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得是往往那制度要求更多依賴父母的文化資本,不管人生經驗、成就期待、或者潛移默化而成的語言資本。[…] 這就好比練功,本以為把所有系統提供的點數盡量點滿後,就可以成為那世界最強,後來才發現,要點滿的是那隱藏的能力值。更甚至,在每個階段都發現有新的隱藏能力,最終才明瞭,原來那些在社會裡能贏得起碼尊嚴的人,他們在生下來時就知道了。
– Re: [問卦] 有沒有國小全班第一名的八卦
選擇
最近看到友人分享的文章不禁稍有感觸。隨著人生的經驗拉長,有的時候也會幻想著,如果能告訴以前的自己,做出不同的選擇,一切或許也會有些不同。有時聽聞友人在成長的歷程裡,幸運的有前輩的提攜指引,也不禁又羨又慕的感嘆。
誠然,或許這也是某種吃碗內、看碗外,做一行、怨一行的耍廢心態。畢竟即使聽了再多建言,時常還是得自己做決定。而過度的控制也不見得讓人喜愛,至少我避開了總是照著父母期望做事,以至於最後要用激烈手段才能做回自己 的窘境不是嗎?
只是身處太過放任的環境 ,卻也有明顯壞處。畢竟如果真的總是完全自己做決定,那麼所有後果就變成要自己承擔了。而年幼無知的小孩任性妄為,又怎能顧及大局,展望未來呢?
印象最深的任性決定大慨是高中升大學時期,曾經想過要使用繁星計畫一舉錄取夢想中的校系,如此一來,就能節省許多時間,早日放下大石了。只是那時校裡有個同學似乎也想使用繁星計畫,於是透過師長的協助,來到我的班級。解釋說,以我的學測成績就算不使用繁星,使用個人申請和學校推薦理論上也一定能上同樣的校系的,然而他因為學測考差了,所以只能依靠繁星了,所以希望我能讓給他。
理性上他說的應該是對的,其實就算不使用繁星,也只是拉長時間,和多了許多舟車勞頓罷了。不過實際上,當時思考這個問題時的我卻產生了心臟砰通跳的強烈反應,如果單純以生理現象來看,這恐怕是我一生到目前為止所做的最緊張決定。
而我最後還是放棄繁星了。回家和家母宣佈這個消息,意外的發現家母情緒反應似乎還比我更大,似乎連淚水也湧了出來。雖說如此,她也沒有對我做出評論。後來也繼續在個人申請時,帶著我離鄉一起前往攻略大城市。
而我似乎還是繼續任性妄為的做決定。
大學志願的選擇,雖然有點出乎正常人的預料,不過家母還是支持了我的做法。大學畢業時,自行決定了到底要不要繼續讀研究所,以及要讀哪間,在送出決定文件後打回家報備。自行決定要申請國外的實習,然後在要出國面試前打回家說有這麼一回事,所以我馬上要出國面試囉。自行決定了第一份工作。
這種報備的心態,大概是因為我非常安心的覺得,不管做了什麼決定,家母都會支持的吧。所以只要做決定就行了。(事實上我覺得搞不好如果上學到一半突然休學也不去找工作,開始進入 NEET 的神秘狀態。說不定家母也不會反對呢。)
這樣的絕對自由,感覺是我的家庭最好的禮物。但事後看來也真是危險重重。畢竟你要如何相信一個小孩做的任性決定呢。
控制
大約是升國三那年,或許是看了一些包含《危險心靈》 之類的書的影響,開始有了掌握自身命運的決心。同時,我的家庭又提供了理論上可以自行其是的舞台。所差的,就只是方法與方向了。
當時的我,所能依靠的最好資訊來源,就是書和網路了。就如同〈PTT 教我的人生哲學〉 提過的:「一直覺得有沒有資訊真的差異很大,從來沒有看過的世界怎麼有辦法憑空想像出來呢?所以一直覺得能夠從書裡或網路看見別人所看見的世界是件很令人感激的事。好像當年國中的時候,也是因為神秘的 Yahoo 家族:『學習方法研究會』而讓自己改變了許多呢。」
是因為網路的力量,才能透過所獲取的資訊,突破自身眼界的限制。然而,卻也是強力的機運與幸運,才終於等到開花結果。
因為當時我很可能其實根本不知道我的所作所為在世俗世界能帶來什麼好處、完成什麼目標。而僅僅是因為迷戀控制自己的生活,所以才做了總總嘗試。而某一些嘗試,如果在未來產生了回報的話,肯定是極其的幸運。
最成功的投資,絕對是立下了讀英文的目標吧。 再來,則是對心流的迷戀, 定下了努力學習的起點。還記得當時看了不少學習方法的書,並打算將學習這件事掌握在自己手裡,所以向家母提出了結束補習班,以及停止前去晚自習的要求,都得到了同意。並且最終將學習的心態推展到人生,而形成「想成為更好的人」這樣飄渺的目標,得到了成長的力量。
當然以上之前已經著墨過,不過其實當時還做了許多不見得成功,或者現今看來並還沒有產生世俗價值的嘗試。(其實〈反思 (2) – 人生跑馬燈〉 有提過,不過這裡再整理完整一點)其中包含了:
第一,因為覺得早上早起上學太過昏睡,所以透過一些冥想的技巧硬是要把入眠的時間提早,好讓正常的起床時間也提早。度過許多躺在床上其實根本沒睡著的夜晚,最後終於成功辦到了這件事。此後直至今日都還是保持固定的睡眠時間,而早晨也都是自動醒來而不需要靠鬧鐘了。然而這件事的好壞目前無法得知。
第二,我曾經嘗試鍛鍊我的繪圖能力。當時是看著類似《像藝術家一樣思考》之類的書 來進行練習。國中確實樂於其中,只是後來就沒有持續了。而且也不像網路上的前輩一樣,得到了開外掛的能力 。所以大概算是一事無成吧。以下是其中一張當年值得懷念的倒反模仿畫練習作品,裡頭好像是某個很久都沒完結,後來又突然完結的作品裡的人物:
第三,我曾經很積極的用各種空檔練習呼吸法,把我的呼吸變慢。不過持續的時間不明,造成的影響也不明。
第四,我曾經自學過速讀。不過始終沒有成功像前輩一樣練成「變態等級的速讀能力」 。
其實真的也只有國中有可能靠自身的力量做這些嘗試了,因為更早之前幾乎不存在自我意識。而更晚之後,因為各種俗事的羈絆變深,根本不可能有那種時間去做這些嘗試了。
控制的剝奪
正因為迷戀控制,所以當控制消失時,才如此令人手足無措。
那時正值大學將結束而思考未來而感到迷惘之時,就決定回家休息了一段特別長的時間。但就在待在家裡之時,突然頭腦漸漸開始有點昏沉,有些天還會一直流鼻涕。長期的昏沉瓦解了我做任何事的動力,我無法計畫,而且也難以運動。
才想起其實在高中以前,也常常流鼻涕,上了大學才好。大概是因為家裡是個很容易引發過敏的環境吧。加上大學時代時,隔壁的廟好像多蓋了高度和我家相當的煙囪,所以煙塵的影響比以前大。而之前的寒暑假我都只待在家裡非常短的時間,所以雖然也會流鼻涕,但待的長度還不足以誘發出像這次一樣強烈的過敏。
雖然看病吃了過敏藥,改善也是暫時的。整日無事可做,僅能無力的往下沉淪,這種感覺難以承受的令人沮喪。失去了計畫與目標的能力,彷彿靈魂中也有部份死去了。是呀,這病剝奪的東西不就是我長年用來定義自己的東西嗎?到了這種地步,即使只是活著也覺得辛苦,那些對生命意義的質疑與疑問顯得如此奢侈。
「想離開家裡,無論如何的想離開家裡。」帶著這樣的心情,再次踏上了離家的道路。
離開的時候,其實是充滿徬徨的。因為我深知,如果用這樣恐懼的心態逃離了家裡。其實就意謂著,未來的我,終將成為,無家可回的小孩。
(發病的總生病時數:42天。)
VIDEO
Can I stay tough and never lose control
Can I find the way back home
– The Way back Home
完全的控制
後來因為要去 IBM 實習,所以就早早住進了南港的租屋處,在實習開始前體驗了一陣子的 NEET 生活。由於不再有其他俗事的紛擾。我開始更進一步的掌控生活。
每天早上都去國小跑步養成了運動習慣,每天都要吃水果(確切來說那時我都是吃香蕉和奇異果,這個習慣也延續到台大直到畢業後才因某些無聊的理由中斷了)。此外,我花了不少時間到圖書館看科普之類的閒書。才發現如果可以自由選擇生活方式而不考慮未來的話,其實我並不打算用太久的電腦,而希望多看書。
我也嘗試參與一些社交活動,試過像是教會英語、Toastmasters、某個 English Club 等等的活動。雖然始終來不及找到特別喜歡的。總還是懷念交大的 Koinonia 英語聚會。
這時還進行了其他嘗試,包含了我有試過拍一些影片,打算做類似 Youtube 頻道之類的東西,不過因為效果不好所以最後作罷了。以及有開始寫一些小說,不過後來也停止了。
除此之外我還看了不少投資理財的書,這最終導致兩個影響,其一是我最後跑去美國實習了(詳見:〈繁花落盡〉 。其二就是我後來還真的都用 VTI 、VEU 、VNQ 這種神秘的東西來當作我的投資標的,而我後來始終都沒有機會繼續研究投資理財,所以也還想不出新的作法。
當時還因為興趣使然所以研究了一下 Go ,後來好像恰好對 Mozilla 的面試有幫助。
說起來這種耍廢狀態竟然還可以碰巧做出一些未來會產生俗世價值的事情也真是幸運萬分。而我,直至今日還是十分懷念當時的生活。是那麼樣充滿著學習與快樂與控制感。
除此之外,這段生活的嘗試也提供了一些有趣的數據資料。例如我可以算出依當時的物價,假設我要在台北過 NEET 生活,閱讀想看的書,學想學的東西,同時維持正常飲食,也偶爾搭乘交通工具去參加可能有興趣的社交活動的話,一個月包含房租的所有花費實際上到底會是多少。答案是大約 11k~15k 左右。比較高的花費主要出現在實習期間。這個數字其實挺有趣的,因為他意味著,我其實可以維持 NEET 生活非常、非常久的時間,而不會花完我目前工作存下的錢呢。
後來實習開始,我不再有時間大量閱讀書籍,也停止了參加社交活動,運動則換成騎腳踏車通勤,不再有時間研究投資理財。
我失去了完全的控制。
(隱居與實習該季的總生病時數:0天。)
拉鋸戰
短暫的清明其實只是幻象。來到台大以後又出現頭痛難以集中精神的現象。開始去看病,可是吃藥也沒有明顯改善。由於沒有流鼻涕,也沒有咳嗽,只是頭痛,所以也難說到底是什麼病。
或許是當年餘悸猶存,所以只要還存於生病狀態,我就一直不斷的去保健中心看病。雖然其實即使吃各種藥,我都沒有注意到任何改善。直到最後終於到了太緊張激進,所以被轉診到台大醫院的地步。
只見醫生非常仔細的看了許多地方,最後看了喉嚨,說,你這裡其實有感染喔。然後用某種東西塗了喉嚨裡的某個地方。非常神奇的,隔天頭痛的症狀就解除了。可是奇怪的是。其實我並沒有喉嚨痛和咳嗽的現象,而且之前看病時也沒有醫生說我喉嚨有問題阿(?)
這會是後來幾年,唯一一次,出現這種奇怪頭痛時,使用藥物會產生緩解的一次。
當發現可能是感染,而不再是過敏時,一些跡象就便得很明顯了。比如說,似乎我只要跟感冒的同學一起吃飯,接下來就絕對會產生這種頭痛可是沒有咳嗽也沒有流鼻涕的奇怪現象。
可是就算吃感冒藥其實也沒有什麼改善。明明小時候也是常常在段考時產生會發燒的感冒,可是那時只要吃藥都會好一點的。可是這幾年下來卻變成幾乎不會再有正常的感冒和發燒的現象,卻產生完全無法緩解的頭痛的沮喪現象。
因為反正無法緩解,所以我又從一直看病浪費健保資源的病人,變成了雖然常常生病不過也不去看病,慢慢等他好的消極狀態。
而我也開始發現自己產生一種很糟糕的情緒。那就是我會因為怕被傳染而進入這種無法保持清明的狀態,開始故意避開人群和聚餐。老實說我覺得繼續這樣下去就算得精神病可能也不令人意外了 xD
不過遇到真正強大的感冒病毒,其實還是會產生感冒症狀。記得那是去文藻參加活動,回來的時候,似乎跟一位得了流感的同學有了接觸,一回到家就產生了嚴重的感冒症狀。到了咳嗽無法入眠,最後甚至還很激進的吊點滴才緩解嚴重到不行的情況呢。
為了忍過無法專心做事的時期,這時養成了壞習慣。就是頭痛時會不斷的上網逛不同地方來消耗時間。直到發現這樣的習慣從病裡走到了病外,開始侵蝕我的控制與計畫的能力時。已經難以挽回了。即使使用「斷開鎖鏈、斷開魂結的偉大寶物」 也僅能勉強對應。
後來嘗試在病中硬是看書度過時間,記得就是在這樣的病裡,用 Kindle 看完了《Thinking, Fast and Slow》 以及《Millennium》 系列三部曲的超長篇巨著。
(入學之後第一季的總生病時數:40天。在美國三個月的總生病時數:7天。畢業前一季的總生病時數:24天)
持續作戰
當然時至今日,我還是無可救藥的繼續進行控制感的爭奪戰爭。這陣子的掙扎或許在〈時間軌跡〉 以及〈2016 年末回顧〉 已有敘述。
回想起來,被世俗之事耗盡認知能力的我們,實在太難擁有足夠的時間能培養看穿未來的眼界了。而這樣就會陷入惡性循環。
好比。因為下班能自由運用的時間太短了。所以比起運動,就會更想做讀 paper 之類自認更有世俗價值的事情。可是實際上如果不運動,意志力就會下降。就會開始難以進行讀 paper 之類的事。而意志力既然已經下降,就很難在時間很短的情況下重新養成運動的規律。
漸漸的,就失去掌控一切的能力了。
而我這輩子,真正做過改變我人生方向的重要決定的時間點,恰好都是我很有空閒的時候。而那時所作的事,之所以在未來產生價值,看起來實在很像純屬碰巧阿。
究竟要怎麼得到改變命運的力量呢。
Many people make a lot of money but don’t invest in themselves properly. They’ll have nice watches/bags and cars…but spend all their time doing low level activities.
You can always make more money, but you can’t get back more time.
Make money
Use that profit to invest in buying your time back
Use that extra time to focus on higher leverage activities
Make more money as a result
Re-invest that money…creating a feedback loop
– 〈Do More Than Just Exi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