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d-books

前陣子國文老師在教「病梅館記」課說到,我們現在順應教育部來決定要讀什麼書,其實就有點像是病梅一樣,被殘害本性。那麼,我們能有什麼方法跳出這個框框,拯救病梅呢?

我首先提出了,或許我們可以離開學校,靠自己的方法創業,然後大賺其錢。

做為回應,老師說起了在工廠工作的經驗有多辛苦,學歷不同的起薪可以差多少等小故事來解釋學歷的必要。當然我是有點想反駁,畢竟我說的是創業,怎會扯到工廠還是起薪呢?當然,創業很難,或者說,在體制外想找到自己的路並不斷堅持很難。也許有人因為不滿學校而整天無所事事、苟且度日,但我說的不是這樣啊。

覺得唸書考試沒有意義,就做點有意義的事吧。也許是培養專業能力、也許你還是在讀書,只是讀的不是學校的書。要用上革命家那樣即使會喪失生命仍要堅持己見的意志與決心去貫徹自己的路。

但我沒有真的反駁老師,只是又給了另一個答案:我們可以努力用功讀書,將來有天當上教育部長,不就可以改革教育了嗎?

這次老師便表示贊同,認為這是一個可行之法。

只是我的心中卻有另一種聲音:就算做了什麼改革,是不是只會造就另一批「病梅」,只會使莘莘學子成為改革的受害者呢?

也許我們的教育需要的不是一兩位激進的改革者,而是一群可以自已選擇方向的學生。

將來要考大學的我們,對於自己想讀的學校了解有多深呢?究竟那些學校才適合自己呢?究竟該讀什麼樣的科系呢?也許從旁人的口中,得知了一些所謂的第一志願是哪些學校,但其實我們能找到的資訊是相當貧乏的。每個學校的特色在哪?風氣如何?我們甚至不會知道在自己的學校裡,哪個老師才是真正適合自己。

而當我們想學一些東西的時候,又能找到多少資料呢?從網路、圖書館以及其他的進修管道,確實能找到不少資訊,但究竟有多少人能好好利用呢?

當然一些真正有想法的人會自己透過各種管道取得想知道的事,而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困難,他也會試著一一克服。但,其他人呢?即使是平凡人,也該擁有決定自己未來的機會。

我相信降低門檻是件很重要的事。就好像數年前,雖然我們可以找到免費空間架設自己的網站,但使用的人數一直不是很多。而網誌一出現,讓每個人能以更容易的方式發表文章。於是,原本不做網頁的人,也開始在網路上發表自己的意見了。

我所期待的,是一個更加開放的教育體系,一個資訊開放的未來。當人們能更加容易取得知識,甚至了解社會真正的樣貌,而不是封閉在教室裡的時候,也許學生們會漸漸自覺,進而以社群的力量,達成另一種形式的教改(或說是學改?)。

當然,也許現在的思想、甚至硬體條件都還未成熟。但也許慢慢的,所有的一切將漸漸成形,雖然我甚至不知道那樣的未來會是怎麼樣子。

凡事總有個出發點,我想我會先從支持開放式教育資源運動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Movement) 開始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