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

A 啟動了螢幕鎖,離開座位,走到了茶水間準備倒點水。恰好碰上 B 和 C 正在熱絡的討論。

「我覺得就像一家公司可以透過廣告業務產生收益來支持其他不賺錢但有趣的專案一樣,從個人的角度來說,也有可能可以用一種方式賺錢,然後把大部分心力花在其他有趣的事物上。」B 表示。

「可是要賺到足以支持生活的錢應該很花時間吧?」C 質疑道:「這樣的話也沒什麼精力追求其他的事。」

B 不甘心的回答道:「也許被動收入就高到不用工作了啊?」

「那應該要很多錢吧?」C 反問。

B 搖搖頭,說道:「一般的說法是只要年花費低於總資產的一定比例,比如說 4%,就可以達成財富自由了。」

「也就是說,除了累積大幅資產以外,降低年開銷也是一個方法。只要年開銷夠低,資產不用多高就能產生足夠的被動收入。」

C 似乎還是感到不解,問道:「可是你財富自由了以後如果不工作,要做些什麼呢?」

「環遊世界啊。」B 眼神閃亮的說道。

「可是環遊世界完後就不知道要做什麼了吧?」C 懷疑道:「我覺得比起提早退休,還是持續工作,那才有趣。」

「事實上,提早退休根本是假議題。有辦法賺那麼多錢的人,一定也是自我要求很高,這樣的人根本不會想退休無所事事。好不容易進到職場大顯身手,怎麼會想離開呢?」C 一副男性說教的口吻解釋著。

「我就是沒像你那麼優秀不行嗎?」B 不放棄的反擊:「要是我賺到錢,一定早點退休。」

C 搖搖頭,似乎還是無法接受。這時 C 似乎注意到了一旁的 A,轉過頭來問道:「那你覺得呢?如果財富自由應該提早退休嗎?」

A 抓抓頭,回答道:「我覺得這個是個人的選擇吧。沒有絕對的對錯。如果是我的話,應該也會想要提早退休。」

C 立刻問道:「那你退休了要做什麼呢?」

A 偏過頭想了一下,回答道:「我覺得如果是我的話,做的事情應該跟現在沒有太大的區別,主要的區別應該會是做事的方法不同了。」

「既然你問的是要做什麼,我就針對這點回答吧。我覺得我應該會花一點時間寫程式,例如像是參與開放原始碼專案之類的。此外還會想花一些時間讀書。花一些時間運動。最後還會想花一些時間做一些 machine learning 的研究之類的。」

C 一副無法理解的樣子。「那你為什麼不乾脆繼續工作就好了!?」

「你說的做事的方法不同到底是什麼意思?」

A 一副沒辦法的樣子,回應道:「這個要完整解釋就有點花時間了。」

「我覺得不工作以後最大的差別大概有兩點。」

「第一,我不再需要去符合任何外界的死線:再也不用追趕論文投稿死線,不會有產品發表死線,也不會有 demo 死線,或者是 performance review 死線。」

「第二,我和別人之間的互相依存將會大幅減少。意思是,我做的事大部分都不會再 block 別人,就算真的會 block 別人,我也不會感受到強烈的責任感覺得我有 unblock 別人的必要。相同的,別人的工作大部份都不會再 block 我,就算遇到少數 block 我的情形,我也不會覺得如此正當的想要求別人 unblock 我。例如像是在做開放原始碼專案時可能會遇到的情形。」

「這兩點所造成的結果我覺得會是,我將會得到可以安排自己時間表的完全自由。」

「有了安排時間表的自由,我就有很多想測試和最佳化的事項。」

「第一個例子是,我覺得在工作的時期,我常常會因為消耗了太多的精力以至於在下班時間和週末幾乎沒有足夠的意志力可以做一些比較有生產力的事,反而把大部分時間花在做一些消除壓力的無意義休閒上。」

「但根據我小時候的經驗,達成七天清醒的時時刻刻都能持續做一些有被我自己定義成有生產力的事情是有可能的。」

「其中的原因到底為何,可能要經過一些測試才能確切得知。但我自己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學習』和『產出』之間比例的差異。我覺得很可能『產出』是一個比『學習』還要花費精力的事情。所以雖然兩者對我來說同樣有生產力,但如果『產出』的比例太高,就有可能太快耗掉心力。可惜的是,如果你在工作的話,把時間花在『產出』幾乎是不可避免。」

「因此如果我有絕對的安排時間自由,我應該會想要降低『產出』提昇『學習』的比例,藉此測試,是否能夠重新回到可以擁有足夠意志力使得七天都能維持高生產力狀態的日子。」

「其次,第二個可能我覺得是,工作的日子比較單調,常常你會比較傾向把精力放在特定幾個少數的專案。因為只有這樣,才可能在限定的時間裡(例如 performance review cycle)產生足夠的進度。然而如果有絕對的時間安排自由,我就可以嘗試增加不同面向的學習,即使這會導致每一項事物的進度都變慢也沒關係。」

「最後,第三個可能,我覺得也許單純是工作使得我不得不跟別人互動。而我覺得跟別人互動太多會產生壓力和耗損心力。要是我有安排時間的完全自由,我應該會希望大部分的時間都不要跟別人互動吧。」

「第二個例子是我覺得目前我運動的時間太少了。一部分的原因是因為我的意志力真的很差,一旦心力被其他事物耗費,就很難提起勁來說服自己運動了。事實上就算是學生時期我都無法完全維持持續運動的習慣,人生中我唯一成功達成持續運動的時刻只有少數的 gap years/months 時期,也就是沒有外界責任的時候。」

「所以如果我有安排時間的完全自由的話,我應該會在初期的時候安排多一點的時間來養成運動習慣,後期慢慢上手了以後再降低到適合的時數。因為我覺得運動除了比較健康以外,也對意志力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對於達成七天清醒的大部分時刻都很有生產力是不可或缺的。」

「總之就像上述兩個例子一樣,一旦我有了安排時間的完全自由,我就會開始試驗不同的時程安排,然後不斷練習調整,好不斷最佳化每天的時程。」

「其中練習是很重要的,根據我的經驗,一開始肯定過的日子依舊不是特別有生產力。但隨著每天重複不斷練習,反覆檢視耗去心力的理由不斷調整。慢慢的,每件事情做起來就會越來越上手。」

「因為這要花上不少時間練習所以通常無法透過休假來達成,畢竟休假時間太短了。」

「總之,當你在工作的時候,你難免會把目標放在外顯的項目上。希望成功做出什麼功能,希望加薪升職,或是希望找到什麼工作之類的。」

「可是退休了以後,我就可以把目標放在內在的,『達成最佳狀態』的這個目標上。精確的來說我真正想達成的是,最大化我能待在『心流』狀態的總時數。盡可能的減少無法待在『心流』狀態的總時數。」

「工作的話就很難把這個內在目標當成主要目標來前進。」

「當然也是有退休以外的其他可能,像是 self-employed 之類的,如果已經財富自由沒有太大的經濟壓力的話, self-employed 應該也能享有很大的自由。」

「或者是變成終身職教授,搞不好也有一定程度的自由。沒試過所以不是很肯定。」

「但是變成終身職教授之前,必須經歷一些很難的歷程,像是當個 PhD 學生,那些日子是沒有完全的時程自由的,畢竟最終的期限就擺在那裡,你非得在特定的年限裡完成學位,想要放慢腳步的話最後搞不好畢不了業。」

「相較之下,對我來說,達成財富自由簡單多了。」

「尤其是如果你仔細想想就會發現,其實上述說的最大化心流狀態的生活型態,本身花費並不見得很高。因為重要的不是物質上的資源,重要的只有可以自由控制的時間。」

「大概就是這樣了,這就是我財富自由之後做事最大的差別。」

A 花了不少心力才終於解釋完,但 B 和 C 聽完後沒有任何反應。

「怎麼啦?」A 問道。

「沒有…」C 回答:「我只是覺得,你回答的似乎有點太過具體了。」C 看向了 B,只見 B 不住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