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年回顧

tnfsh

不知不覺,已是暑假了。歲月匆匆,轉眼又是一年。感慨時間短暫,早已不是第一次。漸漸長大之後,時間的轉輪彷彿也轉的更快了。回顧高一生活,這該是到目前為止過得最努力的一年,雖說如此,依舊有許多不滿意的地方。

校園生活

先從數學課講起吧,這堂課幾乎可以說,時間運用程度直達百分百。也許是因為高中的程度變得比較有挑戰性,老師的講解已是必需品,而課堂的空檔也可隨時計算無窮無盡的數學講義。陳盈言老師的上課步調讓人可以帶著一點輕鬆,不至於手忙腳亂,雖說她派的功課份量奇重,而且不接受遲交,但為了培養實力,這也是必需的。高中的數學考試,題型反而沒有國中的變化大,不過這大概是因為沒有人可以在時間內應付有變化的題目吧。

國文課,上課的情況介在專心和分心之間,有時能保持聽課,但一旦不小心分心就很容易全盤崩潰了。這應該不能怪老師,畢竟從國中開始,我好像就沒有專心上過國文課了。(曾有位老師讓我耳目一新,但可惜他只教過我一、兩節,這樣是不能列入參考的)國中的時候遇到這總情形總是得過且過,但既然進了高中,我想努力改變試試,只是老師的微妙教法卻讓人不知該怎麼做,應該自己讀好呢?還是聽課好呢?一年下來,並沒有什麼進展。一直以來,都無法掌握國文的讀法。或許是因為每次錯的題目都不能真正理解,甚至常常不能接受標準答案,所以感覺不踏實吧。而且即使多做題目也無法在短時間內感受到明顯的進步,國文考的畢竟是實力啊,大量閱讀的基本功是一定要下的。

然後說到英文課,又是一個從國中以來便未專心的課,但即使如此,我還是好喜歡黃雅微老師啊。真的很感謝老師,一直對我們那麼好。為了不辜負她的期望,我利用上課的時間寫英文作業本,好好的運用時間。其實寫英文並沒有像念空英時那樣有趣,但至少也比上課來的好些。我想在英文方面,我大概永遠不能接受學校的正式課程吧?幸好自己讀也讀出了不少心得。

公民,完全沒在上課。該怎麼說呢,為什麼高中還會上那種憑常識就能得高分的課程呢?只有在法律的課程稍有意義了一點,事實上我一直覺得我的法律知識太貧乏了,畢竟法律是只保護懂法律的人,所以當然必須深入了解。總之,公民課是可以用來寫數學作業的課。

歷史課,一如往常,我又無法專心了,我果然不是讀社會組的料嗎?嘗試著不聽老師的講解而自行閱讀,不過效果不是很好。每次到月考前要念歷史,都有臨時抱佛腳的感慨,而高中的歷史份量,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讀成,所以事實上歷史也總是我段考成績最差的一科。

記得剛開始上地理的時候,上課時不知怎的一直想睡覺,後來才漸入佳境,也許是漸漸習慣了老師的教法,老師所發的講義很有幫助,事實上有時即使到了段考我也沒看過課本,但我比較希望老師不要在講義裡挖格子讓我們在上課填,因為我自己覺得那樣的效果並不好。基礎地理需要理解比背誦還多,所以我的成績倒還可以接受,只是平常太不用功了,偶爾小考會發生完全沒讀的現象。

教我們物理的何興中老師感覺非常有熱情,在他講物理史或者是國際局勢時很容易就會被他感染,可以學到很多東西,但講到正課時我的心思就又飄走了。基礎物理和國中的課程重疊真的太多了,讓人提不起勁來。買的講義都沒寫,課本又是考前才翻,考起試來讓人提心吊膽,幸好成績一直沒有掉得太低。記得我姊姊也說過她一年級時完全聽不懂老師講課,月考成績卻很高。也許基礎物理就是這樣的東西,只要國中的實力還保持著就能應付。(雖然好像掉了好幾成了)

化學課,依舊無法專心上課,完全不想聽老師講解。自己看著課本學習,但考試時才發現考的東西課本裡是找不到的。高中的化學比國中多了許多東西,所以也不能憑著過去的記憶作答,每次考試總會遇到完全不會的題目。記得曾在段考遇見碰巧在補習班廣告用講義上看到的東西,當時覺得自己非常幸運,又有點惶恐。令人意外的是,考試成績出來,都還在可接受的範圍內。這怎麼可能呢?完全是好運吧?所以我總是非常心虛,非常不踏實。我想高二不可能再這樣混過去了吧?總之結論是,一定要多算題目才行,光看課本是不行的。

地球科學,真是非常非常無聊的一堂課,幾乎學不到任何東西,剛開始試著不聽老師講課而自行閱讀地科課本,但成效不佳。後來才發現,只要不睡覺的話,老師其實並不會特別注意學生在做什麼。於是,地科課便成了數學課,連續兩節不斷寫著數學作業,過的十分充實。上學期時因為這堂課的關係,輕鬆的完成了數學作業。到了下學期時,才突然感受到趕寫數學的壓力。

生活科技,因為沒有工藝教室,課程改為網頁製作,於是我就開始寫「我的世界」,想做成類似「天予」那樣。最後由於交件時間要到了,趕工做了一個符合老師要求的網站,當中用到了跑馬燈,表格排版等令人討厭的東西,不過為了分數也沒辦法。真正的「我的世界」還沒完成呢,希望能做出一個好作品。

程式設計,上的是 VB 程式設計,每次上課都要教一份作業,幸好還算得心應手。有空餘的時間就上網逛逛,班上有的同學甚至玩起了 CS 呢。

音樂課,學到了一些作曲基礎技巧、發聲法,還組成小組為動畫配音以及拿破銅爛鐵敲敲打打等等,有許多收穫,上得還滿開心的。

體育課,感覺挺不錯的。籃球、排球、網球還是游泳,我的參與度和專心度都有很大的進步。這是紓解課業壓力不可或缺的一課!

部份不專心的課一直無法找到有效率運用課堂的方法,尤其愈到期末的時候幾乎都放掉了,以後應會試著找一些題目來寫,而不是單純的閱讀課本。這一年不知為何,我常常在考前感冒,而又有許多科目都是考前才讀,所以造成頗大影響,以後應該稍微提早一個禮拜準備才是。

從成績上來看,可以稍微看出分化的現象。國中時每科可以勉強兼顧,到了高中難度陡升,需要興趣來做最重要的支持力。最後英文變成我最高分的科目,證明努力有了收穫,以後應該會成為我的強勢科目吧?以後進入自然組,各科能力該會相距漸遠。

高一學科相對成績比較

科目 國文 英文 數學 物理 化學 生物 地科 歷史 地理 公民
相對分數 -4 +7 +5 +2 -3 +0 +3 -7 -1 +6

回到家之後

好像有些人問過我是怎麼讀書的,剛好趁此機會總結一下高一時放學後的讀書歷程。

對於一週的規劃,隨著時間的推進稍有不同。一開始是這樣的——每天放學回家,先看一篇當日的 Studio Classroom 文章並用 Cobuild 4 查不懂的單字,然後聽完課文講解,接著,按照日子的不同:

  1. 星期一:讀英文
  2. 星期二:閱讀程式設計相關書籍
  3. 星期三:寫數學講義
  4. 星期四:讀國文
  5. 星期五:上 UVA Online Judge 解題

最後在一天的結束前閱讀一篇古文觀止的文章。

會有這樣的安排有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學校的週考英文在星期二、數學是星期四,國文則為星期五,所以選擇前一天準備。

星期一、二時由於學校有第八節的關係,常常時間不夠用,同時也因為一些因素想改變讀空英的策略,所以後來星期一、二時就不看空英了,其他日子則不再聽課文講解,只聽課文朗讀,並多看幾篇以補回星期一、二的部份。最後又變成看起了 Advanced 而空英則在週末一次解決。

星期一原本是讀些要考的課文,寫寫練習本,後來又因為讀課內的英文太無聊了,把課內完全留在學校解決,開始看起一些英文小說。後來,就連星期四也開始看起中文散文、小說了,稍稍減少了讀課內的比例。

星期三時通常是寫老師講義上的練習題,然後再寫南一中的藍皮書(考古題),通常都會寫到很晚,也常常沒有完全寫完。記得在開始寫藍皮書之前,週考成績起伏不定,還曾經拿到不及格的成績。寫了之後,感覺幫助真的很大,創下連續滿分的紀錄呢!只是下學期進入三角函數之後,就很少拿到滿分了,但還是能維持一定的分數。

星期五的時候常常偷懶,用著電腦,卻忘了解題,大概是因為週末即將到來,想要休息吧。這問題一直沒有解決。

至於週末,前前後後規劃了各種不同的時間表,卻從來沒有真正實行過,真是失敗呢。唯一值得高興的,我想就是靠自己學捷式的這件事吧,當初每到週末就往南一中的游泳池跑,慢慢的練習,有了進步時真的很開心。

高一的時間真的過的好快,現在,重新看了自己以前寫的「在台南一中——高中新生活!」,才發現自己真的改變了許多呢。有些事情沒有像預料般發展,有些目標尚未完成,甚至還未起步。希望自己能更努力,享受人生,享受這一切。

今天,南一中,水上運動會

swimming

下午第一節,我在台南一中游泳池畔,一絲絲的寒意侵犯著身體,我懷著緊張的心情,望向對岸。

水上運動會,游泳接力——我,第二棒。

好吧,到底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場景呢?

其實從國小開始,就已經有游泳課了。實際上到底教了什麼,我已經忘了。只知道,多數的時間我都泡在水中,什麼事也沒有做。是的,我並沒有學會游泳,而我也無法開心的和別人一起玩。

國中的情形並沒有多大的改變,學會了水母飄,但還是十分怕水。記得一次暑假好不容易下定決心報名學校的游泳訓練班,以為終於能學會游泳了,但後來卻因人數不足無法成班,一切也擱了下來。

上了高中,終於能靠自己的雙手開創屬於自己的道路,正處在興奮時刻的我,終於突破水的恐懼,真正開始學習了。我進步的很快,但還不夠快,終於意識到,多年的差距並不是幾節課就能彌補的。

學校的考試,我竟通過不了。連浮版打水都無法到達 25 公尺,又何談捷式呢?

「我不想停止,我想成長。」抱著這樣的心情,我開始尋求一切我能找到的資源,在網路上找到了「e世代游泳課」以及名為「在生活中讓自己的生命向上提昇^^」的 blog,我學習著每一個動作的要領。

每個週末的早晨,我騎著腳踏車,往南一中那委外經營的游泳池前進。就這樣練習著,一開始就只是打水,一小時、兩小時,游了好多次,卻似乎一直沒有進展。後來遇到了位親切的男子,他說:「一直打水挫折感不會很大嗎?因為打水是最難的部份。」我才終於了解,不過無論如何,還是要學習啊。大約到了第七次的時候,我終於結束打水的階段,進入手部動作。在那之後,果然進步的快多了。

後來考慮到交通時間的浪費,轉到星期五的下午游泳。不久之後,得知了水上運動會的訊息,伴隨著的,是件瘋狂的事實:我們的康樂股長竟然說什麼因為沒人想參加,所以選手要用抽的!而且,我竟然被抽到了!

當時我根本不會換氣,更遑論要游到對岸了。康樂股長器定神閒的表示,停在水中不算犯規,只要別走路,再重新開始游即可。

什麼跟什麼啊!

生活還是得繼續,世界不會停止轉動。就在比賽前一個禮拜,我竟恰好第一次用捷式游過 25 公尺了!只是回來之後,我也感冒了。即使這樣還是要參賽嗎?對。

裁判鳴槍,比賽開始。而我,竟不知自己到底能不能成功游至對岸。我往前一躍、身體打直、雙腳打水、雙手划動,然後,然後,嘿!我成功了!

雖然,我們的隨機隊伍顯然沒有得到太好的成績;雖然,我的動作還是不太協調。但,我成功了呢。

智慧鐵人創意競賽

前些日子姊姊興沖沖的找我和她一起組隊參加比賽,所謂的「第五屆智慧鐵人創意競賽暨第三屆國際邀請賽」

race

「智慧鐵人創意競賽」是以國內與國際高中、職學生團隊為對象……它以充滿未知數的人生為藍圖,將電玩世界的英雄與電影的情節拉入日常生活,它像迪士尼樂園 (Disneyland) 一樣充滿新奇有趣的遊戲,也像電玩遊戲一樣有刺激、冒險的闖關競技與真實且存在的任務。

主辦單位說道:「題目包括國文、歷史地理,自然科學,美工等,更重實作、創意與體能,鼓勵不同專長成員共組隊伍。」看了一下歷屆題目,看到:「製作一結構物,以飲料包將礦泉水瓶抬起,並將橡皮擦發射至指定範圍內」什麼?這確實是充滿創意,但同時也好難呀!

細讀比賽詳則,似乎真的非常非常有趣,非常非常具有挑戰性,所以我就答應姊姊參加啦,每隊最少四人,最多六人,而我們這隊目前包括我姊姊的某位同學,只有三人,也不知何時會成軍呢。我們決定組成六個人的隊伍,隊名就叫「橘色香菇」!

然後,它的決賽竟然是三天三夜連續不中斷挑戰關卡呀:

決賽比賽規則

  1. 參賽隊伍在 72 小時的比賽時間內完全與外界隔離,以確保競賽的公平性,並合乎「智慧鐵人」的原意。
  2. 比賽為「支軸關卡」與「主軸任務」雙合一,時間連續進行 72 小時不中斷的活動,由參賽隊伍自行分配運用,來完成最後主軸任務。
  3. 「支軸關卡」參賽隊伍每通過一支軸關卡,即可依所獲成績取得「虛擬貨幣」,而參賽隊伍可以用「虛擬貨幣」進入「虛擬商店」購買主軸成品所需材料。闖關過程全程由電腦與螢幕顯示各隊進度,以增加競爭與刺激性。
  4. 魔法卡與王牌提高競賽的趣味性與變化性。魔法卡可用於使獲得之「虛擬貨幣」或闖關所需要的時間加倍,或可換取一樣「虛擬商店」沒有陳列的商品,但有其價格限制。王牌則用於無條件通過所指定關卡。
  5. 「主軸成品」為主軸任務完成的作品,評審乃依據作品之創意、主題展現、功能性及美觀評分。製作主軸成品所需之材料應為大會所提供之物品,初賽時所分發的材料與完成的作品,亦可帶入決賽會場使用。

好玩歸好玩,但要過關大概沒那麼容易吧?就當作是一次新鮮的經歷嘍。

英文文法

grammar
noun
[U] (the study or use of) the rules about how words change their form and combine with other words to make sentences

(from Cambridg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無聊拿起今年學測的英文試題,仔細瞧瞧,果然有許多單字都看不太懂。比起國中的程度,應該差了不少吧。花了 25 分鐘把選擇題做完,對一下答案,錯了 4 題,都是第二大題的綜合測驗。嗯,畢竟這大題比較需要文法與片語方面的知識,不像其他的題目還可以靠閱讀能力矇混過去。

想起剛進國三那年,老師曾拿基測的考卷讓同學試著寫看看,當時很高興的(?)拿了個滿分,後來過了許久,等到我們真的要考基測的時候,老師又重新拿同樣的考卷給我們寫,結果我卻很意外的錯了一題。

寫錯的原因是,我對某些文法的概念不清楚,以至於被誤導了。沒錯,這些文法都是在國三教的,所以第一次寫考卷的時候,我用到了較多的直覺,僥倖過關;第二次,卻反而絆倒了。文法究竟是種阻礙能力的絆腳石,還是一探高深技巧的敲門磚?

這樣的比較其實有些不公平。因為實際上是,我並沒有認真地研讀文法。採用半吊子的文法概念,卻捨棄千錘百鍊的直覺原本就是一種錯誤了。雖然如此,答題時究竟該採用哪種技巧,這當中的分寸仍舊是難以拿捏的。

前陣子剛好看到了一本文法書,讓我感到挺有興趣的。於是我就把它買了下來,看看會不會對我有幫助。它就是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出版的 English Grammar in Use

English Grammar in Use Book

Look inside

全書共有 145 個單元,每單元都是左邊一頁解釋,右邊一頁練習題。排版清晰簡潔,而且還是彩色的呢。大概翻了幾頁,發現了不少以前不知道的文法概念,目前看起來好像挺有趣的。這本書寫的是嚴謹的英式文法,不過附錄也有把主要的英美差異標示出來。

它附的光碟則是額外的練習題庫,放入光碟機後,它會問你要安裝到電腦上還是直接從光碟執行,然而不論選擇哪一個,執行時都是需要插入光碟的,這應該是為了防止盜版吧,不過挺麻煩的。

main menu

程式主選單

Test

題目

主程式的核心是 Flash ,介面還算順眼。結合了 Cambridge Learner’s Dictionary 只要按住 Ctrl 再點選想查的單字,解釋馬上就跳出來了。

Glossary

Glossary

簡單、清晰,而且沒有討人厭的中文雜訊,也許這就是我喜歡它的原因?

目前採每天看一章的策略輕鬆的看著,希望能讀出一點心得嘍~

2007-08-03:

結果……已經好久沒拿出來看了,果然還是拿文法沒法子。再加上之前看了《語言本能》後對文法的印象又更糟了,算了,還是用適合自己的方式學起來比較有成就感。至於這本書……有機會再拿來看看吧。

《基因聖戰—擺脫遺傳的宿命》:讀書心得報告

dna

這篇是物理課的作業——據說不必一定要寫跟物理有關的東西……為了保留故事主軸的發展,書籍大綱變得好長。

書籍資料
基因聖戰-擺脫基因的宿命
by Jerry E . Bishop & Michael Waldholz
楊玉齡 譯
天下文化 出版

作者簡介

Jerry E . Bishop

資歷超過三十年的華爾街日報記者,主筆醫學、科技議題。

曾於一九九零年初因報導低溫核聚(cold fusion)研究引發的爭議,獲美國物理學會頒發之科學報導獎。

參考:〈Jerry Bishop, The First Cold Fusion Journalist〉

Michael Waldholz

華爾街日報記者,資歷逾十年,主跑醫學、公共衛生及製藥工業的路線。

Michael Waldholz 曾和 Jerry Bishopg 一起報導基因研究的現況而獲得華爾街日報社內之頭版系列報導獎。

內容大綱

從詛咒到聖戰

魏斯樂(Milton Wexler),一位好萊塢地區的心理分析師,和他的兩個女兒——愛莉絲和南西,在公寓裡談論著一件頗為震撼之事。

她們的母親,得到了亨丁頓氏舞蹈症。1

那是一種無法治癒的神經疾病,它將漸漸、殘酷的摧毀患者的心智,佔據肉體,進而奪去性命。更糟的是,它是一種顯性遺傳疾病,但患者通常要步入中年會出現病徵,在當時,沒有任何的方法可以得知自己是否遺傳到致病基因。

這表示愛莉絲和南西都各有一半的機率患病,這嚇壞了她們。

魏斯樂決定不要坐視女兒前途未卜,他將用盡一切才智來解決亨丁頓氏舞蹈症的謎團。

「我可能是個樂觀者,也可能是個傻子,」魏斯樂說:「但我知道答案是存在頑固與浮誇之間。」

愛爾塔英雄會

族群遺傳學家常常研究家族,檢視遺傳特徵是否按照孟德爾定律在家族中傳遞——遺傳學術語為「孟德爾分離率」(Mendelian segregation)——並由此推測某些疾病的罪魁禍首是否為某個有毛病的基因。

像亨丁頓氏舞蹈症那樣,由單個顯性基因致病,只要研究兩、三代族人,很容易就能看出孟德爾分離率的規則。然而若是由隱性基因所造成,往往要研究三到四代族人。

一九七零年代,遺傳學家開始了一種更微妙的研究。許多證據顯示,有某種基因雖然本身不會致病,卻讓攜帶它的人「容易罹患」某種疾病。像是乳癌,如果母親患病,女兒罹患乳癌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百分之十,但是這樣的機率比起孟德爾定律中所預測的機率來的低。

研究此類疾病相當費力,科學家總是得研究相當龐大的族譜,卻依舊無法確定該疾病是不是真的與遺傳有關。

一個更直接的方法,便是找到該致病基因,但這在當時仍是非常困難的事。遺傳學家偶而能依靠遺傳標記(genetic marker)2來找出未知基因的遺傳軌跡,所謂遺傳標記是指那些和未知基因一起遺傳,而本身的特徵容易看得見,又容易找得到的基因。像是眼睛的顏色,如果某家族兩三代人中每一個罹患某種疾病的人都是藍眼睛,而未得此症的人都是綠眼睛,那麼你或許便可以判斷,此致病基因的位置和控制眼睛顏色的基因位置非常接近,以至於他們通常會一起遺傳。此時只要知道遺傳標記在染色體中的位置,就比較容易找到致病基因了。

然而,有用的遺傳標記必須能以不同的形式在人類身上展現出來才行,如果父母都是棕色眼睛,則即使要找的基因的確和控制眼睛顏色的基因相連結,我們也無法得知小孩究竟是從父親還是母親遺傳到該基因。

科學家並不總是那麼幸運,能找到和致病基因相連結的遺傳標記,以致於尋找特定基因是如此困難。

在愛爾塔的一個渡假小屋,當幾位研究生報告著缺少遺傳標記的困擾時。兩位科學家——波士坦和戴維斯,突然靈光一閃,說出了一些令人驚奇的話。

「我記得當時戴維斯但波士坦沉默了好一段時間,彼此只是瞪著對方,」史谷尼克,一位遺傳學家說道:「然後,他們忽然開始談到轉位子(transposon)3、南方墨點4、缺失以及限制酶5等。末了,波士坦看著我,說了一些類似這樣的話:『理論上,我們能給你遺傳標記,甚至整個基因組的所有標記。從來沒有人特別想要它們,就算看到它們,也只是把它們當成垃圾。但是它們的確存在。這點還未證明,但我認為它們存在所有的染色體中。不僅如此,科學家還能把它們找出來,並指出它們在染色體上的正確位置。』」

原來,每個人的體內的 DNA 有 99.9% 的鹽基排列是相同的,只有少數的一些因人而異的 DNA 小片段可能是造成個體差異的基因。但這中間有些變異似乎和個體差異沒多大關係,像是毫無意義的雜訊。

原本大家都不甚在意這些小細節,但波士坦說,這類存在鹽基排序中的多型性差異正可以當做遺傳標記!

只要使用特定的限制?對染色體進行切割,則具有不同變異的染色體就會被切割成不相等的長度。而使用一種叫做南方墨點的技術,則可以辨識染色體的長度分別。

生物學家對此產生了莫大的興趣,許多人開始尋找這些多型性變異的位置。

他們為這種變異取了一個名字:「限制片段長度多型性狀」(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 polymorphism),縮寫成 RFLP,口語上則唸成「瑞福利」(riflip)。6

就這樣,瑞福利技術拉開了分子遺傳學上全新的一頁,更是往後測繪人類基因地圖的濫觴。這項原本以為需要百年才可達成的神技,如今,已提前登場。

前進艾瑪部落

聽到瑞福利的技術之時,南西真是樂壞了。

「在我一生中,很少經歷像這樣的時刻:相信某件事是對的,心臟彷彿就要跳出喉嚨,而且我無法再靜靜坐著,我想盡可能的狂奔、大笑和發洩。」

然而波士坦卻不認為他們能找到亨丁頓氏舞蹈症的罪魁基因,他想先找出每條染色體上的瑞福利,使科學家獲得一張 DNA 路標地圖,在那之後,任何人若想尋找致病基因,都可以受益於地圖的指引。但在完成之前,他認為任何尋找致病基因的行動,都只是浪費時間而已。

郝思曼,另一位科學家,卻不同意這個說法,他和南西很快便展開合作。為了尋找足夠的血液樣本,南西前往委內瑞拉的一個部落,在那裡罹患亨丁頓氏舞蹈症的人出奇的多。

接著,他們隨機選用現有的瑞福利探針,開始盲目的尋找致病基因。

「並沒有任何基本守則可以指示應先從哪一條染色體開始研究,因此隨機選擇探針進行實驗,在當時應該是理想的方式了。」

原本以為要檢查上百或上上千個探針才能找到致病基因,想不到,一九八二年,正當利用到第三個名叫 G8 的探針與 DNA 比對時,他們竟發現該瑞福利和致病基因有極高的相連率!他們真的要找到致病基因了!

「這好比你若想釣某支特別的魚,但你有兩打左右的池塘讓你選,而他們不只選中了池塘,而且難以置信的,在第十二次拋出釣竿時,就釣中了那條魚。」

奇異的雙重打擊

一九七一年克努森在「美國國家科學會會刊」上,發表了雙重打擊假說[7],他認為罹患視網膜胚細胞瘤7的患者可能是從父母那裡遺傳到一項基因變異,後來又因為某些原因造成第二次突變,進而引發癌症。

少數患者,是在自己身上獨立發生了兩次基因變異。這解釋了為什麼一些家族的成員比一般人容易罹患視網膜胚細胞瘤,同時其他人也可能罹患此症,但他們的後代卻沒有明顯高於一般人的風險。

當時並沒有人注意到這篇論文,或嘗試用說法解釋其他的癌症。因為當時克努森並沒有找到這個基因,他甚至不知道「第二個打擊」是什麼。

然而瑞福利理論出現後,情勢改觀。

一九八三年,卡威尼找到了那個致癌基因,而且終於了解,所謂第二個打擊,其實是在於染色體的「互換」(crossover)8程序。原來細胞在分裂之時,它必會把所有染色體複製一次,但偶而複製的時候會出錯,例如把來自父方染色體上的一段與母方染色體上交叉並置換,使子細胞擁有成對的父方染色體基因。

一般來說這種互換並不會造成多大的問題,然而,若置換的基因正是那致病基因呢?原本隱性的致病基因,並不會表現,成對的便造成了癌症!

科學家繼續研究其他的疾病,發現有些疾病牽涉到的不只是一組基因,也因此,不只需要「雙重打擊」,而是需要多重的基因變異才會發病,也就是說,有「具致病傾向」的基因存在!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癌症的發展過程,表現出來的型態竟如此不同。9

血液裡的秘密

二十世紀大部分期間,尤其是一九三零年代、佛洛伊德理論暢行之時,各種行為上的異常,大多認為是精神受創所造成。但二次大戰後,許多醫生開始懷疑,會不會有什麼化學物質——也許是錯誤基因造成——在病人的腦袋裡搞鬼?

當新聞報導科學家利用瑞福利找出亨丁頓氏舞蹈症的致病基因之時,許多相信遺傳說的人受到了鼓舞,進而試著找出精神病與遺傳的關聯。

一九八六年,研究人員共定出了五個大家族,包括一百六十一名成人,其中四十七人罹患精神極端症或相關疾病。進行 DNA 分析後,結果顯示有史以來「瑞福利探針與某種疾病間最強的連鎖關係」。實驗結果純屬巧合的機率只有十一分之一!

科學家很快就發現,有些精神病是由多個基因所造成的。雖然不是全部,然而這是第一次證明精神疾病與先天遺傳有相當大的關係。

甚至有科學家宣稱,酒癮也和遺傳有關。

「酒癮遺傳學正位在它歷史關鍵點上,」戴佛和柯羅寧於一九八九年告訴「遺傳年報」的讀者:「經過好些年的努力,終於確立遺傳影響酒癮的理論,並開創出偵測及定位酒癮基因的研究新階段。」

「這才剛開始而已。」諾伯指出。10

預知生死記事

當南西得知亨丁頓氏舞蹈症的基因位置已經找到時,她驚喜的手舞足蹈。她想,接著一定很快就能發現基因本身,再來就是診療,搞不好還能治癒呢。

她又想到,科學家可能會利用這個 DNA 探針(它能定出亨丁頓氏舞蹈症基因的位置),測出人們(包括她自己)是否有罹病風險。

這項醫學試驗絕對是一項偉大的醫學成就,因為人類首次能在某人顯露病徵前幾十年,就預先診斷出他是否會發病。

然而她同時也注意到:如果診斷結果發現病患沒有該基因,那的確會讓病患鬆了一口氣,但若結果是陽性的呢?在還沒找到治療方法的現在,這會完全摧毀病患的希望。「這是一項極其危險的試驗」,她如此形容。

基因篩檢,也許可以讓我們提前把會罹患重大疾病的胎兒拿掉。但「將一個生命晚期才會發病的胎兒拿掉,究竟合不合道德?」說不定到那時,我們已經能治癒該疾病了,也未可知。

一些由多基因造成的遺傳病,像癌症、心臟病以及精神病,將會引起更多、更複雜的問題。因為這類疾病的缺陷基因,只不過能「提高」某些病的罹患風險而已。

雖然現在依然是紛紛擾擾的階段,但等到能真正治癒遺傳病後,充滿希望的預卜醫學紀元,將會統領一切。11

心得

不得不說,分子生物學、分子遺傳學乃至於基因工程,乃是非常新,且快速發展中的學科。隨著人類對生命運作的更加了解,許多原本看似無法解決的問題將會迎刃而解。

以癌症為例,透過了解其生化路徑,近來發展出一種全新的療法:標靶藥物12,不像以前,盲目的殺死細胞,這種藥物可以阻斷特定蛋白質的作用,抑制特定基因的表現。也因此可以在對正常細胞幾乎無影響的情況下,阻止癌細胞的作用,或乾脆切斷對癌細胞的血液供應。雖然這樣的技術仍在起步,但也夠令人興奮的了。

另外,隨著掌握越來越多的「易致病基因」,可以想見,未來篩檢普遍之時,人們可以知道自己是不是容易得到糖尿病的人,從小就能特別注意自己的飲食。其他疾病也是如此,甚至有人會想到,在人工受孕之時,可以選擇一個比較不容易生病的胚胎。

只是,就像書中所說。這樣的遺傳資料同時也會帶來很大的問題。

「雇主可能會面臨兩難的處境。如果他們以員工的遺傳傾向為由,不讓他們擔任某些工作,可能會被控為『歧視』員工,而不認為雇主是基於工作安全著想。例如,當某些遺傳缺陷使人特別容易被化學物質或工作場所的其他物質傷害時,上述情況就會出現。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若雇主不曾按照員工的遺傳體質傾向,將他們調離危險環境,最後員工果真受傷,那麼雇主也同樣可能因『疏忽』而吃上官司」

「我們一旦能在某人出現病徵之前許久,就知道他未來可能罹患某種殘疾或是花費昂貴的疾病,社會有權要求這人以預付、繳稅或其他辦法,來彌補這種病所帶來無可避免的昂貴花費嗎?」

「將來會不會有項法令規定:男女在結婚前必須將自己的基因組成告訴對方?而且夫婦之間,若有一方忘記告知自己的基因組成,對方是否即可訴請離婚?此外,未來刑事法庭是否會接受『一切都是我的基因作祟』這樣的辯白?」

之前在新聞上看到有位校長將兩位在地下室燒紙箱的自閉生依公共危險罪移送辦,引發爭議。由於他們有精神方面的問題,所以大眾一般認為不該用常人的標準去對待他們。13

然而,若是所謂「易犯罪基因」呢?有些精神病很有可能是牽涉到多個基因的毀損,造成特別容易被後天條件影響,一旦我們完全掌握當中的細節,疾病的分界就變的非常不明顯。

難道法律將會訂出像什麼「如果有14個基因缺陷就是疾病,因此無罪;如果只有13個基因缺陷,就有罪」這種可笑的條文嗎?

例如一個「在生氣時天生難以控制暴力衝動,但在平時不會有明顯精神問題」的人,他是否有罪呢?另一方面,為了預防犯罪,我們是否可以要求所有被判定有相關基因的人都要接受強制精神輔導或治療?

保險公司已開始擔心:考慮到遺傳資料的私密性,一個人該有權利要求不公開他的基因序列,然而這會不會導致有致病傾向的人們去投下大量保費,相對比較安全的人則減少保費,進而使保險系統整個崩潰?

的確,基因工程給了我們非常大的權力,從前,有遺傳疾病的父母總是擔心生下有缺陷的孩子;現今,只要做簡單的篩檢,就能確保孩子的安全。再想想,同性戀者,也許能利用人工的細胞融合,產生下一代。

我們幾乎得以控制生命本身,然而這樣的界線到底在哪裡?

有些證據顯示,遺傳能影響個性。例如書中提到,有個實驗指出,有些孩子對未知環境產生的壓力反應較大,像是比一般人產生更多壓力相關激素,這使得他們較容易受到壓力事件的影響。經過多年的追蹤,發現他們大部分長大後,較可能有害羞的特質。14

個性、智商、乃至於身高,多多少少都和遺傳有些關係。15就算關係不是那麼明顯好了,父母難道不會想生下一個「完美寶寶」嗎?若只是單純的疾病,也許還不是那麼有爭議,但牽涉到心靈的問題,就顯得十分複雜,比如說:有人可以肯定的說「易生氣基因」是不好的,應該剔除嗎?父母難道可以決定嗎?

只是如此先進的技術,似乎沒有得到大眾足夠的注意?偶爾聽到反對生物科技的說詞,只覺得他們對此技術完全是一知半解。而其它剩下的人,似乎是即使生活已受到影響也渾然不知。

也許大眾僅會在聳動事件發生後,才來盲目的排斥吧?

雖然有著道德上的隱憂,分子遺傳學對醫療的貢獻依舊是非常大的。正因為它給了我們一個全新的角度,它才會那麼有威力。幾乎可以說,基因的時代已經來臨了。未來更有所謂「個人化醫療」(personalized medicine)16,依照每個人先天遺傳體質之不同,進而配製量身訂做的藥物,這倒令人感覺和中醫理論有些不謀而合,雖然這當中的原理是大相逕庭的。

正因為此領域是這樣的新,未來看起來是如此充滿希望。我們相信許多疾病都將找到全新的治療方法,只是時間問題罷了。雖然這樣的期望或許會被斥為不切實際,然而從生物科技才剛發展就放射出如此大的光芒來看,實在不免令人志得意滿。

自私基因理論17指出,演化的主角乃是基因,我們眼中所見的眾生都不過是受到基因操弄的求生機器罷了。的確,時間流轉,萬物皆會湮滅。許多基因,卻傳遞了數千萬年。只是基因卻沒有想到,人類的心靈漸漸有了自己的生命了。長年以來,對抗衰老的故事正說明了人們是多麼重視自己的存在。

現在,人類已經進入直接操弄基因的殿堂了。人們幾乎已經可以「更改」創造出我們的東西,擺脫純粹的天擇操縱。人類的文化更是以飛快的速度進展。

所有的道德爭議,或許就像是人類對生命的再定義?

問題

  1. 如果有一天,人類完全掌握基因運作的原理,甚至進入商業運用多年。人類可能進一步創造出迥異於現今以 DNA 為基礎的生命形式嗎?
  2. 生物技術是否能與工業技術合併?例如:透過對水晶體細胞的研究,利用基因工程,創造出一種特殊細胞來達成可改變焦距的照相機。
  3. 同性戀若透過基因技術產子,社會大眾的反應將會如何?且簡單來說,女同性戀將只能產下女子,是否會衍生出其他問題?
  4. 若基因資料解讀技術成熟,配合其他心理評估,也許可以真正達成「因材施教」?
  5. 器官複製技術成熟後,是否可能全身器官都能替換?果真如此,人會變得長壽嗎?(又或者單純更改基因來長壽?)
  6. 可以透過修改身體細胞的方式預防疾病?例如,更改人類的免疫系統機制,進而預防愛滋病。或更進一步,提昇各項身體機能。未來是否會有「基因設計師」的職業?
  7. 若利用基因改造產生身強體壯的新人類,是否會像 GUNDAM SEED 中所敘述的一樣,引發新舊人類的大戰爭?

延伸閱讀

  1. 《追獵癌症》 by Robert A. Weinberg, 天下文化出版
  2. 《玉米田裡的先知》 by Evelyn Fox Keller, 天下文化出版
  3. 《天性與教養》 by Matt Ridley, 商周出版
  4. 《DNA的語言》 by Robert Pollack, 天下文化出版
  5. 《金色雙螺旋》 by Arthur Kornberg, 天下文化出版

  1. Huntington’s disease 杭丁頓氏舞蹈症的希望之光 ↩︎

  2. Genetic marker ↩︎

  3. Transposon ↩︎

  4. Southern blot ↩︎

  5. Restriction enzyme 限制酶 ↩︎

  6.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

  7. Retinoblastoma ↩︎

  8. Chromosomal crossover ↩︎

  9. Carcinogenesis ↩︎

  10. 酒癮會遺傳嗎? ↩︎

  11. 基因檢測能救你一命? ↩︎

  12. 標靶藥物 Targeted therapy ↩︎

  13. 自閉生玩火燒紙箱 校長竟當縱火犯送警局 ↩︎

  14. Genetics of shyness Jerome Kagan ↩︎

  15. 關於遺傳對個性的影響,其實很早之前就有許多研究,然而大眾通常不甚了解。 見:美研究:快樂與否8成取決於天生的基因 後天影響小: 事實上,所謂80%的數據,不應輕易採信。目前仍無法了解基因在個性塑造中的地位與機制。 ↩︎

  16. Personalized medicine ↩︎

  17. Gene-centered view of evolution

    《自私的基因》by Richard Dawkins, 天下文化出版

    該理論認為要以基因為單位來理解演化:例如假設有為別人犧牲的基因,則為子女犧牲的基因比起為外甥犧牲的基因要容易傳下來,因為子女同樣具有此基因的機率是1/2而外甥的機率卻是1/4(注意到,這是單指「該基因」而言。另外,一些其他的因素也會影響演化,例如對方的年紀可能會對他能否產生下一代的機率產生影響,進而影響救他的效益) ↩︎

生命的答案水知道:論鬼魂的存在可能?

免責聲明:警告!以下所有言論皆無科學根據證實,請勿將相關觀念套用至重要任務中,以免無法預期的損失!

water-691904_640

講到《生命的答案水知道》這本書,相信不少人必有印象,它以前可是曾引起一陣風潮的呢。

書中的大意大概是說,人的語言、文字和意念具有力量,可以改變水的結晶造型,讚美的話使結晶變得更美麗,負向的話,則會破壞結晶。

聽起來真是神奇,反對的聲音當然是有的:

然而,許許多多的學生利用米飯、土司或其他東西,來作實驗。講好話的確實上面長的黴菌比較好看,而講壞話的就生出難看的黴菌、甚至發臭。

有人說,黴菌的好壞不能這樣主觀認定,然而一句話的好壞本來就是主觀認定了。誰說恨便是不好的?誰說殺人就有錯?不正是人嗎?沒有人的心靈,這世上也沒什麼好壞了。

也有人做了有趣的實驗:

  • 太陽般的微笑-日日春:生命的答案水知道(已失連)

不過本篇文章不想辯駁意念到底有沒有力量,而是先假設祂確實具有力量,接下來再來看看能做什麼實際應用。

首先要釐清的一點是:在裝米飯的瓶子上貼上文字,也和說話一樣有效果。然而究竟是文字本身有效果呢?抑或是實驗者看到文字時產生的意念所致?為了達到分辨力量來源,我們必須使用實驗者看不懂的文字,也就是說,文字提供者不能參與實驗,為了避免意念殘留,實驗者也不該直接使用文字提供者的紙張,而該另外抄寫。

假設文字本身確實具有力量,那麼我們的實驗就能繼續下去。接下來是要釐清,文字的力量是否來自「集體意識」?因為照理說文字是由人類發明的,意義是由人類賦予,本身應無意義。如果實驗者的意念未參與其中,那麼極有可能是世界上所有懂得此文字的人們對此符號賦予了集體意識的力量。實驗方法是使用少數民族的語言與使用人數較多的語言相比較,若後者力量較強,那麼集體意識的存在就相當有可能了。

假設實驗進行到了這一步,我們就可以說,傳統的忌諱確實是存在的,只要還有人相信,它們就具有力量。

接著便是本文真正的目的了。如果集體意識存在,那集體意識是可以存留的嗎?實驗方法是使用曾經有很多人使用,現在卻快消失的語言,以及從古到今皆只有少數人使用的語言。假設前者威力較強,那就表示集體意識是可以留存的!我們甚至可以大膽推測:這世上有鬼魂的存在!

天啊!這可是人類第一次可以用實驗檢驗鬼魂的存在!太令人驚訝了!

2009-06-14 UPDATE:還真的有人作了一部分概念很像的實驗:語言的力量

《千萬別學英語》:關於學習、過往、及其它

book

大概是升國三那時,發生了許多重要的事件,其中一件,就是下定了決心要好好學英語。當時首先做的事,就是到處找尋人們學習英語的經驗以及一些學習法和理論。當時發現的便是這本書:《千萬別學英語》。有點聳動的標題,其實《千萬別學英語》的中心思想,就是不要辛辛苦苦的研讀英語,而要重新啟用學習母語的方法,自然的熟練英語。「Not Study,But Learn.」作者甚至宣稱最短六個月,多則一年,就能使英語達到第二母語的水準。

是的,聽起來像是江湖賣藥者之論,為什麼我會對它有興趣呢?是這樣的,我確實不相信只要六個月就能精通英語(實際上最後也沒有辦到。雖然,我並沒有完全堅持書中的方法)。然而簡單看看他的理論後,有些引起共鳴,再說,以我自己來說,原本就很不喜歡讀文法之類的東西,甚至到了完全看不下去的地步1,那麼,買來看看也好。從此便踏上了學英語的漫漫長路,一直到現在,反而覺得比起學習法,這本書對我真正的影響該是熱情吧。

歷程

書中提到了五個階段,循序漸進。並且在完成每一個階段之前絕對不能跳到前面。同時,每個禮拜要休息一天,據說是有什麼科學原理,也有人認為是避免厭煩,雖然我覺得不太怎麼重要,但作者大聲疾呼,絕對要每六天休息一次,在其後的階段也是一樣的。

第一階段:「打通」耳朵 完全聽清

  1. 選擇一卷只有英語的錄音帶。
  2. 不斷的聽,直至完全聽清。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只要「一卷」(或一個 CD 之類的)就夠了,而且絕對不能看所謂的字幕一類的東西,而即使完全不能理解意義也無妨。書中提到,會在某天,突然「完全聽清」,那時便是往下一步邁進的時刻。所謂的完全聽清並不是指聽懂了,而指單就語音清晰而言。

聽錄音帶的時候可以抱著研究語調的心態進行,在第一階段,主要的目標純粹是打通耳朵關。根據書中描述推測,到最後整個錄音帶的內容應該會被整個烙印進腦海裡,亦即,雖然沒有特別去背,但也已經能在腦中以完全一模一樣的語調與重現整個內容。

也許正是這樣的熟練度才能導致潛意識產生特殊的學習效果,但每天大概得聽一個半小時以上,又都是同樣內容,令人煩躁。最後我並沒有堅持太久。後來就跑去聽空英了2,當然也沒有只聽一片 CD,不過一直堅持聽空英到現在,聽力還是有點長進。

只可惜我沒有體會到「完全聽清」的頓悟經驗……然而進步依舊是令人可喜的,還記得一開始的時候幾乎完全都聽不懂,而如今空英的講解已經能聽懂九成了,但我一點也沒有察覺到這樣的進展是如何發生、又是何時發生的。雖然和書中的方法有些不同,但這的確證明了聽力是可以在沒有中文解釋的情況下逐漸進步的。

然而這種泛聽之法,畢竟和書中的集中訓練有所差距。曾經在練習唱歌時利用重複聽歌的方式將節奏完全烙印至腦中,在這過程中,如果忍不住先唱唱看,往往就會污染了原本純粹的記憶。因此集中法絕對是有效果的,只是對於忙碌的學生來說,要達成實在十分困難。

有件事值得一提,《重塑大腦》一書中提到一項針對閱讀障礙兒童所做的研究。這些兒童會把英語中一些近似的發音搞混,以至於無法好好理解文章的意義。(這當然和默念有關,見注3)經過了腦部造影後發現,他們在聽到近似語音之時,將會活躍相同的腦區,而且即使讓他們多聽平常的對話也只會讓情形更嚴重。然而實驗發現,若讓他們聽刻意放慢過的對話,並分開播放近似語音,可以漸漸提高他們的辨識力,腦部造影的活躍區域也漸漸分離。隨著語速的漸次提高,他們也漸漸擁有和一般人相同的聽力。(然而在治療過程中必須完全避免接觸過快的語音)4

此項研究能不能沿用到外語學習?值得思考。

2007-08-13 Update: 在《愛在大腦深處》看到了類似的實驗:認知神經基礎中心 (Center for the Neural Basis of Cognition) 的麥克里蘭博士 (Dr. Jay McClelland) 播放英語會話給一群日本人聽,結果發現反而減低他們對「r」與「l」的辨別能力。不過,如果給實驗對象聆聽單純的「r」與「l」這兩個音,並強調各自的發音特質後,這群日本人就能辨別「right」與「light」了。

第二階段:聽寫並重 熟練發音

  1. 聽寫錄音帶內容,不會的單字大致拼寫出來即可
  2. 用英英字典確認拼字。
  3. 模仿錄音帶大聲朗讀。

這個階段困難到無以復加之地步,而且我又沒好好做完第一階段,只好整個跳過。

注意到,這裡指的聽寫,並不一定要寫出正確的拼字。主要的目的僅僅是做出「朗讀」腳本罷了。也就是說,只要該腳本可以輔助你完整而正確的朗讀全部的內容即可。使用英英字典也許可以找到正確的拼法,但若找不到也無須緊張。

從此章節開始,可以很明顯的注意到,「朗讀」占本學習法很大的重心。作者認為,大聲朗讀有助於「暗中的理解」。也就是說,在朗讀的時候並不是非常理解的內容,將會在不知不覺之中理解。

此外,透過朗讀,可以培養身體的直接記憶。讓舌頭比腦袋更快,擺脫總是要先思考許久才能說出英語的困境。

然而如果沒有第一階段的基礎而進行朗讀。也許會像我之前說過的,造成「污染」,以至於無法學會正確的發音。

第三階段:善用辭典 大聲朗讀

  1. 用英英辭典查聽寫練習時不懂的單字。
  2. 在例句、解釋中遇到不懂的單字的話,就繼續查。
  3. 把所有查到的東西寫下來,並大聲朗讀整理出的內容

根據書中的建議,我買了一本 Collins Cobuil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 Dictionary ,接著開始查起了空中英語教室2,剛開始好多單字都不會,查出來的解釋也完全看不懂,追根究柢的精神,使得查字典的工作似乎永無結束的一天。然而我的確得到了成果,我「漸漸的」看懂了大部分的解釋,也因此漸漸縮短查字典的時間。正如第一階段一般,我並沒有發現這過程是如何發生的,但無論無何,現在英英字典確已成為我學習英文的利器了。

我甚至沒有去背那些英文解釋,只是看到不會的就查,如此而已。

然而,即使知道朗讀的重要性,我依舊抱著苟且的心態跳過了朗讀的步驟。朗讀對記憶與理解的好處自然是很重要的。在沒有朗讀的情況下,我依舊進步如此的大,那麼加上朗讀,我該能做得更好才對。終究還是因為時間的因素而無法好好實行。

第四階段:聲像結合 活化英語

  1. 在不看字幕的情況下看英語的影片。
  2. 像前面的階段般,反覆看,接著聽寫、朗讀、查英英字典、再朗讀。

這個階段僅僅進行了一下子,就沒有繼續了。理由?很簡單,沒有時間,而且觀看中文字幕的誘惑實在太大了。

然而只有抗拒那種誘惑,才能強硬的改變神經路徑3,如果老是看字幕的話英語能力當然不能有所提昇。總之,有時間時,應該會重新開始這階段試試。

注意到這裡指的朗讀,其實更像是演戲。也就是,盡可能模仿語調,甚至心情,動作。這個階段的主要目標是要把英語染上「心情」的色彩。把感覺融入英語,漸漸得以分辨什麼樣的話比較好聽,並讓英語得以牽動自己的情緒。

第五階段:文化融通 全盤掌握

  1. 找一張最近的英文報紙。
  2. 朗讀、背誦、查英英字典(像之前那樣)。

簡而言之,就是泛讀。實際上,我在第三階段所做的反而較接近第五階段了。培養了英英字典的使用習慣後,我閱讀的廣度也開始有所提昇。

學英語對我而言其實帶了點實用的目的,不用等到未來,我現在就能使用英文汲取資訊了。尤其像電腦方面,有許多資料都是國內所沒有的,想起了當年,我也是看了許多的英文文件才漸漸懂得 CSS 的皮毛的,尤其是 CSS 2.1 Specification ,看完之後,才能了解 CSS 的精神啊。

由於習慣的關係,看到不懂的單字一定得查一查。在網路上有些不錯的資源,稍微枚舉幾項:

說真的,重新檢視了自己的路程後,才發現自己的表現根本不合格啊!只是高中的時間比起以前更加稀少了,即使想重新開始,也感到力不從心。目前暫採漸進式學習,也許將書中的幾個主要觀點轉化成別的技巧試試。或者等到暑假再來集中訓練試試?

相關連結


  1. 其實這裡指的文法是像這樣的東西:S + V + O 及其中文解釋(像什麼使役動詞)。至於我平常是怎麼讀的呢?很簡單,看例句、寫題目。很自然的就能發展出「直覺上」的文法概念。

    然而我不適合學校的正規教育這一點是很確定的,因為從小到大,我幾乎沒有專心的上過英文課(唯一不確定的是國小六年級那時,至於原因呢,在此就不提了)。 ↩︎

  2. 關於我對英語雜誌明確的學習歷程其實是如此的: 1. 聽大家說英語,不查字典。 2. 聽空中英語教室,查英英字典。 3. 聽 Advanced,不查字典。 4. 聽空中英語教室,查英英字典,加上頻繁的朗讀。 5. 只聽空中英語教室的課文朗讀並跟著念,同時查英英字典,這樣一天可以看兩三天的份。一個禮拜多出來的時間則聽 Advanced 並查英英字典。(這是最近才開始的) ↩︎ ↩︎

  3. 關於對「改變神經路徑」的想法,主要是由《重塑大腦》一書而來,該書提到透過精神力量改變神經路徑來治療強迫症等精神疾病及傷後復健等等,甚至引用量子效應解釋意識。

    乍看之下似乎沒什麼關聯性,好吧,我的想法主要是「連這樣都可能了,那這樣當然也可能嘍」。

    關於神經路徑,值得提一下速讀的方法。由於一般人閱讀之時往往在腦中一字一字的唸出,速度便受到限制,且先看字,再轉成聲音,最後再理解,是一條太過迂迴的路徑。因此就有所謂的速讀術,運用拓展視野和去除發音習慣的方式來加快閱讀速度。

    有沒有可能在不默念的情況下理解?我認為是有可能的,這僅是需要一點時間發展不同的神經路徑罷了。然而要達到高速的閱讀速度可不僅僅如此簡單,那已進入到訓練的領域了。(就好像,其實有所謂「速聽術」然而一般人是無法聽那麼快的)

    曾經有段時間由於對速讀的興趣而看過相關的書自行練習。記得那時剛好在學校做了一種性向測驗,其中一個項目是,每道題目有四個詞,要挑出有錯別字的那個。由於四個詞是排成直的,不需要太大的視野就能一次看清,再加上一點速讀技巧,幾乎每題不到一秒就能寫出答案。結果我得到了非常詭異的測驗結果——語文能力竟然接近滿分,遠遠超過我的數理能力,可我平常的國文成績可不太好看啊。(後來我漸漸了解自己數學的計算錯誤和看錯題目的機率高的超乎想像,所以也許我其實是高估了自己的數理能力)

    因為後來沒有繼續練習,現在大概沒有當時的能力了吧?

    一定會和速讀一起出現的便是所謂的速憶術。雖然《記憶的秘密》5《聰明記憶王》6中都寫道記憶力本身是無法訓練的。然而速憶的訓練方法其實與那兩本書中寫的有些不同,速憶是在短時間內接觸大量的資料——然而不是填鴨,這就是我接下來要講到的——填鴨是在短時間內強迫自己記下大量資料。而速憶的所謂短時間,甚至是短到完全來不及記憶。實際上它就是不讓你記憶,你必須拚命強迫自己做的事不是記憶,而是回想出那些資料!也就是說,我們期待記憶這件事在訓練之下腦袋會自動進行。

    不過像速憶這種完全和記憶術精神背道而馳的土法煉鋼之法,就算真的有可能好了,感覺也只有天生毅力驚人之人才得以練成。 ↩︎ ↩︎ ↩︎

  4. 《重塑大腦》,見註3,另有依此理論所研製的治療閱讀障礙軟體:Fast ForWord ,有部份學者懷疑此研究的真實性 ↩︎

  5. 記憶的秘密, Rebecca Rupp 著、洪蘭

    參見第257頁:

    心理學家詹姆斯花了許多星期去記憶雨果的作品……然後花了三十八天記密爾頓的一些作品。再回到雨果時,他很訝異的發現他記憶的速度比以前慢了……

    《聰明記憶王》中也有引用相同實驗,見注6。 ↩︎

  6. 《聰明記憶王》(Your memory: how it works & how to improve it)Kenneth L. Higbee

    該書甚至認為,除了少數特例外,人與人之間的天生記憶力差距並不大。而記憶方法比起記憶力,更能影響記憶表現。而也有調查顯示,記憶力好的人其實只是用了比常人更佳的記憶策略(注意到這些策略還是得費工夫的)。即使是像 Shereshevskii 這樣天生過目不忘之人,也是透過圖像(或聲音等等)聯想記憶,只是這過程十分「自動」罷了,見p.75

    ……盧瑞亞的S具備過目不忘的能力,其實是包袱而非幸福。當他試著閱讀時,每個字都變成圖像塞滿他的腦袋,阻礙他理解正在閱讀的內容,他也發現自己很難消除已經沒用的影像……

     ↩︎ ↩︎

電腦 x 螞蟻 x 硬碟

ant

前幾天,我的電腦遭逢難以想像的浩劫。

事情是這樣的:有天我正打算打開電腦時,我按下插座上的開關,等了一下,電腦竟然沒有啟動,我甚至還聽到滋滋滋的聲音!我嚇了一跳,趕緊把開關關上。定睛一看,赫然發現那延長線的插座上竟爬滿螞蟻!!

這還不打緊,更糟糕的是有一排螞蟻往機殼爬了進去。我打開一看,我的硬碟上全是螞蟻!

牠們在上面的隙縫堆滿了黑黑的碎屑(強烈懷疑那是塑膠,因為我曾看見螞蟻在咬螢幕底座的那塊塑膠,還有我的桌子),也不曉得有什麼作用。我不得不做最壞的假設——他們該不會把硬碟當成他們的家了?

這下糟了,硬碟可不能拿來敲敲打打,更不能拿來泡水,螞蟻可不會輕易離開牠們的家,這可該怎麼辦?

還好受害的是裝 Ubuntu 的硬碟,我的 Windows 還沒事。決定先把「螞蟻的家」拿出來觀察幾天,電腦還是可以用。正當我這麼想的時候,我卻又發現,有一塊圓形不明功用的零件裡也有螞蟻……最後只好用神奇粉筆把它圍起幾天

現在暫時都沒看到螞蟻了,所以就裝起來看看,幸好硬碟沒壞。不過跑出的螞蟻數顯然太少了,若不是牠們都還躲在裡面,就是其實這裡不是牠們的家,那那些黑色不明物體究竟有什麼作用呢?牠們到底在做什麼?

有待觀察……

話說家裏的螞蟻實在太猖狂了,甚至飯吃太慢就要跑來爭食……

微笑

smile

其實這篇和之前那篇都是週記,只不過版本不同。(寫字比較累嘛)所以說,每次寫週記如果有什麼值得記下來的,我就會來寫寫 blog。

正文開始:

昨天去買便當的時候,突然,那女店員盯著我看。

「幹嘛一直笑?」她懷疑的問我。

我用無言的微笑回答。

「……嘴巴閉起來!」斬釘截鐵。

我趕緊閉起嘴巴,但沒兩三下,又笑了出來。

這場景,好熟悉啊。

大家都說,我常常笑。整天笑來笑去也不知道在笑什麼。一開始,我還曾想過我會不會是顏面神經失調呢,因為我一直都沒有注意到自己在笑啊。後來我才發現,其實不是那樣的。

國中放學的時候,偶爾能遇到朋友。每次向他們打招呼的時候,我總會忍不住綻放微笑。有天,我發現,即使是他們走了之後,我也是踏著輕快的腳步,有著雀躍的心情呢。

是啊,我只是,很容易開心罷了。

當我對別人笑,他們也總是用微笑回應我。

那也挺好的呢,我喜歡這樣的特質,如果我的笑可以使別人高興的話。

別人開心,我也會很開心,真的真的非常開心。每次聽到別人在笑,或看到別人在笑,我總會一起笑了起來,即使不知道原因。我喜歡那種感覺,喜歡別人對著我笑。即使只是向老師打招呼,只要老師笑著回應我,我也會很開心呢。

但是我也不是永遠都很開心的。

其實我不太喜歡跟老師打招呼的。為什麼呢?因為當老師沒有回應我的時候,我並不是走過去就當作沒事了,我啊,會感到挫折與失望呢。

也許我真的很在意別人吧?總是很在意朋友對我的看法,總是很在意那些感覺。

我也許很少生氣,但當我討厭一個人的時候……我想我不會說那是討厭,那是恨,深刻而清晰的恨。我不喜歡這樣,所以我花了很久的時間,學會把別人的批評話語,或任何不好聽的話中的感情抽離,也學會如何把自己的心暫時抽離,在可能生氣的時候,以第三者的角度看世界。

我盡可能不去壓抑情緒,而是逃避。從一開始就避開,有時成功,但有時失敗。

我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把一個人當成朋友。可是一旦成為我的朋友,我總是很投入,總是很信任他們。

這樣的我,很極端嗎?

發現自己,真的很容易受別人影響。和別人相處久了,總會把他們的小動作學了起來。我總會不自覺的記住和別人的對話,在以後聊天時,特意提出來。(我很喜歡把話說得只有我們兩個人聽的懂呢,如果對方的記性跟我一樣好的話)

無論是那些快樂的事,或是那些悲傷的事。都已經無可避免的成為我的一部分了。這樣的我,這樣的心,以後將會何去何從呢?又能在哪裡停留呢?

真的很喜歡,你們的笑容。

後記

這是不是可以算是一種自我的心理分析呢?其實我常常這樣做,我會很詳細的觀察,自己為什麼在遇到想做的事會膽怯呢?如果師長罵我們是關心的話,為什麼我會生氣呢?諸如此類之事。

至於心得——有時候這些心理分析很有參考價值,但有時候,這簡直是胡說八道!

是啊,又有誰能真正知道,自己到底在想什麼呢?

第一次足球社課

soccer

等了那麼久,終於如願上到第一次的足球社課了。

老師說,足球社雖然是社團,其實有著校隊的性質;老師說,只要待在一中的足球社,一定能學到什麼。老師對足球有著他的堅持,讓人感受得到。

所以我們開始。

緊湊的步調,不放鬆的堅持。我練得喘氣連連,感覺辛苦,幾乎無法繼續。即使只是第一節,比起國中,份量可是還是重了許多。可是,我卻覺得的很高興。因為一切,終於動起來了呢。從前來不及經歷的、從前還未完成的,終於可以完成了。

將來,升旗和班會都會請公假去踢球,其實不用去升旗我倒是挺高興的。

好一個,充滿青春與汗水的再出發。

感受到,新的風,吹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