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

大概是升國三那時,發生了許多重要的事件,其中一件,就是下定了決心要好好學英語。當時首先做的事,就是到處找尋人們學習英語的經驗以及一些學習法和理論。當時發現的便是這本書:《千萬別學英語》。有點聳動的標題,其實《千萬別學英語》的中心思想,就是不要辛辛苦苦的研讀英語,而要重新啟用學習母語的方法,自然的熟練英語。「Not Study,But Learn.」作者甚至宣稱最短六個月,多則一年,就能使英語達到第二母語的水準。

是的,聽起來像是江湖賣藥者之論,為什麼我會對它有興趣呢?是這樣的,我確實不相信只要六個月就能精通英語(實際上最後也沒有辦到。雖然,我並沒有完全堅持書中的方法)。然而簡單看看他的理論後,有些引起共鳴,再說,以我自己來說,原本就很不喜歡讀文法之類的東西,甚至到了完全看不下去的地步1,那麼,買來看看也好。從此便踏上了學英語的漫漫長路,一直到現在,反而覺得比起學習法,這本書對我真正的影響該是熱情吧。

歷程

書中提到了五個階段,循序漸進。並且在完成每一個階段之前絕對不能跳到前面。同時,每個禮拜要休息一天,據說是有什麼科學原理,也有人認為是避免厭煩,雖然我覺得不太怎麼重要,但作者大聲疾呼,絕對要每六天休息一次,在其後的階段也是一樣的。

第一階段:「打通」耳朵 完全聽清

  1. 選擇一卷只有英語的錄音帶。
  2. 不斷的聽,直至完全聽清。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只要「一卷」(或一個 CD 之類的)就夠了,而且絕對不能看所謂的字幕一類的東西,而即使完全不能理解意義也無妨。書中提到,會在某天,突然「完全聽清」,那時便是往下一步邁進的時刻。所謂的完全聽清並不是指聽懂了,而指單就語音清晰而言。

聽錄音帶的時候可以抱著研究語調的心態進行,在第一階段,主要的目標純粹是打通耳朵關。根據書中描述推測,到最後整個錄音帶的內容應該會被整個烙印進腦海裡,亦即,雖然沒有特別去背,但也已經能在腦中以完全一模一樣的語調與重現整個內容。

也許正是這樣的熟練度才能導致潛意識產生特殊的學習效果,但每天大概得聽一個半小時以上,又都是同樣內容,令人煩躁。最後我並沒有堅持太久。後來就跑去聽空英了2,當然也沒有只聽一片 CD,不過一直堅持聽空英到現在,聽力還是有點長進。

只可惜我沒有體會到「完全聽清」的頓悟經驗……然而進步依舊是令人可喜的,還記得一開始的時候幾乎完全都聽不懂,而如今空英的講解已經能聽懂九成了,但我一點也沒有察覺到這樣的進展是如何發生、又是何時發生的。雖然和書中的方法有些不同,但這的確證明了聽力是可以在沒有中文解釋的情況下逐漸進步的。

然而這種泛聽之法,畢竟和書中的集中訓練有所差距。曾經在練習唱歌時利用重複聽歌的方式將節奏完全烙印至腦中,在這過程中,如果忍不住先唱唱看,往往就會污染了原本純粹的記憶。因此集中法絕對是有效果的,只是對於忙碌的學生來說,要達成實在十分困難。

有件事值得一提,《重塑大腦》一書中提到一項針對閱讀障礙兒童所做的研究。這些兒童會把英語中一些近似的發音搞混,以至於無法好好理解文章的意義。(這當然和默念有關,見注3)經過了腦部造影後發現,他們在聽到近似語音之時,將會活躍相同的腦區,而且即使讓他們多聽平常的對話也只會讓情形更嚴重。然而實驗發現,若讓他們聽刻意放慢過的對話,並分開播放近似語音,可以漸漸提高他們的辨識力,腦部造影的活躍區域也漸漸分離。隨著語速的漸次提高,他們也漸漸擁有和一般人相同的聽力。(然而在治療過程中必須完全避免接觸過快的語音)4

此項研究能不能沿用到外語學習?值得思考。

2007-08-13 Update: 在《愛在大腦深處》看到了類似的實驗:認知神經基礎中心 (Center for the Neural Basis of Cognition) 的麥克里蘭博士 (Dr. Jay McClelland) 播放英語會話給一群日本人聽,結果發現反而減低他們對「r」與「l」的辨別能力。不過,如果給實驗對象聆聽單純的「r」與「l」這兩個音,並強調各自的發音特質後,這群日本人就能辨別「right」與「light」了。

第二階段:聽寫並重 熟練發音

  1. 聽寫錄音帶內容,不會的單字大致拼寫出來即可
  2. 用英英字典確認拼字。
  3. 模仿錄音帶大聲朗讀。

這個階段困難到無以復加之地步,而且我又沒好好做完第一階段,只好整個跳過。

注意到,這裡指的聽寫,並不一定要寫出正確的拼字。主要的目的僅僅是做出「朗讀」腳本罷了。也就是說,只要該腳本可以輔助你完整而正確的朗讀全部的內容即可。使用英英字典也許可以找到正確的拼法,但若找不到也無須緊張。

從此章節開始,可以很明顯的注意到,「朗讀」占本學習法很大的重心。作者認為,大聲朗讀有助於「暗中的理解」。也就是說,在朗讀的時候並不是非常理解的內容,將會在不知不覺之中理解。

此外,透過朗讀,可以培養身體的直接記憶。讓舌頭比腦袋更快,擺脫總是要先思考許久才能說出英語的困境。

然而如果沒有第一階段的基礎而進行朗讀。也許會像我之前說過的,造成「污染」,以至於無法學會正確的發音。

第三階段:善用辭典 大聲朗讀

  1. 用英英辭典查聽寫練習時不懂的單字。
  2. 在例句、解釋中遇到不懂的單字的話,就繼續查。
  3. 把所有查到的東西寫下來,並大聲朗讀整理出的內容

根據書中的建議,我買了一本 Collins Cobuil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 Dictionary ,接著開始查起了空中英語教室2,剛開始好多單字都不會,查出來的解釋也完全看不懂,追根究柢的精神,使得查字典的工作似乎永無結束的一天。然而我的確得到了成果,我「漸漸的」看懂了大部分的解釋,也因此漸漸縮短查字典的時間。正如第一階段一般,我並沒有發現這過程是如何發生的,但無論無何,現在英英字典確已成為我學習英文的利器了。

我甚至沒有去背那些英文解釋,只是看到不會的就查,如此而已。

然而,即使知道朗讀的重要性,我依舊抱著苟且的心態跳過了朗讀的步驟。朗讀對記憶與理解的好處自然是很重要的。在沒有朗讀的情況下,我依舊進步如此的大,那麼加上朗讀,我該能做得更好才對。終究還是因為時間的因素而無法好好實行。

第四階段:聲像結合 活化英語

  1. 在不看字幕的情況下看英語的影片。
  2. 像前面的階段般,反覆看,接著聽寫、朗讀、查英英字典、再朗讀。

這個階段僅僅進行了一下子,就沒有繼續了。理由?很簡單,沒有時間,而且觀看中文字幕的誘惑實在太大了。

然而只有抗拒那種誘惑,才能強硬的改變神經路徑3,如果老是看字幕的話英語能力當然不能有所提昇。總之,有時間時,應該會重新開始這階段試試。

注意到這裡指的朗讀,其實更像是演戲。也就是,盡可能模仿語調,甚至心情,動作。這個階段的主要目標是要把英語染上「心情」的色彩。把感覺融入英語,漸漸得以分辨什麼樣的話比較好聽,並讓英語得以牽動自己的情緒。

第五階段:文化融通 全盤掌握

  1. 找一張最近的英文報紙。
  2. 朗讀、背誦、查英英字典(像之前那樣)。

簡而言之,就是泛讀。實際上,我在第三階段所做的反而較接近第五階段了。培養了英英字典的使用習慣後,我閱讀的廣度也開始有所提昇。

學英語對我而言其實帶了點實用的目的,不用等到未來,我現在就能使用英文汲取資訊了。尤其像電腦方面,有許多資料都是國內所沒有的,想起了當年,我也是看了許多的英文文件才漸漸懂得 CSS 的皮毛的,尤其是 CSS 2.1 Specification ,看完之後,才能了解 CSS 的精神啊。

由於習慣的關係,看到不懂的單字一定得查一查。在網路上有些不錯的資源,稍微枚舉幾項:

說真的,重新檢視了自己的路程後,才發現自己的表現根本不合格啊!只是高中的時間比起以前更加稀少了,即使想重新開始,也感到力不從心。目前暫採漸進式學習,也許將書中的幾個主要觀點轉化成別的技巧試試。或者等到暑假再來集中訓練試試?

相關連結


  1. 其實這裡指的文法是像這樣的東西:S + V + O 及其中文解釋(像什麼使役動詞)。至於我平常是怎麼讀的呢?很簡單,看例句、寫題目。很自然的就能發展出「直覺上」的文法概念。

    然而我不適合學校的正規教育這一點是很確定的,因為從小到大,我幾乎沒有專心的上過英文課(唯一不確定的是國小六年級那時,至於原因呢,在此就不提了)。 ↩︎

  2. 關於我對英語雜誌明確的學習歷程其實是如此的: 1. 聽大家說英語,不查字典。 2. 聽空中英語教室,查英英字典。 3. 聽 Advanced,不查字典。 4. 聽空中英語教室,查英英字典,加上頻繁的朗讀。 5. 只聽空中英語教室的課文朗讀並跟著念,同時查英英字典,這樣一天可以看兩三天的份。一個禮拜多出來的時間則聽 Advanced 並查英英字典。(這是最近才開始的) ↩︎ ↩︎

  3. 關於對「改變神經路徑」的想法,主要是由《重塑大腦》一書而來,該書提到透過精神力量改變神經路徑來治療強迫症等精神疾病及傷後復健等等,甚至引用量子效應解釋意識。

    乍看之下似乎沒什麼關聯性,好吧,我的想法主要是「連這樣都可能了,那這樣當然也可能嘍」。

    關於神經路徑,值得提一下速讀的方法。由於一般人閱讀之時往往在腦中一字一字的唸出,速度便受到限制,且先看字,再轉成聲音,最後再理解,是一條太過迂迴的路徑。因此就有所謂的速讀術,運用拓展視野和去除發音習慣的方式來加快閱讀速度。

    有沒有可能在不默念的情況下理解?我認為是有可能的,這僅是需要一點時間發展不同的神經路徑罷了。然而要達到高速的閱讀速度可不僅僅如此簡單,那已進入到訓練的領域了。(就好像,其實有所謂「速聽術」然而一般人是無法聽那麼快的)

    曾經有段時間由於對速讀的興趣而看過相關的書自行練習。記得那時剛好在學校做了一種性向測驗,其中一個項目是,每道題目有四個詞,要挑出有錯別字的那個。由於四個詞是排成直的,不需要太大的視野就能一次看清,再加上一點速讀技巧,幾乎每題不到一秒就能寫出答案。結果我得到了非常詭異的測驗結果——語文能力竟然接近滿分,遠遠超過我的數理能力,可我平常的國文成績可不太好看啊。(後來我漸漸了解自己數學的計算錯誤和看錯題目的機率高的超乎想像,所以也許我其實是高估了自己的數理能力)

    因為後來沒有繼續練習,現在大概沒有當時的能力了吧?

    一定會和速讀一起出現的便是所謂的速憶術。雖然《記憶的秘密》5《聰明記憶王》6中都寫道記憶力本身是無法訓練的。然而速憶的訓練方法其實與那兩本書中寫的有些不同,速憶是在短時間內接觸大量的資料——然而不是填鴨,這就是我接下來要講到的——填鴨是在短時間內強迫自己記下大量資料。而速憶的所謂短時間,甚至是短到完全來不及記憶。實際上它就是不讓你記憶,你必須拚命強迫自己做的事不是記憶,而是回想出那些資料!也就是說,我們期待記憶這件事在訓練之下腦袋會自動進行。

    不過像速憶這種完全和記憶術精神背道而馳的土法煉鋼之法,就算真的有可能好了,感覺也只有天生毅力驚人之人才得以練成。 ↩︎ ↩︎ ↩︎

  4. 《重塑大腦》,見註3,另有依此理論所研製的治療閱讀障礙軟體:Fast ForWord ,有部份學者懷疑此研究的真實性 ↩︎

  5. 記憶的秘密, Rebecca Rupp 著、洪蘭

    參見第257頁:

    心理學家詹姆斯花了許多星期去記憶雨果的作品……然後花了三十八天記密爾頓的一些作品。再回到雨果時,他很訝異的發現他記憶的速度比以前慢了……

    《聰明記憶王》中也有引用相同實驗,見注6。 ↩︎

  6. 《聰明記憶王》(Your memory: how it works & how to improve it)Kenneth L. Higbee

    該書甚至認為,除了少數特例外,人與人之間的天生記憶力差距並不大。而記憶方法比起記憶力,更能影響記憶表現。而也有調查顯示,記憶力好的人其實只是用了比常人更佳的記憶策略(注意到這些策略還是得費工夫的)。即使是像 Shereshevskii 這樣天生過目不忘之人,也是透過圖像(或聲音等等)聯想記憶,只是這過程十分「自動」罷了,見p.75

    ……盧瑞亞的S具備過目不忘的能力,其實是包袱而非幸福。當他試著閱讀時,每個字都變成圖像塞滿他的腦袋,阻礙他理解正在閱讀的內容,他也發現自己很難消除已經沒用的影像……

     ↩︎ ↩︎