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生活
「真正的自由不是你能做你想做的事,而是可以不做你不想做的事。」
死前有想做的事嗎?
最近疫情肆虐,人心惶惶。自己也對未來有著越來越不確定的焦慮。朋友間也開始討論起了一些嚴肅的話題。某天一位友人問道,「假設知道自己很快就要死了的話,會有什麼想在死前做的事呢?」本來覺得這種假設性問題很難回答所以想放棄的,不過還是勉強想了一個答案:「假設知道自己快死的話,那麼就可以試著做一些雖然有所回報,但具有高度風險,以至於如果最後自己沒死的話很可能會有各種完蛋了的後果要處理的事。」
「…比如說什麼事?」
扼,雖然或許有許多邪惡的選項,不過就來個最基本的吧:「比如說把自己所有的錢都花光之類的?」
「可是你想用那些錢來買什麼呢?我想過類似的問題,但發現好像沒有什麼特別想買的。」
真是個好問題,一時之間也想不出個解答來。
如果一定要說有什麼想買的東西,那麼最想買的應該是自由的時間吧。而且不是哪種可以花錢加速某些事而得到的零碎時間,而是想要一整塊的,持續的時間。1 假設我想買的是時間的話,那當前提是自己快死的時候,能買到的時間上限其實就已經被決定了,而既然快死,那這個上限多半遠低於目前擁有的錢原本所能購買的總時數。也因此在這樣的前提下,花掉所有的錢就變成毫無意義的舉動。
其實,努力存錢,然後期待有一天終於能購買自己想要的東西,也很容易落入這種陷阱。因為如果壽命太短的話,也許到時就來不及花了。正如之前和友人聊天時,友人所勸告的:
友人:「努力賺錢的目標是為了什麼呢?」
我:「目標提早退休阿,這樣就能自由的做很多事了。」
友人:「可是要賺多少才能提早退休,之前也算過總覺得一輩子也無法達到。」
「老的時候就算想玩,搞不好身體也支持不了。所以才要趁著年輕的時候就多享受一點阿。」
我:「可是如果很早退休就不至於會遇到身體支持不了的情形了!」
「要賺多少的話,我是想說如果利息收入大過支出的時候可能就可以退休了(?)」
友人:「怎麼可能可以利息收入大於支出」
但我總覺得有什麼卡在喉嚨裡無法敘述的,某種模糊的相信如果想購買的是「時間」的話,則想趁年輕的時候多享受一點(即提早購買這些時間),似乎是一件難以達成的事,的理由。
「真的嗎?」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似乎得更清楚的定義自己的目標到底為何。形成了具體的目標,才能看出思考的盲點,並採取更適當的方法到達目的地。
希望能夠長時間的處於最佳的狀態
假設有人突然問我一生想達成什麼目標,其實當然也是有很多種說法可言,例如像是希望發明某種科技,達成什麼成就之類的這種干預外界的目標。又或者是找到某種工作,完成某些學歷之類的階段性目標。但說實在的人生過得越久,就越覺得無法判斷這些原本可能立意良善的干預外界的目標,是否達成了以後真的會對這世界留下好的影響,而不是潛藏著某些壞處。又或者不看世界的話,也無法完全確定這樣的目標對自己的人生職涯到底是好是壞,以至於無法理直氣壯敘述下去。
相反的滿足個人喜好的小目標反而似乎比較能逃過這種理性責難。就像如果有人說他的夢想是有錢的話要環遊世界,實在也沒什麼強烈的動機質疑環遊世界到底有什麼用。又或者有人說他週末想看電影的話,也沒人會問看電影對職涯到底有什麼幫助。
而我自己的,滿足個人喜好的小目標。其實應該是希望,能夠盡可能的最大化經歷在〈眼界、控制、選擇〉一文中所提到的「完全的控制」狀態的生活。
簡單來說,因為對自己的行程與步調擁有完全的控制,所以能自由的透過規劃慢慢建立各種良好習慣,像是特定時間運動,特定時間閱讀,特定時間參與活動等等。並且透過平衡各項事物的時間,而能最大化參與每件事的專注度,從而提高進入心流狀態2的時間總數。例如像是限制每天使用電腦的時間總數好讓眼睛和精神不會太累,限制社交的總量好讓能量可以恢復,學習不同題材,但每一種題材都不要一次花太多時間以至於失去興趣之類的。
這樣的願望跟現實有許多本質性的衝突,以至於真正接近實現的時刻在我的人生中只有幾次。這包含了小時候的暑假,控制與選擇文中提到的交界,以及我在留學前夕短暫的空閒時光。沒錯,恰好都是在完全沒有任何短期責任的時候。這樣的情況其實也不難理解,因為所謂「完全的控制」,原本就是與現實社會的本質完全相反的期望。
社會是變動的,無法預期的。而為了在這社會生存和獲取利益,我們本來就應該學會怎麼處理各種變動。能夠長期的維持完全的控制,那多半是處於跟社會脫節的狀態才會實現。
但除了此之外,現實生活也有許多不利因素,使得即使想在假日進入這種完全控制也是相當困難的。例如像是平常壓力太大的話,放假的時候就會傾向進行釋放壓力型的休閒活動,而無法正常的執行學習型的休閒活動,如此一來就降低了進入心流的機率。又或者是大部分的工作多半必須長時間持續專注在同一件事物上,而不可能用自己的步調適當的切換不同題材而降低彈性疲乏的可能性。就算真的可以不斷切換,多半也會因此降低自己在每件事情的產出,而違反了產出越多,越可能在社會中獲取資源的現實目標。
雖然這世上確實也存在著高度可預期,日復一日的枯燥工作。但因為這種工作本質是枯燥的,不太可能讓我體會到不斷學習的喜悅,也因此和我想不斷維持在最佳狀態的目標有所衝突。
這使得我一直以為要達成這個目標,幾乎只有「退休」,才有可能做到。而如果要「退休」的話,就必須要累積很多錢,也因此就要多多存錢了。
至於之所以很難在年輕時提早花錢購買這種時間,則是因為維持生活步調、適當習慣的累積和調整,是需要時間的。所以如果要用休假來達成這個目標的話,就必須長達幾個月,用前期的時段慢慢摸索建立良好習慣,後期的時候才能開始享受這種生活的愉快。但老是如此長期的休假似乎跟職涯發展有直接的衝突,進而造成退休的時間點延後,以至於進入了無可救藥的矛盾狀態。
當然,我其實是有做某些嘗試來偷偷購買這種時間的,例如像是留學前特別長的休息時段。這當然不是巧合,而是我故意要製造這種不同時期中間的空檔好犧牲收入購買這種完全自由的時間,卻又盡可能減小對職涯造成影響所作的不得已處置。但這種空檔,實在也不是能常常購買呢。因為他實在是太貴了,很可能遠貴於正常人一般購買的物質享受的價格。唯有在已經宣告退休,因為不會工作所以沒有沒有喪失工作的機會成本的時候才可能假裝這一點也不貴。
無法迴避的孤寂
如果要退休的話,有兩種方法能加速達成,其一是存一大筆錢,其二則是減少經常性支出。其中最大的經常性支出除了食物以外,最大的大概就是房租了。而其實要節省房租也不是全無辦法,例如像是跟家人住在一起,或許就不用付房租了。但弔詭的是,其實目前的經驗看來,跟家人住在一起跟最大化完全控制狀態的這個目標其實是衝突的。主要的原因有兩個,其一是老家常常開著電視,其噪音大幅的提高了維持專注的可能性,徒增進入最佳狀態的門檻。其二則是,因為家人常常跟我搭話打斷了我想單獨一人體會最佳狀態的專注。也因此,如果我真的想最大化進入這種最佳狀態的時間,我其實是無法逃避房租,或者是自行購買房屋的費用的。
上述這個有點詭異的理由,其實暗暗指出了一個我隱約理解,但一直沒認真承認的矛盾。
那就是,這種完全控制的最佳狀態,其實非常可能,是一種,只有在單身的時候才可能達成的狀態。
也就是說,如果我真心的把這種狀態當作人生的目標的話,那不只是必須要退休而已,而且很可能我必須要刻意的選擇一輩子單身才行呢。
不過嘛,以目前的狀態來說,就算我不刻意這麼選擇,搞不好也會被迫一輩子維持在單身的狀態,所以或許我可以暫時繼續假裝沒有這種矛盾,並且繼續的等待下去。
保留可能性
是啊,繼續等待著可能性。或許真的存在著某種工作是可以讓我總是任性的待在這種愉悅的狀態裡的吧。或許真的存在著命中注定的另一半,是可以一起走一生,卻又可以最大化這種愉快狀態的呢。又或許雖然這種狀態確實無法與上述兩者並存,但這世間其實也存在著其他值得體驗的狀態,以至於我不必把這種狀態當成最終目標也能好好的活下去呢。但在此同時,也努力存錢,以防上述這些可能性其實不存在,不得已一定要退休才能達成想要的生活並繼續前進。
老實說所謂的努力存錢倒也不是刻意過著刻苦的生活,好期待未來有天的喜悅。而是許多的物質享受對我來說差別真的不大,例如每天僅僅只是吃著為了活下去而吃,雖然不難吃,但是並不特別算是美食的食物,跟每天吃美食比起來,兩者其實沒有決定性的差別。主觀的來說,大部分的這種享受但他帶來的愉悅實在都是沒有勝過處於完全控制時期的喜悅與寧靜。所以我實在是不太想把原本可以拿來購買這種時間的錢花在購買這種無關緊要的事物上。這種邏輯最終導致了外顯的存錢行為。
所以,死前有想做的事嗎?
回到開頭的問題,「假設知道自己很快就要死了的話,會有什麼想在死前做的事呢?」。
仔細想想,想要不斷經歷完全掌握的狀態的這個願望,如果代表的是希望增加對這種狀況的經歷,那確實是會因為死亡而遺憾的覺得不能繼續經歷它而感到難過。但是如果這個願望真正的動機是希望不要繼續經歷不是完全掌控的狀況的話,那死亡其實並不見得那麼樣的令人遺憾。因為死亡除了帶走了經歷此狀態的可能性外,同時也一併代走了經歷其他負面狀況的可能性。
但即使不這麼想,「維持某種狀態」的連續性願望,終究不是一種「想要完成某種事物」一次性願望。所以呢,如果我真的能得知死期的話,在精神狀態還沒被剝奪的前提下,大概也就是先屏除目前身上的所有責任然後一個人靜靜的享受那種最佳狀態直至死去。如果精神狀態被剝奪的話,那其實也沒什麼實不實現什麼事的可能性了。所以認真的回答這個問題的話,我覺得,現在的我確實是沒有什麼非得在死前完成才不會有遺憾的事情呀。未來的我是否會有,就不知道了,畢竟我們要保留各種可能性呢。
文章作者 Shaform
上次更新 2020-04-19
授權條款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