開始更主動的抓住每個上台的機會,我開始更精心的計畫並享受報告的每個瞬間。在批判性思考的課上,我第一次選擇讓所有的組員蒐集材料,然後再由我整合與報告。在專題報告時,我仔細思考每個流程產生的氣氛,為了製造某些效應而提出問題,並觀察聽眾的表情調整我的表演。

是啊,這時候上台對我而言已經成為一種表演,每一個精心設計的瞬間就像是藝術品一樣。我很有自信自己會做得很好,而且我也真的做的不錯。通識課的報告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讚賞,組員也非常喜歡。專題課的最後一次報告對我而言更是得意之作。

我如此自信,以至於到了最後,甚至連想講的東西不是怎麼完整時,都能毫無遲疑的走到台上。走下台後,我才突然有點驚嚇,我竟然可以這樣毫不心虛的報告這種半成品。然後我發現,我真的有點兒得意忘形了。記得最一開始的我,對於完全沒有參與太多準備,然後突然拿到投影片就上台的作法還不是很能接受,現在我怎麼自己做起這種事呢?

那時我告訴自己,以後一定要小心注意,不要再這樣了。做多少事,就講多少話。自信的背後應該要有實力與努力作為基礎才對。

兩種心情

在台上的心情,在台下的心情。好像是兩種生活的態度。當台上的自信延續到台下時,我發現生活也悄悄的有些轉變。這種感覺其實不是新鮮事了呀,過去寫下〈不一樣的自己〉時,想紀錄的,不就是我第一次感受到這種激情的時刻嗎。

回顧當時,驚訝的發現自己已經走了那麼遠。現在我好像,已經不排斥有時讓自己染上那種「攻擊性」。

於是在我的生命中有了兩種心情。一種是有點遲疑冷靜的關懷,簡簡單單的雀躍,靜靜的聊天,互相支持、互相陪伴,用溫暖與感謝的話語點亮生命。另一種則是激情與自信,想法的互相激盪,熱切的和彼此分享。

我想,兩種心情,都是我的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