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來,當初怎麼會想申請研究所呢?其實只是因為不知可以做什麼,所以就走了看似自然的道路。(笑)

初來乍到

剛來到台大的時候,其實還沒有太多研究生的自覺。是在「2013 跨國學術競爭力菁英班」開始了新生活。在暑假的尾巴,經過了密集精彩的一星期。當時真的是很開心的初次見面,為研究生涯帶來一個元氣滿滿的開始。

在學期開始後,每個週末又花上整天的時間繼續練英語。就像某個朋友說的:「IAC就是每個禮拜六一整天的超帥氣偽九學分英文課」。除了忙亂的 IAC,還參加了一直很期待的「台大英辯社」,遇見好多溫暖的朋友。偶爾還會約時間一起練英辯!

除了英語活動,另一個重要的事大概是積極籌備申請實習吧。第一次和那麼多公司面試,挑戰的過程其實讓我學到不少事,改變了不少想法。還為了面試,第一次一個人出國。最後也很開心的拿到實習的機會。

記得剛到了系上時還遇見了從前的老師,然後一不小心就成了課程的助教之一,稍微了解了以前遇過的助教們的處境與心情。說真的在百忙中還要幫忙處理課務的學長們實在是令人尊敬啊。(例如這位好人助教。)可是我就沒有像那樣努力了。現在想起來還是戰戰兢兢。

修課

在此同時我也開始了新的修課生涯。很幸運的選上了「學術論文口頭報告」。老師剛好也是 IAC 的教師之一。(其實應該大部分的英文老師都出現在 IAC 了 XD)學了一些口頭簡報的知識,最後還幸運在期末簡報中脫穎而出。

然而系上的課又是另一幅光景。記得在上數位語音處理概論時老師說過,大學的課程常是非常有秩序的去學習整理過的知識,但是研究所的課就要學著自己整理知識。事實證明,我確實不太適應這種新的修課模式。

一路上雖然有遇到少數像「雲端運算概論」、「隨機演算法」等等修的很開心的課,可是更多的課總是讓人難以專心或理解。在大學時雖然也不是沒有遇過這種問題,不過當時的課程常是依循著特定的課本,所以我只要上課時專心的自己讀課本,還是能得到足夠的理解。可在碩士期間修的課,常常是匯集數本課本與老師自己的經驗,而投影片本身又沒有像課本一樣有深入的講解,於是便讓我陷入泥沼。

常常會跟課程有些脫節,直到考試前才努力惡補。在考試時有著劇烈的,尚未足夠理解課程的強烈不安感。雖然由於使用等第制,所以實際上得出來的成績看不出這樣的落差。可是還是深感不安,覺得自己像在啃老本似的,依賴過去累積的知識以及,考試經驗。

除了是因為課程安排的不同,其實也是因為自己投入課業的時間大不如前。想起從前還會在寒暑假事先預習一些重要課程的內容呢。不過要做到這點,除了必須事先知道使用的課本以外,還得事先知道會修什麼課才行。(這裡的上學期選課不像從前是前一學期就決定了。)不過說真的,其實會變成這樣除了上述幾點,還有很多因素的結合呢。一方面,可能也是碩士修課本來也不是最重要的事了吧。

碩一上時,也開始了我第一門認真上的 Coursera 課程:「機器學習基石」。雖然最後因為各種原因沒能認真做最後一個作業,還是拿到了認證,感覺很開心。到了碩一下,也繼續努力上完了「Machine Learning」,「R Programming」等等。稍微體會了一下單純為了學習而學習的時光。

下學期

有天,突然接到神秘的 IBM 電話,突然就決定要參加「2014 IBM 大型主機世界盃」。在碩一下過了一場奇幻之旅。用著不太熟悉的 jQuery 硬寫了一個 bank app。還去了第一次遇見的美國,在紐約進行決賽。最後抱回大獎也是完全意想不到的。記得最初參與這比賽是在大一的時候,翻出了當年的許多文件,好多自己的話語至今時難以想像。不知不覺已成長了這麼多了呢。

airport

在此同時,也再接再厲的參加了英辯活動。寒假時去了「第九屆文藻英語辯論培訓坊」,重溫從前的溫暖。那時總以為應該是最後參加的大型英辯活動了,想不到下學期又參加了 2014 復興盃英語辯論公開賽,在隊友的幫忙下還拿到了冠軍,真是太意外了。到了碩二上,甚至參加了 「NEAO 2014」。這真是參加英辯活動最頻繁的一段期間了,若不是因為來到此地,可能也不會有這種機緣吧。

碩一下也和同學一起接下了實驗室的計畫,開始學習做研究的方法。還一起參加了 Entity Recognition and Disambiguation Challenge,發了第一篇 workshop paper。雖然自己的作法十分簡單,也沒什麼新想法,但也有同學拿到了大獎呢。

暑假時,到了北美實習,第一次在國外長期久待。感覺又增長了許多見識,也為精彩的碩一生活劃下一個不錯的句點。接下來,研究的壓力就開始湧上了呢。

研究生涯

所以竟然到了碩二才在想研究題目,實在是太危險了。壓力突然就湧了上來。好希望當初碩一就開始想題目喔。其實應該碩一就把論文都結束,碩二專心修課就好了對不對。仔細想想,一年的修課其實真的沒有讓自己變得更會做研究啊。如果現在的我做得出來的話,那時也做的出來啊。

就這樣,研究生的壓力席捲了上來。(笑)

僅以這篇文章紀念逝去的那些年。

回顧

然後回顧了一下當初寫的〈從交大資工到台大資工所〉。事過境遷,似乎又可以更明確的衡量當初的問題。

以花費來說,如果扣除在美國那段,雖然研究費的收入比當年想像的還多,可是如果用獎學金和研究費當作收入,與學雜費、生活費等所有花費相減,到目前為止還是負債了八萬元左右。看來即使花時間打工,恐怕也很難收支平衡。除了是因為剛開學在 BOT 的房租難以承擔外,感覺也是因為參加的活動變多了,一般消費也增加了(例如汰換了壞掉的手機)。看了一下花費確實有點心驚,感覺好像物慾太重了。此外就是獎學金的收入顯著的減少了。以食物費來說,反倒是沒有增加(看來學餐的價格都是差不多的)。

去台大會變得很孤單的說法。以研究生涯來說確實還滿準確的。系上的同學除了同實驗室的以外,新認識的朋友幾乎是 0。不過倒也沒有特別覺得孤單的想法,反而覺得這樣的生活簡單多了。此外,從其他的活動也可以認識系外的同學。

雖然當初有人不太同意,不過還是忍不住覺得系上寄來徵才訊息好像比以前多,好多新創公司、大小公司、甚至是國外公司。感覺城鄉差距還是有的啊。

雖然其實還有一些想寫的事,不過就等畢業時再做結語吧 XD。請期待下篇,〈後來台大資訊的那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