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控制的狀態
雖然以前也曾寫過〈理想的生活〉,不過細節的敘述散落在不同的文章裡,加上最近有些新想法,所以決定寫一篇比較完整的分析,未來就能拿這篇文章做為參考。
定義與緣由
之前說過,人生中想達成的目標之一是希望能夠盡可能的最大化經歷在〈眼界、控制、選擇〉一文中所提到的「完全的控制」狀態的生活。
因為對自己的行程與步調擁有完全的控制,所以能自由的透過規劃慢慢建立各種良好習慣,像是特定時間運動,特定時間閱讀,特定時間參與活動等等。並且透過平衡各項事物的時間,而能最大化參與每件事的專注度,從而提高進入心流狀態的時間總數。例如像是限制每天使用電腦的時間總數好讓眼睛和精神不會太累,限制社交的總量好讓能量可以恢復,學習不同題材,但每一種題材都不要一次花太多時間以至於失去興趣之類的。
– 〈理想的生活〉
簡而言之,就是利用對自己行程和步調的完全控制,來對自己的行程最佳化,進而最大化心流狀態的時間總數。
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為什麼需要行程呢?這應該是因為持續集中精神維持在心流狀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耗費大量的精神和意志力,以至於在正常情況下根本沒有足夠的意志力能夠讓自己每天都維持這種狀態。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有了好不容易有了自由時間之後,非但沒能好好利用,反而還因為無所事事而陷入焦慮之中。此時,建立例行儀式,或者說是養成習慣,就能降低維持行程所需要的意志力。
舉個例子,如果想每天慢跑三十分鐘的話,一開始的時候可能需要意志力才能提起勁去慢跑,但如果設定成每天早晨起床後慢跑30分鐘的話,雖然一開始可能還需要耗費心力才願意出門,但只要每天不斷練習,持之以恆,最終養成習慣後,出門慢跑就不是那麼困難的事了。同樣的道理,將自己的行程與步調化作時間表,一開始其實通常是無法完全遵守的,但隨著每天的練習與調整,慢慢的遵守率就能越來越高,最終達成完全控制的狀態。
完全控制的狀態之所以令我嚮往,除了一方面是因為長期處在心流狀態是一件很享受的事以外,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控制感 (sense of control) 本身就令人滿足。在完全控制的狀態下,我覺得自己真正的掌握了自己的人生,覺得能夠相信自己的努力真的能影響自己前進的方向。這樣的控制感來自兩方面:其一是對環境的控制,能夠排除外力,維持自己所決定的行程,是一件令人滿足的事。其二則是對自己的控制,能夠降低自己的衝動,讓自己遵守自己想前進的方向,同樣是一件令人滿足的事。
條件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要達成完全控制的狀態主要的目標只是達成心理上的狀態,並沒有規定放在行程表裡頭的活動具體來說到底是什麼,但是很可能這些活動必須要滿足某些條件才能跟完全控制的狀態相容。此外,除了活動本身以外,自己處在的環境很可能也必須滿足一些條件,才有可能順利維持完全控制的狀態。這裡我們花一點時間來敘述一些可能的條件。這些條件主要是根據之前的經驗及觀察歸納出來並進行一些推理所形成的,很可能並不完整或精確,但依然可以做為參考。
〈一〉活動必須要可以被切割成能被接受的短時段
再怎麼有趣的活動,如果長時間一直做同一個活動難免也會感到無聊。此外想維持儀式般的時程表的話,該時程表的週期通常不能太長,週期越長,越難讓自己養成習慣。由於以上的限制,時程表通常必須由各種不同的活動的短時區塊所構成。如此一來,如果有某種活動必須佔據龐大的時間,則很可能就跟完全控制的狀態不相容。
一個最好的違反此條件的例子大概是「旅行」吧。雖然很多鄉民把旅行當成最令人期待的休閒活動,但我從小到大一直都對旅行抱持排斥的態度。這很可能是因為旅行會一下子佔據太多的時間,破壞我想維持行程表的欲望。而一旦出門旅行,通常要維持平常行程表裡頭的活動也會變得更加困難。本質上旅行跟完全控制的生活是不相容的。
這也是為什麼我長假通常是不旅行的,在大部分的情況下,如果有長假的話,我最常做的事是其實是「嘗試重新建立完全控制的狀態」。不過這件事本身不太容易解釋,所以如果真的有人問我假日在做什麼的話,通常我會以排在時程表裡頭的活動作為回答,而不是無厘頭的回答說我在嘗試重新建立完全控制的狀態。(不過很可惜的是,單靠長假其實通常是無法順利重新建立完全控制的狀態的,這部份後面會再進行探討。)
說起來小時候為了掌控人生而做的努力之中,有個有趣的被稱為「大探索計畫」的活動,其實有點像是切割時間版的旅行,透過探索周圍區域來達成可控時間的未知經歷,不過周圍區域畢竟有限,要是想探索更遠的區域就無法跟完全控制的狀態相容了。
〈二〉活動必須允許調整困難度
這個條件主要來自心流的要求。一個活動如果太過簡單,很容易令人感到無聊,但如果太過困難,很容易令人感到無力。活動的困難度必須恰到好處,才能最大化進入心流狀態的可能性。但是一個人的能力常會因為各種理由而改變,所以要是想讓活動隨時隨地都維持適合的難度,就必然需要一定的彈性來進行難度調整。
一般來說,以學習作為主要目的的活動通常可以滿足這個條件。例如像是如果要學日文,若是閱讀材料太難可以改從簡單的材料看起,閱讀材料太簡單則可以改看困難的材料。這個現象其實並不令人意外,畢竟我人生中第一次經歷類似完全控制的狀態其實就是在學生時期,所以完全控制的狀態恰好跟學習型活動相容是在意料之中。
反之在一般的職場裡,要調整困難度就有點麻煩了。一方面是很多事必須有人去做,所以選擇做哪些事的彈性並不大。另方面雖然也有透過跳槽以及升降職來改變難度的方法,但跳槽要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實在太多,並且通常也很難在加入一家公司之前就能正確衡量該工作的難度,所以並不能隨心所欲的控制難度。
〈三〉活動必須允許自己自由決定以何時何種頻率進行
這個條件其實也不是非黑即白,但彈性越大,跟完全控制的狀態就越加相容。
舉個例子,如果是個學生,要是存在著某個極其困難的科目已至於如果不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讀該科目就會導致退學的話,那其實也沒有多少彈性可以自由規劃時程了。隨著彈性逐漸變大,能維持完全控制的狀態的可能性就越大。
雖然學生時代乍看限制很多,但其實提供的彈性已經大到足以讓當時的我維持近似完全控制的狀態了。這一方面是因為大學的強制行程(像是上課)其實佔的時數並不多,以至於在不上課的時間裡還是足以維持完全控制的狀態。二方面是,其實那些看似強制的行程,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彈性。像是就算上課有固定的時間,如果老師不在意的話其實也可以蹺課改做自己的事,或者是可以在上課時不認真聽講,改讀自己的書。這部份的嘗試其實從高中的時候就開始了。現在回頭去看自己小時候的路程,總感覺其實當時的主要目標就已經是最大化完全控制的狀態了吧,課業上恰好有比較好的表現,只是恰好完全控制的狀態跟校園生活非常相容罷了。
通常一個活動如果要符合以上三個條件,這個活動很可能滿足以下兩種情況之一:(1)這個活動很可能不牽涉到其他人,(2)這個活動雖然牽涉到其他人,但是每個人的參與是非同步進行的,而且也沒有強制規定多久必須回應其他人的非同步溝通。這也不難理解,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偏好的時程,越多人參與一個活動的話該活動的彈性自然降低。課堂之所以看起來像是強制性的行程,主要的問題在於有很多人參與這個課堂,如果是家教的話彈性就會增加,如果是自學的話彈性就更大。唯一的例外大概是非同步參與的情況,例如像是在開放原始碼專案進行貢獻的時候,雖然該專案可能有非常大量的人參與,但你參與的時候可能只是非同步的送出一些 pull requests 而已,實際上並不需要同步與任何人討論,這樣一來,彈性就足以保存,進而跟完全控制的狀態相容。
〈四〉生活中不能存在佔據太多時間精力卻與完全控制的狀態不相容的活動
想要維持習慣通常會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擾。比如說如果你想起床時慢跑 30 分鐘,假設有天你剛好賴床了,以至於起床時間已經很晚。這個時候,其他的代辦事項的彈性就會影響到是否能順利維持慢跑的習慣。假設其他的代辦事項即使延後也沒問題,那你就可以還是去慢跑 30 分鐘之後才做別的事。但如果其他的代辦事項有固定的時間(例如像是如果你要在特定時間上班打卡的話)那就不得不跳過一次慢跑了。而每次跳過慢跑就會削弱習慣的維持力,要是常常違反習慣,最後就可能完全失去控制了。
如果連維持 30 分鐘慢跑都如此困難,那自然可以想像要在生活中的大多數時間都維持儀式般的行程表有多麼容易受到外力的影響。要長期維持完全控制的狀態,很大程度依賴週期夠短的行程表以及一定程度的意志力,而要完全發揮行程表的效用則需要不斷持續的練習。以至於幾乎可以說維持完全控制的狀態是一件需要投入全職精力的事。所以也不難理解在維持這個目標的同時很難同時兼顧其他不太相容的目標。
在學生時期,因為學生活動大致可以調整成跟完全控制的狀態相容,而即使存在不相容的活動,時間也夠短,所以當時才有辦法持續維持近似完全控制的狀態。但進入研究所以及開始上班以後,由於生活型態跟完全控制的狀態並不完全相容,所以維持完全控制狀態的難度增加了不少。
即使將目標訂成只在週末維持完全控制的狀態,實際上執行起來也有難度。一方面是因為上班會耗損大量的精力,使得週末時並沒有足夠意志力持續維持完全控制。二方面則是因為週末跟週末之間隔的太久,這樣時間表週期太長,沒有辦法順利的維持習慣。這使得週末的完全控制狀態隨著出社會的時間越久,就變得越加崩壞,直到最後已經完全失去對自己生活的掌控力。
另一方面,雖然偶爾也可以利用特休來構築更長的假期,可是因為時程表需要持續練習一段時間才可能養成習慣,所以想透過長假來重新建立完全控制的狀態也是不太實際的。通常會變成好不容易時程表遵守率開始上升的時候,假期就結束了。這樣一再嘗試卻一再失敗的經驗其實有點令人沮喪。
當然,實際上應該不是所有的工作型態都跟完全控制的狀態不相容,應該還是存在一些跟完全控制的狀態相容的工作才對,最簡單的例子,如果是自助出版的全職小說家,理論上就可以完全掌控自己的生活了,當然實際上作為一個以完全控制做為最高優先的小說家到底賺不賺得到錢可能是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另一方面,就算跟完全控制不相容,只要不斷的減少時數,最後應該還是有個臨界點可以重新建立起完全控制狀態的生活的。比如說如果只是兼職工作而不要全職工作的話,理論上只要把工作時數降到比大學時期強制課程的時數還低的話就很有可能可以重新建立完全控制的生活。不過這方面沒有機會嘗試,所以也不敢肯定。
具體的活動
前面花了很多的時間定義完全控制的狀態以及和完全控制的狀態相容的活動條件,不過並沒有明確列舉實際上到底有哪些活動是我在完全控制的狀態下想做的。這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實際的活動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時程表必須要依照是否達成完全控制來進行調整,而在行程表裡頭的活動種類只要能和完全控制的狀態相容就行,具體的活動完全能夠根據情況調整。
雖說如此,確實我心中是有一些活動很可能會在完全控制的狀態下進行嘗試。這些活動大致可以分成兩類,第一類是已知跟完全控制狀態相容的活動,這些活動其實就是我學生時期做過的活動。第二類則是尚未驗證但有機會想嘗試看看是否與完全控制狀態相容的活動,這類活動大多數是我在生命比較晚期才產生興趣的活動,由於在晚期的時候,已經無法正常維持完全控制狀態,所以一直無法有機會去測試這些活動的相容性,但如果有機會肯定是想嘗試看看的。
第一類的活動主要包含:看書、寫文章、寫軟體、運動、學新東西,例如像是學日文。這些都是在學生時期有在近似完全控制的狀態裡頭進行過的活動。未來若是有機會重新找回完全控制的狀態,大概還是會想繼續做這些事。
第二類的活動最主要的目標應該會是進行 AI 研究吧,除此之外,我也想嘗試探索看看到底有沒有辦法在維持完全控制狀態下同時做一些能夠產生收入的事情。
AI 研究其實一直是我心中有點遺憾的活動,因為太晚對他產生興趣,所以一直覺得跟單純的工程比起來,有什麼不足的地方。當時也進行了很多探索與思考,最終還是沒能堅持 PhD 的研究道路而來到了工業界。
雖然當初也想了不少理由,但在工業界待久了之後重新回顧這段記憶,我開始覺得,其實當初心中感到的缺憾,正確的原因應該是我曾經有過在完全控制的狀態下寫軟體的經驗,但卻不曾在完全控制的狀態下做過研究造成的。而之所以會這樣很可能單純只是因為大學的環境跟完全控制比較相容但我後來做研究的環境,像是公司或者是研究所,跟完全控制的狀態不太相容所導致的。實際上要是我大學的時候就已經對 AI 感興趣並且自行做一些研究不要依附於實驗室的話,搞不好就不會有這種缺憾的感覺了。由於研究是一件要花費相當程度精力才能有成果的事情,所以在生命的後期實在沒有機會可以找到時間能維持完全控制狀態同時還做研究,但如果未來有機會,真的會很想去嘗試看看。
至於想嘗試是否能產生收入則單純是出於現實的考量,畢竟人生很難完全不管收入,全心只專注於達成完全控制的狀態對吧。但另一方面也覺得這是一個有很多事情可以嘗試的方向。
急迫感
由於要長期維持完全控制的狀態需要投入極大的心力,以至於許多事情很可能跟這個目標並不相容。除了上面提到的,某些工作型態可能不太相容以外,其實某些家庭型態說不定也不太相容。例如雖然沒有嘗試過,但難免會懷疑,說不定「養小孩」是跟完全控制狀態不相容的,以至於說不定存在著某些人生的道路會導致再也不可能達成完全控制狀態。除此之外,要維持長期的完全控制狀態也需要一定程度的意志力,但隨著年齡增長我們的心智能力是會不斷減弱的。所以難免會懷疑,說不定只要衰老到一定程度之後,就再也不可能達成完全控制的狀態了。
因為上述的原因所以其實有的時候會覺得這個目標有種急迫性,讓人希望能在一切都來不及之前快點去達成這個目標。讓人希望在再也不可能達成這個目標之前快點去達成這個目標。
想像力
話又說回來,到底為什麼會把這麼一個奇怪的,需要大量定義才能說清楚的「完全控制的狀態」當成目標呢?這其實完全是因為我曾經體驗過這種狀態並且非常懷念罷了。因為已經知曉了這種狀態,所以無法控制的想重新再體驗一次。就像網友說的,人生方式的選擇或許很大程度上真的是依靠想像力來決定的吧,只有先想像得到想到達的地方,才可能選擇這條路。
但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或許一生中根本就不曾體會過這種很難達成的完全控制的狀態。既然不曾知曉過這種狀態,自然也就不會想把這種奇怪的狀態當成目標了。
說起來「完全控制的狀態」雖然有許多困難之處導致實務上很難達成。但這個狀態也有簡單的地方,最主要的簡單處大概就是要維持這種狀態,實際上並不需要大量的花費。
既然行程表中的活動可以自由選擇,那自然就有辦法選出花費不大卻也跟完全控制的狀態相容的活動。
例如像是看書,如果買很多書的話當然花費很多,但如果只看圖書館借來的書就幾乎變成免費了。同樣的道理其他像是寫軟體、寫文章、學東西,其實都存在著低花費的做法。
但是之所以是這樣也單純是因為我的想像力被小時候貧寒的家境所侷限了吧,因為我當初就是在低花費的狀況下走出這條路的,所以理所當然這條路會跟低花費相容。要是這條路跟低花費不相容,那我一開始就想像不出這條路了。
但是當然單純只是想像的出來其實不能算是解決了問題。小時候確實常常對自己想要的未來無法確定,並因此而感到徬徨。可是現在雖然已經能夠如此具體清晰的描述自己真正想要的目標,卻還是因為各種現實考量以至於沒辦法馬上達成。這其實還是很讓人感到挫折的。
未來的道路究竟該如何前行呢?也只能繼續走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