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

這些年走的路,實在是有點超乎預期。從原本不太確定自己是否要繼續往資訊領域前進,到重新下定決心,到慢慢產生新的計畫。許多轉折都是當初難以預見的。

2011 年,偶然在系上看到 Google 實習訊息,試著報名參加,幸運的通過筆試,努力的做了一份今天看來很不成熟的履歷,懵懵懂懂參加了傳說中的技術性面試,好不容易幸運得到去公司實習的機會,還一邊迷惘一邊詢問前輩的意見。2013 年,拿著更新過的履歷,通過 IBM 的面試。第二次的實習,慢慢變得更為堅定,也產生了信心。

仔細回想,兩次我都是只申請一家公司,而且都是一時看到招募訊息才想到要申請,倉促的過程也沒什麼時間好好準備,能夠走到今天實在是有太多的運氣。可是這次不一樣了,我有很長的時間準備,也有比較大的動機,我得好好努力把握這可能是最後一次的實習機會才行。

在申請實習的過程中,在網路上找了好多文章,慢慢的才了解履歷的寫法。由於我分階段投履歷,所以後期投的履歷跟前期也不太一樣,實際投履歷的過程也是一種成長。真的覺得因為這樣學到了不少。

記得很久以前曾收到來自 Facebook 的信,大意是詢問有沒有興趣應徵正職工作並參加面試(後來聽說滿多人有收到)。我寫好履歷並表示希望有機會能實習,可是對方只說幫我轉給實習招募單位,後來就沒有下文。回顧當時寄出的履歷,資料少到不行,也沒有寫上自己做過什麼專案,被刷掉大概也是難免吧。(雖然這次我投 FB 最後也沒有回應。)

面試

經過了〈從台灣申請北美軟體工程實習 – 準備篇〉的漫長準備後,終於進到真正面試的階段。雖然聽說北美多半都要靠內部 refer 才有機會面試,但很幸運的我直接從網站上投還是得到了幾個面試機會。說真的這次的經歷讓我學到最重要的事其實是勇氣,有時候,真的不要自己嚇自己,先投了再說。如果沒有試試看怎麼會有機會呢?

面試的過程主要是透過電話或網路面試,因為時差的關係所以通常得在很早很早或很晚很晚面試。因為自己是早睡早起的人,所以我多半選擇早上面試,只是後來發現這樣根本睡不著,所以也不見是好的選擇。

這次為了準備面試在網路上找了不少教學,也拿了許多書出來看,不敢像以前一樣輕敵。意外的是面試的過程多半很順利,只是偶爾會因為對英語的不熟悉而難以表達自己的想法。但說真的,我覺得我已經表現的比 2011 年在 Google 的中文面試來的好了,這些年的努力與累積,好像真的有看得見的成果。

Technical Interview

Google

其實我最早投的是 Google 的 internship。投完之後真的非常緊張。這時我的履歷雖然已經更新,不過其實還沒有寫得很完整,想說應該不會收到回應吧,又記起其實我有認識在 Mountain View 的朋友,決定等風頭過了,recruiter 都忘了我的時候,再從內部 refer 吧。想不到竟然一個星期就回應要約時間電話面試,完全快過我的預期。原本不是聽說投大公司至少要一個月才可能面試的嗎?

約好面試時間後,我趕緊搜尋網路上的資料、拿出教科書,開始準備傳說中的技術性面試。原本是想要用 Google+ Hangouts 來面試的,可是面試開始時遇到了不明的技術困難,臨時無法連上,還好透過電話還是順利完成。過了許久,得知通過了這階段面試,可以進入 host matching 的階段了。

只是因為太早申請了,Google 的 intern projects 還沒確定下來,而且即使確定了,要有適合的 host 也得花上不少時間。所以我在第二階段停了一陣子,最後已經得到其他公司的 offer 了,所以就沒有繼續等下去。

Microsoft

投完微軟的履歷後也差不多是一星期後得到回應,原本是約電話面試,但是後來聲音有點聽不清楚,幸好改用 Skype 效果不錯。雖然微軟的第一個面試沒有太技術性的問題不是很困難,不過說真的要用英文面試還是有點緊張。

原本以為會到美國進行最終面試的(網路搜尋的結果會讓人有這種感覺),但一陣子後收到通知要前往中國進行 onsite interview。雖然沒有機會先到美國看看,但路程較短確實比較輕鬆。很高興所有的旅支和機票安排都由公司處理好,讓我不用擔心太多。說真的,覺得 Microsoft 的招募過程確實做的不錯。

到了現場才發現原來大部分的人都是申請正職,原來實習和正職的面試過程是一樣的。雖然也有 China 的職缺,不過我還是只對 USA 感興趣。這時的我因為和其他公司面試的經驗,已經增添了不少信心,面試的過程也還算順利。連續三場的技術面試,第一次在白板上寫 code 是很新鮮的經驗,很開心最後拿到 offer。

Mozilla

「Firefox 是我 7 年前開始學 C++ 的理由,她帶領我進入開放原始碼和 Linux 的世界。」[1]

不知道是不是這樣的 cover letter 太感人(誤),還是根本沒人這麼早就開始申請 summer intern,從 Mozilla 網站上寄出履歷的當天竟然就收到回覆了。信中問我實際的偏好,還有詳細做過的 projects。但在我認真寫完回信後,就一直沒有接到回應。說真的,對於 Mozilla 的實習申請我實在是沒有什麼信心,因為幾乎每個開出來的位置都要 JavaScript,可是我對 JavaScript 的了解不深,好不容易選了一個不太需要的位置,可是還是有些需求沒有完全符合。

後來一個星期後竟然收到 Skype interview 的通知,很開心有機會面試。面試的內容不像其他公司是演算法程式題,而比較是根據你履歷的內容詢問。聽面試我的人說,我是他第一個面試的人,或許真的還很早吧。後來面試差不多後問他為什麼 services 要用 Go 而不是 Rust 來寫呢?結果竟然分享了 10 多分鐘。

結束面試後過了一陣子,又接到繼續排面試的通知。好不容易完成第二個面試,但第三個面試因為遇到不明的技術性問題所以沒有聯絡上。忐忑不安的不知接下來會如何。最後因為先拿到別家公司的 offer 就沒有繼續等了。

不知為何和 Mozilla 聯絡的過程常因語言的隔閡所以有點洩氣,明白溝通真的很重要。總覺得如果下次還有機會投履歷應該能做的更好才是。

Dropbox

真的也不知道當初怎麼會想投 Dropbox,填寫履歷的時候,地址上的 state 只有美國的可以選,而且根本沒有國家欄。理論上身為一個國際申請者,機會實在渺茫。可是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還是投了。

然後過了漫長的 48 天,已經不抱期待的時候。我在信箱裡看到來自 Dropbox 的訊息,希望能找個時間 “to briefly chat with you regarding your situation and a Dropbox Opportunity”。雖然似乎還不是面試,但對於有機會談談還是令我感到意外。

只可惜已經接受別家的 offer,所以無法得知接下來會如何進展。否則能去一家對實習生福利很好的 startup 真的也是滿吸引人的。

改變與成長

真的確定要實習才開始覺得慌張,一個人來到遙遠的國度究竟會如何呢?後來又花了不少時間想找成功過的例子,想聽聽他們的故事。只可惜認識的人實在不多。

為什麼會想聽些例子,跟我的個性也有點關係吧。感覺我走的一直都是最平凡最傳統的道路。沒有花太多時間在參加數學或程式解題,也不像實作派的同學寫過什麼特殊的 projects。花最多時間做的事是專心讀書,考上好的大學,努力修課。事實上常常因為太專心課業而限制了我能做的其他事。

(老實說我覺得我最特別的地方是覺得修課還滿開心的,好像大部分的人不喜歡修課!?雖然我也不喜歡某些催眠的課堂,不過我都自己看書也看的滿開心。)

想出國看看,雖然曾經想申請交換學生,不過又怕會花太多錢而作罷。若要申請攻讀 PhD,感覺又要花太多年了。若要讀一、二年制碩士,又因為錢而躊躇不前,不得不承認我的腦中也有有錢人才能留學的奇怪想法。

最後會選擇實習大概是因為時間短,而且又不用擔心錢的問題吧。而且這樣走一趟回來,我的舒適圈應該會再擴大一些,將來我願意做的選擇也會變多一些。

如果你也像我一樣害怕東害怕西的,只是想告訴你:這裡也曾經有個怕東怕西的人想往這條路走去喔!

希望這樣能稍稍降低你的恐懼感。

註解

  1. 小時學了 FrontPage,後來自學 CSS+HTML、接觸 W3C 標準化議題,才知道 Firefox,進入開放原始碼和 Linux 的世界的,也因此才有上面提到的 cover letter。(不過其實精確來說我在小學時就有寫過一點 ActionScript 了,只是那時都是用軟體的點點拉拉界面,大概不太算寫程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