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ins

以前曾經寫過〈台大資工所與交大資工大學部的花費比較〉,紀錄自己學生時期的花費。時光流逝,年紀又增長了不少,也以不同的身份住過了許多不同的地方,消費習慣也有了巨大的轉變。於是就想再來紀錄一下各地的花費,以提醒自己多注意消費狀況一些,順便也給一些想出國追尋夢想的朋友一些預算的參考。

雷德蒙德的平均月開支

總是聽說國外雖然收入高,稅和花費也高,所以在台灣存錢比較快的說法,但一直到自己親身前往雷德蒙德生活了三個月後才有了實際的經驗。

當時是住在一個雅房裡,房租三個月 $1950 USD,交通費因為有公車卡的關係,只有去回的機場交通用了 Supershuttle 共 $100,花在吃飯上則是 $680,其他購買食物和生活用品花了 $705。或許因為第一次有了那麼多的收入,所以也亂買了一些技術書籍以及一台 Kindle,共花了約 $250。(其實當初還有付保險費,不過因為其他時期也沒有算入保險,故忽略此部份。)

於是,一個月的平均如下:

開銷類別 月平均金額
房租 USD$650.00
交通 USD$33.33
餐費 USD$226.66
日用品 USD$235.00
Kindle USD$83.33
總和 USD$1228.33

可以看到,就算交大生活期間的花費包含了教育費和矯正牙齒的醫療費,在雷德蒙德的平均月開支依然是交大時期的 2.7 倍左右,台大時期的 2.1 倍左右。如果去除教育費和醫療費的話,則約為交大的 5.5 倍及台大的 3.8 倍(註:因為當初記帳時交大的住宿費跟教育費混在一起,所以交大的部份不含住宿費,故倍數估計可能偏高。)

雖然實習也有收入,但在扣掉了龐大的稅以及開支後,最後離開該地時,只剩下大約 $14,000 的存款。

那時為了避免國際匯款的手續費,就決定不跨海匯回,而是全數留在當地,但當地銀行利息實在太少,所以只留了能夠避免帳戶管理費的最低存款,其餘則買進了像是 VTI 和 VEU 之類的 ETFs,以期能賺取微薄的股利。

雖然 $14,000 連 CMU 一學期的學費也付不起,但放在當地的這份資金,後來就成了最初始的圓夢基金,為以後的方向定下錨點。

台北的平均月開支

因為工作後期為了留學花了大量的金錢進行學校申請和考試等等,為了避免偏誤,這裡就用工作第一年的花費來做計算。

那時為了省錢累積圓夢基金,是住在吳興街的老舊雅房裡,房租十二個月 $60000 TWD。交通費也利用減少旅遊和回家的方式,降到了 $3000,主要是在回家時使用。吃飯的部份雖然常吃有食安問題的 $50 便當,但還是花了 $50000,此外還有 $14000 花在了日常用品和婚喪喜慶上。因為常看病,所以也花了 $1500 的醫療費。買書則花了 $1600。或許因為終於出社會有自己的收入所以也亂買了一些像是新的桌電、平板,和 Netflix 之類的網路服務,就花了 $44000。最後因為持續投資,所以也產生了國際匯款費和手續費約 $3000。(註:這裡略過了勞健保的花費。)

於是,一個月的平均如下:

開銷類別 月平均金額
房租 NTD$5000
交通 NTD$250
餐費 NTD$4166
日用品 NTD$1166
醫療 NTD$125
買書 NTD$133
3C 相關 NTD$3666
手續費 NTD$250
總和 NTD$14758

可以看到,出社會後雖然沒有學費,但顯然因為收入增加,而使得消費水準也跟著上升了,尤其在 3C 相關花了不少費用,以至於跟含有教育費和矯正費的學生時期總花費相差無幾,大約介於交大與台大時期的中間。在雷德蒙德時期則約為台北時期的 2.6 倍。(註:此一小節皆為台幣計價,但本文其他地方皆為美元計價。)

匹茲堡的平均月開支

在匹茲堡滿了一年後,以 12 個月來計算。

在匹茲堡時由於預期學費十分昂貴,所以是選了住在客廳裡,當個廳長。房租十二個月約為 $6940 USD,交通費目前花了 $820 (這包含了尚未使用的來回機票,但不包含一開始的單程機票)。外食一共花了 $470,但採買食材共花了 $2240,日常用品花了 $970,醫療費 $200,書錢 $30,網路電話水電瓦斯之類的雜費花了 $850。因為手機壞掉以及持續亂買 3C 產品和一些線上訂閱,所以又多花了 $1500。(註:保險花了 $2720,不過因為其他時期也沒納入,所以不算入最後平均。)

註:之前誤把一些初期生活用品記入了食材的項目,修正後食材費用下降,而日常用品上升了。

於是,一個月的平均如下:

開銷類別 月平均金額
房租 USD$578.33
交通 USD$68.33
餐費 USD$39.17
食材 USD$186.67
日用品 USD$80.83
醫療 USD$16.67
買書 USD$2.50
雜費 USD$70.83
3C 相關 USD$125.00
總和 USD$1168.33

雖然亂買 3C 的程度超越雷德蒙德,但花費似乎稍微低於雷德蒙德一些,不過乍看之下這似乎單純是因為雷德蒙德只有短期的三個月,是以初期購買的日用品以及交通費平均下來顯得高了一些。令人意外的是雖然自己煮,可是餐費與食材居然還是相當於雷德蒙德,大概是因為當初都吃公司的午餐,而晚餐又常只吃生菜沙拉的緣故。又或者是來自日用品和食物兩者記帳並不總是分得很清的關係。尤其雷德蒙德時期的日用品也包含了部份的食物。

由於有 Stipend 的關係,扣掉稅和開支後,一個月還能存差不多 $1000,然而因為一開始沒有找到 funding,故付了部份的學費共達 $7000 左右,所以加上保險的花費,要連存 10 個月才終於達到收支平衡。而下個學年究竟是否能持續維持 funding 也還是有微小的變數。若是沒拿到學費減免,一個學期的學費就得付出 $22,500 左右,實在是難以安心下來。

結論

整體來說,身處國外,開銷確實大過台北不少,大約會是 2.6 倍的開銷。然而,這樣的開銷,也帶來了生活水準的提昇。像是現在雖然是住在客廳,空間卻遠比台北的小黑屋大多了。除此之外,在台北的時候總是吃一些可能有食安問題的 50 元便當,相當顯著的,在當時拉肚子或者腸胃不舒服的狀況遠比現在還多。若是以後回到台北,應該還是會改成自己煮,不會再繼續食用可能有食安問題的 50 元便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