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大學生?
Don’t give me that victim shit, Alyssa.
We can all do that. “I’m anorexic because I was adopted."
“I cheat on women because I wasn’t breastfed.”
Everyone has a reason for how they behave.
What’s yours, then?
最近看著一些申請的文件,發現很多的學校不知為何都要填父母的學歷,仔細查查好像有兩種說法。其中一種是如果父母有很強的淵源,出自相同的學校,則會有影響。另外一種則跟所謂的第一代大學生 (first-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 有關,也就是父母都沒讀過大學的學生,在申請大學部時也會有影響。
第一代大學生?之前好像沒聽過這種說法?會不會是因為台灣這種才剛從沒什麼大學轉換到廣設大學的所在,幾乎大家都是第一代大學生,所以才沒什麼值得一提的?
You can be a first-gen if you are the first person from your family to attend college, or if your sibling went and you are going, too. The important part is that your parents did not attend and you are doing so. That makes you a first-gen.
Being a first-gen can be scary, intimidating and confusing because you are like a pioneer, going somewhere with no guide and finding your own way.
— https://www.collegemapper.com/blog/2014/01/what-it-means-to-be-first-generation-student/
因為從來沒想過這種標籤,所以稍微想想也頗有興味。也就是說,如果把這個標籤放在我身上,我,身為第一代大學生,到底有什麼差別?然後我才突然發現我好像早就寫過了,其實不就是〈眼界、控制、選擇〉裡寫的那些對選擇的疑惑與無助嗎?
若不是因為網路和書籍為我打開知識的大門,或許還困在小小的世界裡無可自拔。但即使有了書和網路,還是有些社會資本和人生決定的指引,是無法輕易獲得的。仔細想想才覺得驚訝,大學以來的所有人生決定,不管是讀研究所與否、要去哪個實驗室、實習該選擇哪裡、第一份工作的選擇。雖然或許也有向人打探蒐集情報,但在兩種,或多種選擇之間,要如何權量、如何選擇的這個決定本身,幾乎都是在沒有請教別人的情況下就自行決定了。「真的都不覺得可怕嗎?」要是真的確信自己的選擇也許也還好,可是實際上總是不能如此確信的。
理論上這種時候需要的就是所謂 mentor 的存在1,然而即使知道如此,根據過往的歷史,也不禁懷疑,真的會有天我會有能力對任何一個人放開心胸全盤托出嗎?稍微跟我聊過的人,或許就會很驚訝的發現,其實我願意像這樣寫在網誌上的自我揭露,搞不好還超過我願意當面說明的部份。
當然也可以解釋成我只是小時沒有受過太多聽取人生意見的經驗所以不夠擅長這種事。但最近漸漸覺得我很少問人意見或許是因為我害怕受到那些意見的束縛。該怎麼說呢,覺得自己總是常常不夠堅定自我,以至於常常會因為說不過人,被迫改變自己的決定。2
對我來說,與人的連結,與對話,產生了某種無法忽視的承諾與壓力,使得自己即使不完全相信別人的意見,還是會深受他人影響。因此為了逃避這種壓力與承諾,不如一開始就不要產生連結。3可是如果是寫在這裡的話,我不需要說的過任何人,只要直接寫就行了,相較之下簡單的許多,所以就變成這種奇怪的狀況了。
無論如何,學歷賦予人的力量確實是強大的,才剛進入社會幾年,我的薪水很快的就超越我原生家庭所有薪水的總和。實際上,假設我不要想不開跑去唸好多年的博士之類的,那麼依照資產累積膨脹速率的估計,搞不好同樣的時間之內我的個人名下資產就有機會超越我原生家庭資產的總和了。4「我是不是已經做的很好了呢?」忍不住這樣想。不論是知識上,經濟上,我都即將,甚至是已經突破原生家庭的格局,成為更大的存在了。
但是就算這樣又怎樣呢?這樣了以後然後呢?我發現比起不知道如何在這世界中前進,或許更大的問題是,不知道為何必須要前進。為什麼要在意 career path 呢 — 反正就算不在意的活著一輩子,其實也就只是那樣,又有什麼不行。為何要追求感情呢 — 反正就算沒有愛情的活著一輩子,其實也就只是那樣,又有什麼不行。因為根本不知道到了彼端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根本也不知道為何一定要到達彼端不可。「當你真心渴望某件事時,全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但如果連不知為何要渴望某件事時,又有誰幫的了你呢?5
「所以你想要什麼?所以你想怎麼辦?」
我希望,希望能夠最大限度的擴展生命經歷。能夠看見那些以前沒看過的東西。因為我相信只要繼續前進,就能成為更大的存在。而所有一切現在做不到的事,所有那些現在無法回答的事,或許未來那個更大的我就能做到了。
這種理由聽起來未免也太過浪漫,難道你就不能說一些更實際更現實的想望嗎?可是為什麼不行?只有那些浪漫的理由才是真的 objective 不行嗎?那些前途、經濟、事業的考量。說到底,不過就是 constraints,是 regularization terms。6每次每次,當要用現實的理由才能跟別人溝通時,就忍不住想吶喊。我能不能繼續浪漫的活著,浪漫的追尋浪漫的目標呢?
雖然現在的我還是無法如此堅定的在說不過別人時逕自堅持自己的決定,但是有天或許會的。希望有天,能夠成為更加堅定的存在,而那就是我現在最急切的願望了。
-
之所以從不想接受 offer 到想接受 offer,不過是因為說不過 recruiter 罷了。而之所以又拒絕 offer 了,不過是因為說不過 Google 的 recruiter 罷了。 — 〈繁花落盡〉。 ↩︎
-
其實我覺得這是個很嚴重,並且絕對會限制我最後到達的高度的問題,不過細節以後再寫一篇文章吧。 ↩︎
-
當然這很大的原因在於我們家不在台北,否則說不定我賺一輩子都完全不可能超越房子代表的資產呢。想來僅僅只是地域的差距就足以掩蓋過任何努力的差異,生於此時感到氣餒也是難免。誠然,這種資產狀況隱藏著很大的危機:那就是,一旦我的家庭裡有人生病,多半現在的生活就會完全瓦解,更別說是追求什麼夢想了。再加上我總覺得如果真的有人會開始生病的話,那個人有很高的可能性根本就會是我自己。所以對我來說,追尋夢想總有一種時間的迫切性。我必須,在我們開始生病之前,先抓住些什麼才行。 ↩︎
-
當然也說不定即使有個知道很多東西也給很多建議的父母,最後也逃不了悲劇的命運。而就算知道充滿愛情的幸福家庭應該要是什麼樣子,其實也會一覺醒來才發現自己沒有女朋友(也沒有妹妹)。所以一切都是藉口。 ↩︎
-
麻煩的地方就在於 regularization terms 即使不是 objectives,最後還是會充斥於各個決定之中。而有時不免覺得,比起當成 regularization terms,或許當成 objectives 還比較正面,像是經濟的考量等等,兩種想法,或許將導致完全不同的結果。 ↩︎
文章作者 Shaform
上次更新 2020-08-24
授權條款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