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國文非得增加文言文比例與上課時數嗎?
註1:對於一般人該不該學文言文,其實我並沒有定見。然而教學方法上,我無法認同我所經歷過的國文課。而增加文言文比例似乎會助長我所不認同的教學方法。
2009-04-06 註2:當然對於小學生而言,字詞的講解也許是必要的,但隨著心智成長,同樣的教法已無法提供足過的挑戰性,而枯燥是會毀了一堂課的。
最近聽說教育部打算增加高中文言文的比例並增加國文節數,雖說是以搶救莘莘學子為出發點,但我以為這樣並不會有太大的幫助。
為什麼這樣說呢?從一個學生的立場來看,國文課本身其實對國文能力的培養並不具有無可取代的益處,至少在我的觀察來說是如此。從文言文與白話文教學模式的不同就可以稍微理解一些事情,在台南一中,白話文通常老師是不教的,而是讓同學自行閱讀,文言文則占據了大半的時間。
可想而知,上課絕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在解釋每個字詞與句子的意思。是呀,不是本來就該這樣嗎?但難道字詞的解釋我們不能自行看書學習嗎?是的,也許不能完全做到,也許有的人確實不能。但如此一來,國文課相對其他自然學科,就佔了非常不利的位置。數學課時,如果老師教的太慢,我還可以多算幾道題目。如果我的解法和老師不同,我可以提出我的想法,或自己選擇該怎麼算。而聽老師講解時,我不只是聽而已,我還可以自己演算一遍。但國文課呢?老師教的太慢,我可以自己往前看嗎?單純理解字句,並不是一種像解題般深入而複雜的思考,這意味著我將難以屏除老師講解的聲音。而聽老師講解時,我幾乎就只是聽而已,抄寫只會讓腦子更加空白,完全無法提供心智足夠的刺激。
我當然可以開始思考文章的意境乃至於和作者辯論與對話,但一但心中充滿了哲學與文學的對話之時,這節課通常也不用上了,特別是不能和大家討論之時──還那麼多字詞要解釋,怎有時間胡扯呢?──思考是好事,但以台灣的高中國文教育來說,似乎不可能把整堂課拿來思考與討論。
從某個角度看來,國文課向來不鼓勵人思考。所以當你以為某篇文章也許也可以這樣或那樣解釋時,你還是得接受前人所定的解釋。特別是當這種爭議成為考題之時,心中的無奈真是無可言喻。
於是我發現,那隠晦的語感或國文能力,只能從大量閱讀中求得。就像想寫好作文一定得不斷練習一樣,一定得自己在文學之海奮力航行一段時間才能有所進步。
不禁開始遐想,也許減少上課節數並把多出的時間拿來閱讀搞不好反而能增進國文能力呢。
至於文言文是否與生活脫節這事,我就不多加著墨了。
文章作者 Shaform
上次更新 2019-01-17
授權條款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